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627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doc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研究

摘自:

《济宁市教研中心网》

一、研究目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业界普遍认为:

制作电子主题作品(电脑绘画、电子板报和演示文稿等)最能反映小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目前的主题作品评价要么仍是“教师裁决”式,导致学生消极对待评价,其结果难以“促学”;要么虽有心尝试发展性评价,却终被设计得过于繁琐操作程序折腾回老路。

如某些地区开展“档案袋评价”,仅纸张的消耗就已成为学校沉重的经济负担,其对老师工作量的压力更可想而知。

有鉴于此,我区成立了“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发展性评价方案的探索”课题组,以“行动研究”的方法,从设计评价量规、开发评价工具和探索评价教学入手,希望能找到发展性评价与信息技术教学有效结合的途径。

二、评价方案的初步构想

(一)什么是发展性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评价制度,它把评价视为发现学生发展可能性的手段,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充分了解学生,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关注学生发展中的个性差异,及时准确地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客观地反映和鉴别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帮助学生改进。

通过分析这个定义,我们认为在信息技术主题作品评价的教学中要落实发展性评价须处理好以下几点:

1.树立“以人为本,旨在发展”的评价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评价重点并非甄别学生的优劣、长短,而是重在将评价结果以科学的、恰当的、具有建设性的方式反馈给被评价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

因此应让学生(有条件的可加上家长)参与主题作品评价,在平等、互尊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讨论进行,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开阔眼界,发展自身。

2.准确判断学习效果,及时提供有效的改进信息

发展性评价提倡学生与课程目标比较,从中发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激励学生向更高目标迈进,所以必须将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客观地告诉学生本人(表达上可以灵活),并提出有效的建议,才能使被评者认真总结前期行为,思考下一步的计划。

切实发挥评价的诊断、调控功能,实现“以评促学”。

因而客观、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开展发展性评价的基础,快速、高效的评价信息处理机制是实现发展性评价的手段。

3.关注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

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因而评价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各种差异,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运用质性评价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有效拓展潜能、勇于展示自我,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如何进行发展性评价

1.使用量规制定评价标准

受到思维方式的制约,小学生的理解力、领悟力不高,为了使他们能顺利参与评价,完成自评和生生互评,课题组在制定评价标准时使用了“量规”技术。

量规源于英文单词是rubric,也译为量规表、评价表或评分细则。

量规专家海蒂.古德瑞齐在1997年解释了量规的涵义,她认为:

量规是一个评分工具,它为一个作品或其他成果表现(比如一篇文章的观点、组织、细节、表达、布局等)列出标准,并且从优到差明确描述每个标准的水平。

它和传统的评价表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考查内容是“学生达到所有的评价标准了吗?

”,而不是比较学生之间的差距;

2)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于一体,既可以通过比较明确的标准逐项评价学生学习的情况,达到促进学习反馈和改进的目的,同时其结果也可以等级或者分数的形式给出,以便于综合比较。

量规以其清晰的区分标准使学生的操作有了依据,评价结果更为客观、有效,同时它还能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目前,国外已有大量成功案例证明了这一点。

2.开发基于动态网页的评价软件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个不利因素是教师除承担各种繁杂的工作外,每人至少要教300名,甚至更多的学生。

这意味着如果以纸笔填写评价量规的形式来开展“自评”、“互评”和“师评”的话,仅数据统计一项,就会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

而优势是基于网络环境,如充分利用这一点(含数据库技术),就可使执行有关工作(如保存评价数据,分析评价结果等)的效率大大提高,较好地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互动化,评价过程动态化。

综合上述,我们得出了以下研究假设:

使用基于网络环境的电子量规评价工具去评价主题作品,可以对不同评价者的评价数据进行高效的、智能化处理。

经汇总后,可向作者提供作品修改的参考建议,这些特点有利于实现“以评促学”的目标。

三、行动研究的过程

围绕假设,本次研究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

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

它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每个循环都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

本次行动研究的总目标是:

1.设计面向小学生的主题作品评价量规;

2.开发基于动态网页的评价软件;

3.研究基于上述电子量规的主题作品评价课的操作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课题组内的3间实验学校(其中区级学校1间,无等级达标学校2间)的3个班,均是四~六年级,共112人。

行动研究分三轮进行,每轮都从量规设计、软件开发和教学应用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如下: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1.目标:

确定使用评价量规是否有利于我区学生进行作品评价。

2.计划:

①通过同一批学生先后使用传统的评价表和量规对同一批作品进行评价,了解量规是否有利于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作品;②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访谈,了解使用量规开展评价在“以评促学”方面的作用。

3.行动:

①量规设计

为做到有的放矢,实验教师在正式行动之前,参考了全国中小学电脑作品制作竞赛和广州市中小学计算机作品大赛的评价标准,为量规定下了:

内容、格式、技术运用和艺术表现4个评价方向。

2004年9月,课题组对广州市12区的信息技术教研员进行了一次有关组成量规评价指标项的问卷调查(满分为5分)。

从中不难看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是发展性评价所要达到的目标。

据此,课题组完成了量规(初稿)。

实践操作时,“作品规范”和“技术运用”两项,可由执教老师根据作品类别的不同和制作的具体要求提出明确标准。

②软件开发

课题组开发出基于动态网页的“海珠区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评价系统V1.0”,其对作品等级的评价为:

优--80分以上,良--79~70,及格--69~60,不及格--

60以下,该成绩由本人、同学、老师和家长四类评价者评定产生(由于课堂教学中,多元评价主体实施上具有不确定性,软件设计了以下几种评价方案:

①自评:

生评:

师评:

家长评=2:

2:

4:

2;②自评:

生评:

师评=3:

3:

4;③自评:

生评=4:

6,由软件根据作品的实际评价者类别做出智能化选择,得出被评作品的最后总成绩),若有多名同学对同一作品做

出评价,则取其平均数作为该类别的成绩。

此外,它已具有简单的评价、汇总、统计、建议功能。

③教学应用

考虑到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我们没有采用对照班比较的方法来验证量规的效用,而是让同一批学生先后用基于动态网页和基于量规初稿的评价软件对同一批电子板报作品进行评价。

课后,课题组对这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抽样访谈,了解他们使用不同评价表后的感受。

4.观察(含分析,下同)结果如下:

问卷数据还包括:

91%的学生能理解内容的全部或大部分,认为表中的原创性,思想性、科学性,作品规范和技术运用量4项评价指标项操作起来有困难。

怀着对个别数据的疑问,课题组进行了后继访谈,得知:

部分持使用评价更准确的学生的观点是:

评价结果是百分制。

5.反思:

根据以上结果可知,量规(初稿)能减少主观评价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便于学生掌握评价的方向与方法,使评价更为客观、科学,其设计基本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

但量规语言表述有不完善之处,评价指标项较多,评价用时稍长。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研究使我们坚定了研究信心,明确了努力方向,针对存在问题,我们开始了第二轮研究。

1.目标:

开发便于小学生使用的电子量规。

2.计划:

①通过全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同研讨,确定量规的评价要点与权重;②修订评价软件的各操作界面;③制定主题作品评价课的操作方案。

3.行动:

①量规设计

利用区教研活动,向全区信息技术教师介绍了学生对量规的使用情况,与他们一起对量规进行研讨,修订。

观察:

老师们对量规持也基本肯定态度,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了“原创性”和“思想性、科学性”2个评价指标项的标准描述语句;认为单纯考察学生的“技术运用量”并无实际意义,该点宜和“技术运用效果”合并,这样也可精简评价项目,提高评价效率;考虑到评价可能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指标项“是否进步”可删除;同时,作为面向全区的评价,首先要考虑基础性,所以“布局”和“颜色”(艺术表现)宜作为有一定区分度的加分因素来考虑。

此外,区内各校间差异较大,应允许在此量规的基本框架下,由各校作适当调整。

根据老师们的建议,课题组精简了标准,重置权重,完成了对评价量规的第一次修订。

②软件开发

完成了“海珠区小学生信息技术主题作品评价系统V2.0”,除对评价软件中的现存量规按上述要求进行结构、内容与权重方面的修改外,还将它设计成一种开放式的评价工具,即将电子量规结构、内容与权重方面的调整权完全赋予评价软件的使用者,他们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自由设置相关的参数,使各学校的教学评价充满个性。

③教学应用

实验教师利用评价工具进行了一次名为《小小心意卡》的电脑绘画评价课的尝试,一方面考察学生对评价软件的使用状况,另一方面了解主题作品评价课操作方案“学生初评→教师点评→对照反思→集体交流→修改作品”的执行效果。

课后,同样进行了问卷和访谈,并分析了评价结果。

4.观察:

学生的问卷(附件2)显示,95%认为自己基本能理解量规表的内容,97%感到能根据量规表表达自己对所评作品的算法,95%能从软件反馈的评价信息中看清努力方向。

但超过60%的作品被评优,说明优秀作品的分值起点稍低,软件的“生评”出现了“一票否决”[8]的不合理现象,教学中,“生生互评”出现个别的“有人无人评,有人多人评”的现象。

5.反思:

新量规的结构和语言表述更为简明、科学、合理;软件操作简单,为避免上述“一票否决”的现象产生,软件算分时应采用取评价要点等级分区间中值的做法。

修订后的作品等级分值为:

优--85分以上,良--84~75,及格--74~60,不及格--60以下;课堂教学中“互评”应先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协调,确保本组“人人被评,人人参评”。

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多地评价其他人的作品。

在第二轮行动研究中,电子量规评价工具基本成型,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评价内容相对稳定,标准明确。

为了利于小学生把握评价要点,提高评价能力,各类电子主题作品的评价都从内容、格式、技术运用情况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评价要点数量相同,每个评价要点的不同等级区分度明确,辨析容易,操作简便。

②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统一。

评价数据不但能储存、汇总,软件还可根据学生在评价时的选项,以及量规本身的权重对作品形成一份质性修改建议,便于学生将其与量规对照,正视自我,获得努力方向。

此外,它还有留言功能,便于评价者提出具体建议,充分落实“以评促学”。

③评价体现个性化。

量规的内容、权重,甚至结构都能调整,以适应各种不同的需要。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为验证我们的设想,得出课堂教学中可行的量规使用方案,课题组进行了第三轮的行动研究。

1.目标:

确定基于电子量规的主题作品评价课的教学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入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