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172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十一学校2+4模式.doc

十一学校:

2+4初中段

(一)改革学制,实行二•四学制。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从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出发,把中学六年重新划分为二••四学制。

初中两年完成原三年的教学任务,从第三年开始进入高中阶段。

对于不能适应的学生仍按三•三学制。

初中两年的主要任务:

完成原初中三年课程教学任务,夯实双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学科学习方法的积淀和学科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学段,各实验区在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操作、整体考虑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经过基础学段的学习不参加中考的实际情况,注意确定每一学年的工作重点,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热情,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初一年级的工作重点是:

高标准要求,明确奋斗目标,培养并强化学生的实验角色意识,实现高起点;初二年级的工作重点是: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水平的质疑能力等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分类指导,制定适当的指导策略,通过加强竞赛等活动,鼓励更多的学生在各方面崭露头角,防止落后生的出现;

(二)改革教学内容,对主要学科的教学内容重新整合

实行语文、数学、英语工具学科重心下移,物理、化学、生物重心上移并开设科学课(理科综合课)、历史与社会课(文科综合课)和创造课,改革和增加体育课、艺术课。

1、在这一学段,要特别加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工具性学科的教学,适当提高教学标准,适量增加课时。

不仅要使学生在两年的时间优秀地完成原初中三年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掌握较完整的语文和外语的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以及数学学习方法、思维习惯等学科素养的培养。

语文和英语一定要增大阅读量,通过说话课、演讲课、辩论课等课型发展学生的中英文的口才,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综合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设置“科学课”,实施模块教学,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综合五大模块。

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多角度、多形式寻找科学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要切实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思考、探求、分析和直接发现。

如通过查阅科技发明的历程资料、追溯科学家的成长等形式,体验科学发明的艰辛和科学精神的内核。

3、综合设置“历史与社会课”,要降低教学的理论难度,运用主题式、活动式、合作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处理信息、分工合作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如耐挫折而不回避困难、善分析而不止步于现象、善解决问题而不停留于只是提出问题等。

避免大拼盘,注重学科之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的整合。

4、加强音、体、美学科的教学,每周增加体育1课时,音、美适量增加课时。

体育课要以增强健身意识,健身强体为主要目标(而不是运动技术),每两周或至少每个月要进行一次自然体育课(如跑步到玉渊潭公园)和军事体育课,以培养学生耐劳、吃苦的体力和意志品质。

5、设置综合活动课。

综合活动课是以综合性、专题性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及体验学习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能力、认知的统一协调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内容有主有次、有分有合、交叉互补。

参考我校制定的《初中阶段综合活动课指导纲要》,多方面寻求综合活动课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6、开设竞赛指导课,鼓励学生在某一学科超前发展。

(三)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是实验实施的保障,在国家课程管理政策指导下,利用新课程的弹性特征,以对课程开发的统整为总抓手,探索一套适合优秀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的课程体系。

1.课程的选择:

引入由国家提供的课程开发项目,并在不同风格的教材中选择适合实验区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需求的教学材料及配套资料。

2.课程的补充:

为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效力而进行的课程材料的开发活动,是常规教学的质量得以保证的重要举措。

(六年一贯制实验从一开始,几乎每一位老师在实施教学时,都在对原有的课程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补充,或拓宽或加深,以更好地适应实验区学生的学习需求,但从整体上还缺乏协作、交流和细致的梳理)。

3.课程的改编:

针对原有国家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对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某些具体的改动,甚至重新改组,以适应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

4.课程的整合:

超越不同的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来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有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与活动的整合、同一学科内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整合等等。

如科学与综合活动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等的整合。

5.课程的拓展:

拓宽正规课程,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内化价值观、掌握技能的机会。

如专题讲座、参观学习、数学实验室、竞赛辅导等等。

6.课程的新编:

结合学生的需求、教师的特长、学校的实际,开发具有自己特色的、全新的课程板块和课程单元。

如社会课教材、综合活动课指导纲要的编写等。

(四)改革教学模式,实施主体性教学模式

以创建优质课堂、探索具有实验区特色的课程实施方式为指导,实验区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

为学生建立系统的基础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育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

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追求”,倡导“对话与交流”,以此为指导,六年一贯制实验区强调改革传统的教师独占课堂的旧模式,构建师生互动的、共同参与课堂活动的主体性教学新模式。

在贯彻新课程理念和对学生实际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加强加快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学校和教师要为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学习创设和提供最优的环境和条件。

其中,应主要抓好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班风学风建设五个方面:

1.教师。

教师是教学中的主体,要力求成为学生的指导者、鼓励者、合作者。

这里最关键的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心中有学生、对学生高度的关注,与学生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沟通。

2.教学方法。

废除满堂灌、注入式,注重自学自研、讨论、探究。

到了第二学段的适当时期,数学、物理、化学学科采用“自学自研——讨论问难——教师精讲——运用评价”的教学模式。

3.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超强技术条件。

4.作业布置。

作业的形式要多样化,改变单纯做题的形式。

可以做题,也可以查资料(包括从网上和文献上查资料)、看参考资料、写论文、搞调查、搞活动等等。

即使是做题,也可有多种形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习的兴趣。

5.班风、学风建设,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积极健康向上的优良班风和学风。

(五)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在适当的时候,数学、英语实行分层教学。

(六)构建内容丰富、层次多样、选择性大的选修课和活动课程体系

选修课的开设要针对实验班的特点,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的提升,个性特长的发挥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校前几年实验班在选修课方面的探索和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六年一贯制实验班物化成果的收集、整理,形成一套适合优秀学生发展水平的、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选修课讲义》。

(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仅仅是一个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简单问题,而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观念,又作为内容、方法和手段融于教和学的过程之中。

为此,教师要提高两者整合的能力,学生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学会收集、利用、交换、共享信息资源,这不仅是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的需要,也是将来适应信息社会中工作、生活的需要。

(八)改革德育工作,构建德育新体系

1.新德育的基本理念

“德育的实质是人对人的理解”。

据此,我校新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关注每个

儿童,先有学生个体,又有学生集体,既注重德育的个体性,又关注学生在集体中的生活、成长,实现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同步健康成长。

2.新德育的基本目标

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爱国热情和世界眼光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新德育的基本特征

(1)主体性:

自己教育自己、实行自主管理。

(2)民主性:

师生平等、互尊、对话。

(3)开放性:

面向生活,构建社会、自然、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大德育格局。

(4)个性化:

承认学生个性差异,帮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

4.新德育的原则、方法

原则:

信任、尊重、理解、期望。

方法:

体验、沟通、建构、激活、层次递进。

建议:

各年级要在此德育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在具体的实施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形成六年一贯制实验区年级和班级工作的特色。

(九)改革评价机制,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淡化评价的甄别和选优功能,改变仅以学习分数评价学生的单一机制。

立足以下方面,建立一套内容多元、方式多样,能激励学生奋发向上、主动发展的评价体系。

详见附件。

1.取消传统的阶段考试、期中考试。

2.考核的内容多元、方式多样。

3.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和个性评价,考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等。

4.改变传统的“分数加评语”的评价模式,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5.适度增加一定的拓展竞赛,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保持持续的学习热情

十一学校:

2+4高中段

一、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

十一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校本特点,把培养目标定位于:

为学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奠定坚实的根基——为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爱国情操、国际意识,人文情怀、科学头脑,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各有特长的适应国际交往的新型的高水平的人才奠定扎实宽厚的基础。

具体目标:

1、政治思想道德素质。

(1)具有鲜明的“荣辱观”和“廉耻感”,了解中外历史和中国的国情国策,怀有一颗热爱祖国、报效社会之心,具有“一切为了祖国”的崇高人生价值观和强烈的爱国情感;

(2)具有民主和法制意识,具有对自己、社会、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3)养成诚信豁达的人文情怀,有感恩之心,坚韧意志;

(4)品行端正,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具有国际视野,有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2、科学文化素质。

(1)能较好地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并形成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终身受用的治学习惯。

(2)精通阅读技巧,具有较好的阅读学习能力,能较好地解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具有沟通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用英语简单交流;

(3)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练就一手熟练操作电脑的技能并学会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具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学习化社会所需的终身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4)基本树立起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发展和提高以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实验探究、实践操作等为主要内涵的学习能力与品质。

3、良好的人文素养。

(1)继承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髓,形成仁爱、宽厚、勤劳、朴实、诚信、礼让、善良、自强不息等优良品质;

(2)形成理解、合作与创新意识和能够协调人、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的能力,树立起讲文明,懂礼貌,辨善恶,知荣耻,热爱集体,乐群善交,遵纪守法,追求真善美的价值观。

(3)成为能够尊重人,尊重自然,尊重社会,尊重法,会合作,敢竞争,讲诚信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