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91717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5.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亚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1Word文件下载.docx

工业增加值323.9亿元,是2005年的18.3倍,年均递增78.9%;

地区生产总值(GDP)343.2亿元,是2005年的5.1倍,年均递增38.3%。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税收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14.1亿元,是2005年的4.4倍,年均递增34.5%;

税收收入136.7亿元,是2005年的13.8倍,年均递增69.0%;

外贸出口总额18.4亿美元,是2005年的4.7倍,年均递增36.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递增20.0%;

全区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3万元,年均递增8.9%;

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9319元,年均递增14.6%。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大亚湾区三大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4.3:

56.4:

39.3调整为2010年的0.5:

87.5:

12.0,第二产业占GDP比重提高了31.1个百分点。

基本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电子、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石化产业迅猛推进,支柱产业地位形成。

截至2010年底,落户石化区的项目共计61宗,总投资额逾1400亿元。

其中已投产的石化中下游企业16家,公用工程12家。

2010年全年石化产业工业总产值953.9亿元,增长46.0%,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4.6%。

——电子信息产业形势喜人,高端领域快速发展。

截至2010年底,落户西部综合产业区项目146宗,总投资额约300亿元。

2010年,西部综合产业区产值294亿元,是2005年的4.2倍,年均递增33.5%。

其中,电子信息产业产值186.4亿元,是2005年的4.1倍;

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43.6亿元,年均递增33.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60亿元,年均递增81.1%。

同时,我区于2010年获得省级光电产业基地、LED产业园的称号。

——现代物流业发展提速,联动效应逐步显现。

随着“惠州—大阪—神户”首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及海铁联运的开通、公用液体化工码头的正式启用、华瀛燃料油调和配送项目的开工建设,全区物流产业发展架构初步形成。

截至2010年底,区内物流企业有91家。

2010年惠州港口货物吞吐量4287.6万吨,是2005年的2.3倍,年均递增18.4%;

现代物流产业增加值10.9亿元,是2005年的1.5倍,年均递增8.6%。

——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产业升级动力增强。

“十一五”时期,全区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达6287万元,是“十五”时期的33.2倍,重点引进培育具有行业代表性的精细化工、电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政产学研合作。

启动了占地50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的科技创新产业园建设。

成立了大亚湾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先后与7所国内知名高校达成合作协议组建研发机构,吸引十多所高校在我区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

大力引导扶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截至2010年全区组建企业研发中心20个、工程中心12个。

3.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十一五”时期,全区累计投资113多亿元、实施城建项目200多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交通路网加速推进。

全面推进区内路网建设,石化大道、中兴中路、惠深沿海高速、惠大铁路进港线等已建成通车,北环路、滨海大道、厦深铁路大亚湾段建设进展顺利。

全力推进与周边地区的路网对接,推动珠三角一体化进程,为实现同城发展创造了条件。

——公用设施配套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日供水能力从“十五”期间的31.9万吨/天提高到55万吨/天,目前全区日总供水量约为11.5万吨/天;

建设了石化区和中心区两个污水处理厂,建成了污水管网14.2公里,污水处理能力达10.9万吨/天;

建成了一条长达22公里污水排海管线;

建成了220千伏电站3个,输电线路总长897.9公里,供电能力达1872万千瓦时/天。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十一五”时期,共投入3.45亿元完成30宗园林绿化工程。

截至2010年底,全区绿地率为34.3%,绿化覆盖面积938.8公顷,绿化覆盖率34.9%,人均绿地面积47.8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2平方米,人均公园面积11.7平方米。

区内红树林公园、渔人码头一期、惠民广场等项目已建成投入使用。

——环境保护更加协调。

建成启用了三座大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区内空气质量的严密监控。

2010年主要污染物新增排放量均在惠州市下达的控制目标以内,全年环境空气质量达到或好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的天数为365天,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均达到国家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2010年底,大亚湾区管委会顺利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4.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十一五”时期,全面完成了全国文明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工作,文明城市成果得到巩固。

完成了霞涌中心小学、大亚湾第一中学高中部、大亚湾第三中学新校区、澳头中心小学新校区、体育中心改造工程、帆板基地等多个教育、体育项目的建设;

完成了西区医院改制、霞涌医院改造及设备购置工作,中大大亚湾医院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截至2010年底,全区累计完成185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提前5年实现了农家书屋在全区各行政村及社区100%的覆盖率。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统筹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健全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城乡低保每人每月均为315元,标准超过珠三角地区平均水平。

5.政务服务进一步完善,工作效能显著提高

政府机构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在全市率先推行公务卡支付和结算方式改革,全面推进“组帐镇理”。

建立机关作风暗访制度和区直机关单位“评佳评差”机制,设立了大亚湾区电子监察网络中心及民意“绿色通道”,区内机关效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服务型政府体系基本完善。

2010年,区管委会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大亚湾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新的时期,既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1.发展的机遇

——国内外与省市形势为大亚湾区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国际环境看,和平、发展、合作仍将是主流,世界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再调整期,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经济版图正发生重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升。

从国内形势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大局稳定。

《规划纲要》为广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大亚湾在区域合作方面提供了契机,广东省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大亚湾区经济结构优化带来了新的机遇。

惠州市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和八大基地的建设,将直接推动大亚湾区经济与社会发展。

——广东省和惠州市对石化产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有利于大亚湾区石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石化行业是大亚湾区的主导产业。

近年来,广东省一直努力营造东起惠州、西到湛江的广东沿海石化产业带。

2009年底,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石化产业振兴规划》,该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是建设广东三大石化基地,其中就包括了惠州大亚湾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惠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亚湾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在贯彻实施《规划纲要》过程中,提出了构建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建设大产业”的战略思路。

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大亚湾区发展精细化工及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强大的动力。

——“深莞惠经济圈”的构建,有利于增强区域合作

为加快“深莞惠经济圈”的建设,深莞惠三市将联手推动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协调发展。

通过优势互补,培育规模超大超强的新兴产业群,打造珠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先行区。

大亚湾区毗邻深圳,将更充分地承接以深圳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效应,利用深圳在研发、人才和资金方面的优势,推进产业合作。

随着“深莞惠经济圈”的构建,环大亚湾区域合作将逐步推进,区域互动新格局正在形成,大亚湾区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加大。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为大亚湾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十一五”时期,在大项目的带动下,大亚湾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多项主要经济指标的增幅在惠州市各县区位居前列,产业基础较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较强。

这为大亚湾率先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面临的挑战

——外向型经济面临较大的挑战

“十二五”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减缓,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外向型经济面临较大的挑战。

扩大内需,充分利用国内市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将是必然选择。

——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亟待优化

大亚湾区的产业布局已经初步形成,多层次面向市场的产业链也在逐步延伸,但在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产业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约束强化的背景下,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发展高端、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产业势在必行。

与此同时,发挥大项目的带动效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和内生性,提高区域整体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将是重要的选择。

——技术和人才储备体系有待完善

大亚湾区的建设虽然取得辉煌成就,但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高水平技术支持和人才储备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产业的发展,对技术研发、技术支持将有更高的要求。

引进、培育技术型生产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高水平的技术研发及孵化基地,推动园区产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资源约束将进一步加大

“十二五”时期,我国不仅要面临来自国际社会要求节能减排的压力,也要面对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必将采取更为严格的资源环境约束机制,土地、环保等指标的控制将更加严格。

而“十二五”时期,正是我区重化工业和城镇加速推进时期,工业项目的落地和城乡建设的推进,都将面临更大的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

——节能减排和环保压力加大

国家对石化产业生产过程制定了更为严格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污染物控制排放指标也日益严格。

虽然我区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石化区,但要建成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节能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同时,随着大亚湾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还将加快,产业结构重型化的趋势将加深,居民能源消费也呈刚性增长,这使得“十二五”的节能减排任务异常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规划纲要》。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以切实改善民生为根本,维持社会和谐稳定,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努力争当全市“加快转型升级,升华惠民之州,建设幸福惠州”的排头兵。

(二)发展原则

1.坚持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原则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兼顾潜力优势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先,把包括经济建设在内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

重点做好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工作。

在决策上充分尊重企业和民众意愿,集中民智;

在执行中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形成发展合力;

在城市建设中充分贯彻宜于人居、宜于创业的指导思想。

通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发展的调节和推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通过政府产业政策和宏观调控,强化机制、体制建设,营造和优化发展环境,加速主导产业壮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3.集约发展和协调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

既要突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实现单位工业用地产值最大化,又要保证全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做到环境开发与保护、主导产业与特色产业并举,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并重,切实提升整体实力。

4.坚持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增强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继续加大国际合资、合作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人才和智力,跟踪国际发展的新趋势,不断提高新技术创新的研发起点。

三、发展战略与发展目标

(一)发展战略

根据中央、省、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和目标,以及大亚湾区在实施《规划纲要》中的发展定位,结合大亚湾区的自然优势和发展现状,提出五大发展战略。

1.产业升级战略

以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纽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抓住深莞惠经济圈建设和推进珠三角一体化的有利时机,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主导产业突出、布局合理、低能耗、少污染的产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充分借助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的机遇,形成较完善和大规模的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推动工业产业向高附加值、低污染、精细化方向发展。

强化产业关联,构建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全面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

2.集约化发展战略

随着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日益减少,为了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集约用地,优化用地结构。

在土地利用方面,要通过“三调整”,实现“三提高”:

一是调整用地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是调整用地方式,提高用地效益。

三是调整用地门槛,提高用地效益。

通过绿色门槛,严格控制污染企业进区;

通过技术门槛,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

通过投资门槛,重点引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3.创新驱动战略

始终把推进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

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奖励、融资等机制体制,围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产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强的科技创新企业和品牌。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加强政产学研合作,加快与各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建立科技研发联盟的进度,进一步提升大亚湾区域竞争实力。

4.绿色低碳战略

以低碳转型为核心思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区域的重点内容。

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现有产业为依托,积极引进节能环保、新兴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率的方向发展,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5.城乡一体化战略

按照《规划纲要》的要求,“十二五”时期大亚湾区将继续围绕“惠民新区、和谐港湾”的总体目标,树立敢为人先的理念,加快城市化建设进程,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加强就业社保,着重制度创新和改善民生,全面促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八个方面一体化发展。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力争全区工业总产值、港口货物吞吐量、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础设施投入、科技投入等五项指标均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世界先进水平的石油化工产业基地初步建成,现代服务业发展获得实质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1.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

“十二五”期末,工业总产值达2650亿元,年均增长15.7%;

全区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20亿元,年均增长12.6%;

地方一般预算财政收入达28.2亿元,年均增长15%。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现代产业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提高。

到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563.5亿元,年均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5亿元,年均增长1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318亿元,年均增长6%。

3.社会民生明显进步

“十二五”期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900元,年均增长5%,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区内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到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建设幸福大亚湾的法治保障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确实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4.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资源效率和环境质量持续提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人均绿地面积65平方米。

5.区域合作不断加强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加强统筹规划,联手共建,实现与周边地区在产业发展、道路交通、区域环保合作、人才交流、金融服务、社会保障、信息共享、治安防控等方面紧密合作。

四、主要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具有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

1.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石化龙头产业

着力培育石化主导产业、兼顾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以及现代仓储物流产业,全力打造世界级石油化工产业基地。

以加快推进中海油炼化二期建设为核心,提升大亚湾区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以临港优势为有效补充,实现原料来源多元化产业群;

坚持一体化和循环经济理念,发展大型石化下游深加工产业,逐步完善产业链结构,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形成石化下游深加工产业群;

以市场为导向,走差异化、高端化发展路线,结合周边市场需求特点,形成高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进一步提高石化产业现代服务业比重,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现代石化服务业产业群。

到2015年,石化区炼油规模力争达到2200万吨/年,乙烯规模达到200万吨/年,石化工业总产值超过2200亿元。

“十二五”时期,加快启动纯洲片区的开发建设,确保用地需求,积极推进精细化工园区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与石化区相关联的精细化工项目。

——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

大力推动西部综合产业区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紧紧把握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趋势,抓住当今世界汽车转型的有利时机,以现有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产业为基础,重点发展以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电控、电机等为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以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现代通信、汽车电子等为主的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

鼓励现有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

到2015年,全区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到350亿元,年均递增13.4%,汽车零部件产业工业总产值53亿元,年均递增3.9%。

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石化、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等先进制造业和大亚湾的区位优势,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积极打造商贸流通集聚区

加快完善我区指导性、操作性强的商业网点规划编制,促进商贸流通业有序发展。

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在我区建立生产、销售一体化的商贸流通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

到2015年,力争打造2个以上环境舒适、服务周全、层次较高的商品交易和购物中心。

——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整合岸线资源,加快惠州港的码头、航道及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港口吞吐接卸能力,率先发展“物联网”,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积极开通国际航线,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延伸物流产业链。

依托大石化、大港口,鼓励和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推动我区油品和化工品交易平台建设,建立石化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单一装卸仓储业务向港口物流综合服务转变。

2015年力争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

强化规划引导,加快实施惠州旅游“3510”工程,着力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品牌,利用“3S”(即阳光、沙滩、大海)优势资源,重点发展度假、商务会谈、游艇及海上运动等高端旅游产品。

借助“大项目、大港口、大工业”的特色资源,支持发展商务旅游和工业旅游等特色旅游。

以霞涌黄金海岸海滨区和东升岛为重点,积极打造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加快渔人码头二期、游艇基地、高级酒店等一批休闲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配套服务,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力争在2015年游客接待量超过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元。

3.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提升产业层次、高起点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国家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结合大亚湾的区情和科技、产业基础,明确大亚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思路。

——加强规划引导

加快编制大亚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促进新的支柱型产业形成,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明确重点发展领域

依托现有石化产业,借助精细化工的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环保化工材料、医药制造等产业。

依托现有电子信息产业,着重发展LED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