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82299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98.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docx

八年级生物会考复习整理资料

第15章动物的运动

1、动物的运动:

对动物的自身生存和种族繁衍都有重要意义。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动物,其运动方式表现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现象。

动物通过运动可以主动出击去获取食物,可以逃避敌害和迁徙到适宜的栖息场所,还可以完成求偶和交配等,这些都有利于动物的存活,有利于生殖和繁衍种族

2、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的结构:

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三部分

▲骨膜中含有血管、神经以及成骨细胞等,其中血管为骨提供营养,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骨的长粗与再生有关)

▲骨质包括骨密质与骨松质

骨密质:

位于骨干外周部分的骨组织,致密坚硬,白色,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骨松质:

位于骨干内侧和骺端的骨组织,呈蜂窝状(一生容纳红骨髓),红色。

▲骨髓:

幼年时骨髓腔与骨松质内的骨髓都为红骨髓,有造血功能;成年时称为黄骨髓,暂时性失去造血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造血功能;终生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位于骨松质内。

▲骨的生长包括两个方面:

长长和长粗。

骨膜内层的成骨细胞,与骨的长粗和骨折的修复有关;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

▲骨的成分和特性

时期有机物无机物骨的特性

儿童少年期多于1/3少于2/3弹性大,硬度小,不易骨折,易变形

成年期约占1/3约占2/3既坚硬又有弹性

老年期少于1/3多于2/3弹性小,易骨折

骨质中的有机物主要是骨胶蛋白,它使骨具有韧性。

无机盐主要是钙盐,它使骨坚硬。

▲关节的结构:

(结合图形记忆)

关节面:

包含关节头和关节窝且表面覆盖着一层关节软骨。

关节囊:

由结缔组织构成。

关节腔:

内有滑液,能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使关节运动灵活的结构特点:

关节面上覆盖着一层表面光滑的关节软骨,缓冲运动时的震动与减少运动时的摩擦。

关节腔内的滑液可减少关节面之间的摩擦。

▲使关节牢固的结构特点:

关节头、关节窝外有由结缔组织组成的关节囊,还有韧带加固。

▲每块骨骼肌是一个器官,包括肌腱和肌腹两部分。

▲躯体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

骨骼肌收缩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运动,这一过程是神经系统的支配下完成。

记住特例:

手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舒张;手臂提重物时,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都收缩;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

骨骼肌的收缩要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

运动所需消耗的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第16章动物的行为

1、动物的行为:

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

如动物的运动、鸣叫、身体姿态或颜色的变化等。

动物的行为:

受神经系统与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自然选择)中逐渐形成。

根据动物行为的发生,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最简单的学习行为是一种习惯化(乌鸦见到稻草人前后行为的变化)。

2、根据动物行为的功能,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节律行为、社群行为等。

(懂得举例和分辨)

记住:

动物行为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

3、动物行为的研究:

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和实验法。

(懂得分辨)

▲动物行为研究案例:

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观察法为主)(法国昆虫学家)

弗里施对蜜蜂色觉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利动物学家,动物行为学的杰出学者)

廷伯根对银鸥幼雏求食行为的研究(实验法)(英国籍荷兰动物学家)

劳伦斯对小野雁学习行为的研究(实验法)(奥地利学者,“现代动物行为学之父”)

▲观察法与实验法的本质区别:

是否对研究对象(动物)施加外界影响。

联系:

实验法是以观察法为基础,离不开观察法。

第17章生物圈中的动物

生物圈中已知的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我国脊椎动物的种类有6300多种,占世界脊椎动物种类的14%。

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主要作用:

A促进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将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被称作为消费者)

B对植物的积极作用:

帮助植物传播花粉,促进植物的分布与繁殖

C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与各自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各种生物之间的复杂的捕食与被食的营养联系形成食物链与食物网。

生物之间这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使各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趋于平衡,从而促进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生物圈中的任何一种动物,与它栖息的环境都是相互作用的。

动物不仅适应环境,从环境中获得生活必须的物质与能量,而且能够影响和改变环境

2、我国的动物资源:

我国许多的特有珍稀动物:

哺乳类——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白唇鹿、白鳍豚。

鸟类——褐马鸡、黑颈鹤。

爬行类——扬子鳄。

两栖类——大鲵。

鱼类——白鲟、中华鲟。

新疆虎、野马在我国境内已绝迹。

&动物多样性包括:

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其中,遗传多样性是基础;生态系统多样性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环境。

保护动物的多样性要在遗传物质、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战略和采取保护措施。

最根本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

&动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

就地保护、易地保护、法制教育和管理。

其中就地保护是主要措施;易地保护是补充措施;

▲就地保护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在四川建立了卧龙、王朗等自然保护区。

为保护朱鹮在陕西建立了洋县保护区。

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

&生物圈中的生物:

生产者——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

消费者——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有机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腐生性的细菌、真菌(把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回归自然)

▲微生物:

单细胞:

如细菌、蓝藻(体内无成形细胞核),酵母菌(体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无细胞结构:

如病毒。

细菌包括:

球形菌、杆形菌、弧形菌和螺旋形菌。

一些微生物以腐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在生物圈中属于分解者;

一些微生物以寄生方式生活(如一些细菌、真菌和所有的病毒),属于消费者;

一些微生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自养>(如蓝藻、硫细菌、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

一些微生物具有固氮作用<共生>(如根瘤菌、黏球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

酿酒(无氧产生酒精)、制作面包(有氧产生二氧化碳)

乳酸菌:

制酸奶(无氧产生乳酸)、制作泡菜的原理:

利用乳酸菌进行发酵(无氧条件下)。

抗生素:

由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杀死细菌的物质。

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人的生殖和发育:

生殖:

产生生殖细胞,繁殖新个体的过程(产生后代,繁衍种族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生殖系统来完成的。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主要性器官(性腺):

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附睾(贮存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阴茎(排出精液的尿液)。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主要性器官(性腺):

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附属性器官:

输卵管:

输送卵细胞;受精作用(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场所

子宫:

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

精子进入女性体内、婴儿产出(分娩)、月经排出的通道。

3、胚胎发育的过程:

&卵细胞呈球形,细胞质内含丰富的卵黄,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

&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内获得养料和氧气,并排出废物。

4、发育:

人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分裂开始的,分为胚胎发育和出生后的发育,通常所说的发育,是指从婴儿出生到性成熟(成年人)的阶段(出生后的发育)。

&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身高和体重突增,脑和内脏功能趋于完善,性发育和性成熟。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昆虫的变态发育包括不完全变态发育和完全变态发育。

&不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即:

受精卵—→若虫—→成虫。

(如蝗虫、蟋蟀、椿象、蜻蜓和蝼蛄等的发育过程。

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中要经历5次蜕皮,幼虫期蜕皮4次。

&完全变态的发育过程经历了受精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即: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如家蚕、蜜蜂、蝴蝶、蚊子和苍蝇等的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一生经历4次蜕皮,均在幼虫期。

&完全变态与不完全变态相比多了一个什么阶段?

(答:

多了一个蛹)

▲青蛙和其他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特点是:

卵生,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在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大的差异)。

&雌雄蛙抱对行为的意义:

刺激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

&在青蛙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中,下列事件必须在水中进行:

雌雄蛙抱对;雌蛙释放卵细胞;雄蛙释放精子;受精作用;受精卵和蝌蚪的发育。

▲鸟类的生殖发育特点:

卵生,体内受精,体外发育。

3、鸟类的生殖和发育

(1).鸟卵的结构及作用:

卵壳保护作用

卵壳膜

气室有利于胚胎发育时气体的交换,

为胚胎发育提供氧气

鸟卵黄膜保护作用

卵细胞卵黄为胚胎发育提供

主要营养物质

卵胚盘内含细胞核,是进

行胚胎发育的部位

卵白保护卵细胞

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系带固定卵黄

▲有性生殖:

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特点:

后代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和变异性。

▲无性生殖:

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无性生殖。

特点:

速度快、后代能保持母体的遗传性状,但后代生活力会下降。

▲植物的无性生殖:

1、营养生殖:

包括扦插、嫁接和压条三种。

①扦插:

如马铃薯、葡萄、月季、秋海棠等。

②嫁接:

如桃、梨、苹果等果树。

包括:

芽接(接穗是芽)、枝接(接穗是枝条)。

&嫁接成活的关键是:

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③压条:

如夹竹桃、桂花等。

2、组织培养:

&原理: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3、低等动物、低等植物、微生物的无性生殖:

①分裂生殖:

如细菌、蓝藻、变形虫、眼虫等。

②出芽生殖:

如水螅、酵母菌等。

③孢子生殖:

如根霉、青霉、曲霉等霉菌。

第20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1、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总称为性状。

如:

人的肤色、眼色、身高、血型等。

2、相对性状:

同一种生物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如:

人的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等。

3、遗传:

性状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现象。

如:

狗生狗,猫生猫。

4、变异:

亲代与子代或子代个体间存在性状差异的现象。

如: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5、与遗传有关的几个概念:

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染色体:

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DNA和蛋白质。

其中,起遗传作用的是DNA分子。

每条染色体上一般只有一个DNA分子。

一个DNA分子上包含多个基因。

基因是DNA分子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6、在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成对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7、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己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从而控制生物个体的性状表现的。

▲基因: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最小单位(基本遗传单位)。

在体细胞中,位于染色体上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

在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在等位基因中包括显性基因(起主导地位,会掩盖另一基因的作用,控制显性性状,用大写字母表示)和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用小写字母表示)。

&基因型:

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如AA、Aa和aa。

(注意:

只有两个隐性基因组成的基因型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表现型:

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的性状表现,如单眼皮、双眼皮等。

在生物的传种接待的过程中,配子(生殖细胞)是联系上下代得桥梁,是传递遗传物质的唯一媒介,基因可以随配子代代相传。

&性染色体:

决定性别的染色体。

常染色体:

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

人体细胞的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

男性,22对+XY;女性,22对+XX

&男性精子的染色体组成:

22条+X或22条+Y;女性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22条+X。

&生男生女取决于卵细胞同哪种精子结合,卵细胞与X精子结合则生女,卵细胞与Y精子结合则生男。

当男女生殖细胞相结合时,两方的染色体配对在一起,受精卵的染色体又变为23对,46条了。

母体细胞(23对,46条)卵细胞(23条)

受精受精卵(23对)发育新个体

父体细胞(23对,46条)精子(23条)体细胞(23对)

▲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物体的性状表现是遗传物质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一对黄种人的兄弟,弟弟常在室内工作而肤色较白;而哥哥常在室外工作而肤色较黑。

&生物变异是生物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性状的差异),包括:

①可遗传的变异——遗传物质的改变

②不可遗传的变异——环境条件的影响

▲遗传病:

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遗传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降低人口素质。

近亲结婚会大大提高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要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是指三代之内有共同祖先的男女婚配)。

21章生命的发生和发展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原始大气中缺少的气体是氧气。

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提出一新的观点,称为:

生生论。

弗朗西斯科.雷迪的实验证实:

蛆是有苍蝇的卵孵化成的。

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化石。

化石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和遗迹。

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

中生代的主要动物和植物:

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

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竞争实现的,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选择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现代类人猿包括:

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

人类祖先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

两足直立行走。

人类进化的历程可分为:

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最早两足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

南方古猿,发现于非洲。

22章物种的多样性

生物分类的依据:

性状差异的程度和亲缘关系的远近。

地球上现存的生物依次分为:

界、门、纲、目、科、属、种7个等级。

其中,种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类群之间,所处的共同分类单位越小,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越大,亲缘关系越近。

根据检索表写出生物的特征。

瑞典科学家林奈于1753年创立双命名发。

即属名+种名,且属名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

根据植物形态、结构、生理和生活习性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不同的内群,主要有:

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其中我国被誉为“裸子植物的故乡“。

植物类群

生活环境

主要特征

代表植物

藻类植物

大多生活水中

结构简单,没有根茎叶之分

衣藻、海带

苔藓植物

阴暗潮湿陆地

有茎叶,没有根,监测空气污染

葫芦藓地钱

蕨类植物

阴暗潮湿陆地

有根茎叶之分,体内有输导组织

蕨桫椤满江红卷柏

种子植物

裸子

各种环境

根茎叶发达,种子裸露,外面没有果皮包被。

松、柏、银杏、苏铁

被子

各种环境

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且种子外面有果皮的包被;

玉米、水稻、白菜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它们的区别是身体内有无由脊椎组成的脊柱。

6.无脊椎动物包括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注意预防血吸虫病主要是消灭中间寄主钉螺)、线形动物、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动物类群中最大的一类,其中该门中昆虫刚又是最大的一个纲)、棘皮动物。

脊椎动物包括鱼类(卵生、水生、体外受精)、两栖类(卵生、幼体水中,成体水陆两栖、体外受精)、爬行类(卵生、陆生、体内受精)、鸟类(卵生、体内受精、恒温)和哺乳类(胎生、体内受精、恒温、哺乳)。

细菌:

细胞结构:

单细胞原核生物,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型细胞核

基本形态:

球形、杆形、螺旋形和弧形。

繁殖方式:

分裂生殖

生活方式:

寄生、腐生、自养

应用:

醋酸杆菌—制醋乳酸菌—酸奶、泡菜

甲烷菌——沼气根瘤菌—固氮作用

真菌:

包括酵母菌、霉菌、蘑菇。

真菌细胞内都有真正的细胞核。

酵母菌:

细胞结构:

单细胞真核生物,包括: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繁殖方式:

出芽生殖

生活方式:

酵母菌体内没有叶绿体,营腐生生活。

应用:

酿酒、面包。

霉菌:

多细胞真核生物。

繁殖方式:

孢子繁殖

生活方式:

腐生和寄生

应用:

青霉菌可以用来提取青霉素。

蘑菇:

多细胞真核生物。

繁殖方式:

孢子繁殖

生活方式:

腐生

病毒:

无细胞结构的生物。

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和遗传物组成的内核共同构成。

只能营寄生生活。

23章

1.生态因素区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分、土壤、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

生物因素指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两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的有机体。

3.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环境。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水、空气等,生态系统中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基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一些自养型细菌。

消费者──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帮助传播花粉、种子)、病毒和一些寄生的细菌、真菌

分解者──各种细菌、真菌和食腐动物(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供给绿色植物再利用。

5、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吃与被吃或捕食与被捕食)形成的链式联系叫做食物链。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复杂的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进行运输和传递的。

太阳能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

6.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生物富集是指生物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不断增加的现象。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7.能量流动的特点:

起点是绿色植物;单方向流动,且在传递过程中能量逐级递减,一个环节只能把所获能量的10%-20%传给下一环节,形成能量金字塔。

8.物质循环:

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界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分解者起重要作用)

9.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条件:

①生态系统要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②克服系统内部的变化和外来干扰因素的影响。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B、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外来物种入侵。

1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大的生产者。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提供生长和繁殖的能量,并维持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的平衡,对生物圈中的水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健康地生活

1.健康的生活规律包括生活有规律、合理膳食、合理用药及拒绝吸烟、酗酒、吸毒等。

[联合国将5月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国际上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

2.传染病:

由病原体(病菌、病毒、寄生虫)引起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与非传染病相比,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等特点。

3.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空气、水、饮食、接触、生物媒介等)易感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的人)

4.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的预防措施:

(切断任一环节即可终止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源──控制;传播途径──切断;易感人群──保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