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7962207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docx

《中国法制史》电子教案曾代伟九月整理doc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

中国法制史

授课专业

第二学士(法学学士)学位班

年级

2005级

课程编号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校级公共课();基础或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选修课

限选课();任选课()

教学目标

通过中国法制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增加其知识的厚度,进而强化其认识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能力,使学生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达到知其所应然的境界;同时,中国法制史作为法学基础学科,为学生学习和把握应用法学课程提供学理方面的资源,使其对加深对法的认识。

此外,学习中国法制史,把握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质,及其关于人情与法、法与政治、法与经济、法与道德等关系的认识与实践,以加深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法制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课程教学总学时数

51

学分数

3

学时分配

课堂讲授51学时;实践课学时

教材名称

中国法制史

作者

曾代伟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指定参考书

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中国法制史》

作者

曾宪义主编

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中国法制通史》

张晋藩主编

法律出版社1998

《历代刑法志》

整理点校组

群众出版社1988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

瞿同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授课教师

曾代伟

职称

教授

单位

行政法学院

授课时间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注:

表中()选项请打“√”。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周

编写时间

2007.7.6

章节名称

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绪论

(一):

法律史学科与中国法制史课程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

重点和难点

一、中国法制史研究范围及其拓展

(一)注重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诸因素对立法建制的影响,主要立法活动及其所产生的各种形式的法律规范。

其中既包括官方意识形态和法律,也包括非官方的植根于“乡土意识”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民间法”。

(二)中国历史各类政权狱讼官署的组织制度、司法体制、审判制度和原则、狱政管理等。

注重探索法律运作的实际状况。

二、中国法制史基本线索:

厘清中国历代法制发展的脉络,是学习中国法制史的基本方法和基础。

2学时

教学内容的

深化和拓展

中国法制史绪论的传统教学内容与学术研究深化的结合:

在介绍中国法制史课程基本情况的基础上,着重讲授中国法律史学科研究的深化,丰富和促进了中国法制史课程的发展。

2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借助多媒体课件实施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生活动设计

指导学生如何读中国法制史书籍

思考题

作业

1.作业:

中国法制史是什么?

(要求第1-4周完成一篇小论文)

2.预习:

阅读《中国法制史》教材“导言”部分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2周

编写时间

2007.7.9

章节名称

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绪论

(二):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制史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关于中华法系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华法系

(二)中华法系的形成和演变

1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1.中华法系: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

2.中华法系的命运及其在近现代的影响。

1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比较研究法进行讲授

师生活动设计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法系的命运及其在近现代的影响问题

思考题

作业

1.从法律史学的视角,考察中华法系问题。

2.预习:

阅读《中国法制史》教材“导言”部分。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3周

编写时间

2007.7.12

章节名称

第一讲中国法制史绪论(三):

关于中华法系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中华法系的特点:

其难点在于,从学术界众说纷纭的论述中,提炼出中华法系的民族特色。

2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介绍学术界关中华法系特点的主要论著及其观点

2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采用案例教学法与研究式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征求4位同学用20分钟时间,讲述自己小论文的主要结论;教师做评讲。

思考题

作业

1.收交第1周布置的小论文:

中国法制史是什么?

2.阅读张晋藩教授著作《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4周

编写时间

2007.7.15

章节名称

第二讲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法制:

中国早期法制的萌芽和演变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一章夏商西周法制和第二章第一节春秋时期法制:

一、早期法制产生、发展演变的过程;

二、春秋成文法公布的原因及意义;

三、我国早期法制的特点。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近年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关于中国古代礼与刑问题。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借助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运用研究性教学法。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思考题

作业

1.关于西周礼与刑的关系。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评析。

3.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及意义评析。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5周

编写时间

2007.7.18

章节名称

第三讲战国秦代法制:

法家思想影响下法制的演变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二章第二节战国法制和第三章秦代法制:

一、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与法家思想;

二、战国时期法制变革的硕果:

《法经》与秦国法律;

三、秦朝法制的统一评析。

3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法家思想影响下法制建设的历史借鉴意义

1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课堂讲授与阅读指导相结合。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过程中,结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资料

思考题

作业

1.关于《法经》的结构、内容及特点评析。

2.商鞅法制变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3.秦代强化吏治的主要法律措施。

4.秦律的时代特点及其典型意义。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6周

编写时间

2007.7.21

章节名称

第四讲汉代法制:

礼法结合的开端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四章汉代法制的部分内容。

1.汉律在继承秦律基础上的发展变化,如文景帝时期刑制变革。

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开始形成。

从此,礼法结合起步,开始了法律儒家化的进程。

法制与儒家伦理纲常的结合,逐步摒弃了法制中落后的旧法残余,确立了一系列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律原则和制度。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汉代礼法结合在婚姻家庭立法和司法制度方面的变化。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式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教师提供“春秋决狱”案例史料,由学生评析

思考题

作业

1.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评析。

2.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汉朝法制有哪些发展变化?

(或曰:

汉律开始儒家化有哪些表现?

3.儒家思想对汉代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4.在儒家思想影响下,汉代诉讼审判制度有哪些变化?

5.春秋决狱评析。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7周

编写时间

2007.07.24

章节名称

第五讲礼法合一的发展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四章汉代法制部分内容;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制

(一)关于礼法结合的“三段式”总结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

1、礼法合一发展的主要表现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

3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思考题

作业

1、汉代礼法结合评析。

2、南北朝之法制南北朝法制“北优于南”之说评析。

3、三国两晋南北朝礼法结合的发展。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8周

编写时间

2007.07.28

章节名称

第六讲礼法合一的完成与古代法律制度的完备

(一)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六章隋唐法制(上):

隋唐法制的完备

1、隋朝法制建设的成就、经验教训,以及隋律在我国封建法制完备化进程中所起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2、隋唐时期法制完备的历史环境:

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兴盛

3、以成文法典为主干的法律体系的构建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隋唐集历代王朝立法之大成(与前后历代王朝法制相比较)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案例教学法与启发式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唐律疏议》选读与讨论

思考题

作业

1、隋朝法制建设的成就及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2、唐律与中华法系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9周

编写时间

2007.8.2

章节名称

第六讲礼法合一的完成与古代法律制度的完备

(二)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教材第六章隋唐法制(下)

(一)隋唐法制的完备

1、立法指导思想的完备;

2、内容的完备:

古代法律的基本制度和基本原则的完备为中心考察);

3、司法设施与诉讼制度的完备。

(二)唐代礼法结合的完成(从特点讲)

2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隋唐法制建设与中华法系的形成

2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辅以传统教学手段

2.启发式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提问互动

思考题

作业

1、为什么说唐律是中华法系的典型代表、

2、唐律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的地位

3、唐律与西方同时代法律比较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0周

编写时间

2007.8.6

章节名称

第七讲宋元法制的演变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内容包括教材第七章宋元的法制。

(一)宋代法制的演变

1、民事、经济立法的发展;

2、政治、司法制度方面也有重大改革,程、朱理学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因此,宋朝法制在立法体制,法制内容及诉讼审判制度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凸显出其时代特色。

(二)元法制的特点

1、蒙元对唐宋法制的援用

2、蒙元法制的民族特色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与法制建设;

少数民族法文化对于中华法系发展的贡献。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讨论式教学法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

思考题

作业

1、宋法制对唐法制的承袭与变革

2、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民事、经济立法的发展

3、蒙元法制的民族特色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1周

编写时间

2007.8.9

章节名称

第八讲明朝法制:

晚期封建法制的典型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内容包括教材第八章明朝的法制。

(一)明法制的时代特点: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极端强化,对明朝立法的重大影响

1、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与刑事立法

2、司法上的会审制度

(二)重法治吏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1、重法治吏的措施及其实施

2、重法惩贪的措施及其效果

2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明朝的法制对中华法系的完善,及其对清朝立法及东亚其他国家法律的影响。

2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运用社会学的教学方法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相结合

思考题

作业

1、重其所重,轻其所轻与明代刑事立法

2、明代司法上的会审制度

3、重法治吏的措施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4、重刑惩贪的措施及其效果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2周

编写时间

2007.8.12

章节名称

第九讲清朝的法制:

二元制法制的典型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内容包括教材第九章清朝的法制。

(一)清代法制作为晚期封建法制的特色

“清承明制”,渊源于明,在法典体例和基本精神方面都因袭明代法制。

(二)清代法制作为少数民族占主导地位政权法制的特色

1、民族立法的完善及推行;

2、清前期对满人特权的维护;

3、少数民族地区司法管辖的深入。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清法制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抑制评析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启发式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先由老师说个简单的案例,学生总结,再分析其中的复合命题

思考题

作业

1、清民族立法的完善及推行;

2、清前期对满人特权的维护;

3、清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司法管辖的深入。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3周

编写时间

2007.08.15

章节名称

第十讲清末法制变革

(一)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内容包括教材第十章清末法制变革。

(一)清末法制变革的历史环境:

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一场自上而下的“新政”革新运动的组成部分,也是这次变革的一项重要成果。

(二)清末法制变革以仿行宪政、修订法律和司法改革为主要内容,它适应和保障了推行改革措施的需要,并以法律的形式对新政的成果加以确认,开启了中国法律近代转型的新纪元。

3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清末法制变革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次自上而下的改良

1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讨论式教学

师生活动设计

课堂讲授与课堂提问结合

思考题

作业

1、清末的预备立宪评析。

2、清末刑事立法与中国刑事法律近代化。

3、清末民事立法与中国民事法律近代化。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4周

编写时间

2007.8.18

章节名称

第十讲清末法制变革

(二)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清末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及标志

1、领事裁判权制度的确立:

中国司法制度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2、会审公廨:

领事裁判权制度的延伸。

(四)模仿西方体制的清末司法改革

1、司法机构改革:

新型司法组织体系的创设

2、审判制度改革:

新型诉讼审判制度的引进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清末法制变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比较教学法

师生活动设计

中国近代移植西法之评析

思考题

作业

1、清末司法制度的半殖民地化评析。

2、清末法制变革与中国法制近代化。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5周

编写时间

2007.08.22

章节名称

第十一讲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一)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十一章中华民国法制

本讲以中华民国立法的历史演进为基本线索,分专题进行纵向讲述。

(一)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宪活动及主要宪法性文件;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刑事立法

(三)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事立法及其主要内容特点

3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客观评述中华民国时期的制宪活动、刑事立法和民事立法的社会作用

1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比较教学法

师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对中华民国法制纵向与横向评述比较

思考题

作业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袁记约法》比较分析。

2、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评析。

3、南京国民政府刑法的主要特点。

4、南京国民政府民法的主要特点。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6周

编写时间

2007.08.24

章节名称

第十一讲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

(二)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2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四)中华民国时期的司法制度及其主要内容特点;

(五)中华民国时期其它立法综述。

1.5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客观评述中华民国时期司法改革度的社会意义

0.5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比较教学法

师生活动设计

启发学生对中华民国法制纵向与横向评述比较

思考题

作业

1、南京国民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2、为什么说中国近代民事立法是一脉相承的?

3、为什么说中国近代刑事立法是一脉相承的?

4、中华民国法制评析。

西南政法大学教案

周次

第17周

编写时间

2007.08.26

章节名称

第十二讲新民主主义法制概说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实践课()

教学时数

4

时间分配

授课要点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本讲包括教材第十二章

(一)新民主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

(二)新民主主义宪政与宪法文件

(三)新民主主义土改运动与土地法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它立法概要

3学时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新民主主义法制对社会主义时期立法建制的影响。

1学时

本单元的教学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情况及教学仪器设备)

1.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2.比较教学法

师生活动设计

结合现实法制建设学习

思考题

作业

1、新民主主义法制的现实借鉴意义。

2、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评析。

3、新民主主义宪政与宪法文件的历史意义。

4、《中国土地法大纲》与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演变。

6、建国初期废除旧法统的历程及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