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7358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唐宋文学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例如“发”和“国”在现代普通话中是平声,而在古时是入声。

二.新体诗人的贡献

    新体诗人是永明年间以谢眺为首的诗人,他们最早弹出了唐音,自觉运用声调的抑扬顿挫来协调音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仄――平  

流莺飞复息。

  平――仄

长夜缝罗衣,  仄――平

 思君此何极?

  (不正确)

(其中,单、双句是对,双、单句是粘)

三.宫体诗的功过

    “宫”就是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

文帝为太子时用了很多的诗人,如《玉台新咏》的徐陵。

宫体诗主要写妇女的情状,有些难脱色情之嫌。

但是宫体诗人的文化修养普遍颇高,诗作在艺术成就上较为突出,对唐诗提供了可借鉴的地方。

                  萧纲  美女篇

             佳丽总关情,风流最有名。

             约黄能效月,裁金巧作星。

             粉光胜玉靓,衫薄拟蝉轻。

             密态随流脸,娇歌逐软声。

             朱颜半已醉,含笑隐香屏。

 

唐宋文学

    唐代一共延续了300年,处于封建社会的中期,5000多万人口,社会十分繁荣。

一.唐代社会的特点和意识形态

(一)国家统一,经济发展

     唐代结束了长达270年的分裂,因为是进过了农民起义而建起的封建王朝,因此唐王朝奉行缓和矛盾的政策(“让步政策”),这也是唐朝寿命长久的原因之一。

     唐朝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

上层社会血雨腥风,下层社会蓬勃发展。

宫廷的政变一直持续不断而且较为残酷:

高宗拭叔,杀驸马公主,武后杀李姓贵族,韦后杀夫...一系列的宫廷政变让上层社会血雨腥风。

     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唐代开始由盛转衰,到了宪宗之后便一蹶不振。

李商隐曾作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人口由5000万降到了1000万。

睢阳之战,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惨状。

(二)门户开放,交流频繁

     汉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例如日语中的“吴音”就是一个例子。

和亲,丝绸之路和战争都带来了双方的交流。

现在汉语中凡名字带有“胡”和“海”的物品,甚至是音乐,都是来自于周边文化,例如“胡子”“胡琴”“海堂”(海棠来自东南海)。

胡乐的出现因为节奏不合原来的五言和七言,因而出现了长短句。

另外,唐朝的文成公主,金成公主的远嫁,也带来了交流。

     唐朝气派颇大,外国人占据了重要的官位,如日本的晁衡(阿部仲麻吕),官至安南都护,相当于司令;

安禄山从狭义上说也是外国人。

(三)推行科举,打击豪门

      南北朝的门阀制度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比较落后。

从隋朝开始推行科举;

唐代的科举制度虽然不完善,但是对文学很有促进作用。

      “温卷”制度(唐代的贿络):

白居易就是通过“温卷”而仕途顺利的。

(四)文禁松弛,思想活跃

        唐代因为统治者的信心很足,因此没有出现因为文字而遭罪的现象。

杜甫“一饭未曾忘君”,也在作品中有对皇帝有所批评的地方。

例如《兵车行》

(五)三教并行,互有起伏

唐代之前基本上是独尊一家,比如汉初崇尚“黄老刑名之学”,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把老子和韩非子放在一起;

董仲舒“独尊儒术”;

唐代之后三教并行,曾经引起了佛教的不满。

在唐代的历史中,有两次排佛运动,毁佛寺,勒令大批和尚还俗。

二.唐代作家的生活特征(总体说来充满了阳刚之气;

唐代作家爱好旅游,如李白和杜甫,陶冶性情;

唐代文人尚武,爱佩剑,没有书呆子气)

(一)生活基础广泛

     唐代国土辽阔,给作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进行创作,如岑参,高适,王国维。

唐代有大批诗人卷进了政治漩涡,对创作的影响很大,这和齐梁的宫体诗有很大的不同。

杜甫的诗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力度和硬度都有很大增强,当然这也是由时代和社会背景所造成的。

李白的诗在风格上以秀美为主,形式上比较传统;

杜甫的诗以丑为美,读来惊心动魄。

(二)融合南北中外

     唐代之前,南北方的文学发展并不平衡:

南方比较发达,但是比较柔靡;

北方不很发达,但是文风刚强。

“江左(南方)贵乎清绮,河朔(北方)注重气质”。

举例说,北方民歌简单直率朴实,“欲来不来早语我”;

南方民歌多用双关,“春蚕易感化,丝(私)子己复(腹)生。

     唐代时文学融合了南北所长,吸收南方的词彩、音韵和北方的朴实,刚柔并济。

鲁迅认为,唐人的气派很大。

唐代作家注重吸收民间文学,比如,李白的长干行(李白尤以乐府民歌见长);

杜甫的七绝“两个黄鹂鸣翠柳,以行白鹭上青天”;

刘禹锡的竹枝词,“道是无情却有情”,人们认为刘禹锡的作品是“听者愁绝”;

另外还有白居易的作品等。

三.唐代各体文学的成就

(一)诗歌

唐代诗歌并不是以数量取胜,唐诗的精华在于其质量。

存诗最多的白居易,有三千多首。

唐诗兴盛发达的原因:

 .打击门阀制度,对于文学的解放有很大的好处,唐代打破了贵族阶级垄断文学的局面,文学从贵族走向了平民,而妓女和歌女的传唱为诗歌的流行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与唐王朝开放的政策有关。

           .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

唐代的诗歌,从内部发展来看,已经达到了顶峰。

           .诗赋取士:

考试的内容与某个文学形式的发达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唐代诗歌的发达也就导致了一诗赋来取士;

但是诗赋取士也有弊端,因为它所提倡的是“为文造情”,好的诗歌通常不是在考试中出现的。

(二)文章

     唐代的文章一骈文为主。

 全唐文 中有不少骈文名篇,流传最广的是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写得最好的是陆嵇。

     唐代的散文以柳宗元和韩愈为代表。

“古文运动”是在一定的基础上发动起来的,有前人的贡献:

(三)小说

     唐代以前的小说被认为是“丛残小语”,唐代的小说开始称为“传奇”,这是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传奇”较“丛残小语”更有结构,“传奇”始于初唐,盛于中唐,衰于晚唐。

(四)戏剧

     关于戏剧的起源争议很大。

有人认为始于屈原时代,有人认为是魏晋时代,

   王国维认为是宋元时代。

一般认为是宋元时代。

任半塘以为是唐代兴起,但是这些都是一家之言。

     唐代的“参军戏”,可能是一种相声,保留了“三教论衡”的段子。

比较有名的有 踏瑶娘和兰陵王。

四.唐代文学的分期

诗歌:

初,盛,中,晚   (最早是元代的杨士弘在 唐音 中提出)

散文:

王杨阶段(王勃,杨炯),燕许阶段(张说yue,苏文项?

),韩柳阶段(韩愈,柳宗元)

第二讲  近体诗法

一.古体诗

古体诗仅仅是一种体裁。

从广义上说,凡是不讲究文言声律的文言诗,都是古体诗,与作者是否古人无关。

从狭义上讲,古体诗的主要形式是五言古风诗和七言歌行。

五言古风比较整齐,每一句五字;

七言歌行是一种杂体。

例:

         长相思  李白     (七言歌行)

     美人在时花满堂,美人去后空余庆。

     床中绣被卷不寝,至今三载犹闻香。

     香亦竟不灭,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白露点苍苔。

         

羌村三首之一杜甫   (五言古风)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

夜阑还秉烛,相对如梦寐。

从例子可以看出,七言歌行中多杂音,有时候可以换韵,句子和句子、句子间的字与字之间不按照平仄。

在近体诗产生之前,有些古体诗无意中靠近近体诗,暗中合韵。

近体诗产生之后,古体诗就发生了变化。

因为有些古体诗在句式上接近近体诗,所以要注意按照平仄区分。

例如:

床前明月光,  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

  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  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

  平平平仄平

第二句和第三句,并没有“粘”,因此这首诗是古体诗。

另外,杜甫的“望月”也是看似五律(每句五字,一共七句)的古体诗,因为用的是仄声韵,同时句式也不合。

二.格律诗

    格律诗,即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旧体诗。

这里的格律主要是指:

平仄、对粘、用韵、对仗。

这四者本质上是强调了乐谱。

(一)四声与平仄

1.入派三声:

古时的入声现在已经化到平(阴平,阳平)、上、去中去。

这里的入声,指的是:

    用沪语来念的“一”到“十”中的“一”“六”“七”“八”,就是入声。

像这样的在沪语中短促而且没有拖音的音,就是入声。

如“月”“铁”“角”“落”“脱”“脱”“塔”等等的字,都是入声。

因此,要注意阴平和阳平中的入声字,如“国”“发”,在押韵时不要把平声字和入声字通押。

(二)对粘和对仗

对粘指的是句与句的关系。

对:

相对;

粘:

一致。

出句和对句之间应该是“对”,而入句和出句应该是“粘”。

所有的律诗和绝句都应该按照对粘的关系。

  排律因为长,所以不仅仅要对粘,还要对仗。

    对仗,即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

对偶有宽对和严对两种,但是对仗必须是严对,即词性和平仄应该一致。

    标准的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当然也可以全部对仗;

而绝句就没有这样的要求。

绝句中的“绝”意思就是“断”,绝句就是截断律诗。

律诗一共八句,如果绝句绝的是前四句,则下面两句对仗;

如果绝的是后面四句,则首两句对仗;

如果绝的是中间四句,则四句都对仗;

如果绝的是前两句和最后两句,则两联都不用对仗。

(三)用韵

“出韵”是诗家的大忌,因为实际的语言和诗歌中的韵已经有时间上的变化,例如“冬”“东”古时就不是同韵,应该按照韵书来看。

在近体诗中,逢双句必押,即第二局、第四句、第六句和第八句要押韵,而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能押韵。

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也可以押旁韵。

现代人创作古诗,采用“平仄严,用韵宽”的原则,但是平仄不能通押。

要注意的是,入声不入韵。

在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和第八句最后一个押韵的字只是平声、上声和去声。

(四)理论上的格式

四种句式:

  平平仄仄平  (以这句开始的诗,称做“平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  (仄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平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仄平平  (仄起首句入韵)

要注意不要犯“三平调”的错误,即最后的三个字是“平”。

还有就是“孤平”的错误,就是一句诗中只有一个平声。

七言诗句就是在这四句前加上“平平”或者是“仄仄”。

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

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

(五)创作中的变通

岭外音书断,(仄起首句不入韵)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头一字不符合平仄)

不敢问来人。

1.关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七言诗中,第一、三、五字不论平仄,而第二、四、六字分明。

但是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有没有“三平调”和“孤平”的现象。

  以七言律诗来说明,考察“三平调”,一般看第二句和第六句(如果是绝句,那就是?

)的倒数第三个字(在这里就是第五个字),如果五六七字都是平声,那么就是“三平调”;

“孤平”出现在第四句和第八句的第三个字,如果前后都是仄声,那么就是“孤平”。

在这里要注意古代是仄声的字:

听(ting4),思(si4),忘(wang1),在标注格律时要注意区别。

2.坳救

    坳救一般在第二、四、六字的地方救。

(1)本句自救

乡园碧云外,

平平仄平仄(最后的那个平应该用仄)

兄弟渌江头。

平仄仄平平(第二字用仄声来坳救)

  五言诗里,出句的第四个或是第六个字应该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那么第三个或者第五个字用仄声来坳救。

这样的补救方法常常出现在最后一联,而且只有着一种情况才可以用本句自救的方法。

  例如:

  塞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

  日色悠扬映山尽,

  雨声萧飒渡江来。

(2)隔句相救

     

     送客飞鸟外,  仄...仄...(最后一声,应该是平,现在是仄)

     城头楼最高   平...仄...(第三个字,本来是仄,现在改成平来            

                    补救)

总结:

如果出句的第四第六个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那么同句的第三个第五个  

   字用仄声来补救。

如果出句的第四个第六个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那么

   隔句的第三个或者是第五个字用平来补救。

第三章  隋及初唐文学

一.隋及初唐的浮艳诗风

隋朝和初唐的诗歌风格仍然继承了齐梁诗风,没有作出什么革命性的改变,大多数诗人仍然提倡宫体诗,如隋炀帝,古书上记载“炀帝矜奢,颇玩淫曲”。

1.隋炀帝

    隋炀帝虽然性格复杂,诗歌偏向于宫体风格,但是平城有功,并且有些诗歌还是有比较大的格局,体现出了帝王的风气。

他的“饮马长城窟行示从征群臣”和“白马篇”都是比较有名的。

清人沈德潜曾经评论说:

“...能做雅正语,比陈后主胜之。

”“气体自阔大,而骨力未能振起,故知风格初成,菁华未备。

他的诗歌缺点就在于宫体味太浓,但是由于他生活面比较广,因此作品也有大王之气。

       eg.  树兹万世策,

            安此亿兆生。

            北河秉武帝,

            千里卷戍旌。

            秋昏塞外云,

            雾暗关山月。

2.杨素

沈德潜曾评论他为“武人亦复奸雄,而诗格清远。

3.薛道衡

他是当时最重要的诗人,其著名的诗篇“昔昔盐”曾令隋炀帝嫉妒而招致杀生之祸。

“昔”意为“夜”,“盐”即“艳”,是一种诗体“艳歌”。

整首诗叙述了妇人晚上对丈夫的思念,有名句“暗?

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薛道衡的五言小诗,如“人日思归”已经颇有五言绝句的意境,继承了齐梁诗人阴铿、河逊和庾信三位诗人的影响。

4.唐太宗

唐太宗的诗歌气派比较大,有些休闲的诗歌也有些脂粉气。

        赋得临池柳(唐太宗)

岸曲丝阴聚,

波移带影疏。

还将眉里翠,

永就镜中舒。

(这首诗就没有什么帝王之气,比较小巧,没有脱离齐梁诗风)

5.上官仪

上官议是唐初最重要的诗人。

他在唐代贞观初年中了进士,高宗时任宰相,后来卷进了高宗和武后的斗争,死于狱中。

“旧唐书.本传”中评论上官仪为“本以词采自达,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是人谓为上官体。

上官仪的最大功劳在于对声律的研究,他提出了“八对之说”,即对仗的八种形式。

这八种形式不一定正确,但是作为开创着他的功劳仍然很大。

八对:

的名对:

送酒东南去,迎琴南北来。

(因为过于工整,也叫苯对)

   异类对:

风织池间树,虫穿草上文。

   双声对:

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叠韵对:

放荡千般意,迁延一介心。

   连绵对:

残河若带,初月如眉   (两种有联系的事物)

   双拟对:

议月眉欺月,论花顿胜花。

(在一句诗中出现了同字)

   回文对:

情新因意得,意得遂情新。

   隔句对:

相思复相忆,夜夜泪沾衣。

       空叹复空泣,朝朝君未归。

(也叫“扇面对”)

  

王昭君  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裁书待还使,泪屋白云天。

早期上官仪的诗歌有些“出格”。

这首诗有些苍白,没

有王昭君的“个性”。

二.王绩和初唐四杰

(一)王绩,文中子,是隋朝名儒王通的弟弟,但是和他的兄长相反,王绩以道家思想为主,仰慕并且模仿诸如陶渊明、阮籍等等的隐士,与唐朝政府及其不合作。

其作品讲求“质朴自然”,不合大流,是“迥异于初唐诗风的第一位有独特风格者”。

“石洲诗话”中评论他说“汪无功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鸾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独坐

问君樽酒外,

独坐更何?

有客俟名理,

无人索地租。

三男婚全族,

五女嫁贤夫。

百年随分了,

未羡陟方壶。

   

(二)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人。

初唐四杰,都很有文学才华,但是在政治上都比较幼稚,被裴行检看不起,只有杨炯才可以做点事情。

1.王勃

王勃是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出身名门。

他比较喜欢和王子出外郊游,但也因此获罪。

某次他写了“讨英王鸡檄”,因为太过无聊,被高祖认为会对王子们产生不好的影响,而被驱逐出境,前往四川。

至南昌时,王勃写了名篇“滕王阁序”。

这是一篇骈体文,其中的“序”意思是“政序”。

当时南昌的严太守重建了滕王阁,按照常例需要写一篇序来纪念,于是广招天下名流汇聚。

但是他为了让自己的女婿扬名,特地嘱咐他事先“宿构”。

但是王勃不领政事,欣然动笔。

开始两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严太守评之为“老生常谈”;

接着两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严太守“默然不语”;

当写到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严太守特地出门道歉。

王勃后来淹死于江中,因中国人向来不喜欢悲剧(例,悲喜剧“梁祝”),所以为他造了一个神话,说海龙王重建龙宫,召他下海写序。

王勃以五律出名,他比较有名的篇章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杨炯

    杨炯有“早慧”的纪录,9岁举神童,10岁待制弘文馆,26岁任校书郎,后来受徐敬业一案的牵连,至?

州任参军。

后来在一个小县当县令至死。

    杨炯以五言律诗著名。

他的名篇“从军行”,中有名句“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写出了当时唐代知识分子的真实心理。

    当时唐代还是士族社会,科举制度并不成熟,进士不多。

而且因为“糊名制”还没有建立,以“温卷”制开后门的现象很严重。

“温卷”制一般的做法是把自己的作品装订成册,然后送给当时的名人审阅,如果名人认为此人是可造之才的话,就会给考官施加压力。

通过开后门做官最有名的就是王维,他因为后门而当上了状元。

正是因为行卷制度的盛行,唐代知识分子往往大写诗歌,而且要知晓名人的好恶。

这也是唐代诗歌盛行的原因之一。

    在正常的情况下,唐代做官有三条途径:

第一,通过从军,在军中建立战功而做官,而知识分子从军通常是做幕僚的秘书,有时候是贴身秘书。

通过照顾首长的起居,取得其欢心,从而做到高官。

从这个途径做官最高的就是高适,任将军哥舒翰的记室,又任南节度使,后来做到兵部侍郎,被人称做“诗人之达者”。

而唐代有“征辟”制度,即皇帝和地方官来征收人才。

这也给了知识分子机会来当官。

      正是因为从军做官比较容易,岑参曾经作诗:

        早知逢世乱,

        少小漫读书。

        悔不学弯弓,

        向东射狂胡。

第二,通过常规的考试。

唐代考试分进士科,明经科(搞学问),秀才科(很快被取消,因为当时要由地方官推荐人才去考,如果考不取就要治地方官的罪,所以因为太冒险而没有地方官敢于冒险,所以在唐玄宗时被废除了)。

知识分子在考取进士后,还要经过吏部(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在身(外表)、言(言论)、书(书法)、判(判词)四方面的考核,才可以在朝廷任职。

但是明经和进士考试科目的差别很大,而且因为进士考试比较难往往受到社会重视。

中进士者是“百一卿相”。

也有说法“30老明经,50少进士”。

曾经有诗诉说进士之苦:

        读罢诗书五六担,

        于今方得一青衫。

(青衫就是为官的象征,即“释褐”)

        佳人问我年多少?

        五十年前二十三。

第三,最后一个途径是做隐士,做奇怪的事情以引起当局者的注意,入此来曲线做官。

但是当时的隐士大多数是假隐士。

在隐士做官中比较有名的就是卢藏用,本来在终南山当隐士,后来到了洛阳的少宝山,做了“随驾隐士”。

他在一次和司马承真?

的对话中,曾对他说“(终南山)此中大有佳趣”,而司马说“以仆观之,乃仕宦之捷径也。

”(成语“终南捷径”的出处)

  这三条途径对于唐诗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产生了描写不同方面的诗歌,如杨炯的“从军行”。

  另外有一条比较少的办法,就是出家做官,比如张果老和六祖慧能和尚。

3.卢照邻

    卢照邻曾经任县尉(县治安官),37岁中风而半身不遂,2年后中丹毒,终身残废,后投河自尽。

    他擅长七言歌行,著名的作品有长篇“长安古意”。

4.骆宾王

骆宾王也有早慧的纪录,7岁时就写诗。

但是他仕途不顺,因为看不起武则天而下狱。

后来在徐敬业的麾下写就骈文“讨武?

天”(徐敬业:

徐?

的孙子)。

但是在?

的“骆海临天”中提到,这个名字是错误的,因为在徐敬业造反时,武则天还没有改名字,骈文原名应该是“代李敬业传檄天下”。

这篇骈文十分尖刻,曾经让武则天十分不高兴。

片断如下:

“伪临朝武氏者,人非温顺,地实寒微。

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节,秽乱春宫。

密隐先帝之私,阴图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