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337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5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docx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

XX年高考浙江卷语文复习系列教案(12)文言实词和虚词

  

  【教学目标】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重点】掌握高考常考查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各种意义和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要求能既够辨别词性(用法),又能够理解其意义。

  【教学难点】

(1)常见文言实词

(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通假字(5)词类活用(6)偏义复词(7)兼词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注重积累。

  【教学课时】

  本专题共5课时。

其中讲读课2节,练习课2节,讲评课2节。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考点透析】

  应掌握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一)古今异义

  古今词义变化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

如:

  变化情况

  示

  例

  词义

  扩大

  范围

  扩大

  色(古:

脸色;今:

颜色)

  皮(古:

兽皮;今:

皮肤-表皮)

  病(古:

重病;今:

病)

  江(古:

长江;今:

江河)

  兵(古:

士兵;今:

军队-战争)

  义项

  增多

  劝(古:

劝勉;今:

劝勉、规劝)

  

  假(古:

凭借、利用;今:

凭借、利用,不真)

  词义

  缩小

  范围

  缩小

  臭(古:

气味;今:

坏气味)

  金(古:

金属;今:

金子)

  丈人(古:

老人;今:

岳父)

  义项

  减少

  让(古:

责备,谦让;今:

谦让)

  怜(古:

爱,怜悯;今:

怜悯)

  词义

  转移

  涕(古:

眼泪;今:

鼻涕)

  偷(古:

苟且;今:

偷窃

  去(古:

离开;今:

到某地去)走(古:

跑;今:

步行、行走)

  狱(古:

案件;今:

监狱)

  感情色彩

  变化

  讽(古:

委婉地劝告;今:

讽刺)

  爪牙(古:

武臣;今:

坏人的党羽)

  恨(古:

遗憾;今:

仇恨)

  下流(古:

地位或处境低下;今:

品德恶劣)锻炼(古:

玩弄法律陷害别人;今:

锤炼)

  古今异义,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的古今词义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它也是高考常考的热点。

以《逍遥游》为例:

  词语

  古义

  例句

  今义

  志

  记载

  志怪者也。

  志向、志气

  之

  到……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常作代词、助词

  果然

  吃饱的样子

  腹犹果然。

  不出所料

  虽然

  即使如此

  虽然,犹有未树也。

  连词

  恶

  何,疑问代词

  彼且恶乎待哉。

  恶劣、凶恶

  无名

  忘记功名

  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不为人知

  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天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多种含义,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而且属于不同词类。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如“引”:

  意义

  例句

  本义

  拉开弓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

  引

  申

  义

  拉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

  拉长

  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

  引吭高歌(成语)

  抽、拔出

  引佩刀刺马杀之。

(《宋史•太祖纪》)

  伸着

  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

  拿

  引绳而束缚之。

(《中山狼传》)

  带领

  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

  承担

  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

  举荐、提拔

  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

  延请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

  引经据典(成语)

  引导

  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

  掉转

  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古字通假

  .

  通假的具体情况:

  解

  说

  举

  例

  注

  意

  点

  通

  假

  字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同“早”)(《鸿门宴》)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倍”同“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如: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古

  今

  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莫”同“暮”)(《石钟山记》)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同“授”)(《师说》)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教材中注为“莫”同“暮”。

  异

  体

  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俛首系颈,委命下吏。

(“俛”同“俯”)(《过秦论》)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2.

  识别通假字的方法:

  字义

  分析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本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

如果用A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

  ①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②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①句中“责”根据前文有“偿”,理解为“责任”是不通的,而理解为“债”可通,故可以断定其通“债”。

②句中“景”理解为“景物”“情景”“景色”均说不通,故可以考虑这是一个通假字。

“景”通“影”,作状语。

  字音分析

  A与B原则上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①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

  例中的“知”与“智”、“颁”与“斑”,都是同音字或音近字。

  字形分析

  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①“被”与“披”,共同的声符是“皮”。

②“具”通“俱”,通假字“具”是本字“俱”的声符。

③“材”通“才”,本字“才”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四)词类活用

  古诗文中,实词的某个词属于哪一类词,通常是比较固定的。

但是,也是某些词在进入句子以后,它的词性可以改变,它的用法可以改变,这就是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②动词、形容词活用作名词;③名词、动词作状语;④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用方法;⑤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本书在后文“专题9”有专题论述,在此不一一赘述。

  (五)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偏义复指”。

  .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①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异同:

偏指“异”,“不同”)

  ②昼夜勤作息。

(作息:

偏指“作”,“劳作”)

  ③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

偏指“去”,“离去”)

  2.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

  ①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

(公姥:

偏指“姥”,“婆婆”)

  ②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父兄:

偏指“兄”,“兄长”)

  又如XX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张不开,闭不上”的笑话。

  (六)兼词

  诸

  、用于句中,“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

(《崤之战》)

  2、用于句尾,“之乎”的合音。

“之”为代词,“乎”是句末表疑问的语气词。

  ①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庄暴见孟子》)

  ②闻强氏授甲攻子,子闻诸?

(《左传》)

  盍

  “何不”的合音,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不”为否定副词。

  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焉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在其中”“从这里”“在这件事上”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②青麻头伏焉。

(《促织》)

  2、相当于“于何”,译作“在哪里”“从哪里”

  ①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②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

  旃

  “之焉”的合音,其中“之”是代词,“焉”是语气词。

  ①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诗经》)

  ②

  无其殃之也,其将聚而歼旃。

(《左传》)

  叵

  “不可”的合音,可直接译为“不可”

  ①居心叵测(成语)

  ②马岱曰:

“曹操心怀叵测……”(《三国演义》

  耳

  “而已”的合音词,可译作“罢了”

  ①荆州之民附曹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

(《鸿门宴》)

  第二课时

  掌握解释文言文实词的方法

  、字形分析,看形推义。

  即根据字形判断词的意义。

文言文中,即使是生僻的词语,也可以根据造字法中的象形、会意和形声,均可推断词的基本意义。

如: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

(《归园田居》)

  “羁”字看其字形,为马被辔头罩住,可理解为束缚之意。

类似从“罒”的字均有“网罗、束缚”的意思。

有“罗(网)、罟(网)、罩、罹”等。

  2、语境分析,因文定义

  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我们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再”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