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01172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觉醒年代情节赏析撰写人物Word文档格式.docx

追完全剧,感觉整部剧带给人的力量感特别强烈。

先说说陈独秀和他的《新青年》杂志。

多次读到过评价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的文章,现在来看,过去并没有完全理解,直到看完这部剧,才深刻认识到这本杂志在那个时代对青年、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到底有多深远!

全剧故事从1915年开始讲起,至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

这一时期,虽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已经推翻封建帝制,但袁世凯篡权复辟,以及袁世凯死后,一会儿黎元洪,一会儿徐世昌,一会儿段祺瑞,北洋政府各路军阀走马灯式的粉墨登场,其间还夹杂一个张勋复辟,而孙中山代表的“南方政府”还在广州苦苦挣扎。

国内政治一片混乱黑暗。

而日本人对我国觊觎已久,虎视眈眈,暗中逼迫袁世凯及之后的北洋政府,意欲签订屈辱的卖国条约,霸占山东。

眼看整个国家山河破碎,大厦将倾,危在旦夕,普通民众却麻木不仁。

该怎么挽救国家,要怎么唤醒民众,许多有识之士和爱国学生忧心如焚,群情激奋,却又四顾茫然,既看不见光明,更找不到出路,痛苦彷徨不知该何去何从,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有人急疯,有人气病,有人跳海。

大家苦苦思索,纷纷寻找思想,寻求出路。

在此背景下,这时陈独秀的《新青年》在上海问世,它高举科学与民主大旗,倡导新文化运动,为唤醒国人作出努力。

后来,陈独秀携《新青年》北上,以北大为阵地,聚集起李大钊、胡适等一大批有识之士编撰《新青年》,使《新青年》影响力在全国扩散。

在无情的黑暗现实面前,陈独秀本人思想也发生深刻变化,放弃最初“二十年不谈政治”的办刊主张,在李大钊的推动下,《新青年》开始宣扬马克思主义,宣传俄国十月革命。

《新青年》成为现代中国思想启蒙刊物,陈独秀也成为思想启蒙运动先驱。

再来说说李大钊。

如果说陈独秀旗创办《新青年》,是思想启蒙运动先驱,那么在剧中塑造的李大钊烈士,则是一位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接受俄国十月革命,而且深入中国工农劳动大众,了解民间疾苦,立志团结和唤醒民众投身革命,彻底改造中国社会,是一位真正的共产主义运动先驱。

全剧以以上内容为主线,以北大为主背景,叙述陈、李二位在校长蔡元培支持下,率领北大进步师生,宣传新思想,发动和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与卖国行径作斗争。

目睹当时中国社会腐朽黑暗之后,李、陈二位革命先行者为中国苦谋出路,最终意识到,要想打垮侵略者,消除剥削,为劳苦大众谋幸福,必须建立一个崭新政党作为领导核心,方能实现理想,达成目标。

这已成为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势在必然。

《觉醒年代》不是简单地复述历史,故事讲得很精彩,整部剧对1915年至1921年这一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既有全景概括,也有对细节的生动描述,一种力量感贯穿整部剧,令观者血脉偾张,相信自己生在那个年代也会奋不顾身投身革命!

说完剧情,来点评一下人物塑造。

既然讲中共建党史,本剧自然有两位男主角,一个是陈独秀,一个是李大钊。

陈独秀一角由于和伟担纲。

好巧不巧,之前不久我才看完了他主演的《巡回检查组》,觉得他在该剧中演得不错,于是又搜了他主演的另两部电视剧来看。

几部剧都看完,我发现他在人物情绪的表达上,表情、动作、姿态,有很多完全相同的招牌表情和动作,可能就是演员本人的个性习惯和动作特征,一句话,他的招式太过“于式”化,这让他的表演大打折扣,算不得上佳。

此时再看他饰演的陈独秀也一样,时不时就透出“于氏”味道,换言之,我看到的常常不是“陈独秀”,而是于和伟,个人观感欠佳。

可能导演也感觉到了,所以在很多场景中他招牌动作太明显时,镜头被拉近,直接截掉一些肢体动作。

我觉得他对这个人物的塑造算不上很成功,如果打分的话,最多是个及格分。

可不知怎么的,网上对他饰演的陈独秀一角评价颇高。

难道,我有偏见?

或是欣赏水平不行?

不过,他的表演虽然时时透出“于”味儿,也并非一无是处,仍有可圈可点之处。

印象尤深的有两场戏:

一是他被捕入狱后,警察厅长到牢中威胁诱劝未果,待厅长离开时,他放声吟诵苏轼《定风波》一词,“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明心迹,潇洒激昂的声音在监牢回响,充满昂扬斗志,引得警察厅长也悄然驻足;

另一场戏是他遭到追捕时,被李大钊紧急秘密送往天津时,途中目睹众多难民流离失所,他们背井离乡、饥寒交迫的苦难生活,令这位思想者终于禁不住热泪滚滚,跪地痛哭,然后站起来指着难民发誓,要为劳苦大众“能够像人一样的活着”而创立政党,解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一段于和伟演得特别动情,十分感人!

本剧中,相较于陈独秀,本人觉得李大钊一角更出彩。

李大钊出场时,我看到一张比较熟悉的面孔,却叫不出演员名字,特意查了一下,演员叫张桐,是个年轻演员。

纵观全剧,演员表演自然天成,不着痕迹,张弛有度。

回到家时,他是柔情的丈夫、慈爱的父亲;

对待普通劳动者,他似春风驱散严寒,温暖每一个艰难挣扎的生命;

对待青年学生,他亦师亦友,教导、关爱有加。

在为国寻求真理的道路上,他一马当先,勇往直前,孜孜以求,是个理想信念坚定,善于思索,敢为天下先的革命者先行者。

演员从各个维度把握分寸,塑造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丰满的李大钊。

比如,李大钊有一场戏,是他在长辛店对工人们演讲。

他为长辛店工人送去新一期《新青年》。

在工人们的要求下,他登上火车机车头,为工人们讲解“五一”劳动节的由来。

他为工人们朗诵起1888年美国工人大罢工时传唱的《八小时之歌》歌词,他高亢地喊出“我们要改变这个世界!

”又十分抒情地倾述“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

在李大钊的等人的鼓动下,30多年前美国工人的述求,此刻已经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美好愿景。

此刻的他自己,俨然成为一辆火车头,带领工人踏入抗争轨道,成为中国革命的先锋队伍。

镜头转换,李大钊从长辛店回到北大,在踏进红楼前,他边快步走,边拍打包包,吹去包上的浮尘,再拍拍衣服,还拂了拂头发,整理一番。

离开劳动大众,回到一群身处象牙塔的知识分子中间,他也是位清清爽爽知识分子。

这些细节流畅自然,非常生动,绝不是可有可无的。

作为一个青年演员,表演细腻不夸张,可以看出张桐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好好下过一番功夫。

个人很喜欢这个角色。

感觉较之陈独秀一角,一点不差!

不太明白,最近评的那什么白玉兰奖,他怎么没有凭此角获奖?

以北大为背景,那一时期历史名人众多,其中由马少骅饰演的蔡元培一角也值得一提。

作为一个饰演过孙中山、邓小平的老演员,马少骅饰蔡元培也算驾轻就熟。

“自蔡元培始方有北大”,马少骅在剧中很好地诠释了这一概念。

他“三顾茅庐”请陈独秀担任北大“文科学长”,力排众议聘请胡适到北大推广白话文,留下辜鸿铭继续任教,整肃纲纪,端正校风,支持《新青年》,保护师生的爱国行径,展现了一个重视学术,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治理有方的爱国教育家风采。

其他人,无论是鲁迅的桀骜、胡适的“女人缘”、“惧内”,陈延年的血气方刚,还是辜鸿铭的怪诞、刘师培的固执,还是北洋政府诸角,还是青年学生群体,演员们都很用心,人物群像个个个性鲜明生动,极富感染力,都很不错。

反而是其中毛泽东的扮演者,在前一段显得生涩拘谨,后部好一些;

对周恩来一角本来抱有期待,但很失望。

感觉导演选角不当。

“五四”前后的周恩来年龄在二十岁左右,应该是个风华正茂的青春青年,但这位饰演者扮相看上去三十多岁,老成持重有余,略显呆板,活力不足。

我觉得,哪怕戏份少,起码也应该表现出青年周恩来青春年少、神采飞扬的精神风貌,可惜,我没看到。

很明显,要饰演一代伟人,演员自己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加之戏份不多,扮演者没能抓住青年周恩来的精气神。

另一个看着别扭的,感觉也选错人的角色是李大钊夫人,扮演者刘琳也是招牌表情过多,导演似乎也不忍直视,作了镜头裁剪。

该剧在表现手法上也有不少值得称道之处。

这是部历史剧,要在有限篇幅里将诸多事件串连起来,突出主线,少不得介绍许多相关背景,本剧采用了版画加画外音的手法,既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艺术体验,也清楚交代史实,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比喻、比兴手法(我不清楚这些手法在视觉艺术中有没有专用名词)也大量运用于剧中。

比如,描述张勋复辟一段。

五千辫子军进京后,已经剪掉几年的辫子又得重新续上,于是,街上马尾毛做的辫子在空中翻飞,民众随辫子军进城而买,不久又随辫子军败退而要求退货;

这边厢,辫子军扛着杏黄青龙旗策马过街,那边厢,同样的杏黄青龙旗却是街角卖艺人手中的猴戏令旗,小猴随龙旗翻滚;

甚至,作为清朝标志的红顶官帽,也被人戴在了走街过市的骆驼头上。

这些镜头不断切换,充满喜感,好一幅热闹闹乱糟糟如同儿戏般让人忍俊不禁的景象,暗喻张勋复辟就是场如同喜剧般的闹剧,让观众在笑声中品味那段历史,不得不说导演独具匠心。

还有,陈独秀在北平居所门前那条永远泥泞不堪的烂路,喻示革命道路充满艰难险阻。

是不是也喻示陈独秀一生道路坎坷,道阻且长?

很早就知道陈独秀晚年一直寓居重庆江津,我一度以为陈独秀就是江津人。

后来才知道他其实是安徽人,在江津病逝几年后才被迁回故乡安葬。

纵观他一生,早期创办《新青年》,开思想启蒙之先河,而后与李大钊携手,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创建中国共产党,后来又成为托派分子,被开除出党,曾经几度被捕入狱,最后,蒋介石几次三番意欲拉拢他,甚至支持他重新创立新党(可他坚拒)。

自然,他也没有听从周恩来的建议去到延安,回到党的队伍中来。

抗战时期迁至江津避居,生活穷困潦倒,直至病逝。

一代思想导师,一个伟大政党的创立者,结局如此,令人唏嘘。

这有点扯远了。

另外,剧中还使用了交叉剪辑手法,对一些人物事件最终结局作简明交代。

比如陈延年、陈乔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二人与父亲陈独秀在码头告别,镜头插入几年后延年、乔年被捕,带着脚镣手铐凛然就义。

这样的安排还有不少,既保证剧情不拖延,也给观众一个明晰概念。

作为一部好看的电视剧,肯定不单单是生动地讲故事,视觉美也不可或缺。

除了前面提到的版画,有几个片段我特别钟爱,反复回看数次。

陈独秀在陶然亭会见钱玄同、刘半农那场戏独具美感。

三人在陶然亭相见。

见面寒暄后,钱、刘二位将陈独秀让进亭中。

陈独秀吟出“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点出陶然亭一名之由来。

亭外,大雪纷飞,绿树粉妆,湖面薄冰莹莹;

亭边,红梅临寒而开,红瓣覆白雪,分外娇俏。

亭内,琴师抚琴,乐声叮咚。

三人围石桌而坐,钱玄同将在家烫好的花雕热腾腾地倒出来,三人举碗豪饮。

虽初次相见,三人却一见如故,相见恨晚,把酒言欢,好不惬意,好不浪漫!

无疑,此情此景,极符中国传统美!

另一场戏也画面唯美,格外动人:

那是李大钊遭到追捕逃回老家,避居五峰山韩文公祠,一群追随他的青年学生来探望他时。

白天他带领学生与当地老乡一同下地劳作。

夕阳西斜时,在韩文公祠院子里,他要为同学们作一番演讲。

他把题目写在木锅盖上,锅盖立靠在一棵树的枝丫上。

一群学生端坐在他面前。

他穿着一身沾染泥土的粗布衣裤,脚蹬一双老旧布鞋,衣袖和裤腿随意上挽,站在夕阳里。

阳光照在他的脸上和身上,被晒黑的皮肤泛出古铜色的光,要不是戴副眼镜,他简直就是一地地道道庄稼汉,谁能想到他是位学者?

与庄稼汉不同的是,镜片后那双眼睛里闪烁着明亮坚定的目光。

他衣上的尘土在阳光下更显眼了,却一点也不显肮脏,倒反衬出主人公高大的人物形象。

学生们分别围坐在两张矮方桌前,听他讲解,作记录,背上披着夕阳柔和的光。

李大钊来来回回地踱着步,从这张桌前走到那张桌前,侃侃而谈,时而言辞铿锵,时而循循善诱。

他一手持执一段端头烧黑的木棍(大约是拿来当粉笔用的),另一只手一会儿握拳,一会儿挥舞。

讲到动情处,甚至微微佝偻起腰,一边说,一边一步步前进,靠近围坐在矮方桌的周围的学生,传递观点,与他们交流思想,交换意见。

此刻,院子里,一旁,小柴炉青烟四散,两只鹅和四只鸭聚在一起,一群鸡另在一处;

一头水牛一动不动立在一边,牧童横坐牛背。

那孩儿头戴柳环,一边啃水果,一边认认真真地旁听那些他根本就不知所云的大道理。

最后,见同学们用力鼓掌,他也连忙叼住尚未啃净的果核,腾出手跟着大伙使劲鼓起掌来,连家禽们也扑闪着翅膀,似在附和。

这情景简直太动人!

还有一个场景:

陈望道受托翻译《共产党宣言》全文。

他为了很好地完成这项任务,回到浙江义乌老家,在一间柴屋里废寝忘食。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谁能想到,一束指导中国道路的思想之光,由德文变成中文,转化竟发生在一间柴屋。

特别提醒,这一重要事件不是艺术加工。

当时,陈望道就是回到家乡老屋翻译《共产党宣言》的。

我相信,年轻观众了解了这段历史,会深受教育。

《觉醒年代》另一亮点也不可忽视,那就是台词。

可以说,剧中很多角色台词量都很大,更别提主角,两位主角的台词量简直惊人!

长篇幅的演讲,大段大段的对白,如若不专注,观者一定会看懵圈。

这也是考验演员功力的时候。

本来有些枯燥的那个时代的理论性语言,不能磕巴,要让观众听明白,还得具有感染力,多不容易!

印象尤深的是李大钊演讲他自己的发表在《新青年》上的《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这是烈士当年的自勉,也是对青年的寄望。

到今天,这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依然震耳发聩,仿佛是烈士对我辈殷殷嘱托,听得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本剧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礼节,人们见面都行鞠躬礼。

想我曾经堂堂礼仪之邦,如今鞠躬礼在国内几乎快要失传。

每看日韩剧,见学了我们一切文化的俩近邻仍然沿用此礼,就禁不住有些喟叹。

本剧重现这一礼仪,一点不觉繁琐,倍觉亲切。

还有一点也值得一提,就是该剧正视历史。

比如陈独秀,在电视剧中如此正面描写他,我是第一次看到(也许别的还有,我不知晓);

比如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所起的作用,我也是第一次在电视剧中看到;

比如张国焘曾参加“五四”运动,而且是北平共产主义小组首批成员;

包括北洋政府官员,并不都是腐朽没落贪生怕死之徒,不少人也有一颗拳拳报国心。

赞美《觉醒年代》这么多,当然也要挑挑它的毛病。

除了个别演员选人不当之外,最显眼的瑕疵就是服装、道具。

虽然可以看出,剧组也比较尽心,但有些服装道具还是“惨不忍睹”。

一句话,太新了,不论款式还是材质都太新。

比如,底层劳动者的衣服,生活中要用的布袋、包袱皮、桌布,常常是质地柔软,面料细腻,比我家四十年前所用的质地都好!

这怎么可能!

再比如,鲁迅为表明立场,扛块写着“不干了”的木牌杵在北洋政府教育部大门外。

我就细看那牌子,居然看出是压木板做的!

而不是块真正的木板或者劈柴被刨平写上字,啼笑皆非!

我就边追剧边嫌弃剧中服道,直到追至36集,看到李大钊在韩文公祠内为学生们讲解那场戏,仔仔细细“研究”过那场戏中所有道具,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码放的劈柴,竹架上晾着的烟叶,朴拙的矮桌小凳,这些道具都很生动。

此时我才明白,还真不是剧组敷衍,而是农村场景的“简陋”、“粗糙”更易还原。

以现在的生活水平,要去还原一百多年前的情景,除非有专门制作,没人能还原,连大致做到都难!

真是难为了剧组。

专门制作的代价恐怕不是一个剧组能承受的。

所以,关于服道,只有将就着看了。

化妆倒没有发现什么大的问题,除了发型现代了一点(猜测大致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

另有一个细节,非得吐吐槽,那就是毛笔书写。

毛笔作为那个年代的常规书写工具,入镜频率很高。

我相信所有入镜的字都是专人书写(想要字迹漂亮,如今的演员很难达到那水准,除非陈道明、郁钧剑来演)。

这个都可以理解,但演员连毛笔也握不规范,看着就着急!

这里又要提一下演员张桐(李大钊扮演者),书写姿态有模有样,为这位认真的演员点赞!

剧情方面,在党的一大召开之前,全国已有几个共产主义小组,但剧中只着重介绍了毛泽东所在的湖南组。

其实,作为观众,也很想了解一下其他几个小组更多一点。

追剧过程中,我一直有留意一个人——沈雁冰。

我在一篇游记里提过,在乌镇茅盾故居,我第一次了解茅盾早在1920年就参加了共产主义小组。

这部剧末尾提到了他,他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编辑过《新青年》。

中共一大时,全国党员五十多人,能够活下来的是幸运者,幸运者中能够一生坚持初心走到最后的,更是凤毛麟角,他算其中之一,钦佩!

该结尾了,还想说几句跟剧情无关的题外话:

记得前些年台湾马英九当政时期,绿营为了对付国民党,揪住国民党有党产一事穷追猛打,马英九为此辩解:

“国民党作为一个百年老党,~~”,当他说到“百年老党”时,我突然意识到,中共并不比国民党年轻多少,马上也是一个百年老党。

都是百年老党,一个在另一个的血腥镇压下不断发展壮大,到如今带领中国走向未来。

另一个镇压别人的,在外部势力扶持下方能勉强偏居一省,可依旧挡不住地日渐式微,现在更被分裂分子打压得只剩苟延残喘,连一省的执政权都拿不回来。

同样的气候同样的土壤,同样的炎黄子孙,生长起来的两个老党,状态竟是如此迥异,这其间,到底差了什么?

显然不是靠运气。

那一刻,我才开始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剧末,以上海“一大”会议旧址、嘉兴南湖红船两组镜头,简要点明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看到这里,我轻舒一口气——一个伟大的政党诞生了。

随即又叹了口气,因为我立即联想起一些事件和一串人名:

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战,抗日敌后根据地,皖南事变,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

随手可以列出一串名字:

李大钊、李汉俊、何叔衡、瞿秋白、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蔡和森、向警予、方志敏、刘志丹、张太雷、钱壮飞、韦拔群、江竹筠、彭雪枫、左权、赵尚志、杨靖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无数有名的无名的应当永远被铭记的英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魂不朽,浩气长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