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353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docx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

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

  一

  要论述一个国家现代化实现程度,首先需要明确现代化定义。

本文给现代化下的定义是:

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

这一历史过程是以科学与技术革命作为推动力,在实现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同时对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进而引起社会组织与社会行为的深刻变革的历史发展进程。

  现代化上述定义包含了以下含义:

  一是现代化实质就是工业化,但现代化又远不能等同工业化。

现代化过程的结束是通过工业化来实现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现代化就是工业化。

但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两者是不同的。

工业化指的是由于技术和应用科学研究所产生的经济变迁,而现代化则是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产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人自身的变迁,其核心内容是工业化由此导致的经济增长的同时,在政治、社会、文化、福利、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才称得上是实现现代化。

也就是说,工业化只是现代化的经济内容,现代化还包括大量非经济内容。

但尽管如此,工业化毕竟是现代化核心,其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工业化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工业化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工业化意味着人类控制自然和社会的能力大大增强,工业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业化推动了政治发展,为自由民主提供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是现代化的与时俱进特征受一定历史时期限制。

现代化这一概念中的“现代”不是“当代”的泛称,不是单纯的时间概念。

因为现代是相对而言的时间概念,所有具体的时间规定相对过去都是现代,但不是所有的“现代”时态都能代表现代化。

比如,仍处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虽然正处在现代化过程中,但还不能称为现代化。

已经结束现代化过程正在向后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虽然也处在现代,但他们的现代化过程已经结束。

既然现代化指的是一个发展过程,自然应当把现代化理解为是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概念。

但由于现代化仅是指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时代,因而现代化这一概念的动态性、与时俱进的特征又是受一定的历史时期限制。

也就是说,现代化与时俱进特征只是限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

当一个国家顺利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就意味着这一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完成或结束。

比如,当今世界,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顺利实现了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也就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的完成或结束。

虽然这些国家本身仍在发展,但这种发展已经超出了现代化这一历史时期,不能把这些已经完成现代化过程的国家仍看作是仍处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

如果那样,现代化也就永远没有结束之说。

  三是现代化实现目标可理解为描准“固定靶”,而非“移动靶”。

学术界对现代化的理解,有“移动靶”还是“固定靶”之争。

把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等同于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水平,这种认识实际就是“移动靶”。

  从纯理论角度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定赶超目标时,当然应当以“移动靶”作为赶超目标,而不应是“固定靶”。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接近和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不然,以“固定靶”作为赶超目标,当达到这一发展目标时,别的国家也在前进,已经不在原先“固定靶”的水平,就难以达到赶超目的。

但问题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要实现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就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两者是绝然不同的。

而现代化本身有着明确规定性,因而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实现现代化,其发展目标只应是“固定靶”,而非“移动靶”。

所谓“固定靶”,就是根据对现代化概念的理解,对现代化结束时的国家或地区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分析,确定现代化完成时的标准,并以此标准作为现代化实现的目标。

本文持“固定靶”观点,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现代化并不等同于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国家水平。

  二

  中国现代化进程到底处在怎样水平,这是一切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人想要搞清楚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研究现代化的专家学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都做了大量分析。

主要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吴寒光应用英克尔斯指标所作的计算,主要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出版的〈2000年发展报告〉和联合国教科文年鉴、劳工年鉴等重要文献,结论是1998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为%,居世界第66位。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根据英克尔斯标准所做的计算,认为1998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为%。

  ——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2000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为76%,世界排名第64位。

  本文认为,上述一些专家对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的计算,都有高估之嫌。

之所以产生这一现象,是因为英克尔斯的标准明显偏低。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所谓的英克尔斯的标准,实际上不是一个现代化结束或完成时的标准,至多只能看作现代化发展中期的标准。

离基本现代化标准也还有一定距离。

  从严格意义上说,现代化进程是很难通过数据计算出来的,因为指标之间没有多少可比性。

但如果对未来现代化进程作一预测分析,判断今后趋势,通过各指标加权计算,可能反映出一般发展走势。

本书依据对现代化概念理解,根据2001年统计资料,对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作了测算,下表是所设计的标准值与现代化实现程度之间的比较。

  表12001年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

  附图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实现程度,按照基本现代化标准,只实现了%;按照现代化标准,仅完成了%;说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还没有进入工业化中期,要实现现代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印度是与中国在很多方面类似的国家。

为便于比较,本文也对印度的现代化实现程度作了分析。

通过与表2比较后可以看出,印度除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两个指标领先于中国外,其他指标均不如中国。

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而当时印度是57美元,中国不及印度的一半。

而到2000年,印度的人均GDP不足中国的2/3。

从总体看,印度的基本现代化实现程度为%,现代化实现程度为%,分别比中国低和个百分点。

应该说明的是,在测算印度现代化实现程度时由于无法获得最新数据,一部分数据是90年代的数据,所以实际差距较之表2反映出的差距应当小一些。

  表2印度现代化实现程度

  附图

  三

  结合表1,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人均发展水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从人均GDP看,2001年已达到7500元,比1978年的379元增加了7121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近5倍。

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均发展水平明显偏低。

目前世界人均GDP已超过5100美元,高收入国家更是在28000美元之上,而中国2001年仅为907美元,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1/30,甚至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若按购买力平价折算,中国人均GDP约为3800美元,也低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人均GDP的基本现代化和现代化实现程度看,分别为15%和9%,是现代化10个指标中实现程度最低的。

可见,人均发展水平偏低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本的制约因素。

  2.人口城市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20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

90年代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人口城市化水平已从1990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北京达到78%,上海则超过80%。

目前中国城镇总数已经达到万个,全国县级以上城市669个。

但与其它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

目前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已经达到45%,欧美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也达到38%,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则达到45%以上,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比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比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低9个百分点,离现代化实现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多年来采取的一系列限制政策有关。

且不说,“大跃进”和“文化革命”期间采取的一系列反现代化的做法,如几千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城市居民到农村等,这些措施严重阻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就是在改革开放后,一些政策措施也严重制约了城市化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国家给乡镇企业的发展制定了“离土不离乡”政策,现在看来,这一政策的实施,大大限制了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

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带来相应的城市化,出现了非农化和城市化不同步的奇特现象,这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罕见。

目前。

中国非农水平为50%,但城市化水平却只有36%。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发展,人们愈益认识到,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推算,如果每年能够提升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水平,就能够创造近千亿元人民币的社会消费需求,就能够让GDP加速近一个百分点。

而要加快中国人口城市化步伐,必须对中国的户籍制度进行彻底改革,中国的户籍制度已成为横亘在城乡间的重要壁垒,是制约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户籍制度逐渐有了一些松动,中国城市化进程才有了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以%左右的速度提升这样一个可喜的变化。

  3.第三产业比重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水平。

2001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

这一比重不仅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70%相距甚远,也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相差2个百分点。

中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除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指导思想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压抑第三产业发展,使得中国第三产业发展低于相对应的经济发展水平。

虽然近年来第三产业有了一定程度发展,但由于城市化和非农化水平偏低,也使得第三产业继续发展缺乏持续的后劲。

第三产业发展一般呈现以下规律:

在经济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到工业化中期后,第二产业达到相当规模,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并向比较富裕阶段迈进,经济增长处于起飞过程,第三产业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逐渐接近并超过第二产业,进而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1990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1年以后调整为%,%,%。

第一产业在此期间下降了个百分点,二产增加了个百分点,三产增加了个百分点。

三产比重显示,中国目前正处在向工业化中期逼近阶段,人均GDP已接近1000美元,目前正处于居民消费结构转型期,对第三产业服务消费的需求处于快速上升期,同时,

  一、二产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这都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

  4.非农化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非农化水平是反映现代化过程中工业化和城市化最重要指标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加速,大批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目前已达亿,这一期间,是中国非农化水平提升最快的时期。

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我国农业劳动力数量巨大,虽然大批劳动力已经转移到非农产业,但目前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仍达到50%,就业结构仍呈现正金字塔形,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999年,我国

  一、

  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23%∶%,非农化水平为;2001年,这一比重才超过50%。

说明我国现阶段发展水平,只是接近工业化中期水平。

大量农业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大难题之一。

目前全国滞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仍超过4亿,但农业发展水平至多只需要亿劳动力。

也就是说,全国至少还有2亿多农业劳动力需要向第

  二、第三产业转移。

但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要使2亿多农业劳动力顺利转移,通过当地消化,发展

  二、三产业,或向城市流动发展城市的第

  二、三次产业,至少还需要15至20年时间。

我国第10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到2005年,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将分别达到13%、51%和36%,从业人员比重分别为44%、23%和33%,基本上达到工业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