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9177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docx

精品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

河南省小麦品种演变碧蚂1号

1来源:

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于1942年用地方品种蚂蚱麦作母本,碧玉麦作父本杂交育成。

2特征特性:

弱冬性,成熟期偏早。

穗纺缍形,长芒,椭圆形,穗长7-9厘米。

子粒白色,呈卵圆形,半硬质,千粒重一般32克左右。

较稳产、丰产,在水旱地种植均比较适应。

分蘖力中等,在中等肥水条件下种植不易倒伏。

耐旱性中等,耐寒性较好。

但易落粒,成熟时遇连阴雨,易发生穗发芽。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于我省中、北部地区中肥地种植。

播种期较一般农家品种晚5-7天。

每亩播量10-14斤。

口松,易落粒,后熟期短,应注意及时收割脱粒。

碧蚂4号

1来源:

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于1942年用蚂蚱麦和碧玉麦杂交育成。

2特征特性:

冬性。

生育期适中,较碧蚂1号稍微晚熟。

穗形长方,长芒,白壳,白粒。

千粒重32克左右,穗长7-8厘米,株高100厘米。

耐寒性及耐晚霜能力较碧蚂1号强。

对秆锈病、散黑穗病、白粉病均有一定抗病能力,但易感染叶锈病和秆黑粉病。

茎秆较粗壮,比较耐肥,较抗倒伏。

口紧,不易落粒。

但遇阴雨易在穗上发芽。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主要分布在本省北部,西部肥水条件较好地区以新乡地区种植最多。

亩产300斤左右。

栽培特点和碧蚂1号大体相同,但在瘠薄旱地表现不好,在秆黑粉病和叶锈病严重地区不宜种植。

西农6028

1来源:

本品种系西北农学院1942-1947年用泾阳60作母本,中农28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

弱冬性。

中熟,株高110-120厘米。

穗纺缍形,长芒,穗长约8-9厘米。

子粒白色,千粒重26克左右,软质。

分蘖力中等,抗倒伏能力中等。

口松紧适中,耐寒,耐旱,抗晚霜能力较弱。

抗条锈能力较强,易感染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和秆黑粉病。

抗吸浆虫能力特别强。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宜在中水肥地种植。

播种期,河南北半部一般以10月上旬为宜,南部以10月中旬较好。

播种量每亩10-12斤。

白玉皮

1来源:

本品种原产于美国,原名Quality。

2特征特性:

春性,中熟。

芽鞘绿色,幼苗直立,淡绿色。

株高110厘米左右。

穗纺缍形,穗长7-8厘米。

子粒白色,长卵形,粒硬质,品质很好,千粒重35-40克,粗蛋白质含量12.19%,赖氨酸含量0.42%。

分蘖力中等偏弱。

茎秆粗硬,弹性大,耐肥,抗倒伏力强。

对土壤肥力反应较敏感,在肥地增产显著,在瘠薄地则生长不良。

口紧,不易落粒。

成熟时遇阴雨时间较长,易在穗上发芽。

耐寒力弱,耐旱,耐春霜能力较强。

感染叶锈病、条锈病、秆锈病、赤霉病、黑胚病。

高抗腥黑穗病、散黑穗病和秆黑粉病。

特别是抗腥黑穗病性能突出,不抗吸浆虫

南大2419

1来源:

本品种原产意大利,原名Mentana。

2特征特性:

春性,中早熟。

芽鞘淡绿色。

幼苗直立,株高110厘米左右。

穗纺缍形,长芒,有锐利锯齿,穗长7-8厘米。

子粒白色,长圆形,两端较尖,腹沟较深。

品质中等,质软,千粒重35克。

分蘖力较弱,抗寒能力较差。

茎秆强度中等,一般肥力下不易倒伏。

口紧不易落粒,对吸浆虫有高度抵抗力。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于在河南省南部地区种植,应注意适当晚播,一般应比半冬性或冬性品种晚播10-15天。

在信阳、南阳地区一般以10月下旬为播种适期。

播种量16斤左右。

应注意及时收获。

阿夫

1来源:

原产意大利,原名Funo。

2特征特性:

偏春性,中晚熟。

芽鞘淡绿色,幼苗近直立,苗叶青绿色。

株高100厘米左右。

穗长方形,长芒,穗长8-9厘米。

子粒红色,椭圆形,大小中等,软质,腹沟较深。

千粒重32-34克,胚较大。

粗蛋白含量11.9%。

抗寒力和分蘖力中等,但成穗率较高。

秆硬,抗倒伏。

抗干热风。

高抗条锈病,轻感秆锈病和白粉病,抗散黑穗病。

易感细菌性黄叶枯病,耐旱性较差,口松紧适中。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合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中高肥水地种植。

适宜播期,在河南省中部以10月中旬为宜,北部稍早,南部稍迟。

播种量每亩15-20斤。

可根据播期早晚和肥力水平适当调整。

田间管理应注意及时追肥灌水。

在旱地和沙碱薄地,高寒山区不宜推广。

阿勃

1来源:

原产意大利,原名Abbondanza。

2特征特性:

春性,晚熟。

芽鞘淡紫色,幼苗近直立,苗叶深绿。

株高100-105厘米。

茎色黄紫。

穗纺缍形,穗长9-10厘米。

子粒红色,软质,千粒重37克左右。

粗蛋白含量11.0%、赖氨酸含量0.36%。

抗寒力较差,分蘖力较弱,成穗率较高,穗层整齐度中等。

耐水肥,较抗倒伏。

易感叶锈、轻感秆锈,感染条中19、22、24、25号生理小中。

高抗散黑穗病。

口较松,成熟时易落粒。

耐渍性、抗旱性较崐差。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合上中等水肥地种植,不宜在稻田和旱薄地种植。

在河南省中部适宜播期为10月中旬,播种量以每亩15-20斤较好。

内乡5号

1来源:

本品种系我省内乡县农民育种家龚文生1953年用南大2419作母本,白火麦、白玉麦、白芒麦混合花粉作父本进行杂交,经5年定向选育而成。

2特征特性:

偏春性,中早熟。

芽鞘绿色,幼苗直立,叶片宽大稍挺、绿色。

株高120-130厘米。

穗长方形,长10-12厘米。

子粒白色,粒大,千粒重50克左右。

半硬质,常有黑胚现象。

粗蛋白含量13.6%,赖氨酸含量0.39%。

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

适应性较广,如果肥水过高,易引起倒伏。

结实性较好,口较松,成熟时遇阴雨易发芽。

较耐旱,抗寒性弱,较抗干热风。

高度至中度抗条锈病,中抗叶秆锈病、白粉病较轻。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本品种适宜种植在中等水肥地和旱地。

单产450斤以上有倒伏的危险。

播种不宜过早,在我省中部以10月20日前后播种为宜,每亩播量18-20斤。

信阳、南阳地区可延迟到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播种。

应注意及时收获脱粒、贮藏。

内乡36号

1来源:

本品种系河南省内乡县农民育种家龚文生1955年在当地百火麦中选出的变异单株,经过几年选育,1958年育成,原编号为36号。

2特征特性:

偏春性,早熟。

芽鞘绿色,幼苗半直立,绿色。

株高100-110厘米。

穗纺锤形,穗长8-9厘米。

子粒白色,卵圆形,腹沟深,半硬质,千粒重30-35克。

分蘖力稍弱,成穗率较高。

抗倒伏能力较好。

口松、易落粒。

收获期遇阴雨易在穗上发芽。

冬季抗寒能力较好,但春季抗寒能力较差。

中抗条锈病,感染白粉病,轻感叶锈病,秆锈病及散黑穗病。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宜于中等肥地种植,在豫南适宜播期10月15-20日,豫北为10月上旬。

每亩播种量15斤左右。

应注意及时收获。

北京8号

1来源:

本品种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和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合作,用碧码4号作母本,早洋麦作父本杂交育成。

2特征特性:

冬性,中早熟。

芽鞘淡绿色,幼苗近匍匐,苗叶绿色。

株高110-115厘米,生长健壮,成熟时落黄好。

穗纺锤形。

长芒,白壳,白粒,品质良好,子粒较大,千粒重36-38克。

苗期生长较快,分蘖力中等,耐涝性较差,不易落粒。

抗倒能力中等。

抗干热风。

高抗条中1号小种,中感叶锈病,不抗秆锈和秆黑粉病。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应性较广,一般亩产300-500斤的水旱地均可种植。

在秆黑粉病严重的地区不宜推广。

在中、北部地区适宜播期在9月底至10月初,不宜过晚。

播种量以每亩12-15斤为宜。

拔节前后应控制肥水,防止倒伏。

7023

1来源:

本品种系国营博爱农场良种站1967年从阿夫中选出的优异单穗,经三年系统选育,1970年育成,原称B-7023。

2特征特性:

偏春性,中熟。

芽鞘淡绿色,幼苗近直立,苗叶深绿。

株高100-110厘米,生长健壮。

穗长方形,一般长8-9厘米,长芒。

子粒红色,卵圆形,软质,千粒重40克左右。

粗蛋白含量12.4%,赖氨酸含量0.37%。

春季返青起身较早,分蘖力较弱,但抽穗整齐,成穗率较高。

抗寒力中等,较耐干旱,较抗倒伏,抗干热风,落黄好,后期耐低温,较抗白粉病,感染叶锈病、叶枯病、高感土传花叶病,成熟时上部茎秆易折,易落粒。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适宜于中上等水肥地种植,在缺乏灌溉条件的旱地或丘陵肥力种植时,如能注意保墒,施足底肥,加强田间管理,也可获得高产。

播种期在我省中部以10月中旬为宜,南部可稍迟。

播种量以每亩18斤左右为宜。

前期和早春的田间管理要及时跟上。

成熟时要及时收获。

在稻麦轮作地区尽量少种,已种的要做好综合防治工作,以防治土传花叶病。

郑引1号

1来源:

原产意大利,引进名为st1472/506。

2特征特性:

偏春性,中熟。

芽鞘淡绿色,幼苗直立,叶色正绿,株高90-100厘米。

叶片宽大。

穗较大,长方形,长8-9厘米,长芒。

子粒红色,椭圆形,软质,千粒重35-38克左右。

粗蛋白含量10.95%,赖氨酸含量0.36%。

春季返青较早,分蘖力及成穗率中等。

抗寒力较差,高抗倒伏,但不抗干旱和干热风,对条锈抗性有所下降,轻感秆锈病,严重感染叶锈病、白粉病和土传花叶病。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宜在亩产600-900斤的高水肥地种植,不宜早播,在我省中部地区以10月中旬播种为宜,北部稍早,南部可稍迟。

播种量每亩16-18斤为宜。

应注意在开花至成熟阶段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或在开花灌浆期根外喷磷钾肥。

郑州761

1来源:

本品种系河南农科院1970年用西北农学院一个高代品系65(41)1

作母本,st.2422/464×郑州17杂种第三代的一个株系6729-0-3作父本进行杂交育成。

系编号为7036-8-6-1-3。

2特征特性:

弱冬性,成熟期中晚。

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苗色深绿,拔节后叶片短宽上举,株型紧凑。

株高80厘米左右,穗长方形,7-8厘米,长芒。

子粒白色,短圆形,腹沟浅,千粒重38-40克,半硬质。

粗蛋白含量12.7%,赖氨酸含量为0.40%。

分蘖力强,抽穗整齐,在豫北地区耐寒性尚好,茎叶落黄比较正常,不易落粒。

抗条锈病,感染叶锈病、高感白粉病,特别是在氮肥较多的情况下感病更重。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在我省许昌到新乡、洛阳到开封的中部地区,在亩产800斤以上肥力水平,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可适当提早播种。

10月5日前后播种,基本苗以每亩8-9万比较适宜。

在800斤肥力以下,以及播种偏晚时,基本苗可增加到12万。

一般播种量每亩8-10斤。

底肥要求施足,追肥重点在冬前,土壤肥沃,肥力达到要求时,返青期一定要控制追肥。

最高分蘖一般以不超过100万为宜。

应合理控制群体和施肥,提早深锄等措施来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百泉41

1来源:

本品种系河南新乡地区农科所从西北农学院65(41)1品系中,经单株选择育成。

2特征特性:

冬性,偏晚熟。

芽鞘绿色,幼苗半匍匐,中部叶片较窄而直立,旗叶较短上举,叶片无茸毛,后期有生理病斑。

株高76-85厘米,穗呈长方形,长8-9厘米,勾曲芒。

子粒黄白色,椭圆形,粒硬质,千粒重35-38克,粗蛋白含量12.9%,赖氨酸含量为0.41%。

秆较矮,有韧性,耐肥水、高抗倒伏。

在肥水不足或群体过大时,穗部不实,小穗增多。

分蘖力强,成穗数较多,口紧,脱粒较难,耐寒性强。

轻感叶锈病和秆锈病,感染白粉病,对赤霉病与黄矮病表现感染较重。

3适应性和栽培要点:

本品种适宜高肥水地种植,部分中肥水地也可种植,在高肥水地种植时,每亩基本苗10万左右。

在我省中、北部播种期以10月上旬为宜,并注意控制群体,冬前分蘖以60-80万为宜。

管理上注意促控结合,以每亩有效穗40万左右为宜。

在中等肥水地种植,要适当增加播量,适当早播。

小偃4号

1来源:

本品种系西北植物研究所1967年以丰产1号作母本,小偃759作父本,杂交后经过系统选择培育而成。

父本小偃759是从长穗偃麦草与西农6028、中农28、阿尔巴尼亚丰收等小麦复合杂交后代中选出的一个异附加系。

2特征特性:

半冬性,中熟。

幼苗粗壮,较平匍。

株高约90厘米,株型紧凑。

穗纺缍形,长芒。

白壳、白粒、品质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37-40克。

粗蛋白含量11.03%,赖氨酸含崐量0.36%,分蘖力较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