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02054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81.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Word格式.docx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开启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学生感情,引出话题。

导语:

这首歌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每每听到这首歌,老师心里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童年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现在正处于充满无限美好的童年阶段,能和老师说说你们的童年都有哪些趣事吗?

(学生自由发言。

2.出示课题《童年的水墨画》,教师过渡引入教学。

过渡:

刚才听了大家的讲述,我真是感觉到童年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与众不同的,它就像一幅幅画一样,印在我们脑海中,装点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选取童年的几个画面,将它画出来。

二、识字记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诗歌。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同桌互相检查,看对方能否做到流利、正确地朗读。

(2)尝试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在每小节的标题后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或者短语,概括主要内容。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学生进行朗读,教师相机正音。

正音:

“碎”是平舌音,“染、溅”是前鼻音,“浪”是后鼻音。

(2)出示词语课件,认读词语,通过词语进行诗歌联想。

A.墨——水墨画:

引导学生交流对“水墨画”的认知,教师适时简单补充相关内容。

(水墨画指纯用水墨所作之画,是绘画的一种形式。

)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面画了什么内容?

结合“水墨画”的特点来整体理解一下课文。

B.葫——水葫芦:

出示课文插图,提出问题:

在课文中“水葫芦”为什么要加引号?

“水葫芦”具体指的是什么?

C.蘑菇:

出示蘑菇图片,附诗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体会“斗笠”与“蘑菇”之间的关系,感知作者比喻的恰当。

(3)指导重点生字书写。

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书写指导:

[墨]上半部分笔画多而紧凑,注意“黑”字的四点底要均匀铺开。

“土”字要写得扁平,最后一横稍长。

[染]上面三点水与“九”高矮一致。

下面的“木”字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碎]“卒”字中两个“人”字都要将捺变为点。

右下部“十”字的悬针竖长伸,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爽]注意笔顺:

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竖撇、捺,先写左边的两个撇点,然后再写右边的两个,最后写竖撇和捺。

3.播放朗读音频,感受节奏与情感,想象画面。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对生字新词进行了梳理,同时通过几个词语的联想,相信同学们已经在脑海中初步勾勒出了作者为我们描绘的几幅“水墨画”,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朗读音频的节奏,静静体会朗读出的感情,在脑海中发挥你们的想象力,将每一句描写的画面尽力想象出来,体会诗歌的韵味。

4.总结课文,指导学生齐读诗歌,教师再次进行朗读指导与强调。

预设:

课件出示“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拾蘑菇”,总结诗歌大致内容。

指导朗读时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

三、学习《溪边》

1.再次自读,小组讨论。

(1)大声朗读并思考:

你在溪边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溪边有哪些景物?

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将诗中出现的景物归纳出来,同时圈出不明白的地方,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2.汇报交流,合作探究。

(1)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在这幅画中看到了哪些景物画面。

(2)出示课件“溪边钓鱼图”,呈现有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等景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将图中的这些景物描绘出来。

(3)聚焦重点诗句“人影给溪水染绿了”进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结合前后文梳理全诗意义。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是一幅静态画面,还可以说成“溪水把人影染绿了”,我们由此可以想象出,春天的小溪是多么的清澈、干净,连倒映在溪水上的人影都变成了碧绿碧绿的;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静静的水面被这突如其来的“扑腾一声”给打破,“人影”为什么会“碎”呢?

是因为鱼儿上钩了,水面动了起来,人影也就因水面的震荡而裂开。

(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诗歌画面,组织学生交流,感受情绪,走进诗歌意境。

人影被打碎的那一刹那,草地上都蹦跳着欢笑声。

假设现在你就是溪边的作者,看到眼前的景象,你会如何用文字将它描绘出来呢?

此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

这幅“溪边钓鱼图”在一静一动之间向我们展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风景是多么的美好,钓上鱼来的心情又是多么欢快。

3.赏析诗歌,体会诗歌语言美。

(1)引导学生自读诗歌,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理由,与同桌交流。

(2)解读重点诗句,进行赏析品悟。

句1:

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思考: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它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溪水比作镜子,把山溪比作绿玉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平静、清澈、色绿的特点。

②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垂柳当作人来写,“垂柳”用“溪水”作为镜子来梳妆,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句子有了人的情味,更富感情和画面感。

句2:

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这句话中哪个字用得最妙?

这个字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抓住“染”字来回答。

“染”字表现了溪水绿得就像颜料一样,连倒映在水中的人影都被“染”绿了,更突显了溪水之绿。

句3: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

人影“碎了”,画面由静转动,“蹦跳”一词表现出了孩子钓鱼后无比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总结学习诗歌的方法,指导未来学习。

读诗歌:

大声诵读诗歌,体会诗歌节奏,对诗歌内容进行初步把握。

描画面:

根据诗歌描摹发挥想象力,想象诗歌表现的画面。

明诗意:

根据画面入“境”,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美。

悟语言:

逐句分析,感受诗歌语言的独到之处。

体诗情:

回顾整诗,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2.布置作业。

1.背诵《溪边》。

2.巩固本课学习的生字新词。

3.预习《江上》《林中》,圈出自己觉得写得好的地方和不明白的地方。

 

第二课时

1.学习《江上》《林中》,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体会两首诗表达的画面和感情。

2.进一步感知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融入诗歌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

1.朗读诗歌,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2.运用上节课习得的方法学习诗歌,欣赏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感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抽查背诵《溪边》,齐背。

2.回顾上节课学习《溪边》的方法。

(读诗歌、描画面、明诗意、悟语言、体诗情。

3.教师过渡,引入新的学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观赏了“溪边钓鱼图”,这节课,让我们再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江上戏水,到林中采蘑菇。

二、学习《江上》

1.齐读诗歌,注意读出感情。

2.自主默读并思考。

(1)《江上》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圈出文中最吸引你的句子,结合我们上节课分析诗句的方法说说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与同桌交流。

3.分析诗句,领悟诗情。

像刚下水的鸭群,扇动翅膀拍水戏耍。

谁像“刚下水的鸭群”?

想象一下“鸭群”是如何“拍水戏耍”的。

孩子们像“刚下水的鸭群”。

将孩子们比喻成“刚下水的鸭群”能够突显孩子们的灵活。

我想到的画面:

孩子们在水中追来追去、拍动水面、挥舞着手臂……整个画面都变得活泼跃动了起来。

一双双小手拨动着浪花,你拨我溅笑哈哈。

读到这句诗,你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体会到了什么感情?

看到孩子们在水中欢快地游来游去,一双双小手在水里溅起浪花,还在水中互相追逐、泼水,四处都是他们的笑声。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水葫芦”为什么打引号?

“两排银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水葫芦”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而诗中的水葫芦打上了引号,并不是指真的水葫芦,而是指出水中游泳嬉戏时将头露出水面像水葫芦一样的孩子。

“两排银牙”代指从水中钻出来的孩子调皮地笑着,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这样描写使得画面感十足,欢乐感也跃然纸上。

4.联系上下文,总结画面。

刚才我们一起探讨了句子的妙处所在,现在请同学们说说这幅“江上戏水图”的整体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并假设一下你也在江上戏水,心情是什么样的,与同桌交流交流。

5.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诗歌《江上》,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林中》

1.小组合作,运用方法,自主学习。

出示自学要求:

(1)明诗意:

按照之前教学的方法,先单独理解重要的诗句,再在小组内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圈画出不太明白的地方,和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2)想画面: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悟诗情:

从诗歌中描写的事和景,能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感情。

2.聚焦学习诗句“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1)出示诗句,理解“斗笠”和“蘑菇”的指向。

可联系上一句出现“斗笠”的诗句“小蘑菇钻出泥土戴一顶斗笠”,比较两处提到的“斗笠”意思有什么不同,明确第一个“斗笠”是指蘑菇的菌盖,好像一顶斗笠;

后面一个“斗笠”是指孩子们头上戴着的真正的斗笠。

(2)感受诗句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

一阵阵“清清爽爽”的雨过后,小蘑菇钻出地面,吸引了山里的孩子们上山采摘。

他们呼朋引伴,一路欢歌笑语,一个个小斗笠不正像雨后冒出的一个个小蘑菇吗?

3.教师引读、小结。

引读:

注意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用心感受诗歌表现的意境,读出诗歌的情感美、画面美。

小结:

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拾蘑菇,这些童年画面都是多么的有趣,而诗歌这种体裁,更是巧妙利用了文字、句式,将这些趣味又放大了许多倍,营造了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

在阅读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想象,慢慢去体会诗歌想要表达的意境、情感。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对比阅读,总结体验。

引导学生再将三首小诗进行对比朗读,看看它们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联系自己的童年经验,和同桌说说自己的感悟。

2.回顾童年,写作拓展。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童年趣事,鼓励学生尝试仿写,用文中这种儿童诗的形式记录一则童年趣事,在全班进行评比交流,课后利用“语文角”展示优秀作品。

3.课堂小结。

每个孩子都是一首诗,每个故事都是一幅画,童年的点滴记忆将会伴随大家走很长很长的一段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童年,用心感受童年的美好,认真记录童年里那些珍贵的记忆。

4.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仅突出课文“工具性”的特点,还应突出“人文性”的特点。

尤其是儿童诗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的个体感悟、交流沟通、放飞想象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在动听的乐声中,我让学生在熟读三首诗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同学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比如,“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排银牙。

”“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只见松林里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

”让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在松林间采蘑菇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此外,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此理论也非常有效。

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

19剃头大师

课文讲述了“我”给不喜欢剃头的小沙剃头的一则有趣的故事。

小沙天生胆小惧怕剃头,只有一位耳朵不太好使而听不见小沙反抗的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小沙为了摆脱老师傅的“折磨”,病急乱投医,找“我”来给他剃头,“我”变成了一位“剃头大师”……结果却是给小沙把头发剃的坑坑洼洼,“我”的剃头水平与“剃头大师”这个称号产生了极具戏剧性的强烈反差。

本篇描写的童年趣事,表现了童年的天真、无邪,也符合了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但本篇课文篇幅较长,在教学设计时要引导学生厘清故事情节,可根据情节的进展来将课文进行层次划分,要引导学生以“听故事”为促,来不断深化对童真童趣的感知;

同时,教师也要以“讲”内化,对于理解文章题目、文章写法等难点上进行归纳讲解和引导。

1.认识“剃、执、否”等13个生字,会写“表、胆、鬼”等12个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3.感受这则故事表现出来的童真童趣,体会到童年做的傻事也是趣事。

理解文章主题,感受童年生活的童真、童趣。

1.理解“剃头大师”题目的意义。

2.把握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不同之处。

1.认识“剃、执、否”等13个生字,学会“表、胆、鬼”等12个生字,会写“大师、表弟”等18个词语。

3.划分课文层次,把握故事情节,初步体会人物感情。

通过层次划分,整体感知故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童年趣事,引出课文。

同学们,你们有做过一些有趣的“傻”事吗?

我听说有同学在冬天的时候害怕鱼缸里的金鱼被冻坏了而往鱼缸加开水,也有同学将鸡蛋放进暖烘烘的被窝里想孵出小鸡。

大家仔细回忆回忆你们有过这些经历吗?

(学生自由交流。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描述的也是这样一件有趣的“傻”事,有人可能要问了,既然是傻事,为什么又会有趣呢?

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故事课堂。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哪些想法?

剃头大师是谁?

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

二、初读课文,识字记词

1.介绍作者。

秦文君1954年生于上海,儿童文学作家,现任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主编。

出版作品600多万字,其中包括《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调皮的日子》《逃逃》《小丫林晓梅》《小香咕系列》和《会跳舞的向日葵》等50多部作品。

作品先后50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10余次被改编成影视剧,10多篇作品被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还有10多部作品出版了日文版、英文版、德文版、韩文版、荷兰文版等发行到海外。

2.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自读文章。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圈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挑选自己觉得比较难读的句子,同桌之间互相指点朗读。

(3)试着概括全文内容。

3.检测自读情况,教学生字新词。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biǎo表弟dǎnɡuǐ胆小鬼lǐ理发店duó

夺门而逃mà

骂chó

u仇人

chà

差了点儿fù

付钱双bè

i倍suī虽然jià

n件tì

剃头

zhí

执fǒu否则习ɡuà

n惯受xí

nɡ刑tì

替lí

厘米mō摸

◆识字重点:

“刑”是后鼻音,“执”是翘舌音。

chǔ处置

chù

处长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表]上面部分横之间的距离均等,竖紧贴竖中线。

下面的撇略平,捺舒展,左右形成对称。

[鬼]第一笔短撇从竖中线上起笔,“白”字在横中线上方。

长撇竖中线起笔撇向左下,竖弯钩从田字格正中间起笔,写得圆润而舒展,撇折点写在竖弯钩之内。

[差]上面部分3横之间的距离均等,下面的“工”字竖笔紧贴竖中线,整个“工”写得略为扁平,最后一笔横略长。

(3)学习重点词语。

出示带生字的词语,学生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如“夺门而逃”“处置”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指导难读的长句子,尤其注意中间的停顿。

引导学生再次跟着朗读节奏把握全文内容。

2.学生交流全文可以划分成哪两个部分?

指名进行回答。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

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第二部分(第7~18自然段):

小沙为了逃避老师傅,请“我”给他剃头,“我”乱剪一通,闯了祸。

3.出示课件填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填空:

胆小的小沙十分害怕剃头,他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

每次都是一位老师傅给小沙剃头,剃头的过程十分痛苦;

为了逃避老师傅,小沙央求“我”给他剃头,结果,“我”随意乱剪,给他把头发剃得坑坑洼洼。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

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学合作读。

5.思考:

文中有哪些你比较难懂的句子或者比较吸引你的句子?

做上记号。

6.学生汇报交流,体会重点句子。

你想想,这一会儿痛一会儿痒的,跟受刑一样。

为什么理发跟受刑一样?

可以结合自己平时理发的体验来感受,被推剪夹住头发很疼,碎头发掉进脖子里、落进衣服里很痒,所以说跟受刑一样。

我敢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他更优秀的顾客了。

“我”为什么会这样说?

可结合上文进行理解。

“闯了祸”“随意乱剪”“长长短短”,体现出“我”完全不会剃头,“哎呀”“坏了”两声惊叫体现出“我”的慌张,而小沙“连忙摸耳朵,看它们还在,就无所谓了”。

在小沙看来,“我”剪得十分流畅,不痛不痒,也没有伤到他的耳朵,比老师傅强太多了,同时小沙对造型的美观程度是没有要求的,所以“我”说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顾客。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认识了课文中两位可爱的朋友。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这篇课文,去解决课文里的另外一些问题。

(1)复习生字,抄写词语。

(2)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沙前后不同的表现,体会课文表达的童趣童真主题。

2.明确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体会“反语”的表达效果。

1.引导角色体验,感受字里行间表现的孩子的童真俏皮。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和课文内容之间的差异。

1.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引导学生开火车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2.指名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教师过渡,回顾课后习题,展开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都已经明白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上次课后老师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让大家自主思考课后习题,关于“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以及“课文为什么要以”剃头大师“为题目,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找到答案!

2.学习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了解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经历。

(1)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人物设定。

质疑导入:

小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小沙天生胆小。

小沙的胆小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怕……怕……怕……还怕……

(2)学习第2~6自然段,梳理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小沙天生胆小,竟然还害怕剃头,那胆小鬼小沙在剃头的时候会有些什么反应呢?

小沙又是怎么被老剃头师傅“降服”的呢?

①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朗读第2~6自然段,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A.小沙对剃头表现出了哪些抗拒?

B.“害人精”“冤家”指谁?

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特点?

C.课文形容小沙剃头是在“受刑”,那么小沙在剃头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痛苦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适时进行归纳讲解。

教学过程中,可引导学生从重点词语来进行引申,例如利用“害人精”一词可引申出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老师傅耳朵不好,他听不清小沙的抗议,让小沙痛苦的是,老剃头师傅习惯用一把老掉牙的推剪,总是“咬”小沙的头发。

这还不算,老师傅还总把碎头发掉在小沙的脖子里,弄得他跟受刑一样痛苦。

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价钱给老师傅,这更让小沙“耿耿于怀”,所以他把老师傅称为“害人精”。

3.学习第三部分(第7~18自然段),体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

(1)指导学生自由阅读并交流问题,教师适时进行总结:

“我”给小沙剃头和老师傅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2)课件逐一出示问题,学生进行回答,教师相机进行归纳讲解。

①“我”为什么会给小沙剃头?

因为小沙头发长得很长了,但他又不愿意去理发店“受折磨”,便让“我”给他剃头,而且他答应付给“我”五块钱。

②“我”和小沙在剃头过程中的心情分别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关注“我”和小沙的心情变化。

刚开始给小沙剃头时,“我”因为小沙的信任而信心满满、倍感自豪;

当“我”发现自己闯了祸后,有一些慌张;

发现小沙对剃头的要求是“耳朵还在”,“我”又回归了那份开心、自豪。

同时,小沙的心情也经历了“慌张——高兴——无所谓——惊吓”的变化过程。

③“剃头大师”是谁?

“剃头大师”又是怎样给小沙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