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735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docx

山东省日照市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山东省日照市2018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王朝的正统思想,大量的儒生成为政府官员,从而影响了政府的选官制度。

汉魏晋时期的官僚制度以文人为本,武人作为与文人对立的一个社会群体,其入仕升迁变得尤为艰难。

两汉选官制度以察举为主体,主要是举孝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大量儒生通过岁举孝廉进入政府。

两汉在察举制基础上还形成了“四科取士”的选官标准,德行、通经两科偏重儒生,而明法、吏能两科则偏重文吏。

在此标准下,儒生与文吏构成了两汉官员的主要来源,二者只是专业知识背景不同,但都属文人群体。

魏晋时期,察举制度的地位与作用已开始下降,九品中正制成为选官制度的主体,这保证了魏晋士族在政治上的世袭特权,士族成为政府官僚的主要来源。

文化是士族形成的必要条件,士族就是士人官僚的家族,他们凭借雄厚文化而世代居官。

士族子弟通常先依门第获得较高的品级,然后入仕升迁,易累迁至高位,而文吏和武人的仕途则举步维艰。

魏晋士族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与创造者,更成为以文化被授予官职的受益者。

作为与士族相对应的武人,往往学识浅薄,既不具备为官任职的条件,也无入仕升迁的资格。

东汉末至魏晋,为了适应战争需要,以将军号为代表的武官官号被大量授予军队的长官,同时也会授予文官和地方官。

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以一种加官的形式在国家的官僚体系中扩散。

武官官号与具体事务的分离,促使其散阶化进一步地发展。

武官的散阶化使武官官号不再是武人的专属官职,越来越多的文人被授予武官官号。

对于武人来说,武官的散阶化不仅使武官官号贬值,而且使得他们上升的机会变小。

在官僚系统中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较于武人来说更具有优势,更容易升迁。

《晋书·甘卓传》中的甘卓被授予前锋都督、扬威将军,凭借军功被任命为豫章太守;《晋书·刘弘传》记载的牙门将皮初虽有军功,却不能被授予太守之职。

两人皆有军功,而升迁待遇却大为不同,只因甘卓为文官系统,而皮初为武官系统。

总而言之,汉魏晋时期是文人社会地位急剧上升的时代,文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升迁流转也较为容易。

武人的社会地位则相应地下降,常常遭到文人的排挤和抵制,仕进之途异常艰难。

(摘编自潘婷《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升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魏晋时期与文人对立的武人入仕升迁之路异常艰难,主要因为武人学识浅薄。

B.汉魏晋以文人为主体的选官制度,使武人很难有入仕的资格,少有升迁的机会。

C.东汉末至魏晋,武官的散阶化促使武官官号与官职逐渐分离,与具体事务分离。

D.东汉末至魏晋,获得武官官号的文人比其他文官系统的文人升迁流转更有优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汉魏晋选官制度作为立论前提,由此提出武人入仕升迁尤为艰难的观点。

B.第二段具体阐述汉魏晋时期以文人为本的官僚制度,从而论证了武人仕进之难。

C.文章第三段用两个事例作对比,旨在阐述武官散阶化使武人升迁之路更加艰难。

D.文章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汉魏晋文人政治下的武人仕进尤为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汉孝悌、廉政成为政府选官的主要标准,可见当时的选官制度非常注重德行。

B.魏晋士族以文化被授予官职,可见,如果武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就能够入仕升迁。

C.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如果甘卓为武官系统,即使有军功其升迁机会也会不大。

D.汉魏晋文人和武人社会地位一升一降反差较大,将会形成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老沙抬头看着太阳

马慧娟

①老沙蹲在田埂上不肯回家。

中午的太阳在天空像个大火球,烤着他,也烤着他的玉米。

他的脑门上全是细密的汗珠,多了就汇成一滴,顺着鼻尖、下巴滴到脚下的土地里。

老沙脸上被汗拉出一道道印记,像一条条弯曲的小河。

②玉米底部的几片叶子已经枯黄,顶部的叶子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

干旱让它们拼尽最后一丝力气仍然不能避免枯萎。

③老沙脚下被汗滴湿了小小的一片,看着玉米无精打采,他的眼睛湿了。

他是个勤快的农民,他一直相信只要勤快,土地就不会亏待人。

④自从搬迁到这个地方,他在这片土地上付出的劳动是别人的两倍。

第一年地不平整,别人都凑合着种,老沙不,他叫了辆铲车把地整了一遍,然后平铲车铲出的壕沟又忙了半个月,结果种出的玉米还不如别人家的。

⑤第二年,别人还是按原来的方式种,老沙却种起了覆膜玉米。

七月高温,覆膜的地非但没保墒,地表温度还比没覆膜的地高,把玉米差点烧死。

老沙急了,不眠不休在地里撕薄膜,一时成了别人的笑话。

等秋收,玉米又一次不如别人家的好。

⑥近两年流行拿平地机平地,老沙又平了一遍地,把所有的农家肥集中到地里,又换着花样给地里上化肥。

别人的地锄一遍,他骂着让家里的老婆儿子锄两遍;别人都用化肥车推化肥,他把化肥一把一把丢在玉米跟前,再拿铁掀铲土埋掉。

他就不相信,他如此实诚地对待土地,土地还能亏了他?

⑦但是现在呢,脚下的土地干得快裂开口子了,急得他想用流出的汗、滴下的眼泪拯救一棵玉米。

抬头看着天空,太阳面无表情,云彩也躲得没有一片。

⑧儿子出门打工去了,是和他吵了一架走的。

儿子说他再这样种地,迟早要饿死在这片土地上。

他暴怒:

不种地你吃个啥?

!

儿子说:

好多人不种地照样吃香的喝辣的,没见饿死一个,你就知道守着你的地,你守着,反正我不管了。

老沙一巴掌扇在儿子脸上,说:

你给我滚,不要再回来!

⑨老婆和一帮女人去温棚上摘辣椒了,一个小时六块钱。

天没亮就走了,棚里温度那么高,一上午挣个二三十块钱有什么意思?

可没这二三十也不行啊。

老婆十天半个月也能给他几百块,要买农药,要买化肥。

老婆今年都没有给她自己买二件衬衫,想到这,老沙有点怨恨脚下这片土地了,它怎么就像喂不熟的白眼狼呢?

⑩老沙被太阳晒得头晕,看着远处,大地似乎要着火了一样,翻腾着阵阵热浪。

他听见有人喊他,一回头,老婆找来了。

老婆头巾上还残留着几片辣椒叶子,衣服后背一片汗渍,眼睛有些失神。

老婆抱怨他,这么热的天不在家待着跑出来干吗?

老沙哼了一声不愿意回答。

老婆看着低头耷脑的玉米,重重地叹口气,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两个人就这样站在田埂上,陪着玉米一起晒着。

老沙的电话响了,掏出来一看,是儿子打来的。

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接通了,儿子问了一圈家里的事情,然后又问:

玉米咋样?

电话在免提上,老沙是能听到儿子的询问的,他一下子眼睛湿了,好像受人欺负的小孩看见大人了。

儿子继续安慰,玉米已经那样了,让他们不要再难过了,老话说,犁得细,磨得光,真主不慈悯没指望。

他在外边已经找到活了,让老沙不要担心,干到年底,一定比玉米的收成好。

老沙又一次抬头看着太阳,太阳仍旧面无表情,想着儿子在外面每天顶着太阳要干十个小时的活,老沙开始后悔打了儿子一巴掌。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年第7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两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的炎热和土地的干旱,又表现了农民老沙的辛苦与焦急。

B.老沙总是勤快、实诚地对待土地,却多年收成不好,儿子不愿同守土地,选择出门打工,体现了两代人观念的差异。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外出打工的儿子来电,“老沙把电话扔给老婆,老婆白了他一眼”,就体现了老沙的不善表达和老婆的不满。

D.文章综合运用动作、语言、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语言质朴,非常接地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5.小说第③段和第段两次写到老沙“眼睛湿了”,请分析他这两次流泪的原因。

(5分)

6.小说以“老沙抬头看着太阳”为题有什么作用?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志愿服务活动,是公民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形式,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特征。

某种程度上,这一无偿的公益性活动,代表着整个社会的文明水平,是奉献精神的体现。

在中国,这一群体近年来正在悄然壮大。

无论是救灾抢险还是扶弱助残,无论是文化传播还是环境保护、社区建设,在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志愿者的身影。

可以说,志愿者精神是让社会产生凝聚力的有机力量,是抵御冷漠风气、抵抗“文明孤岛”的友爱之光。

弘扬志愿者精神,也因此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抓手。

需要看到,让志愿者精神持续闪光,不能仅靠人们自发的善念和善举,还应该依靠各方合力和制度保障。

“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实践学分管理”,“国家鼓励企业和其他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招用有良好志愿服务记录的志愿者”,“公务员考录、事业单位招聘可以将志愿服务情况纳入考察内容”……自2017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组织的法律地位、规范管理和活动开展等进行了系统规定。

随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有关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也将逐步得到完善,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也将越来越健康持续发展。

(摘自《新华网》《人民日报》)

材料二:

2013~2016年志愿服务发展指数四项比较

(摘自《2016年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指数报告》)

材料三: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蓝皮书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我国志愿服务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志愿者参加的活动类型方面,调研结果表明,60.01%的志愿者参加过社区服务,53.99%的志愿者参加过帮老助幼、帮残助弱志愿服务活动,49.76%的志愿者参加过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参加过扶贫济困、公共场馆服务、文化宣传与网络文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人数也都在30%以上,而参加过法律服务、医疗卫生、抢险救灾等专业志愿服务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说明目前志愿者参加的活动以日常的活动为主。

志愿者的主体是社会大众,在强调志愿服务专业性的同时,要考虑到现实需求和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意愿,为普通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

同时,要积极引导专业志愿服务发展,鼓励更多的专业人士投入志愿服务活动。

(摘自《志愿服务蓝皮书:

2017中国志愿服务发展报告》)

材料四:

美国志愿服务是由社区组织推动,重在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

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以服务为中心的网络服务型志愿服务组织和以倡导为中心的倡导支持型志愿服务组织。

在志愿服务中,美国动员大量社会资源,依托民间组织和社区,丰富公共服务内容,在形式和职能方面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可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

美国许多志愿服务多以项目方式开展,除联邦政府志愿服务项目外,还有众多美国社会各阶层自发组织的志愿服务项目。

这些项目往往关注政府无暇顾及的特定领域或特定群体,节省了大量的政府资源。

美国政府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务法,后历次修正法案内容,从法律层面不断明确志愿者地位和志愿者活动的发展目标。

另外,美国在其他领域立法和发布政策,如设立相关奖项,为志愿者就学、求职提供便利等。

(摘自《国内外志愿服务研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愿服务活动,是奉献精神的体现,志愿者精神能够让社会产生凝聚力,能够抵御冷漠风气、抵抗“文明孤岛”。

B.图表数据显示,从2013到2016年,我国的志愿者总数和志愿服务时间总体呈增长趋势,志愿者贡献价值年年递增。

C.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志愿者主要参加社区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