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首闺怨诗明月何皎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5首闺怨诗明月何皎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首闺怨诗明月何皎皎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歌以具体生动的动作,逐层深入地刻画了诗中主人公的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
译文: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
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
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
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
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赏析:
《古诗十九首·
明月何皎皎》是东汉时期的诗歌。
该篇诗歌突出表现了细致的心理描写手法,而关于该诗的主题,历来有两种解读:
一说该诗通过皎皎明月刻划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
一说该诗刻画了一个独守空闺、愁思难寐、徘徊辗转的闺中女子形象。
比兴:
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巧。
对此,宋代朱熹有比较准确的解释。
他认为: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通俗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
“比”与“兴”常常连用。
2春闺思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城边、陌上、柳丝与桑林,已构成一幅春郊场景。
“袅袅”写出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又渲染出融和骀荡的无边春意。
这就使读者如睹一幅村女采桑图。
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
城边千万丝杨柳,会勾起送人的往事;
而青青的柔桑,会使人联想到“昼夜常怀丝(思)”的春蚕,则思妇眼中之景无非难堪之离情了。
后二句在蚕事渐忙、众女采桑的背景上现出女主人公的特写形象:
她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笼”——这是一个极富暗示性的“道具”,“提笼忘采叶”,表露出她身在桑下而心不在焉。
心儿何往?
末句就此点出“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
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
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
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注:
“渔阳”在古代多指征戍之地。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
【答案】:
“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
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
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
【解析】分析: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为我们展现了一派郊野的春光。
“袅袅”是形容柳树随风摇曳的情态,“城边”则交代了具体的环境。
第二句写到桑树,以便为下句“采叶”作铺垫。
“青青”是形容桑叶茂盛的样子,“陌上”是采桑的地方。
于是,这两句不仅是一般地写景,还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
叠音词,是重复同一个音节所构造的词,是一种应用极广的词类。
通过叠音词的使用,能够传神地描写出人和物的音、形、情、态,有栩栩如生的表达效果。
文学作品中使用叠音词大大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1、使描绘的景色或人物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
2、既可摹声,又可摹色,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3、使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声声悦耳。
试题分析:
“提笼忘采叶”,这诗中精彩的一笔,这是作者撷取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生动画画:
采桑女手提竹笼而立,却忘了采摘桑叶。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情况,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象、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等内容。
这是对古诗写作艺术技巧的赏析,也是高考必考的能力点。
解答这类题目的模式基本上一致,那就是:
判断所用的艺术手法,并对此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这种艺术手法的艺术效果。
3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
(2分)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
(4)直抒胸臆的句子是什么?
(5)后三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赏析
(6)词的开头直抒胸臆,有何作用?
请简要说明。
(7)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8)简要赏析词中“千万恨,恨极在天涯”的“恨”字?
答案:
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答案:
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
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答案:
借景抒情。
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4答:
词中直抒胸臆的句子:
5,答:
后三句写景的作用:
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6答:
开头直抒胸臆,直言“恨”有“千万”,说明恨之多与无穷,(1分)但所恨之事却仅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人久不归来,说明全诗主旨。
(1分)7答:
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闺中思妇形象。
(1分)主人公夜深满腹哀怨,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
眼前百花飘落,水风全然不知,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2分)。
借无人知晓思妇相思之苦寄寓词人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1分)8答:
恨”怅恨。
万千怅恨皆因思念之人远在天涯。
(2分)写出了词中主人公对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思念之深。
【译文】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
山间的明月不知道我的心事。
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
花儿零落中,不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了。
【赏析】《梦江南·
千万恨》出自《花间集》唐代诗人、词人温庭筠,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词里描绘的人也许就是诗人自己----孤单地在夜里思念,天上的月亮无法了解这寂寞,凉风仿佛吹了花朵,明明暗暗的影子飘落。
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入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旧称温词香软,以绮靡胜。
《花间集》中所载,亦确多秾丽之作。
这首《梦江南》,在风格上却迥然不同。
非但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且不假堆砌,纯用白描,全无“裁花剪叶,镂玉雕琼”的藻绘习气。
在温词中虽为别调,却属精品。
一开口便作恨极之语,全没些子温柔敦厚。
比起其他温词特别是那若干首《菩萨蛮》来,这简直不像是同一作家的笔墨。
夫“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
但第二句却紧接着说“恨极在天涯”,则是恨虽千头万绪而所恨之事仅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人久不归来是也。
就词的主旨说,这已经是一语喝破,再无剩义,仿佛下文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然而从全词的比重看,后面三句才是主要部分。
特别是中间七言句一联,更须出色点染,全力以赴。
否则纵使开头两句笔重干钧,终为抽象概念,不能予人以浑厚完整之感。
这就要看作者的匠心和功力了。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初读感受亦自泛泛;
几经推敲玩味,才觉得文章本天成,而妙手得之却并非偶然。
上文正面意思既已说尽,故这两句只能侧写。
词中抒情主人公既有“千万恨”,说她“心里”有“事”当然不成问题;
但更使她难过的,却在于“有恨无人省”。
她一天到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却无人能理解她的心事,只有山月不时临照闺中而已。
不说“人不知”,而说“山月不知”,则孤寂无聊之情可以想见.这是一层。
夫山月既频来相照,似乎有情矣;
其实却是根本无情的。
心里有恨事,当然想对人倾诉一下才好,但平时并可以倾诉的对象亦无之。
好容易盼到月亮来了,似乎可以向它倾诉一下,而向月亮倾诉实等于不倾诉,甚至比根本不倾诉时心情还更坏些!
于是“山月不知心里事”也成为这个主人公“恨”的内容之一了。
这是又一层。
至于说“不知心里事”的是“山月”而不是其他,这也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
李白《静夜思》: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令本通作“望明月”)望山月能使客子思乡.当然也能使闺人怀远。
况且山高则月小,当月逾山尖而照入人家时必在夜深。
这就点明词中女主人公经常是难以入眠的。
这是第三层。
《诗·
邶风·
柏舟》: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以日月喻丈天,原是传统比兴手法。
然则这一句盖谓水阔山长,远在天涯的丈夫并不能体谅自己这做妻子的一片苦心也。
这是
第四层。
“水风”句与上联角度虽异,意匠买同。
夜里看月有限,昼间看花也还是有恨。
看花原为了遣闷,及至看了,反倒给自己添了烦恼。
况上句以月喻天,则此句显然以花自喻。
借花落,正是惜自己年华之易谢:
花开花落正如人之有青年老年,本是自然现象;
但眼前的花却是被风吹落的。
“空落”者、白白地吹落,无缘无故地吹落之谓;
这正是《诗·
小雅·
小弁》中所谓的“维忧用老”一语(《古诗十九首》则云“思君令人老”)的形象化,而不仅是“恐年岁之不吾与”这一层意思了。
至于所谓“水风”,指水上之风。
这也不仅为了求与“山月”工整相对而已。
水面风来,风吹花落,落到哪里?
自然落在水中,这不正是稍后于温庭筠的李煜的名句“流水落花春去也”的另一种写法吗?
温的这句写得比较蕴藉,但并不显得吞吐扭捏,依然是清新骏快的风格,可是造意却深曲多了。
夜对山月,昼惜落花,在昼夜交营的黄昏又是怎样呢?
作者写道:
“摇曳碧云斜。
”江淹《杂体·
拟休上人怨别》诗云:
“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
”这里反用其意。
“摇曳”,犹言动荡。
但动的程度却不怎么明显,只是似动非动地在缓缓移斜了角度。
看似单纯景语,却写出凝望碧云的人百无聊赖,说明一天的光阴又在不知不觉中消逝,不着“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和盘托出。
因此后三句与前二句正是互为补充呼应的。
没有前两句,不见感情之澈切;
没有后三句,不见词旨之遥深。
此之谓胆大而心细。
(吴小如)
4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请作简要分析。
(5分)
【答案】
(1)一方面描绘水流的悠长、江面的清寂。
另一方面以景写情,烘托出客子思归的孤寂心情。
(2)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解析】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
杜牧在文宗开成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
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
“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
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
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
“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
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
“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
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
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
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
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
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但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
这一点,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
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
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这似乎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
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
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命题立意】
(1)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应从两个方面作答,一是“悠悠”写出
了什么内容,二是对抒情起什么作用。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变化,首先找到导致感情变化的因素“红袖凭江楼”,然后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翻译】南陵的水面澄清,江水悠悠漫过,风吹得紧了,云变得轻了,秋天就要到了。
正在客人内心孤寂回转的时候,那是谁家的女子在江边的楼上倚栏眺望呢。
【鉴赏】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南陵道中”。
5西宫春怨王昌龄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
斜抱云和①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①云和:
乐器
(1)试赏析“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的妙处。
(2)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
(1)“西宫夜静百花香”一句,既点明季节,又点明时间,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花气袭人的春夜。
(2分)这一句,就手法而言,它运用反衬手法,衬出诗中人的孤独凄凉的处境;
就内容而言,它与下文紧密衔接,由此引出了诗中人的矛盾心情和无限幽恨。
(2分)(共4分);
(2)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想赏春景而怕添愁怀,欲弹奏而只能抱云和的百无聊赖、无限幽怨的宫妃形
鉴赏赏析:
夜静花香神往之景,无奈在西宫之中、苦人之前,岂有益哉。
琴瑟作伴,月亮自现,即使树木不隐昭阳,此心会轻松一点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