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1824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下第四单元教案文档格式.docx

1.简介《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1846年。

当时有个朋友要求他为一幅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画写一篇童话。

这幅画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

他的母亲幼年讨过饭。

安徒生说:

“妈妈告诉我,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的时候,感到饿极了。

她把手指伸到水里去,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她的饥饿。

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一直睡到下午。

安徒生就怀着这种感情创作了这篇感人的童话的。

2.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自学生字。

三、默读思考:

你读懂了什么?

不懂什么?

把自己的想法批注在书上。

四、检查朗读,听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交流自学所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二、感悟写法,体会情感

可以这样进行:

1.对比阅读幻象和现实部分,说说幻象的句子在暗示什么?

2.结合学生的感悟,请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小女孩现实生活悲惨的句子。

比如冷──

天气的冷: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走着。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

*“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

”师:

是啊,这个冰天雪地的大年夜,除了寒冷,还能给光头赤脚在街上的女孩带来什么呢!

难怪小女孩首先就想到火炉了。

请同学们接着交流。

人情的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人们说。

3.结合学生的疑问,在矛盾处体会:

(1)不敢抽出一根火柴,到不停地擦火柴,直至擦燃一大把火柴,小女孩想的是什么?

(2)小女孩死了,作者连用了两个“幸福”,作者想的是什么?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再谈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从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谈心中的安徒生:

人品、作品。

五、鼓励学生读安徒生童话,准备召开“班级读书会──走近安徒生和他的童话”。

作业与反馈:

教后反思:

15凡卡

一、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通过凡卡写信的内容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体会课文意思。

通过合作学习了解课文内容想象凡卡的遭遇,体会思想感情。

 3、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沙皇统治下穷孩子的悲惨遭遇,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凡卡写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遇的苦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难点:

领悟文章将作者叙述、信的内容和回忆插叙结合在一起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

《凡卡》是以人名命题,主要人物是凡卡。

  2、简介作者和背景。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简要说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你体会到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

当时社会是个怎样得社会?

  (课文主要讲凡卡写信的事。

凡卡是个孤儿,九岁去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痛苦。

当时社会非常不合理)

  你还懂得了什么?

  

(2)指名说说课文中那几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

  (3)把写信内容的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1、提出自学要求;

再认真读读课文,课文中除了写凡卡写信的内容外还写了什么。

  2、生按要求阅读思考,师辅导答疑。

  3、讨论交流。

  

(1)课文除凡卡写信的内容,还写了什么?

  (还写了凡卡怎样写信,怎样寄信,写了凡卡写信的时候和寄信的以后想到的事情。

  

(2)这篇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本文是按照写信前、写信、写信后的顺序写的。

  4、给每部分加小标题。

  四、学习第一段。

  1、学生自学后讨论。

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

汇报学习情况。

  (知道凡才九岁,是三个月前来鞋匠这儿当学徒的,他写信的时间是圣诞节的前夜,他是背者老板偷偷的写信的。

  凡卡偷偷地写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从“他担心的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可以看出,凡卡写信是提心吊胆的,生怕被老板发现。

  2、练习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布置作业。

  

(1)认真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鞋匠、学徒、立柜、生了锈、圣诞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

凡卡在给爷爷写信中写了那些内容?

根据信的内容说说凡卡受

了那些苦?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1)学生边读边勾画、分组讨论。

提示:

可根据“他写到”、“接着写下去”“他继续写到”“凡卡接着写到”把信的内容分四层来理解。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第一层写凡卡思念爷爷;

第二层写凡卡受尽折磨;

第三层写凡卡受不住了;

第四层写凡卡没指望了。

  2、重点学习第二层。

  

(1)指名读第八小节。

作者从那几方面写凡卡生活的艰苦难熬?

  

(2)学生勾画、批注、准备交流。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作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的

  挨打:

被老板揪着头发,拖到院子里,那皮带打;

老板娘拿鱼嘴戳他的脸,就因为凡卡收拾鱼 

“从鱼尾上弄起”。

  挨饿:

吃的“简直没有”菜、茶,“只有老板才大吃大喝”;

  挨冻:

,而且睡不好,他睡在过道里,小崽子一哭就只好摇哪个摇篮。

  (4)出示投影,结合课文表述。

  (5)小结:

一个九岁的孩子担负这么重劳动,遭受这么多的痛苦,怎么忍受得了呢?

所以他写信恳求爷爷带他回家。

  从中体会倒凡卡学徒生活的艰苦,命运的悲惨,当时社会的黑暗。

  3、凡卡给爷爷写信时的心情怎样?

是怎样变化的?

  

(1)读作者叙述和信的内容部分。

找出凡卡心情的语句。

画“——”表示。

  

(2)学生交流、引读文中句子教师点拨。

  (担心——抽噎——伤心——满意——希望)

  (3)出示投影,理解重点句子。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的内心活动。

  凡卡撇撇嘴,那脏手背揉揉眼睛。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旧带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穿,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讨论后交流汇报:

  从第一句中体会到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从第二句中“只穿着长衫,跑到街上去。

”说明凡卡急于要把信寄出去,好让爷爷早写接他回家,好快点脱离苦海的内心活动。

  从第三句体会到信寄出后的轻松心情。

  4、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1)重点指导朗读凡卡写信时表达凡卡心情的句子。

  

(2)指导读凡卡诉苦、请求爷爷带他回去的句子。

要读悲痛的语气、哀求的语气。

  三、学习凡卡联想部分。

  

(1)指名读4、5小节。

凡卡联想起什么事?

为什么想起这些?

  联想起爷爷守夜的情景和乡村冬夜景色。

生:

汇报。

  

(2)凡卡又联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联想到这些?

  凡卡联想到与爷爷砍圣诞树的情景。

这段回忆充满欢乐的情趣。

  四、研讨本文表达特点。

  

(1)学生讨论,准备交流。

  两段回忆是本文的插叙部分。

这两段回忆对凡卡的学徒生活起了对比、反衬作用。

  文章细节描写也很突出,更加突出中心。

  (3)文章还有那些特点?

找出你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五、总结扩展

  

(1)有感情得分角色朗读。

  

(2)小练笔。

《我与凡卡比童年》 

  板书设计:

15 

凡卡

   

写信前(担心)——写信时(伤心)——写信后(希望)

生活痛苦、命运悲惨、社会黑暗

16汤姆·

索亚历险记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了解《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汤姆·

索亚的历险经历,感知他的性格特点。

3.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关于《汤姆·

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皮)教师简介:

《汤姆·

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

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

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

(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1.理解“梗概”的意思。

2.自由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留意:

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

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

你从哪知道的?

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

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精彩”在什么地方?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

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读相关语段。

四、结合课后的泡泡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读梗概,你对什么内容还产生了要细读原著的兴趣?

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泡泡3(“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17*鲁滨孙漂流记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一、读梗概,知大意

1.学生自主阅读梗概,练习说说这部小说的大概内容?

2.结合学生概括,相机引导学生说简洁,说完整。

可以这样引导:

(1)从“梗概”中,我们看出小说的重点部分是什么?

(2)默读“梗概”,把鲁滨孙所遇到的困难及解决的办法做上记号。

(3)尝试着把重点部分展开来,再讲一讲小说的大意。

二、浏览精彩片段,体会精彩之处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相对比,想想精彩片段大致在小说梗概的哪个部分,理由是什么?

2.小声读读这个片段,你认为什么地方最精彩?

结合学生汇报,相机引导学生体会鲁滨孙生活态度的精彩和作者写法的精彩。

可以这样安排教学:

(1)让我们把他列出的“好处”和“坏处”,自己对照读一读,想想这样一个列表,给鲁滨孙带来了什么?

(2)鲁滨孙自己是怎样认为的呢?

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话。

(齐读):

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小结:

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除了鲁滨孙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很精彩,你还觉得什么地方很精彩?

学生可能谈到鲁滨孙的语言,如: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我希望世上的人……

学生也可能谈到作者的写作方式,如:

把心里活动过程像商业簿一样对照来写,一目了然,清楚明白。

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

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不少的文章,之所以给人们很深的印象,就是因为在写法上有独特的地方,就像作者把鲁滨孙的思想活动列出来一样。

三、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1.再读一读梗概部分,猜想在梗概中还有哪些部分也会很精彩?

你还有什么疑问?

学生可能会有这样一些疑问:

*鲁滨孙从船上搬来的东西里有一些麦子,他用那些麦种反复种收,到了第四年,终于吃到了自己种的粮食。

我就很想知道他到底是怎么种、怎么收粮食的。

*他救了“星期五”以后就开始教化他,对于一个野人,他又是如何“教化”的呢?

*泡泡中提到“鲁滨孙制成一只能耐火的罐子的那段描写很细致,让人感到快乐”,不知是怎样的细致。

*梗概是以别人的口吻写的,精彩片断却是以鲁滨孙自己的口吻写的,不知道原著是以谁的口吻写的。

口语交际·

习作四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具备自我保护的本领。

能把自己看到、听到、读到的有关事情说清楚,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认真倾听别人发言,自然地与他人交流。

3.激发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欲望,能够写清事情及感受,并与同学互改习作。

3课时

一、打开思路,引出话题

1.同学们,《鲁滨孙漂流记》这部小说一定深深地打动了你。

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了各种困难,顽强生存下来的精神,使他成为一个英雄的象征。

我们可能终生也遇不到那样的情境。

但“学会生存”却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课题。

(板书:

学会生存)

2.“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倡的一个概念。

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

富尔说:

人们再不能一劳永逸获取知识了,而要终身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说说由这四个字你想到些什么。

二、畅所欲言聊话题

1.教师读一则报道《14岁少女勇斗歹徒惹争议:

该不该见义勇为?

》(正方:

称赞她是“小英雄”,社会呼吁见义勇为,有助于弘扬社会风气;

反方:

“鸡蛋不要碰石头”,在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还不具备与违法犯罪分子或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作直接面对面抗衡的能力,而见义勇为的后果很可能是徒劳的甚至付出生命。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体现了尊重生命这一主题,鼓动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是与法律明显相悖。

)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意见。

2.出示: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北京市教育局主持制定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正式出台,“敢于斗争”在新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被删掉,“见义勇为”也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消失。

“主动报告”、“遇有侵害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学会‘自救自护”等有效保护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内容则首次出现。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

我们要珍视生命,就要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

3.小组内交流

(1)交流内容:

自己遇到、听到或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等媒体了解到的有关自我保护的事情。

(2)交流要求:

认真倾听别人讲了什么,你从中了解到哪些自我的方法;

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不同见解。

然后共同讨论:

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或灾难,应该如何应对;

小组总结后推选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三、召开“自我保护”座谈会

1.请各组代表到主席台就座;

推荐一名主持人与老师共同主持。

2.确定座谈会有关要求:

(1)发言人必须将发布的内容或事情讲清楚。

(2)在发言过程中说说自己学到了哪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3)在座的各位同学可以和发言人共同讨论同一个自我保护故事或方法进行提问。

同组同学可以随时进行补充。

3.各位代表分别发言,每次发言完毕,主持人组织发言人与同学们共同讨论话题,或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评选“最佳发言人”和“最佳自我保护办法”,并说明评选理由。

5.引导大家总结,我们可能遇到哪些危险?

如何应对?

(1)在家中的自我保护:

防火-及时关闭电源、煤气灶阀门,同时打开门窗,呼唤邻居、行人帮助灭火。

家里或近处有电话,应迅速拔119报警;

防水-知道家里水源的总开关在哪里,一旦发生跑水情况,先把总开关关闭。

如果拧不动,要赶快请邻居帮忙。

迅速拨打维修电话。

防煤气-要知道预防煤气中毒的常识和使用炉火和煤气灶的方法。

屋里要经常通风换气。

防盗-一人在家,把屋门、防盗门从里反锁上,钥匙放在固定位置等。

(2)在外边的自我保护:

上学下学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

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

如发现火灾,有人溺水等要大声喊人,不要自己去救火,不会游泳,不会救护,千万不能下水救人;

不进网吧,不与网络聊天中认识的陌生人见面或留下联系方式等。

四、总结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平均每天就有十多个未成年人因为天灾或人祸而提前结束春天般的生命。

在灾难面前,生命都会显得无比脆弱。

但是,很多灾难的背后,我们又会痛切地感觉到,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多点求生意识、求生技能,也许,很多人还是可以逃出死亡。

让我们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

资料袋

2004年12月26日,11岁的英国少女蒂莉·

史密斯跟爸爸妈妈已经在泰国度假胜地—攀牙湾游玩时,发现远处海水突然不平静起来时,她马上觉得非常不安。

蒂莉注意到,远处的海水开始出现泡沫,水流的速度也在加快,且急速后退,这让她立即联想到老师在地理课上讲述的有关海啸将发生的知识。

蒂莉歇斯底里地狂呼“不好了,要发生海啸了!

”父亲带妻子女儿返回旅馆,并将此警告带给100多位游客和旅馆的工作人员。

就在人们逃离海滩没几分钟,巨浪袭来,人们却全都获救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听到了那么多自我保护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都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的力量,还有令人敬佩的坚强、镇定与乐观,使危难化险为夷。

有些故事让我们听起来惊心动魄,有些让我们赞叹不已。

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自己经历或从其他渠道了解到的自我保护的事情,也可以写《鲁滨孙漂流记》的读后感。

二、打开思路,畅所欲言

1.你最想写的什么事情?

引导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上自己或别人说的自我保护的故事,哪些令自己印象深刻或受益非浅。

2.谁来告诉大家你最难忘的自我保护的故事?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在草稿上写出题目,用几句简练的话列出提纲。

3.通过这件事你想告诉大家什么?

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题,说出自己的感受。

4.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些惊险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能够写得很精彩。

三、回顾写作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汤姆·

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中的写作方法:

细节描写使人如临其境;

生动的语言描写使人如闻其声;

心理描写让人了解事情背后的变化;

侧面烘托将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鲜明;

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使文章条理清楚等。

2.谈谈你准备用哪些写作方法。

三、指导学生自由习作

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评改作文

1.自我修改:

写完后,自己通过轻声朗读的方法来进行修改,注意字、词、句和标点等,同时对自己不满意的段落也可以在旁边重新写。

2.同学互改:

与同桌或自己的好朋友交换,互相用修改符号改一改细节地方,对文章整体可以在后面写一写修改建议或简单的评价。

二、全班评议

1.教师选择自己在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或由学生推荐,作为讲评作文。

可以请学生把整篇作文读完,也可以读到关键地方停下来,就某一点请同学们评议。

2.评议的重点

(1)事情是否完整,有条理,记叙得是否具体生动。

(2)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是否恰当。

(3)哪些部分写得最精彩。

3.接受同学们的合理化建议,再次修改完善习作。

4.范文: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读《鲁滨孙飘流记》有感

希望,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啊!

美国诗人狄金森在《希望》一诗里写道:

“希望”是个有羽毛的东西/它栖息在灵魂里/唱没有歌词的歌曲/永远/不会停息/在暴风中/听来/最美/令人痛心的是这样的风暴/它甚至能窘困/那温暖着多少人的小鸟/……

我喜欢读《鲁滨孙飘流记》,不是因为他生活的惊险刺激,我是个女孩,我还不能想象如果真的置身于那样的境地里,会不会痛苦地失去活下去的所有希望。

而这部著作打动我的,正是那栖息在鲁滨孙灵魂里的希望。

我想,这有羽毛的温暖人的“小鸟”──希望,一定住在鲁滨孙的灵魂里,那样的可怕的荒岛都没有困住它。

当身处绝境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怎样活下去。

他是不幸的,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紧紧地拥抱着希望。

正如他所说:

通过对照,他意识到,虽然自己身处荒岛,与人类隔绝,饱受孤独,但是能够活着,独免一死,身在热带,身边没有野兽,还有吃的,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从而鼓起生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