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一答案及解析已新法修改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一答案及解析已新法修改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司法考试真题卷一答案及解析已新法修改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划分法律部门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答案】A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的渊源和法律部门。
A选项考查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立法法》第七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属于地方权力机关,因此,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A项正确。
B选项考查行政法部门,行政法部门包括调整行政法律关系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等。
C选项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国内法组成,不包括国际公法。
C项错误。
D选项考查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法律规范的调整方法,其中的主要标准是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
D项正确。
3、根据《宪法》和《组织法》的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地方各级人大代表非经本级人大主席团许可,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大常委会许可,不受逮捕或刑事审判。
B.乡、民族乡、镇的人大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C.审计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计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进行国事活动
【答案】B
A选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许可,在大会闭会期间,非经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许可,不受逮捕或者刑事审判。
如果因为是现行犯被拘留,执行拘留的公安机关应当立即向该级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报告。
据此可知,这里不包括乡镇的人大代表。
B选项,《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
如果担任国家行政机关的职务,必须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辞去主席、副主席的职务。
B项正确。
C选项,《宪法》第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审计机关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审计法》第九条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由此可见,审计机关是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但要受到上级审计机关及国务院总理的领导。
D选项,《宪法》第八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
因此,国家主席“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和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协定”须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但进行一般礼仪性的国事活动,如对外出访,则不需要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
D项错误。
4、近年来,政法机关通过“大接访”、“大走访”、“大下访”等做法,通过开门评警、回访信访当事人等形式,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
关于这些做法的意义,下列哪一表述是不恰当的?
A.政法机关既是执法司法机关,也是群众工作机关
B.政法干警既是执法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
C.人民群众是执法主体,法治建设要坚持群众运动
D.司法权必须坚持专门机关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
本题主要考查执法为民,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
这里的“执法”是指在广泛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讲的,是指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行为。
执法为民理念不仅鲜明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而且科学明确地界定了社会主义法治的性质、本质和目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保障人权和文明执法。
A、B选项,执法为民理念的提出,直接而响亮地回答了执法工作“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以及“为谁执法、靠谁执法、怎样执法”的根本问题,鲜明地指出了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其生命力就在于人民性。
A、B项正确不应选。
C选项,执法主体必须是专门设置的享有执法权的国家机关,人民群众没有执法权,不是执法主体。
C项错误应选。
D选项,以人为本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执法为民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执法目的上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在执法标准上以人民满意为本,在执法方式上充分依靠人民群众,实行专门机关和群众路线相结合。
D项正确不应选。
5、下列哪些选项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A.法国大革命后制定的《法国民法典》
B.西周提出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
C.中国传统的“和为贵”、“少讼”、“厌讼”
D.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答案】BCD
本题考查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念、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
法律意识本身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
法律心理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法律意识的初级形式和阶段。
法律思想体系是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它以理性化、理论化、知识化和体系化为特征,是人们对法律现象进行理性认识的产物,也是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自觉的反映形式。
A选项,《法国民法典》属于法律文件,并非法律意识。
B选项,“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法治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以德配天”的天,指天命,天道,引伸为自然规律。
在西周统治者看来,上天选择人间君主的标准,是“为政以德”。
人间君主要想获得上天的支持,首要条件是修养道德,以道德约束统治者的私欲。
唯有“敬德”,“明德”的君主,才符合天命与天道的要求,才能获得上天的保佑,求得王朝统治的长久。
“明德慎罚”是在“以德配天”的基本政治观下提出的法律主张,其具体要求为“实行德教,用刑宽缓”。
B选项正确。
C选项,“和为贵”、“少讼”、“厌讼”是一种法律观念,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C选项正确。
D选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一种法治观念,属于理念上的东西,属于法律意识的范畴。
D选项正确。
6、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
B.民族自治地方的国家机关既是地方国家机关,又是自治机关
C.上级国家机关应该在收到自治机关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有关决议、决定执行的报告之日起60日内给予答复
D.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和外国进行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
【答案】BD
A选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与政府,既是地方国家机关,也是民族自治机关。
A项正确不应选。
B选项,《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比如民族自治地方的司法机关是地方国家机关,但不是自治机关。
B项错误应选。
C选项,《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条规定,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该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在收到报告之日起六十日内给予答复。
C项正确不应选。
D选项,《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规定,自治区、自治州的自治机关依照国家规定,可以和国外进行教育、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交流。
这里应当是自治区与自治州,不包括自治县。
D项错误应选。
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
关于它的具体内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准确的?
A.社会成员享有相同的立法表决权
B.法律以同样的标准对待所有社会成员
C.反对任何在宪法和法律之外的特殊权利
D.禁止歧视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的社会成员
【答案】A
本题主要考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A选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指司法和守法的平等,而不是立法的平等。
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立法,由专门设立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只有议员(或人大代表)才享有立法表决权,普通公民没有立法表决权。
在我国,行使立法权的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组成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而不是所有的公民都有立法权。
A项错误应选。
B、C、D选项。
《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正义的首要内涵,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前提和基础。
具体内容为:
(1)平等对待,就是指法律对所有社会成员一视同仁,以同样的标准对待。
(2)反对特权,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必然要求。
(3)禁止歧视,不允许任何在社会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公民受到歧视待遇。
B、C、D项正确不应选。
8、1983年3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商标法》生效;
2002年9月15日,国务院制定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生效;
2002年10月16日,最高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施行。
对此,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商标法实施条例》是部门规章
B.《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司法解释
C.《商标法实施条例》的效力要低于《商标法》
D.《商标法实施条例》是《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母法
【答案】BC
【解析】本题考查法律渊源和法律解释。
A选项,《商标法实施条例》由国务院制定发布的,属于行政法规。
B选项,《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法令问题所作的解释,属于司法解释。
C选项,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国务院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D选项,《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是对在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商标法》问题所作的说明,其母法为《商标法》。
9、根据《宪法》和《监督法》的规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在每年6月至9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B.人大常委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本级政府应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委会报告
C.最高法院作出的属于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在公布之日起30日内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D.撤职案的表决采取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答案】ABC
A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简称《监督法》,下同)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每年六月至九月期间,将上一年度的本级决算草案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
B选项,《监督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交由本级人民政府研究处理。
人民政府应当将研究处理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
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本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决议规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决议的情况向常务委员会报告。
C选项,《监督法》第三十一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作出的属于审判、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应当自公布之日起三十日内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D选项,《监督法》第四十六条第三款规定,撤职案的表决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由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的过半数通过。
10、2011年6月1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公布《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结果,30多天收到82,707位网民的237,684条意见,181封群众来信,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
据此,草案对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进行了调整。
关于这种“开门立法”、“问法于民”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准确的?
A.这体现了立法平等原则
B.这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求
C.这表现了执法为民的理念
D.这体现了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立法的有关内容。
A选项,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不意味着立法平等。
B选项,坚持民主立法,就是既要体现立法内容的民主,又要体现立法过程的民主,坚持民主立法,必须注重把立法为民贯彻始终,增强立法主体自身的民主性,扩大公众参与立法。
因此,在立法过程中,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坚持“开门立法”、“问法于民”的做法,体现了立法为民、增强立法主体自身民主性的要求。
C选项,本题体现的是立法,而不是执法。
D选项,权力制约是指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本题立法中体现的是人民的意志,并没有体现国家权力的相互制约。
11、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基层法院在民事审判中试点“小额速裁”,对法律关系单一、事实清楚、争议标的额不足1万元的民事案件,实行一审终审制度。
关于该审判方式改革体现出的价值取向,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节约司法成本
B.促进司法民主
C.提高司法效率
D.推行司法公开
【答案】AC
A选项,司法成本指的是在整个司法活动中消耗的社会资源,又可称之为司法资源或司法投入,指司法机关,诉讼参与人在进行具体案件的诉讼过程中所消耗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要素的总和。
实行“小额速裁”,一审终审可促使纠纷得到迅速解决,节约了司法成本。
B选项,司法的民主性是指司法应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审判活动应体现民主性,并应受到人民的有效监督。
本题涉及到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没有提及司法民主,故B项错误。
C选项。
司法效率,是指司法资源的投入与办结案件及质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解决司法资源如何配置的问题。
司法效率追求的是以尽可能合理、节约的司法资源,谋取最大限度地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保障和对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保护。
提高司法效率,就要求人民法院和人民法官履行职责时,在坚持司法公正的前提下,认真、及时、有效地工作,尽可能地缩短诉讼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力求在法定期限内尽早结案,取得最大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实行“小额速裁”,一审终审,加快纠纷的解决,提高了司法效率。
D选项,审判公开,意味着让特定的人或者不特定的人了解司法活动的内容和过程,了解司法活动中的诉讼文书、证据材料,从而使司法活动在不同程度上为社会大众所知晓。
本题涉及的是司法成本与司法效率的问题,没有提及推进审判公开,故D项错误。
12、2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
别开车了,“酒驾”已入刑,咱把车推回去。
随后,高经理在车内掌控方向盘,其他人推车缓行。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如机动车未发动,只操纵方向盘,由人力或其他车辆牵引,不属于酒后驾车。
但交警部门指出,路上推车既会造成后方车辆行驶障碍,也会构成对推车人的安全威胁,建议酒后将车置于安全地点,或找人代驾。
鉴于我国对“酒后代驾”缺乏明确规定,高经理起草了一份《酒后代驾服务规则》,包括总则、代驾人、被代驾人、权利与义务、代为驾驶服务合同、法律责任等共六章二十一条邮寄给国家立法机关。
关于高经理和公司员工拒绝“酒驾”所体现的法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法的指引作用
B.法的评价作用
C.法的预测作用
D.法的强制作用
【答案】A
本题主要考察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分为指引作用、评价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
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为人们提供某种行为模式,指引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必须这样行为或不得这样行为,从而对行为者本人的行为产生的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指引功能(作用)是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实现的,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指本人的行为。
法的评价功能(作用)是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或违法及其程度,具有判断、衡量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评价作用涉及的是法的律他作用,即对他人的行为的评价,这是区别指引作用(涉本人的行为)和评价作用(涉他人的行为)的关键所在。
法的预测作用是指人们可以根据法律规范的规定事先估计到当事人双方将如何行为及行为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预测作用的对象是人们相互之间的行为,这里的人们应作广义的理解,即包括国家机关的行为。
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为保障自己得以充分实现,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惩罚违法行为的作用,也就是说,法的强制作用只能针对违法犯罪人的行为,如果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那么法的强制作用就不能显现。
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实施,法律规范对人们今后的行为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诱导影响,也就是说,法的教育作用针对的是一般人的行为。
例如,通过对违法行为实施法律制裁不仅对违法者本人起到警示、警戒的作用,而且也对一般人产生了教育性影响。
本案中,因法律禁止“酒驾”,故高经理和公司员工拒绝“酒驾”,表明其行为受到法律的指引,体现了法的指引作用,没有体现法的评价、预测和强制作用。
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13、某高校司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
处于大城市“陌生人社会”的人群会更多地强调程序公正,选择诉诸法律解决纠纷;
处于乡村“熟人社会”的人群则会更看重实体公正,倾向以调解、和解等中国传统方式解决纠纷。
据此,关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与接受方式,下列哪一说法是不准确的?
A.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文化相对性、社会差异性
B.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
C.程序公正只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实体公正只适用于“熟人社会”
D.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
本题主要考查公平正义的有关内容。
公平,是指处理事情合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
正义是指公正,公平正直,没有偏私。
公平正义朴素的含义包括惩恶扬善、是非分明、办事公道、态度公允、利益平衡、多寡相匀等内容。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全体成员能够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方式公平地实现权利和义务,并受到法律的保护。
A选项,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所受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
因此,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
B选项,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既应符合法律规定,又要合于情理,反映社会整体价值观和公众利益,才能为社会公众认可并接受。
B项正确不应选。
C选项,“公平正义”既要求实体公正,也要求程序公正,只是说在“陌生人社会”与“熟人社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不是“非此即彼”的相互排斥。
D选项考查实体公正与程序公证的关系,程序正当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方式与载体。
正义不仅应当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实现。
程序是运送正义的方式。
程序正当,是指立法、行政和执法司法机关的活动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的规定,保障法律制定的科学性,保证案件及时正确处理,确保公正、民主、效率、人权保障、权力制约与监督等价值目标得以实现。
确保充分参与、裁判中立、程序公开和程序约束。
因此,程序公正以实体公正为目标,实体公正以程序公正为基础。
14、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积极义务的范畴?
A.子女赡养父母
B.严禁刑讯逼供
C.公民依法纳税
D.紧急避险
本题考查义务的分类。
义务具有强制履行的性质,义务人对于义务的内容不可随意转让或违反。
义务在结构上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义务人必须根据权利的内容作出一定的行为。
在法学上被称为“作为义务”或“积极义务”,如赡养父母、抚养子女、纳税、服兵役等。
第二,义务人不得作出一定行为内容的义务,称为“不作为义务”或“消极义务”,例如,不得破坏财产,禁止非法拘禁,严禁刑讯逼供等。
A选项,赡养父母是子女须为一定作为的义务,属于积极义务。
B选项,严禁刑讯逼供,是禁止人们作出一定的行为,属于消极义务。
C选项,依法纳税,需要公民积极缴纳一定税款,属于积极义务。
D选项,紧急避险属于一项权利,而非义务。
15、011年7月5日,某公司高经理与员工在饭店喝酒聚餐后表示:
关于交警部门的推车前行不属于“酒驾”的解释,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属于司法解释
B.属于行政解释
C.直接运用了类比推理
D.运用了演绎推理
【解析】本题考察法律解释。
A选项,司法解释是法律解释的一种,属正式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问题所作的说明。
中国的司法解释一般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法律赋予的职权,对审判和检察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释。
交警部门并非司法机关,无权作出司法解释。
B选项,行政解释,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有关法律法规如何具体应用贯彻的问题所作的说明。
但只有特定的行政机关才有权进行行政解释,本题中的“交警部门”无权作出行政解释。
C选项,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有部分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