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547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5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docx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灯光》精品教学设计

《灯光》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灯光》是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略读文。

这个单元主题是“革命岁月”,希望学生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能够不忘历史与英雄,在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中感受他们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教育。

  本主要写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的憧憬陷入在一本书里的一个在电灯下读书的孩子,并希望能用上电灯造福孩子;战斗打响后,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的袭击,为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郝副营长用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但火光却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牺牲了。

本文通过一个关于灯光的故事,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提醒我们努力建设好前辈用生命与鲜血开创的新中国。

  全文开头和结尾写的是现在,中间的主体部分是对往事的回忆。

全文构思精巧,结构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感人至深。

特别是“灯光”作为全文的线索,联系起过去、现在、将来,又因为它带来的光明、温暖、希望,而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

在课文之后安排了“阅读链接”。

这个“阅读链接”围绕革命文化主题展开,安排了四篇阅读材料,同时还布置了不同的学习任务。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文,有大量的学习略读文的经验。

教学中要尊重略读文的编排意图,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在学生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类似的文章,但是文中所写的战争年代与学生所处的和平环境相去甚远,学生可能无法体验当时的处境,因此,课前要收集查找有关资料,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多读课文,多感悟。

  三、教学目标

  1.理清课文表达顺序,体会文章倒叙、首尾照应、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感受革命英烈的献身精神。

  3.读“阅读链接”,并关注场景与细节描写,体会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中“灯光”与“火光”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课题之间的联系。

  难点:

感受革命英烈的献身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灯光》,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大家已经预习课文了,都预习了哪些内容,谁愿意来和大家共享?

(可以交流作者、写作背景、清明节等资料)

  3.介绍作者:

王愿坚是当代著名作家。

1945年参加八路军。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

解放战争后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和《灯光》。

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4.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预设:

课文主要写郝副营长战斗前划火柴借着光亮看书,战斗中点燃手中书本为战士们找突破口提供帮助,因此而英勇牺牲的事。

  5.梳理结构。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

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预设:

课文1、2自然段写作者在天安门广场散步时,听到一句赞叹——多好啊!

从而引起了作者的回忆。

(板书:

灯光)课文3—11自然段写往事。

课文第12自然段写事情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作者在璀璨的灯光下,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

  

(2)在回忆往事的过程中,又围绕郝副营长分别写了什么?

  预设:

3—7自然段写郝副营长战前借着火柴的微光看书;8-11自然段写郝副营长在战斗中点燃手中的书本为部队找到突破口,自己壮烈牺牲。

  (3)不论是过去还是往昔,整篇课文里一直围绕着什么来写?

  预设:

光,灯光和火光。

  【设计意图】此环节帮助学生了解文章背景、作家生平,同时整体感知文本结构,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进而聚焦文前提示的思考题,并将思考题与学生阅读的初步体验结合,便于学生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自读自悟。

  

(二)自读自悟,体会情感

  1.聚焦主问题。

  课文中,天安门前璀璨的灯光、郝副营长书上插图中的灯光和战场上微弱的火光,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它们与课文题目又有什么联系?

找到相关句子,批注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批注。

  3.小组交流并汇报。

  4.聚焦“天安门的灯光”。

  

(1)品读广场上的灯光。

  ①学生找到并朗读描写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语句。

  ②欣赏天安门广场灯光的图片。

  ③指导学生读出赞美的语气。

  

(2)唤醒难忘的回忆。

  ①正当作者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中,忽然了背后传来一声赞叹:

“多好啊!

”联系上下文,为什么这句话让“我心头微微一震”?

  预设1:

清明节怀念革命先烈。

  预设2:

“多好啊!

”是郝副营长牺牲前夜留下的话语。

  预设3:

千千万万郝副营长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广场上璀璨的灯光。

  ②像这样先写现在,再回忆过去的写法,叫作——倒叙。

再看课文的结尾,也写到了灯光,这就是——首尾呼应。

而灯光就是全文的——主线。

  5.聚焦战场上的“灯光”与“火光”。

  

(1)聚焦郝副营长书中的灯光。

  ①学生找到并朗读描写郝副营长书中的灯光语句。

  ②抓“沉思”:

在紧张的战斗间隙,郝副营长注视着灯光的图片,他在沉思什么?

  预设1:

可能在回忆自己童年没书读时的苦难时光。

  预设2:

可能在设想电灯下学习的孩子们的美好生活。

  预设3:

可能憧憬着胜利后,普天下的孩子都在灯光下学习的情景。

  ③指导朗读郝副营长的语言:

  “多好啊!

  “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④郝副营长多么向往这灯光啊!

他向往的仅仅是这灯光吗?

  预设:

这也是郝副营长的理想,一个关于美好生活的理想。

(板书:

理想)

  

(2)聚焦战场上微弱的火光。

  ①过渡:

为了他们的理想,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②学生找到并朗读描写战场上火光的语句。

  三发绿色的信号弹升上天空,接着就是震天动地的炸药包爆炸声。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马上冲了进去。

没想到后续部队遭到敌人炮火猛烈的阻击,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整个团指挥所的人都焦急地钻出了地堡,望着黑魆魆的围墙。

突然,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一闪,又一闪。

这火光虽然微弱,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了。

战士们靠着这微弱的火光冲进了围墙,响起了一片喊杀声。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

  ③这段文字向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面?

从哪儿读出来的(千钧一发)

  ④此时,战场上出现的火光和灯光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板书:

奋斗)

  预设1:

郝副营长为了能让千千万万的孩子能在电灯下学习,点燃火光,暴露自己,为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预设2:

郝副营长为了理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⑤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此时又在想什么?

  ⑥指导朗读:

这位年轻的战友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

  ⑦从火光下看别人的电灯,到为了孩子们等在电灯下学习而点亮火光,文章前后进行了——呼应。

  6.总结全课:

结合板书,再看“灯光”和“火光”,你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和题目又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学生关注板书,从发言中引导发现“理想——奋斗——现实”的关系以及“灯光”是全文的主线及象征。

  【设计意图】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发现,努力体现略读文的学习特点。

在此过程中,进行写法渗透,体现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并在此过程中,深化人物形象、突显文章主题,落实统编教材的人文主题。

  (三)结合“链接”,升华情感

  1.过渡:

在遥远的战争年代,像郝副营长一样,用各种方式投身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的伟人和革命先烈。

  2.根据学习提示,自读《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

  

(1)出示阅读提示:

读一读,注意场景和细节描写,体会蕴含的感情。

场景

细节

蕴含的感情

《毛主席在花山》

《狱中联欢》

(2)分享《毛主席在花山》。

  引导学生关注三个场景:

关心群众碾米、给群众送茶水、帮助群众推碾子中的人物描写,感受毛主席关心百姓、诚恳平等对待百姓的态度。

  (3)分享《狱中联欢》。

  引导学生关注“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感受狱友们对全中国胜利的渴望。

  3.小结:

正是毛主席这样的伟大领袖,《红岩》中坚持斗争的革命同志,以及像郝副营长这样敢于牺牲自己的英勇的战士,才让我们的新中国得以建立,今天的人们能够在灯光下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布置作业。

  

(1)根据学习提示,阅读《伟大的友谊》的片段。

  

(2)学唱《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

  【设计意图】引入阅读链接,既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学法迁移,同时进一步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学生在此过程中,丰富积累,拓宽视野,深化对于人文主题的理解。

板书:

《口语交际:

演讲》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本单元口语交际主题是“演讲”。

从学生的相关经历引发交际话题,再从演讲的形式与内容、演讲稿、演讲的表现力三方面让学生学习演讲方法,提升演讲水平。

  第一部分,课文以两个泡泡照顾到学生的不同经历,既能引发一部分有过类似经历同学的表达欲望,分享自身体会,也为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树立了信心。

第二部分创设班级演讲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领域中选择最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话题。

同时,以“学习的快乐”、“远离垃圾食品,关注身体健康”两个题目为例,让学生学习在题目中将演讲的主题与内容具体化。

第三部分则从观点、材料、感染力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演讲稿的说服力。

第四部分则用小贴士的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语气语调、停顿、重复、动作这类演讲技巧,旨在增强学生演讲的情感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对于小学生来说,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演讲,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班级竞选都需要演讲。

回顾学生在以往口语交际中所得,学生已经有了讲清楚、讲生动的语言表达基础,但在真实的演讲中,学生不仅存在表达观点时单纯讲道理、缺乏有力证明的情况,也有观点不清、逻辑性不强的现象,同时也更多关注老师的肯定,与听众互动不足。

而教材的编排中针对这些都给出了建议,因此,本课的提升点在于学习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身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练习如何演讲。

  三、教学目标

  1.能理解什么是演讲,并围绕话题拟定演讲题目,根据一定的要求写好演讲稿。

  2.用适当的语气,语调进行演讲,态度大方。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就适当的话题提出自己明确的观点,并围绕其选择有说服力的材料,表达有条理。

  五、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

搜集优秀演讲视频以及演讲稿。

  学生:

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搜集相关资料。

  

(一)激发兴趣,引出“演讲”

  1.分享经历,说说自己认为什么是演讲。

  在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经常会见到“演讲”,比如每周的国旗下讲话、班级的竞选演讲等活动,你是否参加过呢?

说说当时的感受。

  2.指名进行分享。

  3.教师小结:

就像大家说的,演讲就是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

一次好的演讲,不仅要有好的演讲稿,还得具备一些演讲技巧。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怎么写演讲稿,做一次演讲。

  【设计意图】通过分享亲身经历,一方面使有过经验的同学讲出体会、收获,另一方面使没有演讲经验的同学受到启发,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学习拟题

  1.选择话题,拟定题目。

  班里要进行一次演讲活动,有科学、读书、锻炼身体、健康饮食几个话题,你对哪一个更感兴趣?

说说你在这一话题有什么经历?

结合你的感受和认识为演讲确定一个题目。

  2.对比范例,修改题目。

  

(1)指名说题目,教师记录。

  

(2)对比“读书的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