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00679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内科常考知识点Word下载.docx

肝失疏泄犯胃乘脾可导致胃痛呕吐泄泻,其病机治法和主方有何异同

呕吐病位病因病机:

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治疗原则:

和胃降逆止呕

呕吐治疗的证型治法和主方

口壹膈的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本虚——标实——)辨证论治证型主方

呃逆的基本病机:

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胃气上逆动膈

呃逆治疗原则:

理气和胃,降逆止呃

泄泻病位:

在肠(脾失健运是关键),与肝肾密切相关

泄泻基本病机其病理因素离不开湿

泄泻治疗原则:

健脾化湿暴泻:

湿盛为主重用化湿;

久泻:

脾虚为主当以健脾

泄泻湿热伤中证肝气乘脾证脾胃虚弱证肾阳虚衰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痢疾的临床特征:

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粘冻

痢疾的基本病机:

邪蕴肠腑,气血雍滞,传导失司,脂络受伤而成痢

辨证要点:

辨虚实;

辨气血

湿热痢疫毒痢阴虚痢休息痢的治法和主方

刘和间提出:

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

便秘病位:

在大肠,与肺脾胃肝肾有关

便秘肠胃积热证阴寒积滞证阳虚寒凝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四篇肝胆系病证

胁痛的病位:

在肝胆,与脾胃及肾有关基本病机:

肝气郁滞,络脉失和

胁痛的病理性质:

有虚有实,实多虚少(实证——虚证——)

胁痛辨证要点:

辨在气在血,辨属虚属实治疗原则:

疏肝和络止痛

胁痛肝气郁结证肝络失养证的治法和主方

黄疸的临床特征病位:

脾胃肝胆基本病机:

湿邪困遏,脾胃运化失健,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病理性质:

阳黄:

湿热阴黄:

寒湿辨证以阴阳为纲

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疫毒炽盛证的主方阴黄寒湿阻遏证的主方

阳黄阴黄急黄的鉴别

积聚的病位:

肝脾基本病机:

气机阻滞,瘀血内结

积证的治疗原则:

初期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

鼓胀与水肿的鉴别

鼓胀的病位:

在肝脾,久则及肾基本病机:

肝脾肾受损,气滞血瘀水停腹中

鼓胀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关于逐水法应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头痛引经药的应用太阳头痛:

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

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

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

吴茱萸藁本

头痛辨证要点:

辨外感与内伤;

辨头痛的部位:

(——)

头痛风寒证风热证风湿证肝阳证瘀血证痰浊证的主方

眩晕病理性质:

虚实夹杂,以虚者居多眩晕痰浊中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素问》病机十九条: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丹溪心法》强调“无痰则不作眩”《景岳全书》强调“无虚不能作眩”

中风的病位及基本病机

中脏腑中经络的鉴别

补阳还五汤牵正散的适应症

中风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

瘿病的病位:

在肝脾,与心有关基本病机:

气滞痰凝血瘀雍结颈前

瘿病的病理演变:

初期气郁痰阻为主;

日久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化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原则:

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瘿病气郁痰阻证心肝阴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第五篇肾系病证

水肿病位:

在肺脾肾,关键在肾基本病机:

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水肿辨证首辨阴阳治疗原则:

发汗利小便泻下逐水(治水三法)

水肿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内经》分为“风水”“石水”“涌水”

淋证的病位基本病机:

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

淋证治疗原则:

实则清利虚则补益

热淋石淋血淋气淋膏淋劳淋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淋证治法,古有忌汗忌补之说

癃闭的病位基本病机:

膀胱气化功能失调

癃闭膀胱湿热证浊瘀阻塞证脾气不升证肾阳衰惫证的治法和主方

阳痿的病位:

肝肾心脾基本病机:

虚证——实证——治疗原则

遗精的病位基本病机治疗原则:

实则清泄虚则补涩

遗精常用治法:

上则——中则——下则——

遗精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第六篇气血津液病证

《丹溪心法》提出“六郁”之说(越鞠丸)

郁证痰气郁结证和心神失养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梅核气脏躁的临床表现

血证的治疗原则:

治火治气治血

血证的主要证侯:

热盛迫血证阴虚火旺证气虚不摄证血证各证型的主方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治吐血“三要法”(行血补肝降气)

《景岳全书》将引起出血的病机概括为“火盛”和“气虚”两个方面

《血证论》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的治血四法

《金匮》四饮的诊断依据

痰饮的病位:

在三焦、肺、脾、肾,其中脾运失司首当其冲

痰饮的基本病机:

三焦失通失宣,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蒸化,阳虚水液不运,水饮停积为患治疗原则:

温阳化饮(“用温药和之”)

寒饮伏肺证的的治法和主方

消渴的病位:

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基本病机:

阴虚燥热

消渴的本证(三多一少)与并发症(肺痨、白内障、雀目、耳聋、疮疖痈疽、中风偏瘫、水肿)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消渴证治的证型和主方

自汗盗汗的辨证要点:

辨阴阳虚实虚证:

自汗气虚不固;

盗汗阴虚内热实证:

肝火、湿热等邪热郁蒸

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气虚发热证阳虚发热证的治法和主方

厥证的病位基本病机:

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

厥证、中风、痫证、眩晕的鉴别

虚劳辨证要点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目

肥胖的基本病机:

阳气虚衰痰湿偏盛治疗原则:

补虚泄实

脑癌、肺癌、大肠癌、肾膀胱癌的病理性质:

本虚——标实——

第七篇肢体经络病证

痹证的基本病机:

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肌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

《素问痹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

行痹痛痹着痹热痹的鉴别痰——瘀——

痹证的治疗原则:

初痹祛邪通络(祛风、散寒、胜湿、清热、祛痰、化瘀);

久痹补肝肾、益气血

风寒湿痹证(行痹痛痹着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证、肝肾两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如何理解“治痿独取阳明”?

痿证的基本病机:

实证——虚证——

痿证脾胃虚弱证肝肾亏虚证的治法和主方

寒湿腰痛证的病机、治法和主方

第八篇常考名词解释

夙根上实下虚真心痛薄厥梅核气脏躁羊癫风濡泻飧泻溏泻鹜泻滞下大瘕泻肠辟逆流挽舟休息痢噤口痢脾约蛊胀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_提壶揭盖肾着

 

中医内科方证

35个常见病症的概念、沿革、病因病理、辨证要点、分型论治、预后转归、预防调摄。

一、感冒

1.风寒证: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重)、荆防达表汤(轻)

2.风热证:

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热毒重)、葱豉桔梗汤(发汗解肌,清热肃肺力强于桑菊饮)

3.暑湿证:

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证(寒包火):

解表清里,宣肺疏风-双解汤

体虚感冒

1.气虚感冒:

益气解表-参苏饮【汗出畏风易感冒-玉屏风散】

2.血虚感冒:

养血解表-葱白七味饮

3.阳虚感冒:

助阳解表-麻黄附子细辛汤

4.阴虚感冒:

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暑令感冒可选方:

新加香薷饮—阴暑、香薷饮-阳暑、鸡苏散等】

二、咳嗽

外感咳嗽

1.风寒袭肺: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

2.风热犯肺:

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桑菊饮

3.风燥伤肺: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凉燥伤肺:

温肺润燥-杏苏散

内伤咳嗽

4.痰湿蕴肺:

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5.痰热郁肺:

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6.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和黛蛤散、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7.肺阴亏耗: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或百合固金汤)

三、肺胀

1.外寒内饮:

温肺散寒,降逆涤痰-小青龙汤

2.痰热郁肺:

宣肺泄热,降逆平喘-越婢加半夏汤

3.痰瘀阻肺:

涤痰祛瘀,泻肺平喘-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茯苓丸

4.痰蒙神窍:

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5.肺肾气虚:

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虚汤合参蛤散

6.阳虚水泛:

温阳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

四、哮病

发作期

1.寒哮:

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

【阴寒内盛-有汗出肢冷、气短不足以息-温阳补虚,降气化痰-苏子降气汤】

2.热哮: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

缓解期

1.肺虚证:

补肺固卫-玉屏风散

2.睥虚证:

健脾化痰-六君子汤

3.肾虚证:

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

五、喘证

实喘

1.风寒闭肺:

散寒宣肺-麻黄汤【表寒里热:

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

清泄痰热-桑白皮汤

3.痰浊阻肺:

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4.水凌心肺:

温阳利水,泻壅平喘-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5.肝气乘肺:

开郁降气-五磨饮子

虚喘

1.肺气虚:

补肺益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2.肾气虚:

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

上实下虚:

化痰降逆,温肾纳气-苏子降气汤

3.喘脱:

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合黑锡丹

六、肺痈

1.初期:

清肺散邪-银翘散

2.成痈期:

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

3.溃脓期:

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

4.恢复期:

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

七、痰饮

痰饮

1.饮停于胃:

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邪化热:

清热逐饮-甘遂半夏汤

3.饮留胃肠:

攻逐水饮-己椒苈黄汤

悬饮

1.饮犯胸胁:

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

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3.气滞络痹:

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

滋阴清热-泻白散或合沙参麦冬汤

支饮—温肺化饮-小青龙汤

【兼体虚表证-苓甘五味姜辛汤;

邪实正虚-木防己汤;

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

溢饮—解表化饮-小青龙汤

八、血证

鼻衄

1.邪热犯肺:

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桑菊饮

2.胃热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玉女煎

3.肝火上炎:

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4.气血亏虚:

补气摄血-归脾汤

齿衄

1.胃火炽盛:

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

2.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

咳血

1.燥热伤肺:

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

2.肝火犯肺:

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

3.阴虚肺热:

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百合固金汤

吐血

1.胃热壅盛:

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

2.肝火犯胃:

泻肝清胃,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

3.气虚血溢:

健脾养心,益气摄血-归脾汤

便血

1.肠道湿热:

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或槐角丸

2.气虚不摄:

益气摄血-归脾汤

3.脾胃虚寒:

健脾温中,养血止血-黄土汤

尿血

1.下焦热盛:

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2.肾虚火旺: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

3.脾不统血:

补脾摄血-归脾汤

4.肾气不固:

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

紫斑

1.血热妄行: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十灰散

滋阴降火,宁络止血-茜根散

3.气不摄血:

补气摄血-归脾汤

九、心悸

1.心虚胆怯: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

2.心脾两虚: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

3.阴虚火旺: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加知柏地黄丸;

阴虚而火热不明显-改天王补心丹;

热象较重-改朱砂安神丸;

夹有痰热-加黄连温胆汤】

4.心阳不振: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苓桂术甘汤

6.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

7.痰火扰心: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

十、胸痹

1.寒凝心脉:

祛寒活血,宣痹通阳-当归四逆汤

【阴寒极盛胸痹重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持续疼痛,喘不能卧,脉沉紧,舌苔白-芳香温通止疼痛-乌头赤石脂丸合苏合香丸】

2.气滞心胸:

疏调气机,和血舒脉-柴胡疏肝散

3.痰浊闭阻:

通阳泄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加味

4.瘀血痹阻:

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心血瘀阻轻证-通络止痛-丹参饮】

5.心气不足:

补养心气,鼓动心脉-保元汤合甘麦大枣汤

6.心阴亏损:

滋阴清热,活血养心-天王补心丹

7.心阳不振:

补养心气,温振心阳-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

十一、不寐

1.心火炽盛:

清心泻火,安神宁心-朱砂安神丸

2.肝郁化火: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

3.痰热内扰:

清热化痰,和中安神-温胆汤

4.阴虚火旺:

滋阴降火,清心安神-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

5.心脾两虚:

补益心脾,养心安神-归脾汤【血虚阳浮,虚烦不寐-酸枣仁汤;

病后血虚肝热-琥珀多寐丸】

6.心胆气虚:

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

十二、郁证

1.肝气郁结:

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

2.气郁化火:

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

3.血行郁滞:

活血化瘀,理气解郁-血府逐瘀汤

4.痰气郁结:

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夏厚朴汤

5.心神惑乱(忧郁伤神):

甘润缓急,养心安神-甘麦大枣汤

6.心脾两虚:

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

7.心阴亏虚:

滋阴养血,补心安神-天王补心丹

8.肝阴亏虚:

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

十三、癫狂

癫病

1.肝郁气滞:

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柴胡疏肝散加减

2.痰气郁结:

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顺气导痰汤(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

3.心脾两虚:

调节气机,健脾养心-养心汤送服越鞠丸

4.气阴两虚:

益气养阴-四君子汤送服大补阴丸

狂病

1.痰火扰神:

清泄肝火,涤痰醒神-程氏生铁落饮

2.火盛伤阴:

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

3.痰结血瘀:

豁痰化瘀-癫狂梦醒汤

4.瘀血阻窍:

舒瘀通窍-定狂逐瘀汤

5.心肾失调:

育阴潜阳,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合琥珀养心丹化裁

十四、痫证

1.阳痫:

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熄风急以针刺人中、十宣、合谷等穴以醒神开窍

2.阴痫:

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急以针刺人中、十宣穴开窍醒神继以参附汤注射液静脉滴注

休止期

清泻肝火,化痰宁神-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当归龙荟丸)

【痰火壅实有大便秘结-竹沥达痰汤】

2.风痰闭阻:

涤痰熄风镇痫-定痫丸

补益心脾为主-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六君子汤合温胆汤)

4.肝肾阴虚:

滋养肝肾为主-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大补元煎)

十五、胃痛

1.寒邪客胃:

温胃散寒,理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

2.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

3.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

4.肝胃郁热:

疏肝理气,泄热和胃-丹栀逍遥散

5.瘀血停滞:

活血化瘀,和胃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瘀血停滞兼阴血不足-调营敛肝汤】

6.湿热中阻:

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

7.胃阴亏虚:

滋阴益胃,和中止痛-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8.脾胃虚寒:

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

【胃脘痞硬而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舌苔黄白相兼,脉弦数-寒热错杂-辛开苦降,和胃消痞-甘草泻心汤】

十六、呕吐

实证

1.外邪犯胃:

解表疏邪,和胃降逆-藿香正气散

消食化滞,和胃降逆-保和丸

【若积滞多兼腹满便秘-小承气汤;

胃中积热上冲,食已吐,口臭而渴,苔黄脉数-竹茹汤】

3.痰饮内停:

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

4.肝气犯胃:

疏肝理气,和胃止呕-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或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

虚证

1.脾胃虚弱:

益气健脾,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

2.胃阴不足:

滋养胃阴,降逆止呕-麦门冬汤

十七、泻泄

暴泻

1.寒湿泄泻:

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若无表证,湿邪较重-胃苓汤】

2.湿热泄泻:

清热利湿-葛根黄芩黄连汤

3.伤食泄泻:

消食导滞-保和丸

久泻

1.脾虚泄泻:

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

2.肾虚泄泻:

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四神丸

3.肝郁泄泻:

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十八、痢疾

1.湿热痢:

清肠化湿,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

【痢疾初起,兼见表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解表举陷,逆流挽舟-荆防败毒散】

2.疫毒痢:

清热,解毒,凉血-白头翁汤合芍药汤

3.寒湿痢:

温中燥湿,调和气血-不换金正气散

4.虚寒痢:

温补脾肾,收涩固脱-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

5.休息痢:

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连理汤

6.噤口痢:

属实者:

泻热和胃,苦辛通降-开噤散或加玉枢丹

      属虚者:

健脾和胃-六君子汤加石菖蒲、姜汁

【久痢顽固不愈,寒热错杂-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倦怠怯冷,临厕腹痛里急,舌淡苔腻,脉虚数-正虚邪恋,寒热错杂-温中清肠,调气化滞-乌梅汤】

十九、腹痛

1.寒邪内阻: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

2.湿热壅滞:

通腑泄热-大承气汤

3.中虚脏寒:

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

4.饮食停滞:

消食导滞-枳实导滞丸

5.气机郁滞: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

6.瘀血阻滞:

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

【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脉沉紧,喜温喜按,得温则减-下焦受寒,厥阴之气失于疏泄-暖肝煎

腹中雷鸣彻痛,胸胁逆满,呕吐,苔白,脉沉紧-寒邪内阻,寒气上逆-附子粳米汤

腹中痛不可忍,喜按喜温,手足逆冷,脉微欲绝-肾阳不足,寒邪内侵-通脉四逆汤】

二十、胁痛

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

2.瘀血阻络: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

3.湿热蕴结:

清热化湿,理气通络-龙胆泻肝汤

4.肝阴不足:

滋阴柔肝,养血通络-一贯煎

【瘀血停着的胁痛,首选旋覆花汤;

瘀血较重-复元活血汤】

二十一、黄疸

阳黄

1.湿热兼表:

清热化湿,佐以解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甘露消毒丹

2.热重于湿:

清热利湿,佐以通腑-茵陈蒿汤

3.湿重于热:

除湿化浊,泄热除黄-茵陈四苓汤加味或甘露消毒丹

4.胆腑郁热:

泄热化湿,利胆退黄-大柴胡汤

5.疫毒发黄:

清热解毒,凉血开窍-千金犀角散;

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

【砂石阻滞之阳黄:

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

阴黄

1.寒湿证:

温中化湿,健脾和胃-茵陈术附汤

2.脾虚证:

补养气血,健脾退黄-小建中汤

【阴黄日久成癥块:

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二十二、积聚

聚证

1.肝气郁滞:

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木香顺气散

2.食浊阻滞:

理气化浊,导滞通腑-六磨汤

积证

1.气滞血阻:

理气活血,通络消积-荆蓬煎丸(金铃子散合失笑散)

【可选金铃子散、大七气汤、五积散】

2.气结血瘀:

祛瘀软坚,补益脾胃-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

3.正虚瘀结:

补益气血,化瘀消积-八珍汤、化积丸

二十三、鼓胀

1.气滞湿阻:

疏肝理气,除湿散满-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

2.寒湿困脾:

温阳散寒,化湿醒脾-实脾饮

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舟车丸

4.肝脾血瘀:

活血化瘀,行气利水-调营饮

5.脾肾阳虚:

温补脾肾,行气利水-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济生肾气丸

6.肝肾阴虚:

滋养肝肾,凉血化瘀-六味地黄丸或一贯煎合膈下逐瘀汤

7.鼓胀出血:

8.鼓胀神昏:

清心开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或用醒脑静注射液静滴

二十四、水肿

阳水

1.风水泛滥:

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若汗出恶风,卫阳已虚-防己黄芪汤】

2.湿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3.水湿浸渍:

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4.湿热壅盛:

分利湿热-疏凿饮子【水肿湿热内蕴,脾失健运-黄连温胆汤加车前子】

阴水

1.脾阳虚衰:

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

2.肾阳衰微:

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二十五、淋证

1.热淋:

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

2.石淋: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

3.气淋:

实证-利气疏导-沉香散

     虚证-补中益气-补中益气汤

4.血淋:

实证:

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

     虚证:

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

5.膏淋:

清热利湿,分清泄浊-程氏萆薢分清饮

补虚固涩-膏淋汤

6.劳淋:

健脾益肾-无比山药丸

二十六、癃闭

1.膀胱湿热:

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

2.肺热壅盛:

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

3.肝郁气滞:

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若理气不足,合六磨汤】

4.尿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