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提纲完美.docx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提纲完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提纲完美.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提纲完美
八年级下语文文言文提纲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一.作者介绍
吴均(469~520年),又作吴筠,字叔庠,吴兴故鄣受荣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西亩受荣村)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文学家、史学家。
好学有俊才,其诗文深受沈约的称赞。
诗文自成一家,称为“吴均体”,开创一代诗风。
梁武帝天监初年,为郡主簿。
天监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萧伟引为记室。
临川王萧宏将他推荐给武帝,很受欣赏。
后又被任为奉朝请(一种闲职文官)。
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于是私撰《齐春秋》,称梁武帝为齐明帝佐命之臣,触犯武帝,书焚,并被免职。
不久奉旨撰写《通史》,未及成书即去世。
卒于普通元年(520年),时年五十二岁。
二.解释词语
1.从流飘荡:
(乘船)随着江流飘荡。
从,顺、随。
2.缥碧:
青白色。
3.游鱼细石:
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4.无碍:
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5.奔:
指飞奔的马。
6.寒树:
形容树密而绿。
7.负势竞上:
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8.嘤嘤成韵:
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9.鸢飞戾(lì)天:
鸢飞到天上。
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
戾,至。
10.望峰息心:
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1.经纶世务者:
处理政史事,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经营。
12.窥谷忘反:
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反:
同“返”。
13.横柯上蔽:
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
柯,树木的枝干。
14.在昼犹昏:
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15.疏条交映:
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
三.词语
1.通假字
①蝉则千转不穷转:
通“啭”(zhuàn),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声。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反:
通“返”,返回的意思。
2.古今异义
①许古义:
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
例句: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
或许,应允,赞许等。
②奔古义:
指飞奔的马。
例句:
猛浪若奔。
今义:
奔跑,飞奔。
③经纶古义:
筹划、治理。
例句:
经纶世务者
今义:
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
④戾古义:
至.例句:
鸢飞戾天者
今义:
罪恶
3.一词多义
①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消失)
②上:
负势竞上(向上)横柯上蔽(在上边)
③无:
直视无碍(没有)猿则百叫无绝(不)
④百:
一百许里(十的倍数)猿则百叫无绝(极言其多)
4.词类活用
①任意东西(东西:
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②猛浪若奔(奔:
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③负势竞上(上:
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④互相轩邈(轩邈:
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⑤望峰息心(息:
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⑥横柯上蔽(上:
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⑦风烟俱净(净:
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四.1.描写水尤为清澈的诗句是: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作者流露出对鄙视名利,爱慕自然、归隐避世的情感诗句是: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3.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4.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是: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5.概括地赞叹富春江江景的句子是: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6.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7.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8.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9.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10.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
不多余。
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
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
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
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五.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随水漂去。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
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
(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
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
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嘤嘤声。
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六.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途所见,描绘了这一段的山光水色,它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使人读后悠然神往,仿佛也亲自领略了其间的山水之美;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流露出对追求名利之徒的蔑视,含蓄地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之趣。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的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
22.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一.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二.解释词语
⒈【何许】何处,那里。
许:
处所。
⒉【不详】不知道。
详;详细地知道
⒊【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
以为,以之为。
焉,语气助词。
⒋【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⒌【会意】指读书只求有所领会。
会,体会,领会。
⒍【嗜】特别喜爱,指对酒的喜爱。
⒎【亲旧】亲戚朋友。
亲,亲戚。
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⒏【或】有时。
⒐【造】到,往
10.【辄(zhé)尽】就喝个尽兴。
辄,就。
11.【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
期,期望。
12.【曾不吝(lìn)情去留】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
曾不,竟不。
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气。
吝情,舍不得。
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13.【环堵萧然】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
环堵,周围都是土墙,形容居室简陋。
萧然,空寂的样子。
14.【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
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的洞和补丁。
15.【箪(dān)瓢(piáo)屡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瓢,饮水用具。
屡空,经常是空的。
16.【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晏:
安然自若
17.【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18.【赞】传记后面的评论性文字。
19.【黔(qia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0.【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戚戚,忧虑的样子。
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
21.【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
俦,辈,同类。
22.【衔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
觞,酒杯。
23.【无怀氏】:
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
据说在那个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醇厚朴实。
三.词语
1.古今异义:
1.每有会意
古:
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
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白的意思
2.亲旧知其如此
古:
旧交,旧友
今:
过去的,过时的
3.好读书,不求甚解
古:
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
今:
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含贬义)
4.造饮辄尽
古:
到,往
今:
制造
5.或置酒而招之
古:
有时
今:
或者
6.因以为号焉
古:
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
认为
7.赞曰:
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
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今:
夸奖,夸赞
2.一词多义:
1、因以为号焉【介词,把、用】
2、以此自终【凭借或连词,不翻译】
之: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
3、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言:
1、闲静少言【说,说话】
4、黔娄之妻有言【言语,话】
如:
1、晏如也【......的样子】
5、亲旧知其如此【像】
许: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6、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表示约数,估计,大概】
其: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句首语气词,表推测】
7、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3.重点虚词
1以因以为号焉"用",助词
2因因以为号焉表顺承,"就"
4.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
形容词用作动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
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快乐
4.性嗜酒:
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四.译文
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知道他的姓和字。
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
先生闲适安静且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富贵。
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爱好喝酒,但家境贫寒而不能常喝。
亲戚朋友知道他有此嗜好,有时摆了酒席来招待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期望一定喝醉。
(只要)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
简陋的居室里空荡荡,不能遮蔽风雨烈日;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篮子和喝水用的瓢里常常是空空如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
经常写文章自己娱乐,稍微表露出自己的志向。
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有人称赞道:
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
“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趣而感到快乐。
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是葛天氏时候的百姓吧?
五.思想感情
本文视为作者的自传,以第三人称,从五柳先生的身份和称号写起,重点描写了他的生活、性格特点,描述出一个安贫乐道,抱朴存真,不追求荣华富贵的隐士形象。
表达了作者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取得富贵,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情感。
在写法上多用否定句,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以及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是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23.马说
韩愈
一.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唐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二.解释词语
1.祇:
只是
2.骈死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3.骈:
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4.一食:
吃一顿。
5.食:
通“饲”,喂。
6.外见:
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
7.策之:
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马。
8.以其道:
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9.尽其材:
竭尽它的才能。
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10.材:
通“才”,才能。
11.通其意:
通晓它的意思。
12.临:
面对。
13.呜呼: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三.词语
1.通假字
(1)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袛”通“只”,只能。
2.古今异义
(1)是:
古义:
这样的.例: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
判断词.
(2)安古义:
怎么.例: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
安全;安定;安装.
(3)等古义:
同样.例:
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
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或古义:
有时,有的人.例:
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
或者
(5)然后古义:
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
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古义:
通“饲”喂养例:
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
吃。
3.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
的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音节助词,不译
(2)能
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
执策而临之:
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5)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
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
虽然
(7)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
它的
其真无马邪:
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
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四.译文
世上先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也只能辱没于低贱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而不用千里马称呼。
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就要吃尽一石的粮食,马夫不按照它能日行千里的能力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出色的资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和平常的马一样都不行,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却不能喂饱它,使它的才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马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握着马鞭站在马儿旁对着千里马说:
“天下就没有什么千里马!
”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真的是他们不识千里马啊。
五.思想感情
《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先从正面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
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
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
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24.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一.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汉族,浦江(今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洪武四年因献诗“自古戒禽荒”一语激怒朱元璋致祸。
明初明惠帝的忠臣,学者方孝孺,少时即师从宋濂。
二.解释词语
1.致:
得到。
2.假借:
借。
3.弗之怠:
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
弗,不。
之,指代抄书
4.走:
跑。
5.逾约:
超过约定的期限。
6.以是:
因此。
7.既加冠(guàn):
加冠之后,指已成年。
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
8.硕师:
学问渊博的老师。
硕,大。
9.德隆望尊:
道德声望高。
10.稍降辞色:
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辞色,言语和脸色。
11.援疑质理:
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援,引述。
质,询问。
12.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13.叱咄:
训斥,呵责。
14.至:
周到。
15.俟:
等待。
16.负箧(qiè)曳屣(xǐ):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箧:
书箱。
17.穷冬:
隆冬。
18.支:
通“肢”。
19.媵(yìng)人:
指服侍的人。
20.汤:
热水。
21.沃灌:
浇洗。
22.衾(qīn):
被子。
23.寓逆旅:
住在旅店。
逆旅,旅店。
24.被:
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25.缨:
帽带
26.腰:
腰佩。
腰,用作动词。
27.容臭(xiù):
香袋。
臭:
气味,这里指香气。
28.烨(yè)然:
光彩照人的样子。
29.缊(yùn)袍敝(bì)衣:
破旧的衣服。
缊,旧絮。
敝,破。
30.略无慕艳意:
毫无羡慕的意思。
慕艳,羡慕。
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三.词语
1.古今异义
媵人持汤沃灌(汤:
古义为热水;今义指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余幼时即嗜学(余:
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
走送之。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双脚向前移动)
寓逆旅(逆:
古义为迎,今义为向着相反的方向)
穷冬烈风(穷:
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
古义为快跑,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
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
古义为这、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
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
古义:
最后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臭:
古义:
香袋,香气今义:
(chòu)臭气,气味难闻)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
古义:
大儒,博学之士今义:
硕士后的学位)
2.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
(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
日有...岁有...(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状语,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
(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3.一词多义
1、以:
(1)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2)把(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用(以衾拥覆;生以乡人子谒余)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5)连词,相当于“来”(无从致书以观)
2.之:
(1)的(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无鲜肥滋味之享)
3.患:
(1)担忧,忧虑,动词(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2)忧患,名词(无冻馁之患矣)
4.故:
(1)所以,连词(故余虽愚)
(2)特意,故意,副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5.道:
(1)学说,名词(益慕圣贤之道)
(2)说,动词(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6.至:
(1)周到,形容词(色愈恭,礼愈至)
(2)到,动词(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7.质:
(1)询问,动词(援疑质理)
(2)本质,资质,名词(非天质之卑)
8.色:
(1)脸色(未尝稍降辞色)
(2)表情(或遇其叱咄,色愈恭)
(3)颜色(课外)
9.而:
(1)却,但是(足肤皲裂而不知)
(2)表示修饰(久而乃和)
4.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
通“肢”,四肢)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
通“披”,穿着)
3与之论辨(辨:
通“辩”,辩论)
4媵人持汤沃灌(灌:
通“盥”,洗手)
四.译文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
但是家里贫穷,没办法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
(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
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因此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
我曾经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也没有稍微把话说得柔和一点,把脸色放温和一些。
我站在他身旁恭敬的等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会遇到前辈的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
因此我很愚笨,但最终(我)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深的山坳和巨大的峡谷中。
严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
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侍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将我)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
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享用。
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之间,却毫无羡慕的意思,(那是)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现在各个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每年有父母给予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坐在大房子里面诵读诗书,没有奔波的辛劳;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却得不到解答,要求得不到实现的情况;凡是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亲手抄录,向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
他们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有不成器的地方,不是天资低下,而是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是他人的过失呢?
东阳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才能。
我进京朝见皇帝时,他以同乡晚辈人的身份来拜见我。
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文辞很通畅明白。
我和他辩论,他的谈吐温和态度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十分劳苦。
这可以说是擅于学习的人了!
他现在要回家去探亲,因此我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
五.问题研究
1.作者写本文的意图是什么?
答:
用自己的切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