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6.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6894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孤独之旅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孤独之旅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孤独之旅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孤独之旅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孤独之旅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6.docx

《孤独之旅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孤独之旅6.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孤独之旅6.docx

孤独之旅6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把握小说主要内容。

2、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难点:

小说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祖问众弟子: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说:

“用菩提叶去遮盖它。

”“用净水瓶去盛它。

”佛祖微微一笑:

“把它放到大海里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一滴水若不融入大海就会干涸,那么人呢?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融入社会,会怎么样呢?

(学生自由答:

孤独、寂寞、疯狂)今天我们就要跟随一对父子去进行一次“孤独之旅”。

(板书课题:

孤独之旅)

二、讲授新课

1、作家作品简介:

曹文轩,当代作家、儿童文学家。

《草房子》是一部关于少年生活的长篇小说。

2、学生迅速阅读课文,并要求能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指名复述:

参考:

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随父背井离乡,到人迹罕至的芦荡放鸭。

孤独、寂寞和恐惧迫使小康渐渐走向成熟。

在一场暴风雨中小康独自一人出去寻找逃窜的鸭子,他感到自己长大了。

4、概括归纳故事情节:

(分组讨论)

开端──杜小康失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杜小康与父亲来到芦苇荡,过着孤独的生活。

高潮──杜小康在暴风雨之中寻找鸭子。

结局──杜小康长大了。

(方法指导:

概括情节内容谁怎么样/干什么)

5、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小说的环境描写以自然环境描写为主,都描写了一些什么景物,在书中勾划出来,读一读,体味描写的精彩以及它的作用。

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天地空旷,在杜小康听来这叫声显得无比寂寞;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

鸭子的恐惧感衬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鸭子们“觉得自己成了无家的漂泊者”更是主人公心理的写照。

鸭子越长越大,是它们使杜小康成长。

当暴风雨来临之时,杜小康勇敢地追赶鸭群,他经受住了“磨难”,“长大”“坚强”了。

鸭子们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鸭子和杜小康都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

作用: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它们与杜小康一起成长。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就不再“恐慌”了。

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作用:

它们使杜小康在恐惧中成长。

风雨──芦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

作用:

给杜小康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总结归纳: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也为人物活动提供舞台。

6、把握文章主题:

明确:

文章写杜小康失学与父亲去芦苇荡放鸭,在孤独与暴风雨中成长的过程,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困难与挫折这样才能长大成人。

回顾解题:

孤独之旅,杜小康在孤独之中成长的过程。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学习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关系的丑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4、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个性化描写及对比手法刻画人物。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锻炼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

1、理解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人公的判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利用名言导入:

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现在、在我们周围,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两段精彩的论述。

二、导学导读

1、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代表作有:

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

2、检查复习

文学常识填空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②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有: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

3、学习字词:

学生注音、释义,教师讲评。

给加点的字注音:

拮据jiéjū阔绰:

chuò栈桥zhàn煞白shà撬开qiào诧异chà牡蛎mǔlì褴褛lánlǚ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准备复述故事。

2、学生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3、师生共同点评。

4、分段提示:

可以按照本文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按“盼”、“赞”、“见”、“躲”,将课文分为四大部分。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开端:

(1——4),盼于勒(在海边栈桥上等待)

第二部分发展:

(5——19),赞于勒。

第三部分高潮:

(20——47),见于勒。

(买牡蛎)(在海船上相遇)

第四部分结局:

(48——49),躲于勒。

(乘另一艘船)

四、布置作业:

练习六。

第二课时

一、承前导入

二、关于“我”的家境。

1、提问“我”家的境况如何?

2、在学生概括、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讲析并择要板书。

首段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及“我”的家境。

“并不是”、“刚刚够”、“有两个姐姐”,概括写家境“拮据”。

第二段用几件虽显琐细却很具代表性的小事,把家境的“拮据”具体化了。

①样样——都要节省(无一例外)总

二②请吃——不敢答应(以免回请)拮

③买货——减价底货(拮据至极)分——穷

段④长袍——自己做的(无可奈何)据

⑤花边——计较半天(爱慕虚荣)

3、全家人对于勒的态度是怎样的?

三、四自然段,通过父亲“只要一看见……总要说那句永不变更的话”,行动和语言两方面简练、生动的描绘,竭力渲染了菲利普夫妇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

“永不变更”意味着父亲那句话已说过无数次了,极写盼望之情的强烈。

四、菲利普一家如此盼望于勒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为什么要这样焦急的盼望他归来?

小说在此设下悬念。

请大家速读课文,分析思考:

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怎样的人?

速读后,学生回答,教师讲评并择要板书。

1、在菲利普夫妇心目中,于勒是个(注意对比的手法):

①当初于勒糟蹋钱:

坏蛋、流氓、无赖(恐怖)

②第一封信,希望赔偿损失: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③第二封信,发了财,一起过快活的日子:

(福音书)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④船上巧遇,于勒成穷水手: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这个贼,那个讨饭的,那人,这个人,这个流氓。

5、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一切从金钱出发;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跟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是息息相关的,于勒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金钱决定一切,金钱被铜臭所遮蔽,注定了他那悲惨的命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骨肉亲情也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2、在“我”心目中于勒是个:

与菲利普夫妇认出于勒后的“恐怖”、“愤怒”相比,“我”的同情,体现出青年人的善良、纯真。

3、在你(读者)心目中于勒是个: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

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

终于,他被送到美洲。

后来,据说他在那里作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

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

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下来,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他又重新成为哥哥、嫂子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于勒成为穷水手,不外乎挥霍无度或竞争失败,既出乎人们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他从小“行为不正,糟蹋钱”,沾染了资产阶级的恶习,很容易挥霍浪费、入不敷出;而竞争失败,也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他的一生,可以概括为:

年轻时浪荡,中年时得意,老年时沦落。

4、迁移:

你能举出其他名著中这种亲情中的金钱关系吗?

《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两部都是法国名著,所体现的都是父女关系是金钱关系。

课文中反映了兄弟、夫妻(两个女儿嫁不出去,因为贫穷、嫁妆少)是金钱关系,上两部反映了父女之间是金钱关系(也包括夫妻、叔侄关系),这说明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堕落时期金钱腐蚀了人间亲情。

5、这篇小说在刻画人物时采用了哪种描写?

(神态、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其中最突出最成功的是用了哪种描写?

(心理描写)

课文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等描写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

七、衔接:

同学们,你对金钱有着怎样的思考?

你生活的周围有关类似的事例吗?

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积极、健康、畅所欲言)

八、拓展:

像菲利普夫人那样唯利是图的人还有很多,但在我们生活当中,也有更多的“视金钱如粪土”的人,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人吗?

A毛泽东(粪土当年万户侯)b雷锋(节省钱把全部积蓄支援灾区)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一。

第三课时

一、回顾导入:

简要回顾上课时内容。

二、景物描写的作用

1、齐读20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

“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

提问:

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欢乐的心情。

景色静谧,色泽美丽。

齐读47段,并用波浪线画出有关景色描写的语句,提问:

此句烘托出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心情?

从哪里看出来的?

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研读课文精彩片段,分析人物性格

1、21——24段,插写菲利普故作高雅,主动邀请女儿、女婿吃牡蛎的情节。

这看来好象与情节主线无关,但不知不觉中却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因为正是父亲请吃牡蛎,才有可能进一步认清、认出水手。

母亲的话说得冠冕堂皇:

既爱惜自己,有关心别人;既疼爱孩子,又注意教育。

但实际是什么?

是既顾全面子,又节省开支。

2、指定五位学生分角色朗读25——47段;角色:

叙述者(我);父亲;母亲;船长;于勒。

其他同学圈出写菲利普夫妇语言、动作、神情等的语句,仔细揣摩体会。

3、教师讲析并板书:

(1)这几段的情节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过程:

猜疑—肯定—恐怖—愤怒—躲避

(2)关于菲利普:

“突然……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心理骤然紧张,想躲开穷水手的眼睛,怕于勒认出来;瞪着眼“看女儿、女婿”——怕他们发现这个秘密;“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多年的美梦破灭了,心中充满了恐惧,怕穷弟弟又成为他的负担,而这一切给他的打击确是太突然、太沉重了。

“他低声”对妻子说:

“真奇怪!

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么像于勒?

”——虽“像”但仅仅是猜疑,还没有确定“是”于勒,但菲利普夫妇已经被吓得失魂落魄了。

②结结巴巴,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不安,神色十分苍白,两眼跟寻常不一样……

③内心的极度恐慌。

(这说明菲利普盼于勒回来完全为钱)

小结:

动作、语言的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使我们看到菲利普是个虚伪、势利、自私、冷酷、只认金钱不认人的势利者。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惟利是图、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3)关于菲利普之妻克拉丽丝:

①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二是“吞吞吐吐”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