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p世界能源统计解析国际石油网Word下载.docx
《bp世界能源统计解析国际石油网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p世界能源统计解析国际石油网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合组织(OECD)国家连续两年能源消费下降的趋势出现了逆转,一次能源消费增长了3.5%,为1984年以来的最强劲增长,达到55.68亿吨油当量,尽管这一总量与10年前大致相当;
非经合组织国家一次能源消费比上年增长了7.5%,达到64.34亿吨油当量,比2000年的水平高出了63%。
为什么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会有如此强劲的反弹?
鲁尔指出,经济复苏和本次复苏的能源密集型特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各国政府采取的救市政策,刺激了工业和贸易领域出现恢复性增长,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带动,使全球经济的总体活跃程度在2010年超过了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周期中,能源消费的波动幅度总是超过GDP的变化幅度,这已经成为定律。
因为工业生产、贸易运输和投资都是能源密集型经济活动,它们的波动性比GDP的波动性大(见图1)。
这种效应在经合组织国家比在非经合组织国家突出:
经济衰退从这些国家开始,能源消费的下降幅度超过了GDP的下降幅度;
而在经济复苏过程中,能源消费的增长幅度又高于GDP的增长。
相比之下,一些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并没有出现GDP的负增长,能源消费增长也只是减缓而不是负增长。
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这些国家,由于实施了庞大的能源密集型经济刺激计划,2010年不仅恢复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且能源需求在经济复苏中呈现了更快的增长(见图2)。
2.经济复苏和发展中国家崛起使能源强度增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GDP中的份额持续上升。
尽管能源强度在所有国家都有所下降,但是目前非经合组织经济体的能源强度依然是经合组织国家的1.5倍。
随着这些能源强度高、发展速度快的非经合组织经济体在全球的崛起和在全球GDP中所占比例的提高,全球能源强度也有所提高。
以上两种效应,即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能源需求反弹和更多能源密集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共同导致了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的增速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
其中第一种效应属于周期性因素,而第二种效应属于长期趋势,这种现象还将持续。
3.二氧化碳排放相应强劲增长
强劲的能源增长自然会使碳排放相应增长。
2010年,来自化石燃料消费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5.8%,达到33.16亿吨,超过了能源消费的增长速度,达到了196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中,经合组织国家和非经合组织国家的排放量均增长强劲,分别增长了3.4%和7.6%。
从国家来看,中国的排放量增长最多,同比增长10.4%,至83.32亿吨,占全球增量的43%;
其次是美国,增长了4.1%,占增量的13%。
2010年,全球碳排放强度,即单位能源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有所提高。
鲁尔说,碳密集型国家在全球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增加可能会导致全球碳排放强度的提高,这也显示了碳排放无国界,气候问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应对。
石油:
供需关系偏紧致使油价上涨
1.经济复苏拉动石油消费强劲反弹
2010年,全球石油消费量达到创纪录的8738.2万桶/日(40.28亿吨),比上年增长了3.1%(266.8万桶/日)。
这一增长是过去10年间平均水平的两倍,也是2004年以来最大的增幅。
除了欧盟,所有地区都出现了增长。
其中,经合组织国家一反近5年来消费下降的趋势,出现了自2005年以来的首次增长,增幅为0.9%(47.5万桶/日);
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则增长5.5%,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增长量219.3万桶/日。
从国家来看,2010年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了10.4%,即85.6万桶/日(4038.8万吨),增长量位居世界首位;
其次是美国、俄罗斯和巴西,分别增长了2.02%、9.21%和9.31%(见表1)。
在石油产品中,工业和商业运输使用的燃料——中间馏分油(柴油)的消费增长最强劲,达到4.4%。
这与2009年的情况形成对比,当时由于经济衰退,中间馏分油和燃料油消费量经历了最严重的下降。
但是,鲁尔指出,2011年全球石油消费增长速度已经放缓,持续上涨的油价正在对经合组织国家产生影响。
在发展中国家,随着石油消费补贴的逐渐减少,价格的影响也许会变得更为明显。
2.石油产量增长低于消费量增长
2010年,全球石油产量为8209.5万桶/日(约39.1亿吨),同比增长了2.2%,即181.7万桶/日,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最大幅度的增长,但产量的增长仍低于消费量的增长。
2010年,非欧佩克国家的石油产量增长了1.9%,即86万桶/日。
由于海上石油产量增加,中国实现了27.1万桶/日的石油产量增长,也成为非欧佩克国家中增产石油最多的国家;
其次是美国和俄罗斯,分别增加了24.2万桶/日和23.6万桶/日。
俄罗斯保持了最大石油生产国的地位,美国本土陆上和墨西哥湾海上石油产量都有所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全球生物燃料增长高达24万桶/日(13.8%),其中美国增长了14万桶/日(17%),巴西增长了5万桶/日(11.5%)。
美国为生物燃料提供补贴,巴西却不提供。
2010年,欧佩克国家石油产量增长了96万桶/日(2.5%),至3432.4万桶/日。
欧佩克在经济衰退时实行的产量限额一直保持不变,但约束力有所削弱。
得益于新的海上石油开采和国内动荡局势的逐渐平息,尼日利亚的石油产量增长了34.1万桶/日,增量位居世界第一(见图3)。
3.欧佩克官方统计未反映实际库存调整
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的商业石油库存仅小幅下降3万桶/日,未能反映消费量超过生产量所造成的巨大差额。
究其原因,产油国在2009年石油供应充足时储存在海上浮式储油装置中的原油没有计入欧佩克的官方统计。
浮式储油成本高,市场供应紧张时会首先被动用,因此,2010年的石油库存总量实际上是有大幅度调整的。
2011年迄今为止,欧佩克其他成员国增产的石油不足以弥补利比亚石油出口停止所减少的供应量,因此,石油商业库存仍在持续下降。
4.供需失衡致使油价在年底大幅上涨
从2009年秋到2010年秋,石油生产和消费都处于不同寻常的稳定状态,原油交易价格大致稳定在7080美元/桶之间,月平均价格波幅一度下降到199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然而,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石油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导致原油价格从2010年第四季度开始上涨,比中东北非发生局势动荡要早得多。
5.炼油行业盈利好转,但仍面临挑战
2010年全球炼油产能增加了72.3万桶/日,至9179.1万桶/日。
增加的产能主要集中在非经合组织国家。
其中,中国增加了64万桶/日,占全球产能增长的90%;
经合组织国家的产能减少了62万桶/日。
继2009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炼油产能首次超过经合组织国家之后,2010年前者产能已经高出后者150万桶/日。
2010年全球原油加工量增加了2.4%(175.3万桶/日),至7481.4万桶/日。
非经合组织国家占原油加工增量的85%,并首次占到全球炼油加工量50%以上。
其中,中国增加了100万桶/日(13.4%),经合组织原油加工量则出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首次增长(0.7%)。
2011年,由于日本炼油设施在地震海啸中严重受损,以及利比亚轻质低硫原油被中东较重的原油替代,2010年末以来持续加大的轻重原油价差继续扩大。
从长期看,装置落后的炼厂需要决定是否增加投资来提高工艺水平或提高原料加工的灵活性。
同时,整个炼油行业都面临全球产能过剩和竞争性产品(例如生物燃料和天然气液体产品)供应增长的双重竞争。
天然气:
非常规气和LNG贸易增长重塑市场格局
2010年,全球天然气生产和消费都实现了不同寻常的增长。
北美非常规天然气革命和液化天然气(LNG)贸易增长正在重塑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未来天然气市场将取决于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革命向全球其他地区扩散的速度和液化天然气贸易增长对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影响。
1.天然气消费量和产量创纪录增长
2010年,全球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长了7.4%(2188亿立方米),至31690亿立方米,是有记录以来最大数量的增长,而且每个地区的消费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见表2)。
其中,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天然气消费增长了8.4%(1255.66亿立方米),至16227.8亿立方米,在全球天然气消费中的份额提高到51%。
美国天然气消费无论是增量还是总量,均居世界之首;
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大幅增长21.8%,达到1090.4亿立方米。
在需求增长的推动下,2010年全球天然气产量也创纪录地大幅增长了7.3%(2174亿立方米),至31933.2亿立方米。
其中,美国增长了4.7%,达到6110亿立方米;
俄罗斯大幅增长了11.6%(612亿立方米),达到5889.5亿立方米;
中东地区增长了13.2%(536亿立方米);
中国和印度分别增长了13.5%和29.7%,达到967.6亿立方米和508.8亿立方米。
加拿大的天然气产量则连续第四年下降。
2.充足的供应使美国成为全球天然气价格洼地
由于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北美的天然气已基本上可以实现自给自足。
2010年,用来开采页岩气的水平钻井迅速增加,页岩气产量占美国天然气总产量的比例从2005年的4%跃升为23%。
天然气的充足供应使美国成为全球天然气价格洼地。
2010年,美国亨利中心的天然气价格为4.39美元/MMBtu(百万英热单位),英国NBP天然气指数价格为6.56美元/MMBtu,欧盟管道气到岸价达到8.01美元/MMBtu,日本LNG到岸价最高,为10.91/MMBtu。
在亚洲,由于主要消费国的公共事业单位仍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并可以将昂贵的成本价格向下游传导,因此,与石油指数挂钩的合同价格仍占据主导地位,且缺乏改变这种状态的动力。
在美国,由于天然气价格具有竞争力,很多发电企业在2010年下半年从燃煤发电改为燃气发电,煤炭价格成为了天然气价格的底线。
美国国内充足的天然气供应,使得更多的液化天然气流向其他市场,并开始影响大西洋两岸的价格。
甚至有人预言,美国不久将变成天然气出口国。
3.LNG贸易增长加速全球天然气一体化进程
2010年,全球天然气贸易达到9752.2亿立方米。
其中管道天然气贸易量6775.9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
而液化天然气(LNG)的贸易量较上年大幅增长了22.6%(550亿立方米),至2976.3亿立方米。
卡塔尔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世界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LNG出口量比上年大幅增长53%,达到757.5亿立方米,预计2011年还将进一步增长。
LNG以其灵活的价格和供应方式正在将全球的天然气市场联系起来,其在国际天然气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也从2005年的23%上升到了2010年的31%。
LNG的增长在欧洲影响最为明显。
2010年,LNG继续替代部分管道天然气,使俄罗斯出口到欧洲的管道天然气连续第二年减少(减少了1%,即180亿立方米)。
2010年,欧洲买家史无前例地进口了877.5亿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气,比上年增长了27%。
其他能源:
较大幅度增长
1.煤炭:
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
2010年煤炭产量和消费量也大幅反弹,分别增长了6.3%和7.6%,至37.3亿吨油当量和35.6亿吨油当量。
煤炭的生产和消费都主要集中在非经合组织国家。
2010年中国的煤炭生产和消费量分别达到18亿吨油当量和17亿吨油当量,同比分别增长9%和10%,占全球煤炭生产和消费总量的份额分别为48.3%和48.2%;
中国仍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煤炭进口国。
印度的煤炭消费也大幅增长10.8%,至2.8亿吨油当量。
与前两年煤炭消费量下降不同,2010年经合组织的煤炭消费量也大幅增长,增幅达到5.2%,即5400万吨油当量,为31年来的最大增幅。
2.水电与核能:
增长超过了10年平均水平
2010年是自1990年以来平均降雨量最大的一年,因此水电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量的增长。
2010年全球水力发电量增长了5.3%,至7.76亿吨油当量,增速也超过了前1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水力发电国家,2010年水力发电量大幅增长17.1%,至1.63亿吨油当量。
经历了连续3年的下降之后,2010年全球核电消费恢复增长,增幅为2%,至6.26亿吨油当量。
3.可再生能源:
大规模发展还需时间
BP将可再生能源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以及废弃物发电;
另一种是用于交通运输业的生物能源,即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
2010年这两类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总量的1.3%和0.5%。
虽然比例不大,但已经是10年前的3倍。
可再生能源消费主要在经合组织国家。
2010年经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了15.5%,其中欧盟处于领先地位。
非经合组织国家也在加速其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国是非经合组织国家中可再生能源加速增长的主力。
例如,在风电领域,中国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2010年中国的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几乎占全球新增总量的一半(48%),为2008年份额的3倍多。
尽管增速很快,风能在中国发电总量中只占1.2%。
可再生能源需要而且已经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在市场机制面前,其未来发展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结语
2010年,由于经济复苏和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经济体快速崛起以及它们在全球GDP中占比的不断提高,各种能源燃料需求都出现了极其强劲的增长,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增长速度减缓变得十分艰难,气候变化方面的挑战也异常艰巨。
这要求各国加倍努力,在满足经济增长所需能源的同时,不断降低能源强度,打造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
市场价格提供了指导资源分配所需的市场信号。
随着“去碳化”燃料的供给不断增加,市场机制将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
对中国来说,随着石油、天然气、煤炭进口的不断增长,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上升,获取能源的成本也在不断提高。
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比以前付出更多的努力。
因此,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能源市场改革,同时鼓励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等,都是摆在中国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