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8127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改革开放40年征文原创Word文件下载.docx

那名家书写的字体亦是相当的讲究,功力十足,每一处都是书法艺术的展示。

虽有许多的书家不知名号,但墨韵之中能识得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之类的内容,不禁肃然。

大门里面照壁上砖雕更具文化含蕴,并且很好的与民俗文化相融相合,凸显地域风情。

或许党族始祖党恕轩留给后人的基因里有着中正平和的儒家观念,否则的话,几百年的门楣题字或是墙上的砖雕怎么会旗帜鲜明的显示着党家村古人对于科举功名的崇拜向往?

在这里,明显可以看到一种竞争的文化氛围。

大概正因为如此,崇尚读书的理念让党家村几乎半数人家都走出了秀才、举人与进士,许多的人都取得了功名。

这是一种现象,亦体现了一种精神。

难怪日本建筑学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说:

“……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

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

”每一个来党家村的人或许都会想,生活在这样的古村里,该是多么富有诗意!

很想穿越时光隧道做一次诗意旅行,体味古村旧日时光的纯粹与典雅。

于是,思维里就有了这般朴素而温馨的场景:

古村街旁,或是巷道口,繁忙了一天的人三五个聚于树下,摆开竹床或是小方桌,饮茶喝酒。

一叠花生米,一盘松花蛋,再加几个家常菜,黄昏便在醇香的酒气里悄然弥漫。

几杯下肚,各自打开的话匣子就像树上的知了,没得停歇。

聊到精彩处,一个个眉飞色舞,从三皇五帝到唐宋元明清,从孔子庄子到儿子孙子,从党家村历史到古村名人典故,一股脑的伴着壶里的酒倒了出来。

历史和文化,千百年的沿袭和传承,便在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中渗透到古村人的血液里。

树旁,一蓬碎碎的无名小花,啜着晚霞的余辉,在酒气和笑语中悄然绽放。

那种恬淡,那种无欲的自信,从容至极,似是要把古村人的生性品质一同展现出来,似是要把古村人的朴素境界展示出来。

拥有诗心,生活便有诗性,生命便像诗般隽永。

一杯茶,一壶酒,都承载着古村人对生活的绵绵情意。

古村的文字又会向我们描绘这样的情境:

当月上柳梢、星挂屋顶的时候,古村就仿佛是沉坐在银辉下一位须眉皆白的长者,暂别喧嚣,静静地等待着一本书的翻阅。

温煦的灯光渗出窗外,融进月色,衍生一种氛围,于是,读书人的心绪便和历史连在了一起,和时空连在了一起,和天文地理连在了一起,和人间冷暖连在了一起,和家国情怀连在了一起。

就连自家的青砖灰瓦、铜锈门环、雕花窗子都仿佛成了史书的页面。

古村悠长的岁月在一个月夜如同浸泡千年,呼吸里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

总有久别的夜归人敲响熟悉的巷道,推开某扇古老的木门,分别的惆怅就在那一刹那间,被月光和目光溶解,一句或悲或喜的嗔怪,随着“吱呀”一声就被关在了门外。

古村,是亲人的港湾,即使一个人隐隐约约的前世,也能在这里成为来世甜美的梦境……

其实,今天的党家村仍旧富有诗意。

是那种有着静美意境的诗句延续着一个古老生命的灵魂。

走进一座四合院,静默无语的不仅是凝聚着古诗古韵的门窗柱顶,还有皱褶如平仄的老人。

感觉那满脸的皱褶就是古村的记事本,随意舒展开来,都是诗意般的往事;

那瘦骨嶙峋的身躯,就是头顶老屋的支架,即使负重百年,依旧坚韧不塌,独自展示自己对生命诗意般的诠释。

虽然不知道老人的名字,但能感悟出,老人是古村的守望者。

守望一座四合院,一座古村,还有自己的一生。

古村和庭院,因了它一代代主人的守望而生存着,徜徉在幸福的含义中。

想起德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曾写过一首《人,诗意地栖居》的诗歌,意欲警示世人,随着科学的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和工业文明将使人日渐异化。

为此,他以诗的语言呼唤人们,需要寻找古旧的时光来避免异化。

正如他在《远景》中所描述的那样:

“当人的栖居生活通向远方,在那里,在那遥远的地方,葡萄闪闪发光。

那也是夏日空旷的田野,森林显现,带着幽深的形象。

自然充满着时光的形象,自然栖留,而时光飞速滑行。

这一切都来自完美。

于是,高空的光芒照耀人类,如同树旁花朵锦绣。

其实,党家村与荷尔德林诗中意境很是相近。

【篇二】

父亲今年91岁,母亲90岁。

父亲是老党员,解放战争扛过枪,抗美援朝跨过江。

父亲经常对我们讲,那个时候,在枪林弹雨舍生忘死的打仗,为的就是建设新中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

他一生都在做着他美好的“中国梦”。

父母共养育我们兄弟姊妹5人,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们陆续长大成人,各自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又各自结婚成家,一年中也就是在过年或者长假才能和父母团聚那么一两天。

为了能在外地及时和父母联系,上世纪90年代,我给父母安装了一部固定电话,有一次,我拨通电话,可是接通好久那边也没有传来熟悉的声音,我开始胡思乱想。

一直到母亲接起电话,我悬着的心才放下去,一场虚惊,让我产生了给父母买手机的想法。

可是,我们村坐落在一座大山的深处,一直没有无线信号,给父母买手机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

新世纪初,当我们村东边山头上矗立起移动信号塔,我们村里终于有了无线信号,我决定立即给父母买手机。

一个卖手机的朋友告诉我,有款手机方便老人使用,我马上赶到现场,这款手机按键号码大而清晰,还设计了常用短语,单键快捷拨号,我马上为父母购买了一部。

二老虽然年事已高,但是自从使用这款手机以后,能随时和我们联系。

一天我正在上班,忽然收到一条短信“我有急事,请速回电话。

”一看是父母的号码,吓了我一大跳,惴惴地拨过去,那头传来父亲“嘿嘿”的孩子一般的憨笑:

“老三吗?

你大哥给我手机设计了四个紧急号码发送短信,还真管用。

”我被老父亲孩子一般的纯真逗笑了,安心地扣了电话。

不一会儿,电话又响了,一看还是父母的号码,我连忙接起电话,是母亲的声音:

“是老三吗?

”我连忙答应,母亲乐滋滋地告诉我,大哥还给手机上设置了儿女亲情键,找老大按1,找老二按2,找老三按3,省下了以前带着老花镜照着硬纸壳按键的麻烦。

母亲还告诉我,有一个紧急键是村里医生的。

自从父母学会了使用手机,他们像小孩忽然得到新鲜玩具似的,爱不释手,经常给我们几个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拨打电话。

吃饭的时候,他们会打电话问我吃什么饭,也告诉我他们正在吃什么饭。

冬天的时候,他们会打电话说老家天气变冷了,问我所在的城市冷不冷,嘱咐上班注意安全。

有时候忙碌的时候,会觉得父母有点唠叨,但是过后一想,那份长辈挚爱人世间有什么能够抵得上———

“人到八十有个娘好”啊!

今年回家过年,大年五更时候,在外地的哥哥姐姐打电话给父母拜年,看到父母争着接听电话的情景,真像一对老顽童呀,我的心里乐开了花。

我想,90老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奢望已经变成现实,现在又玩起手机,可见精神世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态越来越年轻,这是社会进步缩影。

通讯的飞速发展是“中国梦”在逐步变成现实的一个有力佐证。

【篇三】

时光流逝,许多记忆渐渐变得模糊,但有些片段回想起来却仍旧历历在目。

2003年底,浙江省天然气开发公司生产人员在浙北进行杭湖线天然气管道投产前的徒步巡线检查。

那是初冬,却有暖阳。

田野空旷,庄稼早已收割,脚下是软软的泥土;

桑叶落尽,低矮的桑树林像一群晒太阳的老者。

我们在下午收工返程途中,工具车却出了点问题,抛锚在西苕溪边,弁南乡的一个偏远小村旁,离大道还有不少距离。

在等待救援时,天一下子就暗了下来,四周漆黑一片,只有村里的农舍透过窗户露出点滴微弱的灯光。

站在河边,只感到阵阵凉意随风袭来。

一抬头却发现天上月亮大若银盘,而另半边天空满布星星闪闪烁烁。

这是在城里难得一见的清澈夜空,不由得令人陶醉忘返。

同样是夜凉似冰,两年后杭甬线天然气管道投产的晚上,却等得我们坐立不安。

那是在宁波郊外的山里,我们检测组一行人在北仑阀室等待东海边的春晓首站过来的天然气,而投产指挥部在等候我们的消息。

这是乌石岙村山凹里的一面小山坡,四面被杨梅林和竹林覆盖,除了不远处同三高速公路上的车流声,就只有寒风穿行林间的沙沙作响。

我们从中午等到天黑,又从天黑等到夜半,管道里急速流过的却总不是期盼的海客。

她是在穿越慈峰水库时遇阻迷路了,还是在翻越茅岭时无力休息了?

沿着大海线20来公里、太白山的10余个灵秀山峰,哪一处夜景羁绊了她的脚步?

过了子时,月已偏西,我们终于验明了那来自东海海底的滚滚气流的抵达,如层层海浪的气息,一涌而过,又匆匆往宁波城的下一个点奔去了。

也有夜空灿烂的时候。

位于杭州绕城外的天然气调度中心,年三十晚上,只有我和同事两个人上夜班。

天然气站场里灯光通明,明黄色的管道里气流平稳。

值班室南窗外绕城高速公路上的车灯渐渐稀少,再往南是杭州城被灯光映得微亮的夜幕,月牙不知道在哪里,更看不到星星。

快到午夜了,三三两两的烟花也静下来了,又突然之间,从最左到最右的高空中,不约而同地盛开了绚丽的花朵,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好像一条20来公里长的烟花大道,仿佛整个夜空都是她们表演的舞台。

闪电缺乏她们的七彩,彩虹少了她们的动感。

在我们所处的这个距离,听不到震耳欲聋的响声,也看不到千娇百媚的细节,却能感受到全城百姓们集体狂欢的壮观,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满足。

此时此地此盛景已不再有。

能天然气的发展与改革开放是同步进行的,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浙能天然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过去的15年里,我们的天然气管道穿行浙北平原,漫步浙东海滨,跋涉浙西丘陵,蜿蜒浙南山谷,钻大江小河,登峻岭高山,从百公里延伸到了上千公里,无数工程人的汗水,织就了一张气贯浙江的宏伟管网;

多少生产员工,坚守在在荒山野外的输气站,日日夜夜守护着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这15年,眼见得沿线高楼拔地起,远郊变城区,人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品质提升,这其中也有我们浙能天然气人的一份奉献,一份付出。

【篇四】

乡下大姑来电话了,话语充满了喜悦之情,她说她搬家了,搬进了楼里,而且是全村整体搬迁,也像城里人一样做饭用上了天燃气,冬天屋里有地暖,让我抽时间回家看看去。

说实在话,我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了,不是我不热爱故乡,只是因为家乡的贫瘠落后给我留下过很深的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家乡就是泥泞的土路、扬起的尘土和垃圾满地苍蝇乱飞。

十几年前曾经回老家糜镇参加过表哥的婚礼,那次婚礼让我触目惊心,乡下结婚必须找人看日子,找个黄道吉日,大姑找了一个据说很准的道人,他给选了6月19,好日子,关老爷生日,不想那一天从早上五点就大雨滂沱,一整天雨水就没断个流,可苦了我们这些迎亲的队伍,大姑家是紧邻马颊河的一个小村董家河,到村有十几里的土路,迎亲的轿车惨不忍睹,大都陷在了泥潭中,不得已,请了村里的拖拉机一辆一辆拽出了泥潭,嫁妆车上的嫁妆早就淋得湿透,更惨的是新娘子,成了落汤鸡,那情景狼狈不堪。

有了那次难忘的记忆,以后很少回老家了,直到接了大姑的电话才突然想起,自己已经10年没有回老家了。

老母亲也回家心切,第二天就嚷着回去,拗不过母亲,我告了假开车送一家人去大姑家,路上母亲絮絮叨叨没完,说她离开家也好几年了,在城里就是赶不上家舒服,我知道,母亲那是难忘家乡的故土。

五个小时候,终于到了老家,可是眼前的一切让我恍惚感觉走错了路,这怎么是大姑的家呢?

来到大姑说她居住的糜镇吉祥社区前,只见道路宽阔平坦,两侧楼房成排,车来车往,人流不断,新建的吉祥社区内楼房林立,广场、绿地、路灯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人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吉祥社区大门朝西,最引人瞩目的是吉祥社区牌坊。

它是三门四柱、柱下有八只大象,朝西的一面,中间四个字是“吉祥糜镇”,对联是“千年平昌故郡广觉天下、万家安宁新居福泽人间”,东面中间是“糜镇吉祥”,上联是“壮哉沐党恩聚民心此处今为吉祥城”、下联是“美夕传汉律兴唐韵斯地原是麋鹿镇”。

正在诧异间,大姑、姑父一路小跑着过来了,大姑相当兴奋,边跑边对一旁的邻居说,俺城里的侄子来看我了!

姑父招呼我把车直接开到了楼下的车库里,然后一家人喜洋洋把我们领进了她的新家。

大姑的家是2楼120平米的大房子,进门是一个大客厅,迎面是造型别致的影视墙。

屋里窗明几净,空调、电视、沙发、饮水机应有尽有,墙上挂着鲜花,桌子上的花瓶里插着绢花,还有一个硕大的鱼缸,几条金鱼在鱼缸里潇洒地游来游去。

走进厨房,一点都不比城里人的整体厨房逊色。

墙壁是白色瓷砖,台面是黑色大理石,抽油烟机、燃气灶配置齐全。

厨房里日光灯做顶灯,一个玻璃罩里放着做好的饭菜,收拾得一尘不染。

姑姑:

“以前,村里烧柴禾做饭,家家冒烟,一顿饭呛得流泪,现在好了,做饭用上了天燃气。

爱人赞不绝口,笑着对大姑说,大姑,我们不走了,在这里住几天行吗?

大姑笑了,侄媳妇,你看看俺这里三室一厅,别说住几天,住上半年也没问题!

大姑陪着爱人和母亲聊天,姑父领着我出去转转。

进入到社区内,最养眼的就是占地8.3亩的中心广场和中心公园了。

广场、公园呈东西排列,有花草,有树木,有水面,有凉亭,这里是人们娱乐、休闲、锻炼的场所。

走在宽阔的广场上,周边的朵朵花儿把广场装点得格外美丽,24平的电子屏播放着云水惮心的《晨光》曲,让你步入仙景一般;

信步公园,那美丽的池塘荷花,被缕缕清风惊醒,向你露出了粉红的笑脸,池边杨柳的叶子随风飘动,像一个个美丽动人的少女的长发,让你心旷神怡。

今天是周末,孩子们都从家里出来玩了,有的滑着滑板车,有的骑着摆摆乐,有的飞着闪光球,还有的打着羽毛球。

广场上全是孩子欢快的喧闹声,慢慢的,暮色模糊起来了,广场上的灯火明亮了,草地上的灯,树上的灯,柱子上的灯,整个广场成了灯的海洋。

夜晚的广场,像展翅腾飞的火凤凰,照亮了千家万户。

大姑打电话说晚饭已经做好了,我才明白,不知不觉和姑父在社区转悠了两个小时了,走到楼道口,看看刚才摆放的电动三轮,我说推进车库去吧,姑父摇摇手,说不用,你看看,顺着姑父的手,在楼前的墙壁上我看到了一个个监控,姑父说,楼前楼后都安装了电子眼,敞着门睡觉都没事,安全着呢!

才几年,那个时候家家户户一到夜里就胆战心惊,那个时候偷盗成风,不是东家的羊大白天让人抱走了,就是夜里某某的家被掏了个洞,一对大黄牛被牵走了……

姑父看出了我的疑惑,说那都是老黄历了,过去穷,越穷越招贼,现在人们日子好了,那些小偷小摸的陋习也没了市场,现在我们都把土地流转了,就在社区不远的工业园打工,一年有五六万的收入,我们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篇五】

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是个稀罕物,一般家庭买不起,就算买得起,还要凭票。

谁家有辆自行车,不亚于现在的小轿车,找对象说媳妇都要格外容易些。

骑着自行车,打着清脆的铃铛,穿老街“呼啸而过”,那份骄傲和神气,能引来所有人艳羡的目光。

我们那条老街上有两辆,我家有一辆,中街徐贵家有一辆。

我家那辆是辆二手的“永久”,舅舅在城里上班,父亲从他那儿花50元钱买回来的。

当年的50元可不是小数字,一个农村家庭一年到头的收入也没有几元钱,很多家庭年底一算账,还“超支”,就是倒欠生产队的。

徐贵家也是辆“永久”,他在供销社上班,车子全新,车杠上裹了一道绛红色的金丝绒。

徐贵上班的供销社离他家不过500米,但他每天都骑着车子去上下班,“叮铃铃”的铃声一响,许多孩子涌出来,追在他屁股后面,有的试图摸摸他的车,他回头一声吼:

“你们那脏手别摸坏了我的车!

”一脸得意的笑,神气得很。

我家的车三天两头有人来借,老街头上的发权是借得最多的一个。

发权三十岁了,还没说上媳妇,好不容易别人介绍了个外地的姑娘,姑娘距我们那儿四十多里,第一次上门,发权骑了我家自行车去的。

这以后发权又连着去了几次,每次都是骑的我家车。

发权借车借的不好意思,每次一进门,先看我家水缸,找了水桶去担水,一担水回来,父亲已推了车子等在门口,发权接过车子,乐呵呵地去了。

半年后,发权的新媳妇娶进了门。

借车子的不仅发权,老街上几乎的家庭都有人借过我家的车。

每次借车的人一开口,父亲总是笑眯眯地说,骑吧骑吧,路上小心点,别摔着了。

借的人多,母亲不愿意了,叨叨父亲:

你这车是全村公用的?

有一次,张先发的母亲病了,医生要他去外地配一味药,他来借车,恰好父亲不在家,母亲找了个借口说,车子别人骑走了,要不你去徐贵家看看,他不还是你姨夫来着?

过了多一会儿,张先发又来了,脸红红的,磨磨蹭蹭地看着母亲不说话。

母亲问,咋,没借着?

张先发说,我姨夫说他那车不能借,借走了他就没法上下班了。

母亲“呸”一口在地上:

他三步远的路走一下能累死了?

这时父亲回来了,推出了自行车。

母亲当即发脾气说,借借借,车子都被借去骑坏了。

父亲说,骑坏了修下就是了,一条街上住着,谁能没个难?

那辆车父亲没少修,稍有空就见他在鼓捣车子,家里修车子扳手工具好多些,时不时还要托舅舅从城里往回捎零件。

八十年代初分田到了户,每到农忙抢收时节,都是互助,今天你帮我家收,明天我帮你家种。

那年“双抢”,父亲在外地没回来,眼瞅着变天会下雨,母亲看着一地的麦子急得直跳脚。

这时,发权带着自家镰刀来了,张先发拉着自家板车来了,几乎一村的人都来了,不到一个时辰,几亩地的麦子抢收得一干二净。

而徐贵只他一人在供销社上班,其他家人都是农村户口,也分了地。

那天,徐贵身上装着好烟,挨家挨户见人上烟,求人们帮他收一下麦子,全村竟没几个人去。

他家麦子淋了雨,少了一半收成。

如今,父亲在老街仍有着好人缘,家里有个大事小情,招呼一声,就有人来帮忙。

父亲骄傲地说,这都是那辆自行车的功劳。

倒是徐贵,1990年代中期供销社倒闭,他分流下岗,他那辆自行车虽然完好,但是老街上很难再听到他清脆的铃铛声了。

现在许多农村家庭都有了轿车,每次回老家,见老街上停着一辆辆锃亮的新车,不由得感叹改革开放40年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变。

那辆自行车早已不在了,我仍时刻眷念,眷念那辆车,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情。

一辆自行车,是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乡情、亲情和友情。

【篇六】

做完厚厚的一叠材料,伸了个懒腰,肚子开始咕咕的抗议了。

一看表,已经快一点了,还是先找个地方吃饭再说。

我不习惯在外面吃饭,总感觉不卫生。

可是现在赶回家煮好饭,怕又来不及上班了,只能将就在外面吃。

走到街上,离单位几百米外,新开了一家饭店,上面挂着亚水土鸡四个字。

店面不大,但是给人一种很干净的感觉。

进去一看,小小的店面,坐满了人。

刚好一个客人吃完,我才有了位置。

点了一份葱油鸡,尝了一口,味道还真不错,和平时吃的饲料鸡,味道天渊之别。

也许是饿了,也许是美味,一顿饭狼吞虎咽,很快就吃完了。

去了前台结账,才十块钱,物超所值。

我总觉得老板似曾相识,脱口而出:

“亚水?

老板怔怔的看着我:

“你是?

你怎么认识我?

“我是你小学同学阿恒呀,你不认得我了?

“阿恒呀,原来是你,你大学毕业就留在城里工作,好久不见,快不认得了。

这时,我一看后面排队买单的人,都成长龙了,赶紧对亚水说:

“你先忙,我也要回去上班了,不妨碍你做生意啦。

亚水不好意思的说:

“好的,咱们老同学今晚好好喝几杯,你下班就过来,六点不见不散,我请客。

亚水是我的小学同学,同一个村,姓王,因为五行缺水,父母给他起名亚水。

因为考试总是不及格,稳居全班倒数,亚水的名字渐渐的在村里叫开了。

由于家里穷,亚水小学还没毕业就和老爹出外打工了。

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城里工作,慢慢地和亚水联系也少了。

过年回家,听村里人说他过得并不如意。

现在,看到亚水在城里开了饭馆,做了老板,我打心里替他高兴。

下了班,到了亚水的店里,感觉客人比中午多很多,我说:

“要不你先忙,改天再聚聚。

亚水不容分说就把我往包厢里请:

“没事,生意这边我安排店里的伙计就行了,咱们好好聊聊。

老同学多年不见,几杯酒下肚,自然有聊不完的话题。

几年前,亚水相了几次亲,可是那个时候,他家里还是破瓦房,下雨天在家里还要打伞,一贫如洗,连件像样的电器也没有,对方都嫌弃亚水没出息。

亚水咬咬牙,决定自己创业,改变现状,改善生活。

拿着自己打工挣的几万块钱,亚水开始了土鸡养殖。

由于没有经验,亚水什么也不懂,就凭一腔热血,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不断的碰壁,再加上禽流感的影响,亚水不但颗粒无收,还欠下了一屁股债。

亚水成了村里人的笑柄,大家都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心灰意冷的亚水觉得造化弄人,从此开始借酒消愁。

说到这里,亚水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长叹一口气:

“漫漫人生路,充满荆棘,那能一帆风顺!

也许命不该绝,就在亚水万念俱灰的时候。

镇里精准扶贫的干部下乡来了,不但给亚水提供了无息贷款,还提供了养殖技术。

现在,亚水在城里已经开了几间分店了,年入百万,也算小有成就,但是其中的酸甜苦辣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亚水还在网上开了网店和公众号,他相信,健康绿色无污染的理念深入人心,现在的人越来越喜欢原生态放养的土鸡。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要坚持自己的初衷,坚持土鸡的品质,将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现在,亚水每年在网上卖掉几千只土鸡和不计其数的鸡蛋,尽管价格不低,依然供不应求,越来越多的家庭都成了亚水的忠实顾客。

亚水加了我的微信,发了几个链接:

“你看,这是我们的公众号和网站。

我打开了亚水发过来的链接,只见养殖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鸡放养在山上的竹林和果林里,自然生长,从出壳到出栏,没有喂一点饲料,吃的是竹林里的毛毛虫,最多只喂稻谷和农作物。

这样喂养出来的土鸡体型健壮,冠大直立,色泽鲜艳,羽毛丰盈,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公害污染。

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指导下,土鸡变凤凰,农民奔小康。

亚水致富不忘家乡,他成立了合作社,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土鸡养殖的队伍,村里家家户户盖起来小别墅,开起了小轿车。

人逢喜事精神爽。

我和亚水再次举杯,一饮而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