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737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docx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

我有一双明澈亮堂的眼睛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

  我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

说老实话,这一直是我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也是我自以为值得骄傲和炫耀的“本钱”。

  从我最初记事的时候开始,就听到本村的许多大人,经常在我的父母面前,或者在其他的一些场合,带着歆羡和赞赏的语气,当面夸奖我的眼睛,说一些听起来非常得体,让人内心熨帖的恭维话。

无非是说我眉目清秀,面相俊朗,显得聪明伶俐,活泼可爱。

尤其是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眼珠儿圆溜溜,滴滴转,就像两个黑葡萄似的,配上双眼皮,长睫毛,亮晶晶,水盈盈,看上去如同秋空明月般清澈明亮,晶莹剔透,炯炯有神。

有人说,如此一双明澈的丹凤眼,加上两条清丽高扬、疏朗清秀的眉毛,乃是所谓的“龙眉凤目”。

预兆长大以后,必然端庄威严,额骨神气,具有过人的天赋,蕴藏着大智慧,是天生造化的福份,定然能够成就一番气候,通常为一生富贵福禄之相云云。

这些说法尽管有些玄虚和深奥,一时间又无法印证,却使我油然地生出一种优越感。

  那时候,我还只是一个懵懂的小孩子,思维形态尚处于一片混沌之中,不知道大人们所说的话里面,究竟包含什么意思,其中究竟有多少的奥妙,隐藏着多少的玄机。

然而,因为有这么一双清澈明亮、大而传神的眼睛,确实使我获得了比其他同龄的孩子更多在社会上抛头露面的机会。

比如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才刚刚入学不久,就被老师叫去特别嘉勉了一番,面对面地进行辅导。

他们让我在庆祝“六?

一”国际儿童节的活动中,单独上台表演文艺节目,演唱当时最为“时髦”的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选段《提篮小卖》:

“提篮小卖拾煤渣,担水劈柴全靠她。

里里外外一把手,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尽管我到学校才上了几个星期的课,还不认识几个字,尚且处于蒙昧无知的状态。

所以要让我单独上台表演,无非是看重我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

然而,我在舞台上照葫芦画瓢,模仿老师所教授的口型、动作和唱法,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地表演,配上极为生动灵活的眼神,表现出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一副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竟然获得上级领导和师生们一致的好评,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从此以后,也许是有了开头不俗的表现,显现出了本人在文艺表演方面的天赋,我作为老师们慧眼识珠发现的人才,似乎获得了命运最初的眷顾,赢得了更多出场表演的机会,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拾。

当时正处于政治狂热的年代,整个社会实行“政治挂帅”,“运动”接二连三,层出不穷,如火如荼,基本上没有消停的时候。

即便是我的家乡这样的山旮旯里,也概莫能外,受到同样程度的波及。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我浓眉大眼、顾盼生辉的样子,或许是在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脑子里,形成了一个固化的印象,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经常要接受他们的分派调遣,代表学校到集会场合表演节目,服务各项重大政治任务。

但凡学校要举办各项文艺演出活动,或者参加大型的公众集会,诸如参加学区的文艺调演、公社举办的万人大游行等等,我都当仁不让地被选拔到“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成为宣传队里的主要角色,承担最多而且最主要的节目表演。

即使学校平时召开全体师生大会,或者每天课间操过后的集中点评,校长也会习惯性地指使我起歌领唱,几乎成为一种固定的程式。

  每当到了起歌领唱的时候,我便挺直起身子,大步走到排列整齐的队列面前,肃立在威仪矜严的校长身边,用犀利而坚定的目光,认真扫视一下面前的队伍。

然后,略微清理一下嗓子,大声地宣布将要合唱的歌名,大声地领唱开头的歌曲。

同时,派头十足地举起双臂,潇洒地做一个指挥的动作,喊一声“预备——唱!

”激越悠扬的歌声便飞扬起来,飘逸在学校的周围,荡漾在校园的上空。

因为经常享受如此特殊的待遇,让我在同学面前出尽了风头,尤其是得到一些女同学的歆羡,不时地悄悄投来秋水盈盈的一瞥。

虽然我那时年纪还太小,不谙世事,但多少总有点朦胧的意识,让我时常感到既兴奋又紧张,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我的虚荣心。

  当然,这些抛头露面的机会,不但能够满足你的虚荣心,给你挣来做人的面子。

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还可以提振你的信心、锻炼你的胆魄、助益你的社交、增长你的才干、提高你的社会适应能力等等,据说是好处多多。

况且,当时是“交白卷”的张铁生、“反潮流”的黄帅们风靡一时的年代,高考制度早已取消,读书升学不必考试,课业成绩无需评分,上大学的都是“工农兵学员”。

这些学员必须先由贫下中农集中推荐,然后由大队、公社、县革委会逐级考核,再“保送”到大中专院校读书。

在考核选拔的过程中,一般不太看重知识水平,主要看其个人的家庭背景、政治态度和工作表现,这成为农村青年实际成长的必由之路。

  我们当时只有十三、四岁,心智尚未发育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

囿于狂热的政治形势,面临复杂的社会环境,只好听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鼓动,内心单纯地为政治服务,被视为又红又专的“好苗子”。

在一个人知识积累的最初阶段,如此的社会意识导向,实际上偏离了正确的成长路径。

而自己却不知就里,忘乎所以,安之若素,甚至还自鸣得意,沾沾自喜。

自以为得到了命运的眷顾,未来一片光明。

然而,这对于尚处在中、小学阶段,必须打好知识基础的学生们来说,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因为进行文艺节目的排练和演出,需要耽误太多的学习时间,根本无法与其他同学一样照常上课,导致经常性地缺课,影响相当部分的课程学习。

尤其是一些关联性强的数理学科,没有在课堂上系统地听取老师的授课,学科知识无法连贯,挂一漏万,支离破碎,必然影响知识构成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合理性。

所以,这不见得是一个好事情,甚至是一种难以弥补的缺憾。

  俗话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后来,高考时发生的情况,确实而真切地印证了上述说法。

当我们读“高一”年级的时候,国家调整教育路线,恢复了高等教育考试,需要按照统考成绩录取大学生。

因为相信以往虚妄的宣传,被当时的社会形势所误导,一向沉湎于“保送”的迷魂阵,各个学科发展不平衡,让我陷入进退维谷、左右为难的窠臼。

高考时,我报考了大学文科,尽管语文科的成绩名列前茅,其他文科课程的成绩都还不错,是全县为数不多的及格者之一。

但是,因为关联度极强的数学,平时较少听课,存在严重偏科现象,拖了高考总分的后腿,最后只能铩羽而归,名落孙山,遗恨终生。

与个别只晓得走“白专道路”、规规矩矩在教室里读“死书”、“只专不红”的同学相比,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当他们考上大、中专学校,成为时代的“幸运儿”,被人们尊为“天之骄子”,正在意气风发,额手相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的时候。

我作为一个人生征途中最初的失败者,被无情地卸掉以往虚幻的光环,从五彩云雾中坠落到现实的泥淖,打破了“命好可以上天”的神话。

从此,我开始了“修补地球”的生涯,原本走人生捷径的梦想倏然破灭,理想化的前途终成泡影,只好迈上曲折的人生之路。

这年我只有十七虚岁,相当于现在初中毕业生的年龄,徒然地背负一个高中毕业的虚名,沦落在家乡偏僻的山旮旯里。

可怜我原本炯炯有神的一双丹凤眼,顿时蒙上了一层阴翳,变得黯淡无光,泪水婆娑,终然后悔也无济于事。

  回乡以后,我只好天天出大力流大汗,积极参加生产队劳动,从事艰苦的农业生产。

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寂寞的乡村生活,还有许多嘲弄和挖苦的目光,感到万般无奈,长吁短叹,意志消沉。

每当夜阑沉静、万籁俱寂的时候,我仰望浩渺的星空,抚今追昔,辗转反侧,内心伤怀。

在心情郁闷之余,不免抱怨起自己的眼睛来,觉得一切都是它惹的祸,要不是它如此的引人注目,一开始就被老师们发现,教唆去做哪些无用的表面功夫,荒废了至高无上的课业,凭着自己这颗还算聪明的脑袋,肯定可以成为名牌大学的高材生!

  如今,沉沦到如此落魄的地步,只能兀自黯然神伤,羞愧难当,忍受别人的嘲讽和漠视。

纵然眼睛再漂亮、再有神,毕竟只是身体的装饰而已。

说起来,也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场,难道要到水田里去捡田螺不成?

如果命运不济,即使有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无非是徒增烦恼,并不能摆脱命运的播弄,减轻心灵的创伤,跳出绝望的渊薮。

从此以后,我如同一枚陷落于尘埃当中的宝石,只能蒙尘积垢,权且被人当作顽石看待。

一年到头,沦落于偏僻的山野,成为粗浅鄙薄的农夫,整天与山林田地打交道,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迎着太阳去,伴着月亮归,爬山越岭,栉风沐雨,从事种水稻、扛木头、割松香、撑木排等艰苦的活计,茫然无助地打发着日子。

  

(二)

  俗话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

尽管世事多舛,时运不济,命数难测,生涯艰涩,让我刚入世便品尝到了人生的苦果。

不过,既然有这么一双惹火的眼睛,虽然蒙上些许世俗的尘埃,到底还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或许还能派上一些用场。

  那个时候,每到春节期间,当时的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为了宣传各项农村政策,歌颂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都要组织文艺宣传队,排演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到周边的村落去演出,以活跃节日气氛,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尽管对此心灰意冷,漠然视之,颇有“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绳”的顾忌,对这些文艺活动讳疾忌医,内心排斥,唯恐躲之不及。

然而,在负责组织宣传队的村民兵营长、团支书的反复游说下,经不住他们的软磨硬泡,还是不太情愿地答应出山,担任宣传队的主角。

此后,我们利用冬令农闲的时间,起早贪黑,精心准备,发挥自己的专长,排练一些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诸如快板、说唱、小品、舞蹈、小话剧、打船灯等等。

到了春节期间,大家走村穿户,赏灯拜年,一路上敲锣打鼓,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然后,在村子里因陋就简地选择一个场地,进行精彩的文艺演出活动,给乡亲们送去欢快的笑声和新年的祝福。

  在文艺演出过程中,最受到大众欢迎的,应当是传统节目“打船灯”。

这是一种流传于闽西、粤北、赣南等地,以船形灯架为道具,以说唱、舞蹈和音乐相配合而进行表演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

它类同于北方的“舞旱船”,只是表演阵容和场面更其盛大,显得更加雍容华贵而已。

“船灯”的灯架用竹木制作,长约七尺,高约五尺,设置有船头、船舱、船尾、船蓬等,完整配套,一应俱全。

前后舱门以及舷窗两边的方格上,贴有寓意吉祥的喜庆对联。

船体四周挂着灯笼、流苏、彩花、彩珠、彩带、以及人物故事、花鸟虫鱼等组成的装饰图案。

船舱内外还安装彩灯,点上闪亮的红烛,显得五光十色,光怪陆离,金碧辉煌,使整个“船灯”流光溢彩,花团锦簇,玲珑剔透,美轮美奂,煞是好看。

不但外观上看起来非常精致美观,而且还充满着金玉满堂的喜庆色彩。

  “船灯”的表演者,一般由船头的艄公、船尾的艄婆、船舱里的驭船者、以及两边撑船和拉船的帮手等组成。

演出时,随着开场锣鼓响起,伴随悠扬的乐曲,表演者正式登台亮相。

“船灯”在艄公艄婆的操纵下,沿着舞台中央慢慢旋转,模仿上船、起锚、行船、下滩、上滩、拖船、停船等顺序,进行说唱、对白、舞蹈、船上花鼓、落地花鼓等一系列表演。

在开场前后以及演出过程中,民乐队用客家传统的“十番音乐”进行演奏,常以高亢的《八板头》起奏,以《渔家乐》《十月怀胎》《孟姜女》等乐曲为演出伴奏。

歌词大多为歌颂当前大好形势、宣传国家政策法律的应景之作。

中间穿插演奏《红绣鞋》《采茶调》《螃蟹歌》《凤阳花鼓》《十二月古人》等乐曲。

表演时以船头的艄公、船尾的艄婆为主唱,两个人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眉来眼去,边唱边舞。

其他表演者在旁边猜谜行令,插诨打科、嬉笑嘲讽、说唱助兴,配以惟妙惟肖的动作,妙语连珠的对白,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常常令台下的观众忍俊不禁,笑逐颜开。

整个演出欢乐祥和,热烈喜庆,活跃农村的节日气氛,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大家都知道,按照人们的习惯常识,每年在组织“打船灯”传统节目时,主角“船艄公”和“船艄婆”的扮演者,首先要挑选本村数一数二的俊男靓妹、被视为“金童玉女”的男女青年来担任。

这样才能做到先声夺人,技压群芳,独占鳌头,引领风骚,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引起巨大的轰动效应,将其他村庄的“船灯”比下去。

也许因为我拥有一双清澈明亮似乎会说话的眼睛,加上看上去聪明伶俐、活泼俊朗的外表,并且具备比较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表演功底,竟然连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