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1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99952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6.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1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文1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文1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文1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文1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1文档格式.docx

《论文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1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文1文档格式.docx

这对尚未取到材料的学生来说具有提醒和开导作用,但也使这些学生大多只能沿着先前学生的取材思路选取类似的材料。

学生在作文时,取材上的雷同和陈旧是常见的弊病,教师未能开拓学生的取材思路,使他们去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因而作文时只好捏造事实拾人牙慧,是学生群体上取材雷同的主要原因。

这就使得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新意。

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有些教师根据历年的考试题型,选择一些范文让学生死记硬背,俗称作文“万金油”,即考试中无论遇到什么作文题目,都可以让学生拿出那套背得滚瓜烂熟的“范文”模式去套,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作文教学方法,虽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但是却使作文教学远离人间烟火,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内心感受。

这样的作文不再是学生抒写心灵的需要,而成了考试的附属品。

我就如何选材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开拓思路,再现生活

 “无从下笔”、“没什么东西可写”这是不少小学生作文时经常会遇到的,也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一个难题,这个难题就是选材!

如果说写具体是写好一篇作文中的一个阶梯的话,那么选材无疑又是作文中的一个新台阶!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论著中明确指出:

“习作一课,我谓宜认定标的,师生全力以赴之。

标的为何?

文理通顺而已。

”叶老师所说的“标的”实质上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即学生的作文能写到文理通顺,就算达标了。

作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把文理写通顺。

说的通俗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要说、想说的意思,能有顺序的把意思说清楚了,写明白了,也就行了。

要训练学生把话说清楚写明白,首先得保证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写,即如何解决学生习作的取材问题。

我认为,小学生用来写作文的题材应当使他们自身的生活记忆认识的客观现实。

即凡是学生生活中有的,头脑里想的,都可以拿来写,拿来练笔,只要有具体的内容,不说空话,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就行了。

写作文的时候教师应指导学生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要是写些自己不熟悉的人或事物,就好像自己明明没有去过海边,却要写沙滩有多美丽,自己编的也辛苦,编出的作文还会让读者感觉到很假,不能打动读者!

所以真情实感对一篇好作文是很重要的。

而教师在布置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尽量找学生们熟悉的题目,或者是采取半命题式,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不去束缚他们的思维,限制他们的想象空间。

既然作文的目的是培养小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那么作文的材料就必须从生活中来!

其实我们生活中可是有很多有趣的事情的、丰富多彩呢。

要让小学生明白:

那些“拾到东西交给警察叔叔,”“扶盲人过马路”;

“给老师送伞;

”“访问孤寡老人”之类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而已,还有极大一部分他们都还没有发现呢,为什么不去选择,不去写呢!

就比如简单的题目,就说我们的课间十分钟吧,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生活,在这短短的十分种里,同学们在做什么呢?

老师们又是怎么打发这十分钟呢?

有同学认真观察过吗,有没有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作文题材呢?

如果教师能指导他们认真思考观察,他们就会发现这里有着许多值得一写的丰富材料,而且很有意思呢!

这个同样的小题目,有很多同学以此写了很精彩的文章。

这里就有几个小例子:

有一个同学写了课间的时候数学老师拖堂,可是大家都饿了,无心听讲,正巧班主任提着他们的早餐——面包和豆浆从他们班的门口经过,大家就再无心听讲了,小作者用生动的语句描写的同学们着急的样子,及自己的心理活动,最后

数学老师只好也草草了事,给大家发早餐。

然后作者又描写了大家狼吞虎咽,迫不及待地吃早餐。

短短的一小篇文章却写活了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学生们,让人不禁想起了《童年》这首歌,想起了自己的童年!

还有一个小学生就写了大家课间的活动,每个人都在干什么,给大家展现了一副栩栩如生的课间活动图!

其实我自己小时候的作文也是不怎么样的,也会经常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尤其是日记,真是每天都写得够辛苦的,常常会埋怨老师不理解我们,我们小学生就是每天上学放学,又没有时间和能力去做一些很大很惊动的事来,所以老师要我们写日记就是一种折磨,但是又不能不写,就会从以前的日记本上“转帐”过来,或者是一篇日记用好多遍,却从没有想到过,连天天都会有七八个的课间十分钟都会有这么多有趣的题材!

1、写自己参加过的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无论学校生活还是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充满了无数有趣而又有意义的活动。

比如,春游,秋游活动。

学校里的各种体育活动,课间活动。

比如,砸沙包,丢手绢,一二三木头人,踢毽子,跳绳等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好材料。

再如,家庭里的过生日,家庭联欢会,家庭卡啦OK赛,家庭故事会,家庭趣味活动等等都可以变成我们写作的好材料,写进文章里会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2、写自己的亲身经历。

习作是小学生真情实感的反映。

生活中学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

比如,一次没完成作业被老师批评?

学习中表现好被老师表扬?

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事后感到后悔;

自己不经意间帮助了别人而感到心里特别自在,那种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感动一定会回味悠长。

再比如自己第一次做饭,第一次登台演讲,第一次独自一人在家,第一次走亲戚等等,都可以写进作文里。

因为作文的选材来自于自己的生活,既真实,又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何乐而不为呢?

3、写自己的熟悉的动植物 

小学生都喜欢去动物园看各种各样的动物。

动物的外形,毛色,神态,动作以及生活习性就会慢慢地为小朋友们所熟悉。

还有的经常去动物园看动物,对动物既有了了解和认识,还有的产生了感情。

因而,我们写这些动物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自己家或者邻居家养的动物,因为经常接触,有的甚至经常和动物在一起玩,因而,对这类动物比较熟悉,也愿意写进作文中去。

植物也是这样,比如,家里养的花草,院子里种的树木,小区的树木,也可以是森林公园里的树木,都可以写进习作中来。

如,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就是非常好的例子,值得借鉴。

4、写常吃的水果 

水果和我们的联系十分密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水果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比如,跟着家长去体验摘果子—买果子—吃果子的乐趣,就是一篇很好的习作素材。

对不同水果的外形、颜色、质地、口感等也很有写头。

5、改写公益广告 

小学语文人教新课标实验版教材五年级下册里也提到这个例子。

“妈妈下班回家后很累了,可是还要给婆婆洗脚。

孩子看到后也模仿着妈妈的样子,端来了一盆水要给妈妈洗脚。

这个例子引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曾有过哪些感动你的事。

我想,我们可以让学生写你从中受到什么教育?

你每天怎么做的?

你从广告中的那个小男孩身上学到了什么?

6、看图作文 

看图作文一直在小学里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在看了一幅画之后,试着让学生把这幅画写成一篇文章。

学生因为喜欢图画,也就会慢慢喜欢上看图作文。

还可以让学生把一幅漫画写成一篇文章。

小学语文教材里的《假文盲》那幅漫画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写成一篇文章。

7、可以续写一些经典课文 

比如学完《穷人》之后,我让学生写《桑拿拉开了帐子之后》;

学完了《凡卡》之后,我让学生写《凡卡今后的生活》;

学完了课文《小珊迪》之后,我让学生写《小珊迪的弟弟长大了》。

效果都很好。

8、写读、观后感 

读书一直是我们小学生的最经常的活动,但读完之后的感受,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如果能写下来,那么读书的品位和质量就会大大提高。

所以,我提倡学生写读后感,当然,你的读后感可多可少。

看完一部电影,电视剧后感想一定很多,把观后感写下来也是很好的习作。

当然,可以作为习作素材的内容远不止这些。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记住生活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写之不绝的习作源泉。

小朋友们,热爱生活吧!

你的习作素材就会越来越丰富。

2、选材新颖,体现时代风貌

  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之下,学生的生活确实存在问题,两点一线,几乎与社会隔离开来。

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关注时事、评议热点不大可能。

从我调查的情况看,涉及社会热点的作文不到5%,不是热点的文章更少。

大都数作文题材局限在学校、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去去改变,去突破,通常的做法有:

时事新闻播报、开设媒体阅读课等,尽量地拓宽生活的空间。

学生作文取材的陈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内容的陈旧,如《我的妈妈》这种题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写的都是同样的内容,比如我生病了,妈妈如何连夜把我送到医院,如何照顾我之类,没有新意。

二是思维方法上的陈旧,对于具体题目的取材,你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写猫总写猫是捕鼠能手;

写做好事总免不了拾金不昧,或者冒雨帮助某生病的老人买药;

写爸爸妈妈总是写他们怎样关心自己,等等,假话连篇,漏洞百出。

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提炼生活、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能力。

在取材上的独立,要指导学生学习"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的方法。

  人弃我取,要求我们指导学生打破陈旧的思维框架,大胆求异求新,选取真实生活中比较有新意的东西。

一次,我出了个作文题目:

《一次考试》。

有个学生通过记叙外国专家来我国进行儿童心理测试取得成功的事例,反映我国儿童一代新的思想风貌,文章选材新颖别致,记叙生动具体,立意深刻而有意义,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称赞。

这样一个新颖的材料是怎样选择出来的呢?

这位同学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进行了一番审题,然后把平时生活中的素材像是过电影似的在脑子里思索了一遍,回想起一次次的语文考试、数学考试、体育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他经过分析比较,觉得这些考试太平常,太一般了,于是他想起一位美国专家曾到某小学做过的一次心理测试。

专家设计了一个矿井,里面放着三个小球,小球用三条线分别系着,代表三名矿工。

有三位同学被叫到前面做试验。

专家说:

"

我喊一、二、三,看谁能最先将小球拉出井外。

意思是说,当矿井充水的时候,看谁能最先逃出矿井而脱离危险。

井口通道很窄,如果三个人争先恐后,势必卡住通道。

其中一个机灵的同学在听到命令的一刹那间,迅速地将两个小伙伴抱在一起,悄声说:

你一他二我三。

呗儿!

三个小球顺利地被拉出境外。

试验成功了!

同学们欢呼起来。

美国专家高兴地说:

我在许多国家做过这个试验,都没有成功,今天在中国成功了,中国的孩子真了不起!

这不是一次别开生面的考试吗?

在"

你与我"

生与死"

面前,中国的孩子经受住了考验。

小作者选取了这样一个真实的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新颖材料作为写作题材,创作出一片优秀的作文来!

选取材料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弃虚取实。

不写自己不理解的、体会不深的内容,写自己实实在在经历过、看过、想过的、印象深刻的。

以"

心爱的红领巾"

为题作文,不少学生都选取其历史意义和作用等自己不理解的大理论来写,写起来干干巴巴的。

有的学生则不这样取材,如有个学生写他刚进一年级时,见别的同学戴着红领巾很好看,回家后便要妈妈去买一条。

没想到戴着它去学校,却被同学取笑了,连老师也劝他不要戴,并和他讲清原因。

他在羞愧中摘掉红领巾,心中暗暗发誓:

这条红领巾总有一天要重新戴上。

从此他就向老师要求的条件去努力,终于符合条件重新戴上它了,所以他特别珍惜这条经历曲折的红领巾。

这样的材料真实可信,富有童趣,写出来具体生动,读起来感到亲切;

2、以点代面。

当作文题所包含的面比较广,可写的内容比较多时,指导学生选取有代表性的某一点来写,通过这个典型的"

点"

来反映面,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如要求学生通过具体事例来反映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多数学生习惯上都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去写,这就很难把作文写出新意。

有个学生的取材就起到以点代面的效果。

他写一个五十多岁的农村老大娘去商店,要售货员给她挑一条最好最贵的毛毯,售货员以为她是买给女儿结婚用的,就为她选两条红色的。

没想到居然判断错了,老大娘说是买给自己用的,还说家里没有人缺这个。

对此售货员发出感慨说:

自己以前总能根据顾客的年龄、身份判断出对方能买什么,为什么而买,顾客很满意,现在不行了。

这样取材新颖,收到"

窥一斑知全豹"

之效。

此外还有以小衬大、以反托正、同文异取、同取并用等。

此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取材的方法。

对于具体作文题目的取材,学生往往取面不取点,取虚不取实,取大不取小,取表不取质,取同不取异等等,写出的作文缺少个性和童趣。

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之自能依法取材才是作文取材指导的目的。

写人文章的取材。

“我”不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吗?

谁还能对自己不了解?

从外表长相到性格特征到兴趣爱好,或突出某一点或全方位展示,准能写得头头是道。

与“我”有关的人那就多了。

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同学、邻居等,只要自己熟悉的,都可以写。

谁说非得有突出的值得赞美的品质的人才能写啊?

生活中哪来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也都有特点,真实的把它写出来了就是一篇好文章。

例如有一位同学写外婆,其中有这样一段对外婆看电视打瞌睡的描写:

“她先是闭上眼睛,然后就看见老花镜一点一点往下滑,渐渐脱离了鼻梁,滑落到鼻子下面,她却一点不知;

接着响起均匀的鼾声,瘪嘴巴直往外曝气。

过了一会儿,她醒了,看见我正笑她,有点不好意思:

“嘿,春明笑我呢!

”我问道:

“外婆,你困了为什么不睡觉呢?

”“我还等着看好节目呢!

”外婆笑着说。

多么有生活情趣,多么朴实的语言,这就是精彩,因为它真。

还记得又一次,我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为了让他们有材料可写,我对他们说:

“同学们,我任你们的班主任差不多两年了,你们熟悉我吗?

”学生都说:

“熟悉。

”“既然你们都熟悉,那我在你们心中的印象怎么样呢?

今天的作文就写我,题目是《我的班主任》,大家都说实话,是怎样的就怎样写。

”然后,我再指导学生写人要注意什么,比如介绍人的外貌特征,重点写一、二件具体典型的事,再写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很快完成写作任务,而且大多数学生写的较好。

记事文。

生活中的事,一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印象也最深。

我曾让学过一组题材,还取名“我之最”系列,即《我最开心的一件事》、《我最伤心的一件事》、《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我最想干的一件事》等等。

写这类题材,学生各个兴致盎然,而且都写的有血有肉。

另一类是自己参与或虽未参与但也耳闻目睹的事情,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班级组织的各种比赛,课间的游戏,课堂上的某个情景,家里的趣事,菜场,商店,车站等公共场所遇见的事,事无大小好坏,只要看的真切的,听得明白的就都可以写。

如又一个学生写了爸爸妈妈吵架这件事,她不但把为什么吵,怎样吵写得清清楚楚,而且还真实的写出了他当时的感受及对此事的看法。

我们能说吵架之类的琐事不等大雅之堂,不值得写吗?

这才叫生活呢!

学生要过好取材关,还要做好两个“落实”。

一是观察要落实,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并用心思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

“一个人的智慧,从观察天上和地下的实在的东西而来,同时,观察越多,得到的知识越牢固。

”观察的兴趣,方法也应教师引导。

如交给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由远及近,从上到下,由前至后等。

让学生有重点、有主次的观察,或者从整体入手,在具体观察每一个细节等。

学生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方法,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了。

例如写《大花坛》,学生观察前,要下了解一些有关花的知识,如形态、颜色、品种,它们生长规律等。

观察时,教师指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进行观察,然后再具体观察各种花的特点。

通过观察指导,学生把大花坛写的有声有色,充满诗意。

观察时更要明确目的和任务,目的明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观察效果。

只有观察目的明确了,学生才可以在周围众多的事物中进行合理的选择。

才能有的放矢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的对象上。

总之,漫无目的的观察,结果将是东张西望,熟视无睹。

所以,观察前,需要教师明确交待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如带领学生参观幸福院,参观前应先给学生讲清楚要重点观察幸福原有哪些主要建筑设施?

幸福院的老人生活怎样?

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幸福院的工作人员待老人如何?

参观使你听到了什么?

又是怎样想的?

带着这些问题去参观,学生就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

二是笔记要落实,要留心,要动脑,字数不必多,要在“选”字上下功夫。

通过做笔记,能帮助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读书效果。

同样,在课外阅读中写读书笔记,也是提高阅读效果,锻炼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

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要摘抄,但不能什么都抄,而要经过自己头脑的分析比较,抄些你认为重要或你需要的东西。

写笔记,是吸收,也事倾吐,是一种极好的练笔形式。

因此,人们通常把它称为“阅读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

“阅读时吸收,写作时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

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时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

”这个“阅读程度”的高低,在于是否认真写读书笔记。

三、材料典型,文章生动有趣

所谓典型,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

典型的材料,指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即能说明问题,要有深度,表达出自己的写作意图。

材料不仅要真实,有生活气息,而且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因为只有典型的材料才足以表达中心思想。

为此,写一个人,要写他做的事中最有代表性的事;

写很多人参加的事,要写最突出的一个人;

记一件事,要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东西。

有的同学写《我的同学》立意是表达同学乐于助人的好品质。

而选的材料确实“我”做作业没橡皮了,他很大方的用小刀割了一块给我;

考试时“我”没墨水了,他挤给我几滴,如此等等。

这都是同学们平时学习生活中常发生的事,我不是说如此选材不行,而是说不好,如此鸡毛蒜皮的小事,真的是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选材要典型,不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要有深度,要说明问题。

要选出典型的材料,就要学会在比较中挑挑拣拣。

人们常说: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在比较时,要强调一个“严”字,也就是要将我们想到的符合题意的那些材料,一个个地从各个角比一比,权衡下,看看哪个材料最有说服力。

这样,我们就不怕选不到典型的材料了。

作家魏巍很注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比如他写得很感人的文章《再见了,亲人!

》,就是其中一例。

作者为要表现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选取了三个代表人物,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来写,达到了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三个代表人物是朝鲜大娘、大嫂、小金花,这是老中少三代人的代表,是全体朝鲜人民的代表。

四件震人心弦的往事,第一件事大娘领着全村妇女给在阵地上拼了三天三夜的志愿军战士送"

打糕"

,而大娘却累得昏了过去。

第二件是在敌机轰炸时,大娘首先把志愿军伤员背进防空洞,因而失去了自己唯一的亲人--小孙女。

第三件是小金花协助妈妈营救志愿军侦察员,因而失去了妈妈。

第四件是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炮弹炸伤致残。

这四件事的的确确表现了中朝人民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是比山高比海深的,这是最有说服力的典型材料。

想一想,连自己的生命和亲骨肉的生命都舍得牺牲的人,还有什么不肯无私的奉献出来的呢?

文章通过这样的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来说明:

这是怎样的一种亲人呀?

文章的中心思想因而非常集中、鲜明、深刻。

事例证明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

怎样选取典型的材料:

首先,必须克服面面俱到的毛病,要学会“剥笋”,从纷繁的材料中,选取典型的材料,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

其次,采用比较法。

可以选择一组相同或相近的材料加以分析、比较,看哪一个材料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够说明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小学生的作文题材是越来越多了,他们的生活总是充满精彩,家长和学校总是会想尽办法让他们去看到感觉到更多,公园,动物园这都不算稀奇了。

虽然有这么多东西可以写,但是小学生毕竟是小,他们并不能从生活中发现很多,这就要靠教师的指导了。

作为教师的我要积累更多对于小学生写作文指导方面的经验。

为更好的工作做好准备!

总之,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放束缚,开阔空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不断地加强训练,学生就能在开心快乐中写作文,就能写出贴近生活、具有时代气息、抒发真情实感的美文佳作。

参考文献:

[1]孙国梁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讲座[J]陕西教育1998年03期

[2]魏巍《再见了,亲人!

》小学教材,第五单元,第21课

[3]杨海芳·

《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J]广西教育2008-9(B),42

[4]朱德民、颜井山《有效上课》[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3,205-212

[5]王文琴 

《浅谈快速作文五步教学法》中原教育网,2009-6-26

[6]王沙蒙 

《改革课堂作文教学模式,探索话题作文创新空间》_豆丁网,2010-4-8

[7]

[8]

修改意见:

论文基本成型。

主要问题是小学生的特点不明显。

可以通过设置每一部分的标题加以改善。

尽量做。

论文可以定稿。

修改完成后,打印一式三份,4月底前寄给我。

地址:

昆明市建设路60号2701信箱。

寄挂号,不要寄快件(收不到)。

余松

2013,3,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