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高中春季补习班中国古代史专题Word下载.docx
《普陀高中春季补习班中国古代史专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陀高中春季补习班中国古代史专题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繁荣:
长安:
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市、东市西市商业区(打破空间限制);
东西方的交通枢纽
丝绸之路达到全盛,擅长经商的粟特人成为沟通东西经济与文化的重要媒介
宋元:
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北宋:
城市繁荣(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交子(略);
南宋:
以泉州为起点的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贸易发达:
广州、泉州、明州三大港口设市舶司及市舶司所在港口设“番坊”与“番市”
元:
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海外贸易大发展,泉州是世界大港口
明清:
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
明:
商品活跃、一批专业城市、白银普遍流通
前期:
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欧亚间的海上贸易,实行海禁政策,对外贸易为朝贡贸易;
后期:
民间海外贸易发展
清:
A、商业日臻繁荣,城市繁盛,南京、广州、佛山、厦门更有新发展;
B、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镇江为银码头,无锡为布码头;
C、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
清初:
海禁政策;
康熙中期:
重开海上贸易,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立海关,四口通商
康熙晚期:
对外贸易线路收缩;
乾隆:
实行闭关政策,广州一地通商且有种种限制,使商品经济失去有限的海外市场
对商品经济的评价:
封建社会初期:
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封建社会中期:
有利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封建社会后期:
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A、前期陆路为主,后期海路为主
原因:
西夏政权的阻隔;
陆路的缺点;
外贸商品的变化;
经济重心的南移;
航海业(指南针)与造船业的发展
B、官方贸易不已盈利为目的,而着力加强友好往来
C、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D、外贸促进民族融合(回族)
手工业:
唐朝:
丝绸、纸张、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
东南沿海的造船业发达,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古代政治
一条主线: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
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两个内容:
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含义:
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
它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⑵发展历程:
萌芽于战国,
确立于秦朝,
巩固于西汉,
完善于隋唐,
加强于北宋,
发展于元朝,
强化于明清。
清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达到顶峰,
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
⑶演变趋势:
①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相权,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
②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③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4)两大矛盾:
始终伴随着两大基本矛盾,即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5)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评价:
概括地说:
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
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
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的历史危害尤为严重。
商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形成:
夏朝建立,启即禹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特征: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影响:
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后世君主传承的正统方式,后演变成皇位世袭制。
(2)分封制(中国古代的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
发展过程:
夏商时逐渐形成;
西周时发展完备;
春秋战国时逐渐解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1)萌芽:
春秋战国
理论:
韩非子提出君主集权、“法治”的思想;
实践:
各国变法,如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
(2)建立:
秦朝
皇帝制;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3)巩固:
西汉
汉承秦制;
汉武帝时裁抑丞相职权的内外朝制度;
加强中央对地方监督与控制的刺史制度;
颁布推恩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郡县制:
战国:
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秦朝:
废分封,设郡县。
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影响比较:
分封制:
①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②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①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完善:
隋唐
隋:
创设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继承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会议;
完善科举制
(5)强化:
宋元
文官体制,“重文轻武”的国策
元朝:
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全国军事)、御史台(监察)构成;
宣政院兼管吐蕃事务;
地方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
(6)空前强化:
明清
明朝:
废中书省;
废相设六部;
朱元璋后期设殿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朝廷文书;
明成祖时正式确立内阁制度,内阁必须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
废行省,设三司;
厂卫机构,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八股取士
清朝:
康熙时设南书房;
雍正帝时创设军机房并固定为常设的军机处(协助、廷寄、交片);
乾隆时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也形同虚设,强化军机处的职能,皇权空前强化,标志着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了顶峰。
1911年,军机处撤消。
大兴文字狱
B、古代选官制度:
先秦:
世卿世禄;
秦代:
军功授爵,国君任命;
汉代:
推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明清: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统治阶级的政治基础,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1)隋唐形成和完善
(2)北宋改革
(3)明清僵化:
科举制下的八股取士,遏制思想,埋没了人才,消极作用明显,1905年清末新政废除。
三、古代文化
(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特征,造就各具时代特征的文化成就。
)
文化发展趋势:
科技:
领先——落后
思想:
百家争鸣——文化专制
夏商周:
青铜器、甲骨文、礼乐文化
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秦:
统一文字;
焚书坑儒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隋唐:
科举制度;
从印度传来的佛教到唐朝时形成多个佛教宗派,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的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外文化交流,东西方文化在长安交融会合;
与新罗、日本互派使节,形成儒家文化圈。
宋元:
活字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科技顶峰)、
沈括《梦溪笔谈》中国科学史上里程碑
明清:
八股取士、文字狱、
西学东渐、典籍整理
民族关系各朝代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在河套、岭南,设郡县;
两汉:
设河西四郡;
西域都护府
唐:
开明的民族政策,与吐蕃和亲;
设北庭都护府
宋:
(与辽、西夏、金、元的和与战);
(榷场)
元:
设行省;
宣政院管西藏;
澎湖巡检司管澎湖、台湾地区
清:
康雍乾三朝多次平定准部叛乱;
乾隆平定天山回部叛乱,设立伊犁将军;
雍正帝时派驻藏大臣,乾隆时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与达赖、班禅共管西藏,并实行金瓶掣签制;
康熙中期设台湾府
处理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民族关系总趋势:
民族融合与国家统一相互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巩固
多民族融合的开始;
三国两晋南北朝:
民族大融合
五代辽宋夏金元:
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五、对外交往史实
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丝绸之路开通:
汉武帝时代的张骞
唐朝:
丝绸之路全盛;
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
东亚文化圈:
形成于唐朝、延续至19世纪。
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唐文化辐射特点:
多样统一、交相互动。
唐文化的特色:
吸收、融汇外域文化,辐射、传播儒家文化
两宋:
海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
起点是泉州
元朝:
海陆交往盛极一时
明朝:
明初起海禁(与西欧新航路开辟扩张相反),改变了宋元以来活跃的海上贸易。
朝贡贸易。
明后期开禁;
(民间贸易)
总体状况:
1、朝贡贸易及郑和下西洋;
2、倭患;
3、殖民者东来:
葡占澳门;
4、传教士来华:
利玛窦
清朝:
经济:
1、清初“迁海令”,海禁政策;
2、康熙中期开禁的四口通商;
3、康熙晚期收缩外贸路线;
4、乾隆闭关,广州一地通商,十三行。
军事:
抗击沙俄入侵,雅克萨之战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由唐宋时的开放逐渐发展到明清的闭关自守。
而西欧社会则在新航路开辟后,不断扩张。
中国在16世纪明朝时被纳入世界贸易网。
古代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古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原因)
政治: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经济:
社会经济发达.
文化:
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
对外:
实行开放的政策.
交通:
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外交通便利.
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
使节往来、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军事冲突
古代对外交往的意义与影响:
互通友好(政)、互通有无(经)、互相学习(文)、挑战?
机遇?
(军)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与趋势:
对外开放----闭关锁国;
友好交往----反殖反侵;
东学西传----西学东渐;
……
历代思想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
百家争鸣(儒法道),孔子创立儒学,战国孟子发展其学说。
秦朝:
法家思想治国,焚书坑儒,严刑峻法,
汉初:
道家思想,采用“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期:
西汉董仲舒吸收了法、道等学派的长处,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对儒家学说加以改造,“经学化”,儒学独尊,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东汉到魏晋:
佛、道冲击,儒学的危机
儒释道合流
宋明时期:
吸收佛教和道家的某些思想,儒学复兴,形成程朱理学,即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明清之际:
官方:
八股取士,四书五经,儒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支柱,
民间:
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出现。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儒学在近现代的变迁:
1、受到西学冲击:
从“开眼看世界”到“中体西用”
2、利用、改造:
维新变法:
康梁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学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用孔子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根据。
3、继续冲击: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统思想受到资级革命思想冲击。
4、彻底批判: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将儒家思想维护的封建礼教比喻为“吃人”的魔鬼,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
(2)新中国成立以后,马义居于主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文革”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儒学的影响进一步减弱,遭到毁灭性打击。
儒学在今天:
古为今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义思想路线,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肯定它包含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的主流,同时存在许多封建落后的内容儒学地位提升,成为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
儒学的传播:
(1)儒学在古代的传播-----辐射东亚
概况:
(2)儒学在16--18世纪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远播西方
1、始于16世纪:
耶稣会士来华后,更对儒家经典进行系统的翻译与西传;
实例:
A、最早进入中国内地的罗明坚曾向欧洲寄回《大学》、《孟子》的部分译文;
B、利玛窦不仅将“四书”译成拉丁文寄回西方,还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以很大篇幅对儒学及其社会影响作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
渐具规模于17世纪:
西方传教士对儒家经典的译介渐具规模,日益完善;
A、金尼阁对“五经”作了部分翻译,刊印于杭州;
B、柏应理在巴黎以拉丁文编著出版《中国哲学家孔子》一书。
3、广泛流传:
18世纪中叶:
已有相当数量的儒学著作译本及相关介绍经传教士之手流往西方。
儒学西传的影响:
18世纪的许多启蒙思想家深受启发,大加赞赏,孔子与儒学由此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一面思想旗帜。
可见,18世纪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是互相的,中学西渐中也有西学东渐。
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
1、新疆地区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西域都护府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康、雍、乾三朝多次平叛伊犁一带的蒙古准部叛乱;
乾隆帝平定天山南路的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
西藏地区
开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了汉蕃两族的友谊。
吐蕃为特别地方行政区,由中央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
雍正帝时,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政务;
乾隆时进一步提高驻藏大臣的职权,全藏所有的僧俗事务都有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商共定,并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
3、台湾地区
设立澎湖巡检司,台湾和澎湖正式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并建立郑氏割据政权;
康熙中期消灭郑氏割据政权,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
1895年《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台湾问题的后续:
(1)1943年中美英的蒋介石、罗斯福、丘吉尔在开罗会晤,三国签署《开罗宣言》,从国际法的角度肯定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并归还侵占中国的领土,包括台湾。
(2)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在被日本占领50年后回归。
(3)1949年,美国支持蒋介石退据台湾,造成大陆与台湾的分离
八、历代疆域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