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00281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8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第4节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淋巴细胞起源?

由何细胞分化而来?

分别在哪里成熟?

免疫系统对付外界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免疫系统对外界病原体的抵御和消灭属于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对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的清除属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2.免疫系统的功能

初中时我们就学习过免疫的相关知识,比如,人体有几道防线?

这几道防线的组成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动画展示,表格总结。

组成

类型

特点

第一道防线

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非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特异性免疫

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

前两道防线,我们通过生动的动画已经了解了,那么第三道防线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在学习特应性免疫之前,我们先学习与特异性免疫相关的两个名词,抗原和抗体。

抗原

抗体

概念

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特异性抗击某种病原体的蛋白质

特性

异物性、大分子性和特异性(抗原决定簇)

专一性

分布

体液、靶细胞中

主要是血清

化学本质

大部分是蛋白质

蛋白质

实例

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

红细胞血型抗原

免疫球蛋白

在第三道防线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众多的淋巴细胞,根据起主要作用的淋巴细胞的不同,将特异性免疫分成两类,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中体液免疫主要依靠B细胞产生抗体“作战”,细胞免疫主要依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

为什么特异性免疫包括这两种方式呢?

因为抗原所在的位置不同。

这两种免疫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

小组活动,阅读课本P37,利用教具总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小组展示成果,教师结合动画具体讲解,组内对过程图解进行进一步修正。

修正后展示,学生相互评价。

二次免疫特点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总结:

(1)两种免疫区别与相互联系

回到一开始看的关于艾滋病的视频,艾滋病病人由于免疫系统受损而死于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病毒是如何攻击我们的免疫系统的呢?

当人的免疫能力全部丧失后,免疫调节将不复存在,任何病原体的感染都会严重的损害人体的健康,所以艾滋病被认为是20世纪的瘟疫,虽然艾滋病是可怕的,但是艾滋病患者并不可怕,反而需要我们的更多关注和爱护,而且不是任何行为都可以传染艾滋病,艾滋病主要依靠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所以,我们在洁身自好,拒绝毒品和性滥交等能被传染的行为的同时,还要平等对待每一位艾滋病患者,不歧视不抵制他们。

3、课堂总结

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图展示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自行总结、归纳、整理。

学情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但对于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免疫失调引发疾病的原理、免疫学原理的应用方面还了解太少,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学生普遍对这一节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教学中正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形成一种“关爱健康,珍爱生命”的意识,养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生通过初中有关免疫知识和高中一年级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效果分析

1、学生通过课下预习,对本节课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课堂上更能紧跟教师的思路。

2、通过小组合作,构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模型,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同时伴以教师精讲,使学生印象深刻,很好地攻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3、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内容,清晰直观,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与归纳。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二章第四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和“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分2个课时学习,本节课学习第一课时,即“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节课的重点是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本节课的难点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新课标将免疫调节作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一种方式,把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远的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中间的普遍性。

评测练习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

A.皮肤和黏膜B.抗体C.吞噬细胞D.血清

2.下图表示机体的免疫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示意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抗原刺激机体后,T细胞和B细胞会分化,但不会增殖

B.浆细胞与效应T细胞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C.抗体能够与相应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D.效应T细胞引起靶细胞的死亡属于细胞凋亡

3.下列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的有

①胃液对病菌的杀灭作用

②唾液中溶菌酶对病原体的分解作用

③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④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⑤皮肤的阻挡作用

⑥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

⑦抗毒素与细菌外毒素结合

A.②⑤

B.④⑤

C.①②④⑤

D.②③⑤⑥⑦

4.如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⑤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

C.浆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并产生抗体

D.切除胸腺的个体无法完成体液免疫过程

5.如图是细胞免疫中X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后的杀伤作用过程示意图,其中X细胞是指

A.B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效应T细胞

6.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C.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和B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成熟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7.下图甲和图乙是人体免疫调节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进行了增殖、分化的细胞是__________,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为__________

(2)人体患天花、伤寒等疾病后,终生不再感染。

当天花病毒再次入侵时,人体消灭病原体的主要过程是__________用箭头和图中的文字、数字序号表示。

(3)细胞G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

对外来移植器官的排斥主要与__________过程有关填图甲或图乙。

(4)在抗原、淋巴因子、溶菌酶和抗体这四种物质中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6AACADB

7.答案:

(1)细胞C、细胞E;

细胞B、细胞C、细胞E

(2)

(3)效应T细胞;

与细胞F接触,使其裂解死亡,释放抗原;

图乙

(4)抗原

解析:

由图示信息可推出细胞A、B、C、D、E、F、G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靶细胞、效应T细胞。

图甲中B细胞和记忆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能增殖、分化;

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T细胞、B细胞和记忆细胞。

当抗原再次人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识别抗原,产生更快、更强的二次免疫反应。

在器官移植过程中,机体会对外来器官产生细胞免疫反应。

课后反思

1、本节课以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艾滋病为主线,更好的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艾滋病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是免疫系统受损,从而引出本节课的第一个重点问题,免疫系统的组成,结构决定功能,免疫系统的组成作为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免疫系统的功能,由此引出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免系统的功能,因为本节课重难点非常明确,灵活度不高,所以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针对本节课的难点进行了模型构建。

2、本节课以艾滋病为主线,最后以关爱艾滋病患者,洁身自好,倡导零艾滋为结束,很好的强调了社会责任。

3、本节课最后以教师展示思维导图的形式对内容作了归纳和梳理,如果由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然后教师进行指点点拨,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课标分析

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高中生物学课程是科学领域的重要学科课程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相关课程的延续和拓展,新高考下2017版新课标对《免疫调节》一课做出了新的要求,《免疫调节》一课原属于《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新高考下将其归为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一“稳态与调节”部分,本模块选取有关生命活动调节与稳态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高等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规律,从系统分析的角度,认识个体生命系统的稳态,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健康生活方式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稳态、疾病预防的意义。

免疫调节作为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一种调节方式,其发挥作用离不开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能够抵御病原体的侵袭,识别并清除机体内衰老、死亡或异常的细胞,实现机体稳态。

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如下: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4.举例说明免疫功能异常可能引发疾病,如过敏、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和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之前对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理解,能做到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情景,说明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从而培养科学的生命观念和辩证的科学思维。

同时在社会责任方面,能够评估多种生活方案,认同并采纳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远离毒品,向他人宣传毒品的危害及艾滋病的防控措施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