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 下册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挂上电话,刘林心里疑惑不解。
⑧第二天,中年男子果然开着车来了。
刘林把篮球搬到车上,中年男子仔细地查看了每个篮球,叹了口气说:
“刘校长,我为你的食言感到遗憾。
”
⑨刘林一听,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问:
“我怎么食言了?
”中年男子说:
“你没有用好捐赠的篮球。
”刘林说:
“自从篮球送来后,我承包了学校的体育课,每节课都领着学生好好练习篮球呢,”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说“行行行,不管你怎么说,我都不会相信的。
实话告诉你,这项捐赠还有后续,篮球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过现在我明确地告诉你,你们学校的受捐资格被取消了,”说完,他转身就要上车。
⑩刘林一下子急了,过去一把拉住了中年男子的胳膊,大声地说:
“先生,为啥要取消我们学校的受捐资格,您得给我说清楚!
”中年男子猛然被拉了个趔趄,回过身来后十分不悦地说:
“之前给你说过,受捐的学校要用好体育器材。
我们先捐赠的篮球就是个‘敲门砖’,也是个考察,看捐赠能不能起到作用。
这么多天过去了,你们学校的篮球个个都是崭新的,说明了什么?
你们根本就没让学生用过,这样的学校有资格成为受捐对象吗?
”听到这话,刘林却变得心平气和了,他松开手,说:
“这样吧,我邀请你看看孩子们是怎么用篮球的,看完之后,如果你还觉得我们学校不够资格,我绝无二话。
⑪中年男子想拒绝,可看刘林一脸认真,他就点了点头,刘林去了一个班的门口,说道:
“这节上体育。
”只听到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欢呼声,一群学生争先恐后地跑了出来。
⑫到了操场上,刘林吹了一声哨子,刚才还乱哄哄的学生们顿时安静下来,刘林说:
“跟之前一样,大家分成四排,一边两排,两边前排的同学,准备拿篮球!
”只见前排的十几个学生到了校门口,每人从车上拿了一个篮球,到了站定的位置,把篮球递给了后排的同学,然后每人从口袋里拿出一块布,蹲下身子,把篮球放到布上面,仔细地包了起来。
原本只是一种颜色的篮球,现在变得五颜六色了。
⑬在刘林的哨声指挥下,学生们井然有序地拍起了篮球,过了一会儿刘林又带着大家进行了传球练习。
⑭这节课结束后,刘林让学生把包着篮球的布收起来,重新把篮球放回到车上,他对有些目瞪口呆的中年男子说:
“实不相瞒,为了让篮球能用得久一点,我们就想了这个方法,从家里找来破布,玩篮球之前把它包起来。
⑮听完这番解释,中年男子的眼圈儿不由得红了,他一把握住刘林的手说:
“刘校长,对不起,我不该不分青红皂白就那样说。
其实,这捐赠活动是我和几个朋友组织的,但之前几次起到的效果甚微,我们这才想出了这个考察的办法。
你放心,我回去后会把你的情况告诉大家的,争取在后续捐赠中为你们学校送来更多的器材!
(选自《故事会》,2018年3月)
(1)小说情节跌宕起伏,阅读全文,完成表格。
情节
结果
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
①________
捐赠的仪式很隆重
②________
篮球使用一段时间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中年男子深受感动,争取为学校送来更多器材
(2)文中的刘林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文本分析。
(3)本文神态描写很有特色,试分析文中画线句子中“笑”的不同含义。
①中年男子看着刘林,微微一笑。
②中年男子闻言“哈哈”一笑
(4)文章题目为“特殊考察”’请说说本次考察的特殊之处,并联系实际,谈谈文章带给你的思考。
【答案】
(1)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
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
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
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2)①诚信。
从刘林答应对方用好篮球后,积极训练学生打球,并且要求学生打球时用布包起来拍可以看出。
②心系学校,对工作负责任。
“当对方问刘林这几天是不是有时间时,刘林激动极了,连声说:
‘有时间,咋没时间呢,就是晚上十二点我也行。
’”可以看出。
③爱孩子,为孩子全面发展着想。
从“仪式搞得挺隆重,可捐赠物品也就十几个篮球,刘林心里虽然有些不爽,但又一想:
”可以看出。
④聪明,有创意。
为了让篮球用得久点,用破布把篮球包起来。
(3)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
②本处笑是嘲讽、讥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言而无信且证据确凿。
(4)“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
一是本文所说的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察他是否言而有信。
二是本次考察是捐赠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
思考示例:
一方面,做人要讲诚信,我们也要信任他人,不要随便怀疑别人。
另一方面,生活中很多社会资源被浪费,捐赠的东西没能真正发挥其作用,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这些都需要社会相关部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对资源进行合理的调配、监督和管理。
【解析】【分析】
(1)文章情节跌宕起伏,先写刘林没抱多大希望报名接受捐赠,在几乎忘记时,却接到了捐方的电话;
接着写捐赠的仪式很隆童,但捐聞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
然后写篮球使用一段时间后,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
最后写因要被取消受捐资格而紧张的刘林,听到原因后却变得心平气和。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2)从“讲诚信、有贵任心、爱孩子、聪明”等角度具体作答即可。
(3)结合文章情节来理解,①句中“笑”表示肯定,写出中年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
②句中“笑”是嘲讽讽、训笑,写出中年男子自认为刘林正如他所料没有好好使用器材。
(4)题目中的特殊“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这次“考察”不同于一般的考察,而是对校长的人格的考察,考楽他是否言而有信;
第二,这次“考察”是捐贈方精心安排的,考验校长在得到资源后是否能正常合理地利用。
根据对题目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受方和捐方的角度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刘林接到了捐赠方的电话;
捐赠的物品只有十几个篮球;
对方却说篮球质量有问题,要全部收回;
中年男子要取消学校受捐资格。
⑵①诚信。
⑶①本处笑表肯定、相信,写出中男子相信刘林能用好器材。
⑷“特殊”在文中的意思有两方面: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筛选和概述,通读全文,抓住小说情节结构的发展,明确所填写内容。
⑵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把握。
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
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草题目的理解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分析作答。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伟大的悲剧(节选)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
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
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
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
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
欢呼着冲向那里。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
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
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
“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扬扬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
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
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2)文中画线句子是斯科特日记中的两段话,仔细阅读,说说这些话表现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情?
(3)作者说斯科特的南极探险是“伟大的悲剧”。
请根据你的理解谈一谈,“悲”在哪里?
“伟大”又指什么?
【答案】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
(3)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悲在为胜利者作证,而诚信的绅士风度伟大。
悲在生命的毁灭,而团结无私、献身科学的精神伟大;
悲在世人悼念,而人们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伟大。
(1)考查查找代词“这”所指代的内容。
“这”指代的内容,肯定是前文提到过的,故应该在“这”的前面找。
据此答出“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2)“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表现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表现斯科特痛苦、无奈的心情。
“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表现了斯科特极度失望、沮丧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抓住关键词“悲”和“伟大”,结合文意理解。
角逐失败对斯科特一行来说是悲哀的;
不得不为对手的胜利作证,这也是悲哀的;
在极度的痛苦和绝望中,加上食物和燃料的缺乏,斯科特一行葬身南极,同样是悲哀的;
为了探索南极奥秘,他们不畏艰险,“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种探险精神是伟大的;
接受并忠实地去履行为胜利者作证的任务,这种诚信精神是伟大的;
为了不拖累团队,孤独的走向死亡;
在生命最后几天,还拖着沉重的矿石标本。
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事伟大的。
⑴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⑵这两句都表达了他角逐失败后极度失望、痛苦、无奈、沮丧等内心感受;
⑶悲在角逐失败,而冒险精神伟大;
【点评】⑴本题考查指示代词指代的意思,指示代词一般都是前指,通过对前面句子的分析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
对于指示代词“这”的含义,一般要从句子的前面去找答案。
⑵本题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⑶本题是对文意的考查。
文章的主旨句一般在文中多次出现,还多在首段与末段,是对题目的解释与深化,多为议论抒情性的句行为都是悲壮的。
但他们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能在与灾难的搏斗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陶渊明:
我为自己代言
汪微微
①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时,陶渊明选择了华丽丽的转身,投身侍弄自己亮闪闪的梦想。
②本来,陶渊明的官场生涯虽算不得呼风唤雨,但凭着名门望族的荫庇,29岁的他不费吹灰之力,坐上了江州祭酒的高位。
35岁时,在叔父的推荐下,他投入权臣桓玄门下做其私人秘书,官品不大,但属于心腹近臣,很容易随着主子的升迁一路平步青云。
39岁,他转做刘裕(后来的宋武帝)的幕僚,荣华富贵呼之欲出,光宗耀祖指日可待。
他的官场走向,道路一点也不曲折,前途却一派光明,逼得那些蝇营狗苟一辈子、最终却蝼蚁一生的人,发自内心地羡慕嫉妒恨。
③可惜,陶渊明志不在此。
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
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
更让他觉得绝望的是,终日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卑躬屈膝的事,活得像条狗一样,永世不得直立行走。
于是,他一次次在现实面前耍起了大牌,走马观花般地出入官场。
④某天,为迎接上级派来的检查组,随从请陶渊明冠带出迎,并再三提醒他小心侍候。
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
况且检查组的小头目,还是他一向看不起的无能小辈?
于是,撇下一句振聋发聩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后,他挂冠封印而去。
13年断断续续的官场生涯,戛然而止。
一辈子不能直立行走,为自己代言,即使钟鸣鼎食又有什么意义?
他彻底清醒。
从此,官场再无陶渊明。
⑤拒绝五斗米后,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
也愈发爱喝酒,逢喝必醉。
朋友来访,人家还没喝好,他已醉得不省人事,却不忘一脸憨厚地笑:
“我醉了,想睡了,你随意。
”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
⑥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
又因诗文言简意赅,用字平易,很快被传唱开去。
他的快乐被斜阳曳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
⑦好景不长,一场大火,把他辛辛苦苦攒下的十余亩方宅烧得片甲不留。
一家人只好寄居在船上,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
生活还得继续,于是别无选择地搬至贫瘠之地。
日子一天天青黄不接,连和他一样靠天过活的老农都动摇了。
在老农看来,陶渊明和他们不一样,他是有能力过上好日子的人,只要他愿意。
于是老农壮着胆子劝他,与其隐在民间餐风宿露,不如出入官场锦衣玉食。
都醉得看不清对方眉眼了,陶渊明心里仍是明白通透,他拒绝了,不给他人和自己一点商量的余地。
⑧古往今来,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不热闹,面目模糊的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
官员。
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
(1)读第①自然段中子的划线处“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解释划线词“混”的意思,并指出其词性。
②请写出第①段划线句的含义。
(2)细读③④段,请概括陶渊明辞官的三个主要原因。
(3)第⑥段写到“他的快乐被斜阳变成猎猎的旗,招摇在四周的暮云里。
”通读全文,请说说陶渊明的快乐有哪些?
(4)请就文章写法、内容和作用对第⑧自然段作简要分析。
(5)读罢此文,我们对陶渊明有些许了解,那么我们再读他的诗《归园田居》(其三),请说说这首诗讲了他怎样的生活状态。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东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答案】
(1)①混:
动词,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
②含义:
说明朝廷官员都是名不副实平庸之徒,只懂得阿谀奉承,没有高洁的志向。
(2)①官场的污浊黑暗;
②自身志向高洁;
③朝廷官员对他的藐视侮辱。
(3)快乐:
①躬耕自足,家庭和睦;
②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③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
(4)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5)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1)①“混”本义:
搀杂在一起;
冒充;
敷衍了事;
得过且过地生活。
这里要求答的是语境义。
即:
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
从词性上看,支配“日子”,所以是动词。
②“当官场同仁都在混日子并被日子所混”这句话主要写出官员在官场上一味阿谀奉承祈求仕途平坦,没有真才实学,不同于陶渊明的敢于追求自我的勇气。
(2)注意从文章③④段中去寻找、概括答案,提炼自己的观点。
如“在官场,他找不到归属感。
他不能原谅一颗诗心被缠身冗务耳鬓厮磨,也容忍不下桓玄的狼子野心,还看不惯刘裕的滥杀无辜和重用奸人”说明官场的污浊黑暗。
“不能为五斗米折腰”说明他自身志向高洁。
“侍候惯了梦想的陶渊明,哪里肯为他人低三下四”是说他不肯受辱。
(3)提可提取第⑤段“陶渊明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
他耕于前,妻锄于后,夫唱妇随,恩恩爱爱,其乐融融”“不克制自己,也不限制他人,他的自由自在,终于可以自给自足。
云卷云舒,潮起潮落,不看天气看心情”,第⑥段“在劳动的浸泡下,在菊花的浸润下,他的诗文,生机蓬勃,透着一股空山新雨后的青草味,给人悠然又安静的印象”等句,即可整理出躬耕自足,家庭和睦;
生活自由自在,怡然自得;
精神和心灵上的解放等正确答案。
(4)第⑧段“官场里一直熙熙攘攘、络绎不绝,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有陶渊明,眉眼分明,面容俊朗,神清气爽,并以实名认证的方式,不朽地镌刻在历史的壁崖上”将官场上的一些污浊之辈同陶渊明进行对比,在内容上塑造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志趣高洁的人物形象,可感受到作者对其敬佩之情。
点明了主题。
在结构上,收束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首尾圆合。
(5)题干要求分析诗歌讲了陶渊明怎样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把陶渊明在田园当中耕耘的细节描写的很详细,生动细致地讲解了他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理想生活状态及愿望。
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管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这是写他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
“带月荷锄归”,劳动归来的诗人虽然独自一身,却有一轮明月陪伴。
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其中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这两句诗,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故答案为:
⑴①混:
⑵①官场的污浊黑暗;
⑶快乐:
⑷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陶渊明追求自我、淡泊名利、正气凛然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其高洁志向敬佩、尊崇之情。
⑸写出了其早出晚归、躬耕田园的生活状态,表明其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理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和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思路:
解词+内容+情感。
方法:
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答题时应注意,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⑵本题考查概括情节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⑶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学生答题时应注意,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尾段落的考查。
通常情况下,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
总结上文;
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上:
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