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1737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辛词两首学案Word下载.docx

2.多音字

二、词义

1.重点词

遥岑:

远处小而高的山。

断鸿:

令人伤感的鸿雁的鸣声。

流年:

①指光阴。

②迷信的人称一年的运道。

脍:

把鱼、肉切细。

揾:

擦拭。

2.近义词

风流·

风雅

风流:

①有功业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②有才学而又不拘礼法。

③与男女间爱情有关的。

风雅:

①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②文雅的举止。

寻常·

平常

寻常:

平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寻和常都是平常的长度)。

如“寻常巷陌”。

平常:

①普通,不特别。

②平时。

如:

“他身体虽然不好,但平常很少请假。

仓皇·

惊慌

仓皇:

匆忙而慌张。

如“赢得仓皇北顾”。

惊慌:

害怕慌张。

3.相关成语

求田问舍:

谓专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

金戈铁马:

①指战争,兵事。

②形容威武雄壮的军旅兵马。

③借指武职、军人。

三、文学常识

1、关于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

曾随耿京起兵抗金,后在南宋任通判、安抚使等职,有政声。

因与当权者不合而屡遭贬抑,一生郁郁不得志,终忧愤而死。

辛弃疾文武双全,超群绝伦,21岁时率领两千多队伍参加了耿京的义军,在军中任掌书记。

次年,奉命南下见宋高宗,北归时,听说耿京遇害,他率五十骑直入金营,于五万军中生擒叛徒张安国,投奔南宋。

这一英勇行为影响很大,“壮声英慨,儒士为之兴起”。

南归后,他写成《美芹十论》《九议》等文章,上书朝廷,陈述自己的抗金主张。

练飞虎军,积极作好北伐的准备。

然而终其一生,皇帝怯懦无能,主和派占据着上风,他只能当一些无实权的地方官,还常受朝廷的猜忌,43岁起,闲居江西信州达20年之久,壮志未能实现。

满腔悲愤化作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词作,聊且抒发抑郁之情。

晚年被起用知绍兴府兼浙江安抚使、知镇江府。

在镇江任上,他特别重视伐金的准备工作,但为权相韩侂胄所忌,落职。

一生抱负未得伸展,终因忧愤而卒。

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

杀贼!

”(《康熙济南府志·

人物志》)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2、写作背景:

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有将相之才而不能施展,将一腔忠愤寄于词间。

继承了苏轼的开拓、革新精神,其词题材广阔,气势雄健,意境深沉,悲壮慷慨,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

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余首,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干道四至六年(1168~1170)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了,却投闲置散,作一个建康通判,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辛弃疾不得重用是因为他的几重特殊身份:

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

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

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

故朝廷决不肯让他带兵复国。

在这种境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

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作。

四、整体把握

1、师:

示范朗读的确是非常精彩,技巧高超。

下面我们来读一读,看能不能读得像示范朗读一样好。

注意把握好朗读节奏和词人的情感。

(展示诵读节奏,学生齐读)多媒体课件展示: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2、找五位学生有感情的读:

问: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结合写作背景)

五、问题设计

1、一看题目,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

我们常听一个词叫“登高而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

可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古人为什么喜欢“登高而赋”?

其中有没有什么共同的原因?

2、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是否也是属于这种登高而赋的抒怀之作?

3、如果是,那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了?

请把课文里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了他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

4、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它们会触动作者心弦,引发他的诗情?

能否结合词句具体分析一下?

5、如此气势雄浑的景触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哪个小组愿意接着分析下面的写山之句?

7、为什么如此秀丽多姿的景色却只能“献愁供恨”,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

8、他愁什么,恨什么?

9、“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几句中作者表达出来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

10、作者为什么要看吴钩,拍栏杆?

对作者当时的这些动作,我们该怎样理解?

11、词人写这么多景,无非是为了抒情。

写完景后他喟然长叹:

“无人会,登临意。

”以此收束上阕,此处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对这一句我们该怎么理解?

12、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下阕。

上阕主要是写景,借景抒情。

那么下阕主要写什么呢?

谁愿意概括一下下阕的主要内容?

13、都写了几个典故?

14、借这三个典故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师:

为了更好地理解典故的含义,我在这里对其中的第一个典故做点补充介绍:

在《世说新语·

识鉴》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阳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见机。

可见他借口思恋故乡莼鲈,辞去官职,回到家乡,并不是真心归隐,而是预见齐王要败,先辞官以保身。

15、词人明知理想很难实现却仍然坚定不移、执着不弃,很是感人。

那么他为什么不肯辞官?

为什么耻于归隐呢?

16、现实是怎样的?

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加以批判?

17、作者愤怒的责问和批判能改变现实吗?

18、有雄心壮志却又不能改变现实,作者还能怎样呢。

或许在最后一个典故中可以找到答案。

好,我们来看看,接下来的最后一个典故,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9、为什么说这里是作者感情的最高点?

20、鄙视不顾国事的小人,又耻于辞官归隐,感慨唏嘘,悲痛难忍的作者最后还能怎样呢?

21、“红巾翠袖”指代女子,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

词人说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否表明,词人已心灰意冷,放纵于游宴娱乐,寄情于青楼歌妓了?

课堂小结:

说得很好,行文至此,词人的悲情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我们回顾一下整首词,从写景入手,慢慢渗透情感,层层推进,至结尾而悲情到达极致。

全词气势豪壮,而感情却极为沉郁,体现了不同于苏轼的另一种豪放之风。

而最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品读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无可发泄而寄托于词间的满腔悲愤。

这满腔悲愤历经千年时光的涤荡,仍在人们心头震荡回响。

悲愤的后面,是辛弃疾的词作永远不朽的主题——爱国。

对每一个有爱国之心的人来说,品读此词,都是一种精神的洗礼。

下面,我们一起把全词深情地朗读一遍,再一次感受作者的爱国悲情,同时结束今天的学习。

第二课时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导入新课

(用幻灯片投影一副对联:

铜板铁琵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这是郭沫若为一位著名的词人写的墓联。

大家知道对联中所咏的是哪位词人吗?

1、上下联分别从什么方面对辛弃疾进行了吟咏歌颂?

师:

辛弃疾是词人,也是爱国英雄。

辛词的豪放,是以深厚的爱国热情为底蕴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他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感受了作者壮年时深沉的爱国之情和不遇之悲。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作者晚年时写的一首悲愤之作。

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辛弃疾六十四岁时,被召起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

这以前,辛弃疾被迫退居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了。

起用他的是执掌大权的韩侂胄。

因为那时蒙古已经崛起在金政权的后方,金政权日益衰败,并且起了内乱。

韩侂胄要立一场伐金的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

镇江在那时濒临抗战前线。

辛弃疾初到镇江,努力作北伐的准备。

他明确断言金政权必乱必亡。

但他又认为:

南宋要取得对金作战的胜利,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他曾对宋宁宗和韩侂胄提出了这些意见,并建议应把对金用兵这件大事委托给元老重臣。

可是韩侂胄一伙人不但不能采纳,反而有所疑忌不满,他们借口一件小事故,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

开禧元年(1205)索性把他调离镇江,不许他参加北伐大计。

辛弃疾二十三岁从山东起义南来,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在南方待了四十三年,开始遭到投降派的排挤,现在又遭到韩侂胄一伙人的打击,他那施展雄才大略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了解了背景后,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暮年的作者为我们带来的这首《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生齐读,展示诵读节奏)多媒体课件展示: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正音:

“佛狸祠”的“佛”读“bí

”,有学生读为“fó

”)

学习诗词一定要多读,善读。

要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刚才大家把节奏都读准了,但没有读出作者沉郁悲愤的情感。

下面,请我给大家示范朗读一遍,大家认真听,好好品味词中情感。

然后再读一遍。

(学生听教师示范朗读,再读全词)

这次读得好多了。

要解读一首诗词,首先要了解它的内容。

这首词课本上有比较详尽的注释,大家读懂文意应该不难,但有一些字词是要注意的。

大家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展示: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千古江山

(2)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金戈铁马

(4)元嘉草草

(5)赢得仓皇北顾

(6)可堪回首

2.把下边句子中颠倒的次序按逻辑顺序倒过来。

(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二、思考讨论

1、为什么这两句词的语序要调整才能读顺,为什么词人不一开始就写通顺、写明白呢?

2、辛弃疾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用典故。

这一点我们在上一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中已有所接触,下阕连用三个典故,而这首词更为明显,几乎通篇用典。

我们一起来看看,全词共用了几个典故?

3、这五个典故分别是哪些历史人物的典故?

4、这些典故中,有几个发生在京口?

5、上阕的两个典故都是跟京口有关的,为什么作者会这样写?

6、作者把孙权、刘寄奴放在一起写,孙、刘两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7、作者写孙权时说: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他用了一“觅”字,这“觅”字换成“见”字好不好?

为什么?

8、还有一个问题,作者写孙权,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分析得很准确。

刚刚我们已经知道,上阕除了写孙权外,还写了刘寄奴。

这一阕的哪几句是写刘寄奴的,表达了辛弃疾怎样的感情?

10、作者写孙权和刘寄奴一略一详,为什么?

11、词人一开篇就连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上阕小结】师:

本阕写作者登北固亭,极目远眺,触景生情,但见山河长存,世事沧桑,想起历史上建功立业的英雄明君孙权和刘寄奴,感慨万千。

这种感慨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请结合辛弃疾生活的时代,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

下面我们接着分析下阕。

先带着悲壮激愤的感情齐读这一阕内容。

(学生齐读下阕)

12、下阕写了三个典故。

写第一个典故“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时,连续出现了两个贬义词“草草”“仓皇”,这里辛弃疾为何要刻意描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仓促北伐、一败涂地的史实?

(学生热烈讨论)

对于这个典故,书中的解释不够详细,在此作一个补充介绍。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的年号。

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

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

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对臣下说:

“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是以草率北伐,妄图建立“封狼居胥”之功。

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惆怅惧迁逝,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说得很好。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作者的预见。

草率北伐必败无疑。

诗人写完宋文帝的典故后忽然“四十三年”宕开一笔,回忆起自己43年出生入死,南来效命的往事来。

这回忆往事的三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为什么作者说“可堪回首”?

(学生思考讨论)

全词最后用廉颇的典故作结,用意是什么?

(学生讨论)

这首词是作者来到京口北固亭,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感慨万千写下的传诵千古的杰作。

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

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侂胄的提醒和警告。

辛弃疾的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深入人心,除艺术精妙外,更在其思想内涵。

三十多岁写下的忧愤之作,已让我们伤感难已,六十多岁时抒发出来的忧愤苦闷,更让人感慨唏嘘。

现在我们有感情地把这首词再读一遍,以深情的声音向作者表达我们最真诚的敬意。

(学生齐读全词)

三、布置作业

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作者登上京口北固亭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

其实在同一个地方的同一个亭子,作者还写过另一篇同样有名的词作: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试对比一下,这首词和我们刚学完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什么异同?

任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对比赏析之。

板书设计

登建康赏心亭》结构如下:

第一课时

京口北固亭怀古》结构如下

主旨探讨

有关这两首词的主旨有如下表述:

1.《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描绘了江南秋景,抒发了诗人南渡以来,报国无门、壮志难伸的忧愤情怀,表现了诗人忠贞的爱国之心以及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慨。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表现了作者抗敌救国的雄图大志和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以及为国效劳的忠心,隐约地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愤。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美鉴赏

巧用典故 含蓄蕴藉

用典是辛词的一大艺术特色。

他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三处用典,《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五处用典。

现对《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五处用典略作分析。

开篇引出雄才大略的孙权,然后联想起在京口出生、起兵的南朝刘裕(小名寄奴),而“封狼居胥”又是典中套典地用了汉代名将霍去病的典故。

接下去,又慨叹拓拔焘的行宫被后人误作太祖庙来祭祀的可悲。

词的最后,作者又引名将廉颇以自喻。

这首词典故连典故,典中又套典,当时有人指责是“掉书袋”,辛弃疾自己也欲修改;

但数日之后又原样拿出,这说明所用典故都是表情达意所必需的,无法删改,而后人对此也多是认可、赞赏的。

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些典故不是简单的历史故事的堆砌,而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

作者以借古喻今的手法,言难明之志,抒忧愤之情。

用典是他明志言情的手段,托志于所用之典,借古人旧事抒胸中郁闷,也就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后人评价他“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是非常中肯的。

其次,这些典故运用自然、贴切、圆畅,融叙事、写景、议论为一体,无生硬造作之感。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怀古就是缅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就免不了要用典。

词中几处典故运用紧扣作者所处之地、所见之景、所思之事,围绕题旨,联想自然。

最后借廉颇的故事作结,将全词的感情推向高潮,令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了词人的内心之痛,不禁为之扼腕。

作者发挥典故“辞约意丰”之所长,借助精心选择的人物典故,以俭省的笔墨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同时,典故的运用又使作品语言含蓄、蕴藉,避免了一般豪放词直接抒情的直白、浅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品味、思考的广阔空间。

问题探究

问题:

在宋代文坛上,苏轼和辛弃疾一北一南,铸成了豪放派的两座顶峰。

那么苏轼和辛弃疾的词有什么不同呢?

导思:

探究这个问题,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苏辛词的理解,在比较鉴赏中,能够让我们从内容到形式全面了解这两位词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

比如:

稼轩既有文人的儒雅情致亦有英雄的豪放热情;

东坡堪称文豪却于“武”之气势上稍逊。

辛词豪放中带有忧国忧民之气,是传统的爱国主义者,这也是时代所赋予的;

而苏词豪放中多的是自我的一己心境,没有太多的爱国情怀。

苏轼的成就是全方位的,他的诗、词、文、画和书法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

辛弃疾则没有这样全面。

探究:

(1)广泛阅读辛词和苏词,了解苏、辛词的内容,表现手法和风格,为比较鉴赏做好准备。

(2)了解苏轼和辛弃疾生活的时代的差异,特别是由北宋到南宋的变更,这是苏辛词风不同的关键。

(3)借助网络资源和其它资料,查阅古人和今人对两人的比较。

苏风格自高,而性情颇歉。

辛却缠绵悱恻,且辛之造语俊于苏。

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

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固未可同年而语也。

(4)选取合适的角度,写成一篇小评论。

更上一层楼

自助餐1(基础类训练)

1.解释词语并在括号内为加点字注音。

楚天:

遥岑:

舞榭()吴钩:

巷陌():

揾():

2.填空。

(1)《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选自_____,是我国_____时期爱国词人_____的作品。

词人由义军而归顺朝廷以后,一直力主抗金,始终壮志难伸。

这首词写于1205年。

当时,宰相韩侂胄草率北伐,任命词人为镇江知府。

词人既_____,又_____。

在登上镇江东北_____时,_____,写出了这首词。

(2)《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一词是辛弃疾在建康做_____时所写。

当时,他南下已有七八年了。

由于南宋王朝_____派长期当政,压制_____力量,因此,他一直遭受压抑。

这首词正是抒写他因_____、国事日非而抑郁_____的心情。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了五个典故,请写出与典故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其朝代,并注明与典故相关的词句。

4.“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试分析这里运用孙权典故的表现力。

1、答案:

泛指南方的天空。

眺望远处的山岭。

舞榭(xiè

):

歌舞的台榭。

吴钩:

古代吴地出产的一种宝剑。

巷陌(mò

街道。

揾(wè

n):

擦。

2、答案:

(1)《稼轩词编年笺注》南宋 辛弃疾 支持韩侂胄北伐 反对草率冒进 北固亭 抚今追昔 

(2)通判 主和 抗战 壮志未酬 悲愤3、答案:

(1)孙权 三国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2)刘裕 南朝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3)刘义隆 南朝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4)拓跋焘 北朝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廉颇 战国 “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4、解析:

这四句的大意是:

雄伟壮丽的江山千秋万代依旧如故,可是却无处寻找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当年的歌舞楼台经过长期风吹雨打早已荡然无存,英雄的业绩也随着时光的消逝而无影无踪。

悼古意在伤今,言外之意是说当前无人能够力挽狂澜,振兴宋室,抵御外侮。

参考答案:

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涵着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

感叹山河长存,人世沧桑。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赞美历史上的孙权,更深恨现实中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紧承上句,并且用“总”修饰“被”:

这就既慨叹孙权时期京口繁华景象和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复存在;

更表明了英雄人物及其业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逝。

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当时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抒发了对屈辱苟安的南宋统治者的不满。

自助餐2(强化类训练)

1.“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表现出词人对_____时萦心怀。

把“四十三年”特地前置强调,更表现出_____,_____的沉痛感情,含蓄地表明了自己_____,收复失地,_____的心情。

2.默写。

(1)千古江山,_____。

舞榭歌台,_____。

(2)想当年,_____,_____。

(3)落日楼头,_____,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_____。

(4)倩何人唤取,_____?

3.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

如“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本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

把下边的句子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1)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西江月》)_____

(2)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_____(3)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_____

4.“道”,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为:

a.说,b.路,c.学说,d.主张。

试给下列句中的“道”选出正确的解释。

A.人道寄奴曾住。

(  )B.余将董道而不豫兮。

(  )

C.俱会大道口。

(  )D.执手分道去。

5.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中,表达知音难觅情怀的语句是(  )

A.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B.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6.典故的运用是《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