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1137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3.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 拍摄教材.docx

单反相机入门教程拍摄教材

摄影基础教程

第一课景别和角度

◆景别: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景别和它们的应用:

①大全景

常用于外景,表现事物所处的大环境,显示空旷画面,如一望无限的海,重峦叠嶂的高峰,或是风云厮杀的战场等等。

(图)

②全景

最近的是全身,最适用于表现被摄人物的全身姿态,在活动影像中,利于展现动作。

(图)

③中景

多为半身人像,多用于两人的交流、对话,可以展示情节。

(图)

④特写

是被摄人物情绪的放大,在特写镜头中,最重要的是捕捉眼神。

(图)

⑤大特写

即脸的局部拍摄,如眼睛、嘴唇等。

用于夸张的意识画面,或是有意突出某一局部(如唇彩广告中拍唇特写)。

(图)

 

●小记:

你使用的拍摄景别直接决定了被摄物和观众的距离。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人踩到香蕉皮滑倒了,如果他是在离你十米之外的地方滑倒的,你可能会发笑,因为这时你关注的是他的全景动作;而如果他滑倒时离你只有一步之遥,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把他扶起来,因为他和你的距离很近,他摔倒的感受震慑、甚至“传染”给你,这就是为什么特写镜头总能打动人心的原因。

角度

●提示:

永远记住——摄影机就是观众的眼睛。

你以何种角度去拍摄被摄物,就决定了观众以何种角度去看被摄物:

1平视:

常用于介绍性场景,观众的视点与剧中人平等。

无主观色彩。

(图)

角度不大,感情色彩就不强烈;采用极端角度会造成被摄体变形,拍摄对象表面加以破坏,反而能获得一种更大的真实,即象征:

②鸟瞰:

使观众像上帝一样俯视一切,画面中的人物犹如蚁群,十分渺小,主题围绕着人的命运。

(图)

(图:

战争)

③俯拍——高角度拍摄:

即观众视点在人物之上。

表达人物自卑感,或显示沉闷。

多用来营造困窘、绝望、孤立无援气氛。

(图)

④仰拍

即观众视点在人物之下。

让观众在心理上觉得拍摄对象高大,在观众心理上形成一种压力,并产生不安全感和压抑感,令人感到害怕或者产生敬畏情绪。

多用于拍摄伟人或危险人物。

(图)

◆实际操作:

①焦距

决定景别。

(“调焦”的过程即“推拉”的过程),直接影响成像的大小和范围。

焦距接近或等于所使用的胶片画幅对角线的长度的,叫标准镜头,镜头的焦距比标准焦距短的,叫广角镜头;此标准焦距长的,叫长焦距镜头。

②广角镜头

广角镜头的景角大,能够拍摄到范围更广的场面,所以,对于拍摄大的全景以及室内场景是特别有用的;景深大,可较清晰地再现有纵深感的景物。

③长焦距镜头

长焦距镜头的景角小,所摄取的范围窄,看上去好像把远处的景物拉近了似的;景深小,利于突出主体,适用于人像拍摄。

注意:

使用长焦距镜头拍摄,对焦点时要格外仔细,稍微疏忽,焦点容易不实。

其次,拍摄时略有振动其后果十分明显,拍摄时照相机应特别稳定,快门速度要高一些,最好是用三脚步架或采用别的支撑。

④焦点

泽清小记:

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在桌上放两个杯子或其他什么物体。

其中一个就在你眼前,另一个相对离你稍远。

你现在用眼睛盯着眼前这个物体,用余光感觉较远的物体,它一定是虚的;同样,你盯着较远的那个,较近的这个也是虚的。

这是因为人眼睛的焦点只有一个。

同样,摄影机也只能确定一个焦点,而在长焦距镜头的应用中,虚实对比比较明显。

优点:

A.它可以使比较杂乱的背景或前景虚化,而突出主体,使画面显得简洁。

(图)

B.常用于抓拍运动过程中彩精的瞬间。

(图)

C.表现空间深度。

(图)

焦距成像大小景深景角

第二课光

对光的运用,在摄影造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同时也非常难于掌握。

◆控制曝光

为了使装在照相机内的胶片在拍摄时接受到适宜的曝光量。

获得准确的曝光,任何一架照相机上都设计了控制曝光的装置,——光圈和快门。

●光圈和快门

●泽清小记: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个假设。

假设你是一个名叫“胶片”的人,被关在一个黑暗的不透一丝光亮的、名叫“相机”的小房间里。

房间只有一扇门,打开门,你就会受到光。

那么如果这个门开得很小,你受到的光自然很少;如果门开得很大,你受到的光就比较多。

这便是调节光圈大小的意义。

现在我走到房间门前,打开门然后又迅速关上,你受到了一些光;第二次我放慢了打开门到关上门这一动作的速度,你就受到比第一次更多的光。

这就是调节快门速度的作用。

光圈开得大,透过的光线多;光圈开得小,透过的光少。

各级光圈用f系数标志出来,它们的排列顺序是:

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系数小、比如f/2,镜头的光圈开得大;f系数大,例如f/16,镜头的光圈开得小。

每一级相邻的较小的数字(较大的光圈),比较大的数字(较小的光圈)透光量多一倍。

例如,f/5.6比f/8透过的光线多一倍。

光圈不仅控制镜头透过光线的多少,还影响景深的大小。

F系数越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只有在聚焦平面上的被摄体成像最清晰,更远或更近的被摄体,清晰度均较差。

F系数越大(光圈越小),景深越大,不仅聚焦平面上的被摄体拍出来清晰的,比它更远或更近的景物,也有较大的清晰范围。

所以,在选择光圈的大小时,还要同时考虑对景深的要求。

快门是控制进入照相机镜头的光线投射到胶片上的时间长短的装置,它的速度以秒表示。

快门速度较典型的排列是:

1、1/2、1/4、1/8、1/15、1/30、1/60、1/125、1/250、1/500及1/1000秒。

有一些相机的快门,还有比1秒更长或比1/1000秒更短的速度。

相邻的两级快门之间,每一级较快的速度之曝光时间是较慢的一级的一半。

如1/125秒比1/60秒曝光时间少一半,1/250秒又比1/125秒曝光时间少一半。

快门的B档供长时间曝光使用。

当调定在B档时,在按下照相机快门释放钮的时间内,快门一直开启。

由于光圈和快门速度相邻两级之间都是一种倍数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开大一级光圈和放慢一档快门速度,胶片上所增加的曝光量是一致的,反之亦然。

比如,在室外阳光下拍摄一幅人像,如果1/125秒、f/11的光圈为正确曝光的话,把快门放慢一档,光圈收小一级,用1/60秒、f/16,曝光也是正确的。

然而,为了获得一张不仅曝光适当而画面效果又动人的照片,还必须找出最理想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方案。

要考虑四点:

(1)拍摄时照相机是持在手中还是装在三脚架上。

对于多数人来说,为了使照相机在拍摄时能很好地持稳,防止照相机振动,避免底片上的影像模糊,快门速度最好不慢于1/60秒,而相应地调整好光圈的大小。

如果拍摄时照相机装在三脚架上,照相机的震动不再是值得考虑的因素,可以根据其它因素决定快门速度。

(2)被摄体的运动。

如果要把运动中的被摄体清晰地拍摄到照片上,必须使用足以能够“凝结”住它的快门速度,再配以适当的光圈。

在这种情况下,快门速度要根据三方面的因素选定:

被摄体运动的速度

照相机至被摄体的距离

被摄体运动的方向

被摄体运动的速度越快,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越近,运动的方向与照相机镜头的光轴越接近于直角,在照片上要把它清晰地拍摄下来所需要的快门速度越高。

一般说来,拍摄行人、儿童活动、航行中的船只等,至照相机的距离为十七、八米,与照相机光轴成垂直角度运动,需用1/125秒;沿照相机光轴方向运动,可用1/60秒;被摄体的距离增加一倍,快门速度可放慢一档。

拍摄田径运动员、城市交通等,距离为十七、八米,与照相机光轴成垂直角度运动,需用1/500秒;与照相机光轴成450角运动,用1/250秒;被摄体距离近一半,快门速度提高一倍;被摄体距离远一倍,快门速度放慢一档。

拍摄行驶中的汽车、火车等,距离十七、八米,与照相机光轴成垂直角度运动,需用1/1000秒;成450角运动,需用1/500秒;沿照相机光轴方向运动,需用1/250秒;距离近一半,快门速度提高一倍,与照相机光轴成垂直角度运动时,可用“追随摄影法”。

距离远一倍,快门速度放慢一档。

(3)对“景深”的要求。

如果你希望被摄体在照片上表现得远近清晰范围较大,应选用较小的光圈,配以适当的快门速度,假若你只希望在照片上被摄主体清晰,前后景物比较模糊,表现出虚实变化,则应选用较大的光圈,再配以合适的快门速度。

究竟应选用一级光圈才符合你的要求,可以从镜头筒上的“景深”标尺上查出来。

有一些单镜头反光照相机,有“景深预观钮”拨动(或按下)它,便可以在取景器磨砂玻璃屏上查看到拍摄时的景深。

座架式照相机,还可以在调定光圈之后,直接在磨砂玻璃屏上看出景深。

当然,也可以查阅有关镜头的景深表格,选出适用的光圈。

不过,查阅景深表不太方便,在一般情况下,很少有人采用这种方法。

(4)所使用的镜头的焦距。

上文中所提供的拍摄动体所需要的快门速度,是对照相机通常配备的“标准镜头”而言的。

当换用长焦距镜头时,需要的快门速度应当相应提高。

这是因为,用长焦距镜头拍摄,被摄体的成像大,清晰度稍差,拍摄时应该用更高一点的快门速度。

镜头的焦距增加一倍,快门速度也应提高一倍。

比如,上面曾经谈到,假若你用35毫米照相机手持拍摄,使用50毫米的标准镜头,对于静止的被摄体可用1/60秒。

当你换用焦距为100毫米的镜头拍摄时,快门速度则应故用1/125秒。

●估计曝光的依据

要根据拍摄现场的具体情况对曝光作出判断,首先要了解哪一些因素影响胶片感光:

(1)天气情况

  不同的天气,自然光线的强弱很不一样,对曝光有明显的影响。

为了掌握上的方便,可以把人气情况分作四类:

  ①晴朗阳光。

指阳光明媚,地面景物投影清晰的晴天。

这类天气光线最强.曝光要少一点。

  ②薄云遮日。

指天空中有白云的晴天。

这类天气,阳光比较柔和.地面景物虽仍有投影,但影子不重。

这样的天气.自然光的强度比“晴朗阳光“约弱—半.曝光时要比晴朗阳光开大一级光圈或放慢一档快门速度。

 ③微阴天气。

指空中有密集的云层,阳光被云层所遮,太阳的足迹不能辨认.只有天空所反射的散射光照明。

这时,光线的强度又比″薄云遮日“这一类的天气暗一级,应比它开大一级光圈或放慢一级生门速度。

  ④阴晦欲雨。

指浓阴天气,空中乌云密布.光线昏暗。

这种天气应比“微阴天气”再开大一级光圈或放慢一级快门速度

 

(2)复,季节与时刻

  —年中不同的季节和一日中不同的时刻,自然光的强弱不同,这也是估计曝光时要考虑到的叫个方面。

夏季的十时、十一时、十二时、十三时、十四时和春、秋季的十二时.自然光最强。

夏季的八时、九时、十五时、十六时和春、秋季的十时、十一时、十三时、十四时以及冬季的十一时、十二时、十三时,自然光的强度减弱一级。

夏季

的七时,十七时,春、秋季的八时.九时、十五时,十六时,冬季的九时、十时、十四时、十五时,自然光的强度又减弱—级。

夏季的六时、十八时,春,秋季的七时、十七时,冬季的八时、十六时,自然光的强度再减弱—级。

以上四类时刻.光线的强度每减弱一级,应开大一级光圈或放慢一档快门速度。

  (3)被摄体的明暗

  被摄体本身的明暗不同、表面结构不同,会影响到它的反光率。

即便在相同的照明光线条件下,反光率不同的被摄体,反射出来的亮度便不一样。

亮调子的被摄体反光率高,反射出的光线多;暗调子的被摄体反光率低,反射出来的光线少。

因此.对亮调子的被摄体比暗调子的被摄体曝光少一些。

  (4)投射光的方向

  被摄体在顺光、侧光、逆光照明条件下,反射出的亮度并不一样。

.在顺光照明下,被摄体受光面大,反射出的亮度高。

在侧光照明下,被摄体的整个亮度比受到顺光照明时低,反射出的亮度也较弱。

因此,拍摄侧光照明下的被摄体,要比顺光照明下多增加一级曝光(开大一级光圈或放慢一档快门速度)。

在逆光照明下,被摄体处在背光的阴影中,反射出的亮度更弱,要比侧光再增加一级曝光。

不过,这是指拍摄逆光下被摄体的近景(如逆光下的半身人像)而言,若拍摄逆光中的开阔远景,不仅不能多曝光,还要比顺光照明下减少一级曝光。

(5)周围环境反射光的强弱

自然界中的被摄体,不仅受到直射阳光和天空反射光的照射,还会受到周围环境反射光的影响。

比如,人物站在白色或浅色的墙壁跟前,活动在水边或海滩上,处在雪地里,来自周围环境的反射光就比较多,能提高被摄人物的亮度。

甚至是拍摄一个人在读书,或者穿着一件白上衣,书本和白上衣也会将一定的光线反射到人物的面部,增加其亮度。

相反,如果被摄人物处在树荫下,或在不够开阔的庭院中,来自周围环境的反射光则比较少,被摄者的亮度就比较弱。

所以,要根据周围环境的反光情形适当增减曝光量。

(6)地理纬度的差别

  我们祖国的幅员辽阔,地理纬度不同,接受的太阳照度也不同。

纬度每差15°时,曝光量人约应差半级到一级。

例如,海南岛、昆明,广州、福州,长沙、贵阳等地区均在北纬15°到30°之间,为第一级;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北京、沈阳.长春等地区都在北纬30°到45°之间,为第二级:

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区在北纬45°以北,为第三级。

纬度每差一级,曝光量也应差一级。

  (7)海拔高度的影响

  海拔越高,曝光量越应减少。

在高山摄影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一般说来,海拔高度在800米以下,对曝光量的影响不大;海拔高度到达1000米,曝光量应为正常值的3/4:

海拔高度达2000米,应为1/2;海拔高度达3000米时,应为1/3;4000米时为1/4。

   

夜景曝光

夜景的估计曝光不容易判断,常给我们带来一些困难。

但是也要看到,拍摄夜景,实际上并没有十分准确的曝光(带天空的论据景除外),曝光略微不足,阴影部分变暗,却容易保留被灯光照明的景物的层次;曝光略微过度,虽然亮斑(灯光)周围的层次受到一定损失,但阴影部分却能表现出较多的细节。

所以,论据景摄影的曝光,允许有一定的出入。

在一般情况下,可参照下表进行估计曝光。

夜景摄影曝光参考表

胶片感光度:

ISO100/2000

被摄体

曝光时间

光圈

灯光照明的建筑物

4秒

f/8

百货商店的橱窗

1/30秒

f/3.5

城市商业区街景

1/4秒

f/5.6

工地灯光

8秒

f/8

工厂夜景

4秒

f/5.6

空中焰火

1/30秒

f/4

明亮照明的室内景物

1/8秒

f/4

中等照明的室内景物

1/4秒

f/3.5

满月下雪、冰

1分

f/5.6

满月下海面、沙石

1分

f/4.5

满月下土地

1秒

f/4

晴天的月亮

2秒

f/5.6

汽车灯光柱

1秒

f/8

◆光对摄影造型的作用`

●传递被摄信息

①物体的形状和体积依靠它的轮廓和面构成,而轮廓的形状和面的区分又借助光线的明暗变化表现出来。

轮廓是这一物体与那一物体之间的分界。

这种分界只有靠明暗或色彩的对比才能显现出来。

如果两个物体的明暗相等,色彩相同,将它们前后交错放置在一起,二者之间的轮廓界限便不易识别。

面的区分也是这样。

绘画上靠限影描绘物体的面,表现其体积,摄影也是同样。

假若被摄对象处在顺光照明下,不能在不同的面上形成明暗变化,物体就会显得很平。

但是,当它一侧受光多些,一侧受光少一些的时候,它便有了明暗的变化,在一些面上会形成阴影,便能区别不同的面,表现出立体形态和体积感。

(图)

②色彩怎样由光表现

被摄对象的色彩也是由光形成的。

任何被摄体,都能按不同的比例吸收、反射或透射光谱中不同波长的光。

物体的色彩,是由反射出来或吸收的不同波长的光所决定的。

红色的物体反射长波的红光,所以我们看到它是红的;一个物体反射短波的蓝光,吸收长波的红光,看上去则是蓝的。

如果一件物体,等量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谱,则呈现为深黑色的;倘若把投射到它上面的所有波长的可见光都绝大部分反射出来,物体则显得是白的。

③质感

主要是通过被摄体的透明或不透明状态以及它的表面受光后产生的明暗状况或反光表现出来,它们都离不开光线的作用。

明暗变化也是构成空间深度感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开阔的风景中,薄薄的雾霭也能产生空间深度的印象,它们都与照明光线有关。

(图)

●决定画面的气氛

被摄景物所表面出的气氛,是它给观众的一种情感反应。

不论是室外或室内的被摄对象,其气氛的形成,主要是靠光线的作用。

以风景画面来说,随着一天中不同的时刻和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带来的光线的变化,表现出来的气氛也就不同。

在晴朗的夏季中午光线照明下,尽管是优美的自然景色,也会显得单调而空旷;在阴沉的天光照明下,景物会呈现出一种平板、没有生机的状态;在日出、日落时刻,自然景物往往能显出媚人的活力;明亮的直射阳光与朦胧阳光或低角度阳兴照明下的景物,给我们的感觉也完全不同……这些气氛上的差别,是光线的亮度和色彩起了变化的结果。

有经验的摄影者,都非常重视光线对被摄景物的气氛所起的作用。

他们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不同的照明光线与画面气氛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借助“光的语言”,在照片上阐明要传达给观众的意念。

作为一个摄影工作者,要不断训练自己的眼睛,要能具体地识别各种光线气氛,应该做到:

在尚未拍摄之前,就能看出被摄对象处在何种光线中——何种气氛之中。

由特定的光线所表现出来的气氛,只有在保留了这种光线的照明特征时才能体现出来,而不致被破坏掉。

比如,在逆光照明下,被摄对象的明暗反差会较大,而且,被摄体朝向照相机镜头的“面”,往往呈现在阴影中。

如果你不恰当地使用过量的补助光线(如反光板或闪光灯),把被摄对象的阴影面照得很亮,企图去表现很多细部,就会失去画面上的黑度,破坏了气氛。

再比如,在夕阳光照射下,被摄景物表现在彩色照片上会呈现偏暖的调子,使它调得“标准”,夕阳的光线、气氛也就被你破坏了。

在一幅照片中,特别明亮的面积,会首先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往往把观众的视线引导到这引起明亮的部位上,使那成为观众的“兴趣中心”。

所以,使被摄对象主要的部位受到较强的光线照明,并使其周围的部位处在较暗的影调中,是突出和强调主要部位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同样,如果在周围都是很亮的影调中的一块很暗的调子,也很容易显露出来,首先引起观众的注意,形成画面中的“兴趣中心”。

如果联系到情感因素上来说,白的,明亮的调子往往暗含着光明、进取、希望、欢乐等等;而黑的,深暗的调子则容易暗示着力量、殷实、不祥、悲伤等等因素。

所以,在一幅照片上,光线所形成的明暗影调的分布和变化(这种变化是各种各样的),能使画面上表现出一定的明暗构思效果,强烈地影响着观众的视觉。

为了使这种明暗构思在照片上表现得鲜明,要利用黑与白的对比。

欲使亮调子显得尽可能的明亮,必须与深暗的调子进行对比,甚至是用黑调子去对比它。

同样的道理,要把黑表现得尽可能的黑,也必须用白或浅的明亮的调子进行对比。

这种黑与白、亮与暗的对比越明显,画面上表现出来的明暗构思越鲜明。

◆光线的主要特征

光线的强度光线的性质

光线的方向性光线的色彩

●光线的强度

投射到被摄体上面,以及被摄体反射出的光线强度如何,对摄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在拍摄照片时需用感光度多高的胶片,多长的曝光时间,镜头的光圈要开到多大,是手持照相机拍摄还是把它装到三脚架上,并且还影响到画面的色彩和气氛。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气候、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地理条件下,被摄对象所接受的光线的强度有很大的不同。

与此同时,被摄对象自身还具有不同的反光率,黑色的及深暗的物体反光率小,白色的及明亮的物体反光率高。

所以,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不同的被摄体反射出来的强度就有很大的差别,对摄影的影响甚大。

明亮的光线显得有生气,常常较“硬”,暗弱的光线则显得比较平淡。

被摄对象在强光照明下,比在弱光照明下,不仅会显得更为明亮,并且反差增大,色彩也更加明亮。

因此,摄影者可以通过对光线强度的选择,来调整拍出的照片给人们的感觉和气氛。

摄影上用“曝光值”(EV)来标明光线的强度。

这种曝光值是与胶片的感光度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在光线的强度不变的情况下,所用的胶片感光度提高,曝光值也相应增大;胶片的感光度降低,曝光值也相应减小。

对于使用ISO100/210(ASA100)的胶片来说(这种中速胶片,适于大多数情况下的摄影),在各种照明条件下,我们所能遇到的光线强度,如果用曝光值来表示,不超出1至20的范围。

曝光值每相差一个数字,光线的强度差一倍。

夏季明亮阳光照明下的景物,其平均曝光值约为15;冬季晴朗阳光下照明的雪景约为16;镜面或类似的光滑表面反射出的明亮的阳光,曝光值约为17;房间内部的光线强度,曝光指数约为7。

所以,一些比较简单的自动曝光照相机,其自动曝光所适应的范围,一般在EV7至EV18或19;而一些高质量的自动曝光照相机,自动曝光所适应的范围。

可以低至EV1,高至EV18或19。

即:

使用ISO100/210的胶片时,它的自动曝光范围可从1秒,f/1,4到1/1000秒、f/16或f/22。

光线的强度,可以通过曝光表计量出来。

在大多数的曝光表上,还能直接标示出曝光值。

在某些非自动曝光照相机上,也标有曝光值的指数。

根据曝光表计量出的曝光值,相应地调整好照相机上的曝光值指数,便能获得正确的曝光。

在室外,如果照明光线过于明亮,而你又要使用大光圈获得小景深效果时,或者要用较慢的快门速度使运动中的物体变虚以强调感时,就常常要受到曝光过度的困扰。

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在照相机镜头前面加用一片“非彩色密度镜”(也叫“中性灰密度镜”),把光线的强度降低。

这种非彩色密度镜是灰色的,随灰色的深浅,而有不同的阻光率,它的作用是只降低光线的强度,而不影响被摄对象原有的色彩,当需用大光圈或较慢的快门速度时,它常常是很必要的。

在室内,若用灯光照明,到达被摄体表面的光线的强度,受被摄体到灯光之间的距离的影响。

距离越近,被摄体表面接受的光线越强;距离越远,被摄体表面所接受的光线越弱。

它们的关系,受“平方反比定律”的支配,即:

如果被摄表面到灯光之间的距离加倍,被摄表面所接受的光线的强度减为四分之一;假若距离增加三倍,光线的强度减为九分之一。

余此类推。

不过,上述规律仅适用于不带反光器的点光源,而摄影用的灯光,一般都是带反光器的具有一定“面积”的光源,所以,实有的光线强度还应通过曝光表进行计量,才可以控制得比较准确。

如果利用墙壁或天花板进行反射照明(灯光投向墙壁或天花板,然后反射到被摄体上),光线的强度变化与距离的关系,也不符合“平方反比定律”。

荧光灯(日光管)照明则更是如此;灯管至被摄体之间的距离如果增加一倍,到达被摄体表面的光线的强度减为一半;距离增加三倍,光线强度减为三分之一。

余此类推。

光线的性质

摄影所遇到的照明条件是各种各样的,投射到被摄体上面的光线也不同的性质。

比如,晴朗天空下的阳光与透过薄云射到地面上的阳光以及阴晦天气的光线,它们的性质便有很大的不同,在照片上所产和的光线效果也不一样;又比如,属于点状光源的聚光灯发出的光线与带有广口反光器的散光灯发出的光线,性质也不一样。

摄影者要明了照明光线的这些差异,正确地使用它们。

光线的性质与光源面积的大小有关。

光源的有效面积越小,或者它发出的光束越平行,光线越硬,投影越清晰;光源的有效面积越大,它发出的光线越散射,光线越柔和,投影越淡。

我们不妨先从照相室里用的灯光加以说明。

如果一束光线是由一个面积很小的点光源以及抛光了的反光器发射出来的,其光线效果必定很硬,照射到摄体上,能形成明亮的受光面和清晰的阴影,而且,这束光的边沿部分由亮到暗急速地过渡,形成一块明确的照明区域。

如果这束光线是由广口反光器反射出来的,或透过散光屏发射出来的,也就是说光源的面积大了,那么,光线的强度便降低了,它显得不再那么硬,而变得比较柔和。

被摄体受到这种光线的照明,受光面和阴影面的反差变小,光线效果相对地平淡一些,柔和一些。

室外的阳光与此颇为相同。

当天气晴朗天空发蓝时,太阳的发光性质便极象照相室里的点状光源——聚光灯。

与你面对的景物相比,太阳的面积是很小的,它发出明亮的硬的光线,使被摄景物产生明亮的受光面和很深的阴影。

如果空中有浮动的白云以及雾霭,阳光需要透过它们才能到达地面,这时的光线就象照相室里的灯光前面罩上一层散光屏一样,使发出的光线变得柔和及散射,强度也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