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028008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docx

机械专业建设方案详细

涿鹿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一、机械专业的社会需求分析

(一)行业背景需求

进入21世纪,制造工业仍然是工业、农业、信息产业等行业的基础,是国家进步、人民富裕的本源。

在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是被列为面向21世纪优先发展的领域,我国也采取了同样的战略举措,为此,这方面技术人才的培养,毫无疑问是我们的中心任务。

现在问题是:

面向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如何培养面向21世纪的人才?

我们开展了对机械行业和人才需求做了初步的调研,从而指导如何培养适应于21世纪的机械专业人才。

当前,机械制造业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表现首先是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化;其次,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向制造业渗透;同时,机械工程科学的理论基础不再局限于一些传统的学科,而是更依赖新兴学科及其最新成果。

这些变化必然使得社会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产生变化。

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21世纪我国社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重点。

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的研究与制订应该放到21世纪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大环境中来考虑。

(二)机械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各企业的生产设备朝着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电子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现代化设备的运用、维护、管理、维修和旧设备的技术改造等问题,已成为企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1.专业人员现状分析

(1)专业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大多数企业员工再教育与培训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从而导致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数量足、学历较低、年龄偏大、总和技能不强的等问题,掌握现代自动化设备维护维修的高技能人才更是匮乏严重制约了企业现代化设备的使用率。

如2009年的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中就包括机械专业。

(2)专业人员配置偏低

大部分企业为了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的需要,对各部门人员进行精简,造成专业技术人员的减少,加上人们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重视不够,致使整个高级、熟练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群体弱化。

(3)专业人员工作对象由普通设备趋向数控设备和自动设备

数控机床在企业中应用比例较高,原来很多使用普通机床或专用机床加工的产品,现在已更换成数控机床生产,而且数控机床的档次也在逐步提高。

(4)专业人员工作内容由设备维修转为设备维护、预防为主

现在很多企业都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因而这些企业的管理都比较规范,要求企业管理者、员工等全员参与设备管理,专业人员从以修理设备为主,转为以设备维护、预防为主,排除设备的损失,降低生产成本、发挥设备的最大效能,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2.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机械制造行业已走上改革创新之路,各企业逐步运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各种生产自动线等现代设备。

在未来十年里,高性能数控设备在制造业的应用将越来越多,对现代设备的维修与管理问题也随之而来,设备管理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正逐步形成。

(2)企业设备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设备是现代企业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企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企业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

企业为了发展,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不断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资金注入设备。

一方面积极采用现代设备替换技术落后的陈旧机电设备,实行技术更新;另一方面,采用新技术对现有的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提高设备的技术水平、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从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产量和品种,减少原材料消耗,减轻劳动强度等等,创造巨大财富,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3)机械专业岗位能力分析

根据目前专业调研分析,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岗位有:

普通机电设备维修工(初级岗位)、先进制造设备维修工(中级岗位)、设备维修与管理人员(提升岗位)、设备主管(拓展岗位)。

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的专业各岗位的专业能力分析如下:

岗位

专业核心能力

专业基本能力

普通机电设备维修工

普通机电设备操作能力

普通机电设备操作能力

普通机械加工设备操作能力

普通机械设备维护能力

普通机械设备维修能力

识读、绘制机械零件图能力

机械零件精度的检测与修复能力

机械设备拆卸、装配调整、安装能力

手工电弧焊接、气焰切割操作能力

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诊断维修能力

电力拖动设备维修能力

电工上岗作业能力

机床电路及电子线路维护检修能力

先进制造设备维修工

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的维护与维修能力

数控机床安装调试能力

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能力

复杂机电设备及自动生产线维护能力

机电设备改善能力

设备维修与管理技术员

机电设备管理能力

机电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机电设备管理基础能力

机电设备管理技术应用能力

设备维修作业组织管理能力

(4)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变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科学技术成果不断应用于设备,使得设备的新技术含量不断增加,设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更新。

通过调研可知,企业所需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员应该是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不但要有电子、机械、液压、管理等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认真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基本职业素养。

(5)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

目前企业的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员素质不高,企业有可能通过招收新员工和培训原有员工两种方式解决。

企业期望中职院校发展全日制专业教育,以向企业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

根据对国内经济形势和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行业的职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结构、劳动力结构、职业能力的发展势态的调研分析,目前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员企业相对匮乏,企业希望中职院校发展全日制专业教育,以向企业提供高素质专业人才。

现代设备在各企业中逐步应用,其生产率高、作业连续性强,一旦发生故障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企业对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能力要求,中职院校必须按企业人才需求和职业岗位,调整专业知识和技能及素质结构,重构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较强专业技能和具备专业提升的高技能人才。

二、专业建设的基础和优势: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指向

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备机械加工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初、中级技术人才,尤其是各类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所需的设备安装、维修与机械加工人才,面向岗位有:

车工、焊工、维修钳工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产教结合,双证沟通”

通过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合作办学机制;调整、充实专业建设。

大力推进“订单式”培养,实践学生的零距离就业。

(三)课程体系建设目标——社会发展的需要

深入调查社会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融入车工、钳工、数控车床等几种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内容,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原则,进一步使本专业的教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以“双师”建设为目标,构建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到2013年底,“双师型”教师达标人数为93%,从企业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五)实训基地建设

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实训设备数量、技术水平,实训规范化等方面达到国家级重点学校建设要求。

(六)专业综合实训项目建设

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实践教学内容,融理论知识,单项训练为一体,确定专业综合实训项目。

三、专业建设目标

(一)我校机械专业整体目标:

(1)立足本专业人才培养和需求的社会背景、产业背景、行业背景,以提高办学质量和突出办学特色为宗旨,加强品牌专业建设,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优化培养方案和教育资源配置,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为国家机械行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建成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品牌的专业。

(2)以加强和培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提升办学层次。

(3)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高素质的教育思想贯穿于专业知识教育中,把人文知识、人文精神转化为教学育人“生产力”:

在基础和专业的关系上注重培养学生有扎实宽广的基础;在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和未来的关系上注重学生未来具有自学、探索、创新和创业后劲提升能力的培养。

(4)坚持把产学一体化办学特色物化到专业建设整体目标中,利用现代理论和先进的实验设备,突出理论教学、能力培养和工程应用,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专业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具体目标

(1)优化机械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培养手段、评价方式、模式结构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等方面实现全面创新,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成为具有高就业率(98%以上)、高薪酬(超过本地企业平均工资50%以上)、企业高职位(技术骨干或中层以上管理人员)的实用型、技能型和管理型人才。

(2)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学校将满足模块化教学、综合职业技能鉴定及技术服务的需要。

新建多个校外顶岗实习基地,满足就业学生企业顶岗实习和就业的需要,学生在企业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签约率达100%。

(3)师资队伍建设 

与企业合作,通过选派教师等途径,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聘用技术能手和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具有较大影响的教学团队。

(4)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

与企业合作,将综合职业资格标准与专业教学内容融合,创新“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结合职业资格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建设围绕在就业岗位的核心课程。

(5)实训基地建设 

扩建实训基地

经过三年建设,该基地能满足课程的教学需要,完成学生的技能实训及技能鉴定任务,完成技能培训。

建成后,实训基地具备融实践教学、职工技能培训、学生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学生职业素质训导功能,设备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功能齐全,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这也要学校的大力支持。

项目完成后,可满足学生1个月以上的生产性实训。

使教师既是教学专家,又是企业技术骨干,让学生既完成生产性实习任务,又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继续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的需要,实现学生顶岗实习签约率100%。

 在现有实习基地基础上,与大型生产企业合作,新建校外顶岗实习基地。

 经过三年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涵盖各级生产企业和设备制造企业,实现校外实训基地行业类型多样化,装备水平现代化,充分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

 

(6)实训管理制度建设 

实现对工学结合过程的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成立工学结合合作小组,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以企业真实生产现场和产品生产为实习对象,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共同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指导、考核。

在实习期间,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报酬,并把学生当作员工进行管理,实行教学过程与学生就业“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学院优先安排合作企业员工的技术培训,满足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

建立起学生实习生产化、管理员工化的工学结合机制,达到校企双赢。

(7)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建设 为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师的专业优势,与企业合作,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以上的技术服务能力培训,解决企业技术问题,使其成为技术能手。

培养一支政治素质好、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服务团队。

面向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大型企业和央企等机电行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等。

对外技术培训和跨行业技能培训 完成学校教育培训服务项目建设目标。

四、重点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

1、思路与举措

(1)培养目标实现与时俱进。

根据机械加工特别是数控操作技术的变化发展,考虑到机械加工中的数控加工正向高速、环保、精密、多轴及高自动化发展的趋势,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时俱进,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够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要。

(2)教学手段做到课实一体。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施课堂教学与实习训练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演示教学等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3)评价方式趋向多元智能。

进一步改革课程考核制度,采取笔试、实操、技能比赛等多种考核方法,注重对学生过程性评价,加大企业兼职教师评价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比例。

(4)模式结构不断完善优化。

进一步探索和实践“2+1”、“2.5+0.5+0.5”、“1+0.5+1+0.5”等灵活多样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5)德育教育体现时代要求。

随着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对机械加工特别是数控人才的要求变化,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推进,加大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精神的教育。

2、实施“产教结合、双证毕业”的人才培养

对全日制在校学生,在专业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沟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强化产品生产型实训、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全程融入职业素质教育。

开展互动性的工学合作。

学校、企业共同实施技工学校教育。

这种深层次的合作,是将学生培养全过程的绝大部分内容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学校主动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等企业发展活动。

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做到校企双方资源的有效共享,创新工学合作思路。

校、企双方认真梳理产学合作要素,创造性地提出工学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通过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提供宣传窗口、提供订单教育等服务项目中,使企业通过主体专业的合作项目来实施其“品牌战略”。

而企业因此也反哺学校专业建设,提供校外实习基地、为设置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提供了仪器设备并提供教师挂职锻炼岗位、受聘承担部分教学任务及其它合作项目;在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的过程中,企业还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解决就业提供了许多方便条件;因而工学合作使教育教学质量得以提高,毕业生充分就业。

实施1+N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

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经考试、考查合格,按要求完成毕业实习,颁发毕业证书。

同时应取得技能等级和相应的岗位资格证书。

双证培养在我校早有实践,并建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取得了很大成效,毕业生接受双证书培养的比例达到100%,推动了毕业生的就业。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

(1)建设思路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要求,与“政、企、校联动”,开发机械专业能力模块,制定模块能力标准,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课程体系中核心技能需要,建设核心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与企业联合开发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制作配套的电子教案和课件。

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2)建设内容  

 制定机械类中职学生职业综合资格证书考核标准 与企业共同开发专业的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设备选型、设备控制能力模块,制定中职学生职业综合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

 

制定并实施“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企业合作,制定本专业“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中实施。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点 一是以“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从单项职业技能训练到综合职业技能训练分层推进,有利于学生扎实、全面掌握岗位技能。

二是与企业单位共同开发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与现场结合紧密,实现学生就业的“零过渡期”。

 

课程体系改革完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确定岗位职业能力 根据企业对设备选型经济合理、运转安全高效、故障维修快速准确的要求,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完成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报告。

从调研报告分析得出:

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根据能力要求的分类,归纳为机械设备操作与维护模块、设备选型模块、设备控制模块等

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能力模块要求,设计支撑每个模块的课程及实训教学项目,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使毕业生最终取得“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实现“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3、建设措施

(1)组织骨干教师成立建设小组

组长:

王存元

副组长:

戴金花

成员:

郑世杰韩佃花周丽琴高秀红刘俊艳马桂英李丞睿杨晓庆顾亚楠王星亮薛海根张芳李娜王华

(2)继续进行市场调研,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方向;

(3)根据培养目标和市场调研,将课程以“实用”为主调整;

(4)进行职业素质培养,通过课程教学、环境熏陶、情景体验、生活养成等手段,实现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共同开展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三年不断线,内容包括:

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团队精神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5)提高教学质量,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提高学生就业目标的职业技能这个中心来开展;

(6)实行课程建设责任制

由各课程骨干教师牵头,做好教学内容遴选工作,按课程内容模块化,每年根据执行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及时吸纳新知识,将职业素质培训、安全知识等纳入课程内容中。

(7)专业课程考核标准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技能考核与作业态度考核相结合;采用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校内老师与企业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

(8)由教务处、科研组组成全方位、全过程的教学督导体系,保障教学秩序和各项教学规章制度的落实。

(三)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思路

  以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重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对从学校毕业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培训或进修、到生产企业参加生产活动,参加课题研究等途径,重点加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整个教学团队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2)建设内容 

 ①培养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主持研究省级以上课题和企业课题各1项,主编校本教 材 为确保产学合作单位签订聘用协议,与受聘专家签订聘用合同。

专业带头人根据企业生产现场所需岗位能力,引领教学团队进行专业建设

②培养骨干教师

本专业现有教师实践能力差,需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更新职业教育理念。

使之成为教学理念先进,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起到带头作用,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高的骨干教师。

 

 ③培养“双师”素质教师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工程能力,制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

定期参加进修学习,参与“产学结合”活动。

教师每年参加1项技术服务项目,参与1门核心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

 

 ④聘用兼职教师 

 为加强学生操作与维护技能培养,从企业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技师以上技能等级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学校与校企合作单位签订兼职教师聘用协议,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明确兼职教师的聘任条件、聘任程序、兼职教师职责及要求、兼职教师考核细则等内容,学校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教学方法、教师职业规范培训。

兼职教师承担实训教学任务,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理论实践一体化教材编写工作。

(3)发展目标

专业带头人培养对象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学历

现有称职

建设要求

1

王存元

38

本科

高级

担任专业、企业顾问,引领本专业良性发展,主持完成一项市级以上应用研究课题

2

戴金花

39

本科

高级

3

马桂英

38

本科

中级

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一览表

序号

姓名

年龄

性别

学历

现有称职

建设要求

1

高秀红

40

本科

高级

能担任优质核心课程负责人,

2

刘俊艳

32

本科

中级

3

顾亚楠

27

本科

中级

4

王星亮

28

本科

中级

5

周丽琴

32

本科

中级

6

李丞睿

30

本科

中级

7

薛海根

26

本科

中级

8

张芳

32

本科

中级

9

李娜

32

本科

高级

10

王华

32

本科

中级

(4)团队建设

通过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培养骨干教师,强化团队建设。

建设措施

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团队建设方案,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技术人才;通过教师相互合作,与企业专家交流合作,不断提高团队成员的教学教研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

(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

一、校内实训建设措施

(1)健全各车间和实训室的管理制度

高度重视实践基地软件的建设,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摸索出一条适应中职教学的管理体制,建设产教结合的开放性实践基地。

(2)规范实训教学管理。

车间按照企业生产线进行建设,完善各车间的管理和控制,按照生产车间工艺过程组织实训,推行岗位上岗证制度,在上岗前进行安全知识培训与考核工作。

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1)校企合作,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的方式建设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满足学生真实企业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

由企业提供实习场地,提供相关的设备和技术人员,学生进行生产型实习或顶岗实训,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培训和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依托实训基地,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培训,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

(2)建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引进社会资源,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由学校牵头,相关企业共同参加,制定实训基地有效运行机制和实施办法,引入生产企业合作经营,使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化、市场化。

三、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发实训教学资源

对实训指导教师加强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考核,专任实训教师要掌握基地2个以上岗位的实训指导工作,熟悉生产现场的工艺流程、生产管理、设备维护、产品检验等一系列过程,形成一支教学水平高,技术能力强、熟悉生产现场、年龄结构合理的专任实训教师团队。

同时,要建设一支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兼职实训教师团队。

教师、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编写出一套具有职业特色的机械加工技术专业实训校本教材,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技能鉴定提供保障。

四、顶岗实习体系建设

开展产教结合的实践教学,生产型实习占实训环节的85%,100%学生能进行顶岗实习,且顶岗实习时间在3个月以上。

现已与北京天海工业有限公司,北京巴威锅炉厂,北京解放军618兵工厂,南方机车(北京)车辆厂,贝塞尔(中国)有限公司,中煤集团技术研究所,天津奥达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天津建工集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定岗实习和订单式培养项目,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1)建设措施

①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管理,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建立严格的顶岗实习质量管理制度,规范顶岗实习的作业文件,确保学生轮流到岗。

②开设4种顶岗学习途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本地机械制造企业、订单培养单位),方便学生顶岗学习。

③形成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的实际生产能力,引入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生产,实训教学和企业生产同步进行,实训教学就是企业生产,学生即是员工,让学生在全真生产环境中学习和工作,便于教学的组织和职业能力形成。

(2)顶岗实习体系建设计划

顶岗实习体系建设计划

项目

具体内容

调研

与企业相互考察,签订协议,后期满意度调查

教学文件

校企共同编写教学大纲、教师手册、实习日志

管理制度

校企共同制定教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学生顶岗学习管理制度

评价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