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849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docx

苏教版八上生物概念提纲

八年级生物上册复习提纲

第十四章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第一节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

一、藻类植物

1.分类

单细胞藻类:

衣藻、硅藻;

多细胞藻类:

水绵、紫菜、海带。

2.特征:

①种类很多,大多生活在水里;

②结构简单,无根、茎、叶,无输导组织,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

③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④孢子繁殖,最低等的植物。

二、苔藓植物

1.常见的苔藓植物:

葫芦藓、地钱。

2.特征:

①没有真正的根,一般只有矮小的茎和又小又薄的叶,茎、叶中没有输导组织。

②孢子繁殖,生殖离不开水,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处。

3.应用:

可作为检测空气污染(二氧化硫)的指示植物

三、蕨类植物(由水生过渡到陆生的植物)

1.常见的蕨类植物:

蕨、石松、满江红、桫椤。

2.特征:

①不仅有正真的根、茎、叶,而且在体内具有输导组织,因此能较好适应陆地生活。

②孢子繁殖,生殖离不开水,只能生活在阴暗潮湿处。

3.应用:

能源----煤(古代蕨类植物)、药用(石松)、食用(蕨)、绿肥和饲料(满江红)。

三、种子植物

1.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过程不受水的限制。

2.裸子植物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被。

多为木本植物,根茎叶都很发达,适合生活在多种环境中。

3.裸子植物的种类:

松、杉、柏以及银杏、苏铁。

我国有“裸子植物的故乡”之称

4.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一般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

5.常见的绿色开花植物大多是被子植物

四、我国的珍稀植物

1.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蕨类——桫椤;

裸子——水杉、银杏;

被子——珙桐、金花茶。

第二节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

  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无脊椎动物身体体内没有脊柱,而脊椎动物身体背部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一、无脊椎动物

  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种数的95%,150多万种包括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1.腔肠动物

常见的腔肠动物:

水螅、海葵、珊瑚

 特征:

①开始出现组织分化

②具有简单的器官:

身体中央有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2.扁形动物

 常见的扁形动物:

涡虫、吸虫、绦虫

 特征:

①身体扁平,消化道有口无肛门

②虽然组织、器官、系统有了进一步的分化,但仍没有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

3.线形动物

常见的线形动物:

蛔虫、丝虫、轮虫

 特征:

身体大多细长,呈线形,身体不分节,从线形动物开始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4.环节动物

 常见的环节动物:

蚯蚓、蛭、沙蚕。

 特征:

身体从前到后由许多形态相似的体节组成。

体节的出现促进了各种系统功能的发展,增强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有着重大意义。

5.软体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乌贼、章鱼、蜗牛等。

 特征:

体外背覆坚硬的贝壳,用以保护柔软的身体。

乌贼、章鱼的贝壳已退化。

6.节肢动物

动物界中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动物类群。

 特征:

身体分节,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和分节的附肢。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特点是三对足、两对翅。

二、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主要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鸟类和哺乳类。

1.鱼类:

水生;

身体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

身体多流线型、体表被覆鳞片;

身体两侧的侧线能感知水流方向;

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2.两栖类:

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大多数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皮肤裸露,具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体外受精、变态发育。

是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群,生殖过程离不开水。

如:

青蛙、蟾蜍、大鲵、蝾螈。

3.爬行类:

陆生;

体表一般覆着有鳞片或甲;

在陆地产卵,卵的表面具有坚硬的外壳。

从爬行类开始成为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如:

扬子鳄、壁虎、玳瑁、蛇、乌龟。

4.鸟类:

身体大多呈流线型;

前肢变成翼;

体表被覆羽毛;

体温恒定;

胸骨硕大,胸肌发达。

如:

鹦鹉、鸳鸯、苍鹰、家鸽。

5.哺乳类:

全身被毛;

体温恒定;

大脑发达;

胎生、哺乳。

是生物界中最高等的类群。

如:

象、海牛、蝙蝠、鲸。

三、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为人类提供肉、蛋、奶等食物。

2.为皮装、皮鞋等皮革制品和羊毛衫等服装制品的生产提供原料

3.有些还可作为运输工具(骆驼、马)

4.药用价值

5.仿生学方面

四、我国的珍稀动物

1.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爬行类——扬子鳄。

鸟类——丹顶鹤、朱鹮。

哺乳类——大熊猫(活化石)、蒙古野驴、金丝猴、白鳍豚。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细菌

1.观察方式:

高倍显微镜或电镜。

2.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荚膜(保护作用)、鞭毛(运动)。

3.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

属于原核细胞。

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4.生活方式:

寄生或腐生。

5.分类:

球菌、杆菌、螺旋菌。

6.应用:

利用黄色短杆菌制造味精;

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

利用甲烷菌生产沼气。

7.细菌对于自然界和人类,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二、真菌

1.常见的真菌:

单细胞球状——酵母菌;

多细胞分枝状——霉菌;

多细胞大型伞状——蘑菇。

2.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线粒体(没有叶绿体)。

3.生活方式:

营腐生或寄生。

4.特征:

有成形的细胞核。

5.有利:

作为食物或发酵产生人类所需的物质;

有害:

使人患病、中毒。

三、病毒

1.观察方式:

电子显微镜。

2.结构: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3.生活方式:

寄生。

(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

4.分类:

根据病毒寄生生物的不同,病毒可以分为:

蝌蚪状——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

杆状——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

球状——动物病毒(如腺病毒)。

5.有利:

寄生细菌体内(噬菌体);

有害:

引起人或动物疾病噬菌体、SARS病毒、感冒病毒。

第四节生物的分类

1.生物分类的依据:

生物的相似程度(形态结构、生理功能)。

2.生物分类的等级

 界、门、纲、目、科、属、种。

界是最高的分类单位,种是生物界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所处的分类等级越低,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所处的共同分类等级越高,它们之间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上的相似程度越小,亲缘关系越远;

 在自然条件下,同种生物通过有性生殖能够生育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第十五章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主包括:

物种多样性(最直观的体现)

遗传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食用、药用、欣赏等)

间接价值(生态价值)

潜在价值(改良品种、提取新药)

第二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艰巨使命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主要体现为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

2.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途径: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如:

建立自然保护区。

迁地保护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

如:

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

 

第十六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诞生

1.化学演化学说:

 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

原始海洋。

过程:

无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氨基酸)→原始生命→原始单细胞

2.米勒实验:

 ①电火花放电:

模拟原始闪电;

 ②输入的气体主要是:

模拟原始大气;

 ③沸水:

模拟原始海洋;

 ④冷凝:

模拟降雨。

 米勒在实验中搜集到的证据是:

容器中产生了原先不存在的各种氨基酸等有机小分子,证明了化学演化学说的第一步。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证据很多,其中最直接证据是:

化石。

2.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3.马的进化趋势是体型由小到大,四肢越来越长,多趾着地逐渐变成只有中趾发达并惟一着地。

4.“始祖鸟”化石就是古代爬行类进化成鸟类的典型证据。

5.我国辽宁省发现的孔子鸟化石为爬行类进化成鸟类提供了新证据。

6.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的化石总是出现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7.生物进化的规律:

从低等到高等

从简单到复杂

从水生到陆生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8.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第三节生物进化的学说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2.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但是由于食物和生活空间等条件有一定限度,因而生物会为争夺必需的食物和生活空间等进行生存斗争。

  在生存斗争中,通过激烈的竞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称为自然选择。

生物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3.长颈鹿颈长的原因:

古代的长颈鹿,有颈长的和颈短的,颈的长短是可以遗传的。

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如缺乏青草的时候,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来,并且繁殖后代。

颈短的长颈鹿吃不到足够的树叶,活下来的可能性就很小,留下来的后代也更少,经过许多代以后,颈短的就被淘汰。

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长颈鹿都是颈长的。

4.云南澄江县发现了轰动全球的澄江化石群。

第四节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人类起源于古猿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通过比较解剖等方法,第一次提出了人、猿同祖。

2.人类进化的主要历程: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南方古猿(能够直立行走)

  能人(可能具有语言能力)

  直立人(用火,具有语言能力)——最关键阶段

智人(身穿兽皮衣,用简单的工具,如标枪和长矛)

3.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脑容量的增加是最显著的变化之一。

 

第十七章动物的运动

第一节动物运动的形式和能量供应

1.动物运动方式:

飞行、奔跑、游泳、爬行、行走、跳跃

2.动物运动的意义:

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获得食物,完成生殖等。

3.鸟类适于飞行的特征:

①身体呈现流线型,可减少飞行的阻力

②前肢特化成翼,体表被覆羽毛

③骨骼薄、中空、坚固

④胸骨附着发达的肌肉

⑤食量大,消化能力强(飞行消耗能量)

⑥有气囊,呼吸能力强

4.动物运动的能量来源

食物

↓(消化吸收)(呼吸作用)

↓↓

 细胞───→能量───→动物运动

5.动物运动所需的能量直接来源于细胞的呼吸作用;

根本来源于食物;

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第二节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单细胞生物个体微小,但也有自己的运动结构。

如:

草履虫——纤毛;变形虫——伪足。

2.多细胞动物依靠特有的运动器官进行运动。

3.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3部分组成:

骨,骨连结和骨骼肌。

4.骨骼肌中间较粗的部分称为肌腹,两端较细的称为肌腱。

一块肌肉两端的肌腱一般可绕过关节连接在不同的骨上。

5.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收缩。

6.完成一个动作至少需要2块肌肉的相互配合。

7.人和脊椎动物的肌肉收缩和舒张,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

 

第十八章动物的行为

第一节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1.动物的体态、发生声和其他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都是动物行为。

2.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①觅食行为

②防御行为:

保护色、拟态、警戒色

③生殖行为:

求偶、筑巢、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哺乳

④迁徙行为

⑤社会行为:

动物群体中不同个体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的行为(如:

白蚁、蜜蜂、蚂蚁、黑猩猩、狒狒等。

第二节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1.动物行为按照获得途径分类:

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先天性行为(本能行为):

生来就有的、由遗传物质所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