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567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恩施市崔家坝镇域规划文本总体规划总规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七条规划法律效力

1、规划成果

本次规划成果由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件(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三部分组成,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定效力。

2、规划时效

规划自恩施市人民政府批准之日生效。

本规划一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确因需要对本规划进行变更时,必须按法定程序报批。

本规划由崔家坝镇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恩施市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对本规划进行具体的规划管理。

第2章国土利用规划

第八条农用地目标

到2020年全镇建设用地占用农用地43.93公顷,农用地面积保持在20649.64公顷。

第九条建设用地目标

到2020年,全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为897.55公顷,占全镇国土总面积的4.03%。

第3章发展目标与定位

第10条发展目标

近期:

立足崔家坝镇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恩施东大门”独特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借力“四化”,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步伐,大力改善集镇人居环境。

确立崔家坝镇在恩施东部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和特色旅游周边产品加工基地的地位,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城镇空间结构和布局,发展和巩固城镇化成果,实现空间和人口的共同城镇化。

第11条功能定位

依托各村镇的资源与优势,确定合理的城镇体系,以山地少数民族城镇为特色,将崔家坝镇逐步打造为城乡空间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东部农业重镇、特色工业强镇、生态度假小镇、历史文化古镇。

第12条发展职能

依据全镇的自然资源和产业基础,本次规划提出崔家坝镇的功能定位为:

以畜牧、核桃、茶叶为主导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以恩施旅游资源为依托的旅游产品研发加工基地,以特色文化和山水景观为主导的休闲度假目的地。

第13条社会经济发展思路

全镇需要围绕“产业兴镇、科学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总要求,以大力发展“恩施东大门”为核心,促进产业转型,加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发展。

第14条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

至2020年,崔家坝镇全镇生产总值达到7.3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收入

达到1.2万元,城镇人口人均收入达到2.0万元;

至2030年,至2030年,崔家坝镇全镇生产总值达到12.34亿元,农业人口人均收入达到2.0万元,城镇人口人均收入达到3.1万元。

2、社会发展目标

到2030年,高中教育入学率达95%,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50%,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100%。

3、生态环境目标

到2030年,全镇万元GDP能耗下降至0.7T标准煤/万元以下,生活污水处理达标率达到100%,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镇域森林覆盖达85%。

第4章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第15条人口预测

近期2020年崔家坝镇域人口4.10万人,远期2030年崔家坝镇域人口4.16万人;

近期2020年崔家坝城镇人口13100人,远期2030年崔家坝城镇人口20600人。

第16条城镇化水平预测

根据全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全国城镇化发展规律和恩施市城市总体规划对城镇化率的预测,规划确定崔家坝镇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31.9%,2030年城镇化水平为48.6%。

第5章建设发展策略

第17条建设发展策略

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彰显”的新型城镇化要求,通过六个路径进行落实。

1、区域一体化

在以318国道为发展主轴,统筹各乡镇城镇空间布局,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以镇带村、镇村互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

2、多元城镇化

把握“四化”契机,通过“做大新集镇、做好中心村、做美基层村”的方式加快乡镇城镇化多元化发展。

3、土地集约、空间融合

针对山地城镇的空间制约性,在加强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人口梯度转移,形成用地集中、产业聚集、设施共享的城乡建设空间。

4、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加强旅游资源宣传,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依托第二、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交通先行

构建镇域内外部网络化的交通体系,依托318国道,完善村村和村组公路,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6、生态发展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倡导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

把生态发展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第6章城乡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第18条规划目的

1、促进土地集约利用

通过实施农村社区重构,把大量过于分散的村庄集中起来,实现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合理优化;

2、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通过实施农村社区重构,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村庄多、散、乱的状况,解决了部分“空心村”的问题,实现设施共享;

3、保证农民增收

通过实施农村社区重构,让部分农户从第一产业中分离出来,转移到从事农村第二、三产业。

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农业公司实行规模化耕种,推进了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第19条人口转移策略

1、加强崔家坝集镇建设

2、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农村生产力

3、加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4、统筹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5、制定优惠政策,消除转移障碍

第20条空间发展类型区划

规划将按照“做大新集镇、做好中心村、做美基层村”的策略,确定出三种类型对城乡空间发展进行重构。

第一种为改扩建型村民小组,第二种为保留型村民小组,第三种为迁移型村民小组。

第21条城乡空间布局

1、集镇及中心村周边村庄原则上通过迁并政策融入集镇和中心村,作为集镇和中心村建设的一部分,崔家坝集镇为发展中心,鸦鹊水村、斑竹园村,南里渡村作为城镇发展副中心。

2、条件较好的农村社区通过集聚自身及周边村庄的农村人口,以及对村庄建设规划和环境整治规划的实施,使村庄建设用地逐步集中,村庄生产生活设施更加完善最终实现就地城镇化。

第7章生态环境及空间管制

第22条全域生态环境保护

1、指导思想

增强全民国策意识,强化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资源保护。

坚持贯彻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放、同步发展”的方针,加强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与执法监督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田基本保护和土地管理,加强资源管理,充分利用资源,发展经济。

2、防治措施

合理调整和改善生产力布局,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防止工业对居住区和水体的污染,严格控制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

改变能源结构,逐步实施电气化。

改革生产工艺,提高除尘效率。

搞好城镇绿化,提高农村植被覆盖率和城镇绿化面积。

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建设污水处理站,对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完善污水排放处理系统,严格控制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河渠。

加强交通噪声管理,治理工业噪声污染,采用隔声消声、吸声及改进工艺和设备等措施,降低工艺噪声污染。

提高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处理率,严禁乱推乱放,加强工业“三废”的综合治理。

3、资源保护

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宣传教育、发动群众做好水土保护工作。

大力开发植树造林,加强沿路、沿河、沟渠绿化,保持水土。

编制土地资源发展规划,保证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保持必须的农业生产用地比例。

加强非农业建设用地的计划管理,严禁乱占耕地。

加强对农荒地、废弃地的开发和复垦,提高现有土地的利用率。

加强对矿产资源和建材资源土地的管理,做好规划、有计划地开发矿产资源,并对开发的废弃地进行复垦还田或综合开发利用。

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利用各种水域,注意巩固和提高防洪能力。

保护水域,防治水质污染;

采取多种措施,巩固水产业的发展,保护养殖水面。

第23条全域空间管制

1、空间管制分类

按照土地利用结构相似性,用途一致性原则,将全镇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四类。

2. 

空间管制措施

禁建区:

禁止建设用地边界所包含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资源、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禁止各类建设开发的区域。

管制范围——生态保护核心地区;

重要的水域及保护区;

远离镇区的基本农田;

高压走廊、变电站防护区。

限建区:

辖区范围内除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外的其他区域。

管制范围——高速公路环境噪声防护区;

水利工程保护范围;

集中污水处理厂防护区;

一般农田;

农村建设用地区域。

允许建设区: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所包含的范围,是规划期内新增城镇、工矿、村庄建设用地规划选址的区域,也是规划确定的城乡建设用地指标落实到空间上的预期用地区。

管制范围——城镇建设用地区域。

有条件建设区:

城乡建设用地规模边界之外、扩展边界以外的范围。

在不突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控制指标的前提下,区内土地可以用于规划建设用地区的布局调整。

管制范围——城乡规划建设用地边界以外、扩展边界以内的区域。

第8章城乡体系规划

第24条城乡空间结构

本次规划以318国道为依托,突出崔家坝集镇的重要位置,形成“一轴串四核,两翼促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

一轴:

318国道集镇发展主轴;

四核:

以崔家坝集镇为主、斑竹园、鸦鹊水、南里渡为副的城乡发展增长核心;

两翼:

以香炉坝、水田坝、公龙坝、大地龙、铺子房为主的低山农业发展翼。

形成以水淌、刘家河、茅田坪为主的高山农业发展翼。

第25条城乡等级规模结构

根据崔家坝镇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规划将镇域村镇等级划分“中心集镇、中心村、基层村”三级结构体系,规划形成1个中心集镇、3个中心村、8个基层村的等级规模结构。

表7-1崔家坝镇城乡等级规模结构一览表

等级

数量

名称

中心集镇

1

崔家坝中心集镇

中心村

3

鸦鹊水村、斑竹园村,南里渡村

基层村

8

香炉坝村、水田坝村、公龙坝村、大地龙村、铺子房村、水淌村、刘家河村、茅田坪村

第26条城乡职能结构

本次规划将崔家坝镇划分为综合型、工贸型、农旅型、农业型四种职能类型:

表7-2崔家坝镇城乡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

职能类型

村镇名称

主要职能

综合型

全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以居住、公共服务、旅游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职能

鸦鹊水村

镇域中部重要的中心村,以居住、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

工贸型

斑竹园村

以农产品加工为主要职能

农旅型

南里渡村

利用南里渡的自然风光,发展休闲度假产业

农业型

铺子房村,茅田坪村,刘家河村,大地龙村,水淌村,公龙坝村,水田坝村,香炉坝村

依托现状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9章产业发展规划

第27条镇域产业发展策略

崔家坝镇需紧紧围绕全州“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加大产业化和城镇化的建设,稳固发展第一、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全镇产业协调发展。

1、第一产业

农业是崔家坝镇主要产业,全镇坚持把山羊、茶叶、核桃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步伐。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引导、扶持农民提高种植水平,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

2、第二产业

加快农产品初加工和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民获得更多的收入。

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制造业,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农民进厂进园,在家门口创造财富。

3、第三产业

围绕集镇和中心村,大力发展商贸和公共服务功能,增强集镇经济活力。

开发南里渡、滚龙坝、低山茶叶走廊等旅游资源,把崔家坝造成城郊休闲的好去处。

第28条镇域产业空间布局

1、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重点培育以水淌、刘家河、茅田坪为代表的高山种植、养殖业规范化农业基地和以水田坝、公龙坝、大地龙、铺子房为代表的低山种植、养殖业规范化农业基地。

同时整合其他各村农业资源形成相对集中各有特色的农业生产片区。

2、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形成以崔家坝镇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旅游产品研发加为主的工业园区,形成以斑竹园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园。

3、第三产业规划布局

形成以崔家坝集镇和鸦鹊水、斑竹园为核心的商贸服务业中心,形成以南里渡休闲度假区、滚龙坝地域文化体验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4、产业布局结构

规划构筑崔家坝“四区携一带”的产业发展结构。

低山生态畜牧、种植区:

形成集茶叶、畜牧养殖为主导的综合经济板块。

高山生态畜牧、种植区:

形成集核桃、蔬菜、烟叶种植,畜禽养殖为主导的综合经济板块。

中部商贸服务和农产品加工、制造区:

形成以商贸服务和加工制造业为主导兼备种养殖业的综合经济板块。

南里渡休闲度假区:

形成以休闲度假产业为主导兼备茶叶、白柚种植、畜禽养殖的综合经济板块。

低山茶叶观光旅游廊带:

形成以茶园观光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廊带。

第10章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布局

第29条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1、外部交通

依托318国道和沪渝高速便捷的交通优势,加强交通配套设施建设,使区域对外交通更加安全、便捷,全面提升崔家坝对外联系为全镇发展服务。

2、内部交通

完善联系崔家坝集镇与周边各村的公路系统,优化联系各村组的公路网络。

在村域范围内,形成联系各居民点的乡村公路网络,方便各村居民出行,使村民更便捷的享有集镇和中心村的公共服务。

3、交通设施

升级崔家坝集镇现有客运站,用地面积0.6公顷;

在全镇设立汽车停靠点11处;

在崔家坝集镇、斑竹园村、鸦鹊水村、南里渡村设置社会公共停车场;

保留崔家坝集镇现有加油站,用地面积0.3公顷。

第30条镇域公共设施规划

1、规划目标

按照城乡一体化,优化整合的原则确定行政管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和布局,逐步达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2、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行政管理设施:

在崔家坝集镇分别设置1处镇级行政中心、1处社区服务中心,除集镇外的行政村各设1处便民服务中心。

(2)教育设施:

对崔家坝集镇现状中小学教育设施以及幼儿园进行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环境。

将邻近村落且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教学点合并,集中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

(3)文化体育设施:

在崔家坝集镇分别设置1处图书兼文化馆、1处户外运动基地,除集镇外的行政村各设1处文体活动中心。

(4)医疗卫生设施:

在崔家坝集镇分别设置1处卫生院、1处防疫站、除集镇外的行政村各设1处卫生室。

(6)福利设施:

在香炉坝村设置1处养老院。

第31条镇域基础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规划将在鸦鹊水村新建崔家坝二水厂水源来自尖龙坪河,规划从蛇皮洞引水,增加现有崔坝水厂的供水量。

更换年代较早的水管,减少滴漏率,加强管网建设,使两个水厂联合供水。

预测崔家坝镇近期用水量约为1.03万吨/日,远期用水量约为1.25万吨/日。

2、排水工程规划

(1)污水排水方式

集镇新建污水处理厂和生态湿地污水处理设施,根据地形对污水进行分片区收集,污水处理达标后一部分用于灌溉,一部分就近排放,其余各村组由于人口分布较零散,宜采用沼气池和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处理。

预测崔家坝镇近期污水量约为0.82万吨/日,远期污水量约为1.00万吨/日。

(2)雨水排水方式

集镇利用沟渠、管道收集后,采用重力自流的方式排入河流,其余各村组充分利用水体、天坑、土壤渗透直接排放雨水。

3、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新建南里渡九根树500KVA变电站,以满足全镇未来用电的需要。

崔家坝境内现有2个35KV变电站,分别位于鸦鹊水和腰牌,主要由桥头坝110KV变电站输入,按40W/人.d计算,在2030年最大的供电负荷为3.83万KW。

4、电信工程规划

电信广播传输应运用新的传输设备和方式,实现一线多用,规划各行政村新增邮政服务网点。

5、环卫设施规划

规划垃圾中转站3座,每个中转站占地面积不小于1000平方米,各个村民小组建造小型的垃圾收集点。

增大鸦鹊水垃圾处理厂垃圾处理能力,实现统筹利用。

规划每1-1.5万人设置基层环卫管理站和环卫车辆停车场。

6、全域综合防灾规划

降雨

恩施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54.9毫米,年降雨量最小值916毫米,最大值2333毫米,恩施境内降雨年际变化较大,一年内降雨量四季分配不均,雨量多集中于夏季,其多年年均降雨量1042.6毫米,占全年降雨量的63%,本次规划坚持防洪设施与城乡发展与用地规划相结合原则,“上蓄、中防、下排、外档”的综合治理原则和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原则。

防洪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标准》的要求,确保崔家坝集镇近期能够抵御20年一遇洪水,远期能够抵御50年一遇洪水,其余村能够抵御20年一遇洪水。

扩大排涝能力,使各项排涝设施达到按多年平均暴雨遭遇10年一遇的洪水设计要求。

消防

全域消防规划以森林防火为主,应在集镇外适当区域设立防火隔离带,集镇内以工业园区和居民生活区防火为主,一旦出现火险,第一时间快速全力赴救,力将损失减少在最低程度。

本次规划设置1处消防站,11处消防点,完善各项消防配套设施,结合规划用地预留防灾空间,确保火灾扑救需求。

防震规划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全域范围内所有建筑按六度设防,重要建筑和生命线工程应提高一度设防。

避难场所规划

规划在全域各村设置地震、火灾的应急避难点各一处,与防洪的应急疏散点合并设置,应急避难点应远离火灾、爆炸、热辐射源。

第32条村庄规划指引

1、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规划要求村庄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

2、村庄居住用地在村庄建设用地中的比重较大,其择址应慎重考虑;

村庄居住用地应重点考虑保护环境、方便出行等因素,按在村庄建设用地中的比重不低于50%布置。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公共建筑为村民提供基本的日常服务,在各村均应相应的安排,尽可能布置在靠近中心的地段。

村庄公共建筑在村庄建设用地中比重不宜过大,不宜超过10%。

村庄生产建设用地

为了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促进经济的发展,在各村可根据相关规划安排适当规模的生产建设用地。

第11章集镇定位及发展规模

第33条发展目标

本次规划重点改善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配置水平,协调行政、教育、居住、医疗等综合服务功能,加快集镇产业发展,将崔家坝集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现代化宜居小城镇,使之成为镇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第34条集镇定位

大力发展崔家坝集镇,使之成为区域发展的“一擎双驱”。

1、区域发展引擎:

继续巩固崔家坝集镇在区域中的首要位置,推进集镇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使崔家坝集镇成为推动镇域发展的新引擎。

2、城镇化、产业化驱动:

大力推进崔家坝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全力补齐制约集镇发展的“短板”,找准推进集镇城镇化、产业化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具有崔家坝特色的城镇化、产业化互为支撑的发展道路,大力驱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第35条集镇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近期2020年崔家坝集镇人口1.13万人,远期2030年崔家坝集镇人口1.82万人。

2、用地规模

根据小城镇规划编制技术规程以及上位规划提出的要求,需控制在人均80-120㎡/人,崔家坝集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66.3-184.2公顷内。

第12章集镇用地规划布局

第36条集镇空间拓展方向

本次规划根据集镇现状条件确定集镇由集镇老区向西南部方向拓展。

第37条空间分区与管制

综合考虑崔家坝集镇范围内自然及历史资源、生态环境、土地及水资源状况及基本农田的分布等多方面因素,将集镇的空间划分为四类区域进行管制:

1、建成区——现状集镇建设及基础设施已经覆盖的区域;

2、适建区——综合发展条件较好,适宜集镇建设用地发展的区域;

3、限建区——生态重点保护地区、根据生态、安全、资源环境等需要控制的区域;

4、禁建区——集镇重要的生态通廊和生态保护区域。

第38条规划结构

结合崔家坝集镇地形地貌,立足于集镇拓展方向、交通路网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本次规划确定集镇空间结构为“两轴、两心、五片区”。

两轴:

集镇新区横向发展轴、318国道竖向发展轴。

两心:

行政办公核心和商贸服务核心。

五片区:

老区改造区块、新区建设区块、制造产业物流区块、中学教育区块、生态居住区块。

第39条集镇用地规划

崔家坝集镇规划用地面积为379.6公顷,根据《镇规划标准》,人均80-120㎡/人的建设用地标准,总建设用地达到181.5公顷,人均99.7㎡/人。

表11-1规划用地平衡表

序号

类别代码

类别名称

用地面积(ha)

比例

R

居住用地

78.91

43.48%

其中

R2

二类居住用地

63.04

34.73%

R21

住宅用地

60.55

33.36%

R22

服务设施用地

2.49

1.37%

R/B

商住用地

15.87

8.75%

2

A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11.88

6.54%

A1

行政办公用地

2.84

1.56%

A2

文化设施用地

0.60

0.33%

A3

教育科研用地

7.28

4.01%

A33

中小学用地

A5

医疗卫生用地

1.16

0.64%

A51

医院用地

1.02

0.56%

A52

卫生防护用地

0.14

0.08%

B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