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5课《孔乙己》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5课《孔乙己》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2单元 第5课《孔乙己》课堂教学艺术镜头 新人教版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们读读第6段,感受掌柜及众人对孔乙己的精神蹂躏。
(生读文段)
我同意他的说法。
11段中“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颓唐”一词已经看出孔乙己毫无生气,已经没了精气神了,仿佛灯枯油尽,他就剩一具空壳了,他很可怜了。
一个“仰面”与课文第4段的外貌描写形成了鲜明对比,已经让人看不到他的“身材高大”了,身体已经极度残疾,可掌柜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
哪里看出?
课文11段这样写,“掌柜仍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便和掌柜都笑了”。
他此刻是“决不责备我”,因为他此刻要对孔乙己决不手软、决不心慈,他绝不放过每一次的取笑机会,他正往孔乙己的伤疤上撒盐。
孔乙己有多痛苦他就有多快乐,他正这样无情的快活着,哪有空责备我呢?
好一个“决不手软”“决不心慈”“决不放过”,我们仿佛正看到掌柜拿着利刃在切割着孔乙己的命根子——“你怎的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呢”,以及他得意的狂笑。
作者就是要通过这个“决”字批判掌柜的麻木冷酷。
同学们义愤填膺地谴责掌柜的冷酷无情没有人性,这也是鲁迅先生呐喊的声音吧。
一个“决”字让我们感受到孔乙己的艰难生存,也让我们看到了掌柜的冷漠无情,看到了当时社会的悲哀,这真是“一字里面孕乾坤,决字妙笔写悲情”啊!
鲁迅先生以洗练的笔墨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灰暗色彩。
2.“穷”解孔乙己
安徽省临泉县杨桥高级职业中学牛玉峰
第四段中,孔乙己被别人嘲讽挤兑得无言以对时,除了一些自欺欺人的争辩,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引用了孔子的“君子固穷”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呢?
同学们思考,讨论。
我觉得应该是讽刺,课下注释是“语见《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贫困。
固,安守”。
孔乙己并没有安于贫困,而是人穷志短,偷人家东西。
说得有道理,他用了一个成语“人穷志短”,能不能说得再具体些?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唯一”说明他另类,既放不下代表读书人的长衫,又没有钱支撑他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他的身材很高大,完全可以干点活养活自己,但是他却总是“偷”,结果是脸色青白,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个宁愿挨饿挨打受气,却不愿自食其力的人,不就是人穷志短吗?
我也赞同。
他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常言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的衣服都无法扫的人,哪来的志向呢?
(笑声)特别是他屡次遭人嘲笑,却依然又来喝酒让大家继续嘲笑,这样的人没有尊严,哪来的志向呢?
(掌声)还有,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还爬着去喝一碗酒,继续让大家嘲笑,只能说明他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依然没有任何的醒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自暴自弃、人穷志短的可怜的穷人。
(掌声)
山穷水尽仍不醒悟,你们刚才从孔乙己的外貌、行为、思想等方面来分析,头头是道,而且还能旁征博引,很好。
老师,我来补充一下。
我查了一下,原文是“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
文中的孔乙己偷人家东西,不就是遇到穷困而胡作非为吗?
这也是人穷志短吧。
及时查证,补充得很好,你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良苦用心,他对孔乙己这样的读书人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那大家能不能用带“穷”的词来说一下你眼中的孔乙己呢?
可以合作讨论。
学生思考后请代表发言。
孔乙己是一个“穷酸”之人。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这是卖弄学问;
他用“窃书不能算偷”进行糊弄,是自欺欺人;
他想教“我”认字,却又卖弄“回”字的四种写法;
他被其他人逼问得哑口无言时只能用别人听不懂的话来“忽悠”;
特别是他偶尔有钱了,就炫耀似的排出九文大钱。
这都说明他是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穷酸秀才。
(笑声,掌声)
你的一连串的证据,确实能说明孔乙己就是一个穷困而迂腐的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的落魄文人。
孔乙己是一个“穷途末路”之人。
他没有生存的技能(其他同学说他会抄书),脱不下长衫来干活;
他虽然能帮人抄书,但手脚不干净,后来又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也没有生存的空间,自己学无所成,汲汲于功名利禄,渴望飞黄腾达,不适应社会,穿长衫的鄙视他,短衣帮嘲笑他,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大约的确死了”,他的命运就是山穷水尽、穷途末路。
我认为孔乙己是一个“穷士”。
虽然他在物资上很穷困潦倒,但他在品行上应该称得上是一个“士”。
请说说你的理由。
孔乙己虽然因为穷,好喝懒做,语言行为带着穷酸之气,偶尔免不了做些偷窃之事,但他在人品上还是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如在他教“我“认字和分茵香豆给小孩子吃的两件上,都体现了他的善良。
他自己没有钱,只能要一碟茴香豆来下酒,但是遇到孩子们眼馋的目光时,他没有吝啬,而是一人一颗。
我觉得从这点来看,他就是一个值得称道的“士”。
大家说得都非常好,看一个人,不能只盯着某一点,而应该全面地来看。
“穷人”孔乙己是一个经济上穷困潦倒的穷光蛋,精神上缺少君子固穷的坚守,行为上有小人穷斯滥的劣迹,思想上还对功名利禄穷追不舍,尽管品行上尚且善良,但是在那个病入膏肓的时代里,他的命运只能是穷途末路。
我们为孔乙己的不幸而悲伤,我们更要从这个人物身上获得一些启示。
3.细微之处见精神
河南濮阳市第三中学董金刚
艺术的分析常常是在最微妙的地方见功夫的。
细读,仔细地读,细腻地读,认真地读,是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好方法。
文中哪些句子、词语富有表现力,能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呢?
(学生们多遍朗读和默读后,聚焦文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惟一的人”这一关键句,还有动词“排”与“摸”的差异,渐渐品出孔乙己贫寒却死要面子的可怜可笑形象。
)
老师很高兴,我们已经能从小说的字句出发进行思考赏析了。
请再安静地阅读课文,看看我们还能有哪些新的发现。
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
请说说看。
小说第1段中说“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而第4段中说“排出九文大钱”,第11段中说“摸出四文大钱”。
为什么后面两处用“大钱”而不用“铜钱”呢?
你读得很细致,发现了一处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也许这是我们继续深入赏析这篇小说的好契机。
要解开这个疑问,我们不妨先“还原”历史现场,看看“大钱”是否就比“铜钱”的面值“大”。
学生跳读后回答。
不大。
能从文中找出凭据吗?
从第4段的叙述看,“九文大钱”能买两碗酒和一碟茴香豆,那么,“四文大钱”其实也就是“四文铜钱”。
在购买力上,“四文大钱”与“四文铜钱”是等值的。
那么,文中的“大钱”能换成“铜钱”吗?
我们不妨试着换一换,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看有没有区别。
(生细读课文,重点品读第4段和第11段。
一生举手。
好,你有了新发现。
我感觉这里的“大钱”与“排”字意蕴相同。
孔乙己消费的“九文”铜钱的确比短衣帮的“四文”铜钱“大”。
第4段用“大”字是表示孔乙己相对于短衣帮“大”。
短衣帮嘲笑孔乙己时,孔乙己“他不回答”,直接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他对短衣帮是很不屑的,自认为自己是比他们有身份的,便“排出九文大钱”,这里用“大钱”透露出孔乙己这个人在摆阔,很自傲,“大”字写出了孔乙己不屑、自傲的心态。
好。
能从情节对比中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到作者鲁迅的“眼神”,品析得很精彩。
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喝酒时,“脸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被丁举人打断了腿,是用手走来的。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这里的“四文大钱”是孔乙己珍藏的四文钱,是他最后的四文钱,买了酒喝他便身无分文,文中用“大钱”,也许是因为对于此时穷困潦倒的孔乙己而言,这“四文”钱是他最“大”的财富了。
这是孔乙己最“大”的钱了呀!
这“大”,还能读出什么?
这两处“大钱”还暗含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态度。
既可笑可恨他的好吃懒做、死要面子、穷摆阔,又可怜可叹他的悲剧人生。
(其他学生微微点头。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是啊!
我们已品出了两处“大钱”的不同意蕴,以及暗含其中的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态度。
我想提醒大家,文中还有写钱的文字吗,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呢?
(生细读课文。
小说中四次写到酒店掌柜念叨“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这“十九个钱”算是“大钱”吗?
怎么理解?
在掌柜眼里这“十九个钱”,根本称不上是“大钱”,但这却是孔乙己无法还清的巨额债务,孔乙己是如此的穷困潦倒,可悲可叹!
就是这“十九个钱”,掌柜念叨了四次之多,他只记得这“十九个钱”,这是一个对生命尊严麻木冷漠的心灵,他给孔乙己的只有嘲笑罢了。
……
同学们,“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孔乙己》就是这样的经典之作,对它的品读、感悟是没有止境的。
让我非常高兴的是,我们学习并尝试运用了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个好方法——细读。
“艺术的分析常常是在最微妙的地方见功夫的”,大家的细读潜力很大。
老师这里还有几篇赏析文章,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并继续细读经典作品《孔乙己》,提高自己鉴赏小说的能力。
4.温情和冷酷
温州市龙湾区外国语学校王欣
找出《孔乙己》中最温情的描写,读一读。
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是温情的一幕。
(生读)
你能说说这里面的哪些细节有温情吗?
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孔乙己没有多少钱。
钱也来之不易。
这样的经济状况,还能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吃,让人感到他的善良。
孔乙己多花一文钱买一碟茴香豆,其实是为了表示他比花四文钱买酒的短衣帮要高贵!
这一文钱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
但是,他却给孩子们茴香豆吃,说明他是喜欢孩子的。
喜欢孩子足见他的善良!
鲁迅先生也是喜欢孩子的!
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哪些写到了孩子?
《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社戏》《雪》
这些文章中都有孩子。
而且很多文章是把孩子当成民族的希望的代名词的!
鲁迅笔下的人物孔乙己也爱孩子,即便孔乙己不是当孩子当成希望,那他也是有良知的人!
那么,既然分给孩子们豆吃,那为什么不把豆子分完呢?
因为孔乙己太窘迫,再分自己就没有了。
这样刻画孔乙己的性格恰到好处!
这才能刻画出孔乙己的矛盾心理!
好一个矛盾心理!
说说具体矛盾在哪里?
他想给孩子们豆吃,但自己的豆又不多。
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对,他是财力不足!
其实,作者对这种矛盾心理的描写都体现在一个字上了?
哪个字?
罩!
对!
大家用手比划一下这个“罩”字。
看老师比划,你们觉得是哪个动作?
(师比划两个动作:
一是五指并拢盖在上面;
一是五指岔开遮在上面)
应该是第二个动作。
五指岔开。
为什么?
如果是五指并拢,孩子就全看不见了。
对孩子太“残酷”!
五指岔开,才更能体现出孔乙己既善良又迂腐的一面。
在加上后面的“多乎哉,不多也”就更可笑了。
所以,这温情的一幕,写出了主人公的善良。
正是因为他善良未泯,所以——.能不能把老师没说完的话补完?
正是因为他善良未泯,所以孔乙己的遭遇才值得同情。
正是因为他善良未泯,所以人们对他的死活不管不问才显得无情!
正是因为他善良未泯,所以摧残孔乙己的社会和摧残他的人才显得残酷无情!
“哀其不幸”,鲁迅同情他,鲁迅曾对孙伏园说,写《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
那么,孔乙己最值得同情、最不幸的境遇体现在哪个细节呢?
谁能读一读。
(生读“不一会儿…..用这手慢慢走去了”)你读得很好,大家觉得哪个很平常的字最见鲁迅先生的语言功力呢?
“笑”字。
“笑”很有意味,还有一个字也不可忽略。
“走”字。
孔乙己是用手走来的。
所以,这个“走”很见功力。
那为什么不用“爬”呢?
(生沉思)
“走”本是脚的动作。
而孔乙己却只能用手来代替脚,全部的力气都用在手上了。
而且动作是“慢慢”的,说明什么呢?
说明孔乙己身体已经很差了。
再读这句话。
读出感觉来。
(生读)对啊!
如果说分茴香豆给孩子是最温情的地方,那么,用手走去就是最冷酷的细节了。
这是应该最引起人们同情的地方。
可孔乙己得到了什么呢?
依然是讥笑。
依然是嘲讽。
一个行将就木的人,一个高度残疾的人,一个并没有作恶的人,一个没有任何生活能力的人,就这样在说笑声中远去了。
留在你心头是什么呢?
是酸楚!
是对孔乙己的同情!
文中有没有谁心生同意的?
有。
小伙计。
“见他满手是泥,他原来就是用这手走来的”
小伙计是唯一一个没有完全丧失良知的人!
PPT: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把未来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不要像掌柜和酒客一样丧失良心!
呼吁救救孩子是鲁迅一贯的主张!
还有愤怒!
对看客的控诉!
看客们和掌柜的太没人性了!
他们是作者批判的对象。
其实,作者批判只是这样几个人吗?
不是!
作者矛头所指是整个社会!
一个对不幸者不心生同情的社会是要被埋葬的社会!
一个对弱者肆意践踏的社会是要被推翻的社会!
这就是鲁迅的呐喊!
5.挖出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
天津市天津中学吴奇
质朴平淡的语言散发着精彩的魅力,除了饱含深情外,其魅力还来源于藏在文字背后面的逻辑。
我们读小说,很少去关注文字背后的逻辑。
其实,正是这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逻辑,使得语言精彩,使得人物形象鲜明。
我们选择第6自然段,试着分析。
生读: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我们分角色朗读,最好能把角色的内心想法也一起说出来。
请同桌先分角色尝试朗读,然后交流。
【酒客】:
(瞧不起的神气和语调)“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画外音】:
听,诱敌深入啊!
酒客的“问”看似简单,实则很刁。
因为这“问”的对象不是短衣帮的酒客而是读书人孔乙己。
要是问短衣帮,短衣帮直接就回答“不认识”,即使回答“认识”,大家也不信,一笑了之。
但要是问孔乙己呢?
不管孔乙己怎么回答,酒客都会给孔乙己重创的。
假如孔乙己回答“不认识字”呢?
【孔乙己】
(赌气地)“我不认识字!
【酒客】
(大笑,挖苦)“那你的书白读了,真完蛋,真窝囊!
难怪你中不了秀才!
【画外音】对于读过书的孔乙己岂不是白白受一顿揶揄?
假如不屑回答,那就是证明自己是“认识字”的,那么正好落入酒客的圈套,酒客趁此杀个回马枪。
【孔乙己】“问我这个读书人这样的问题简直是无聊之极,我还不认识字么!
切!
(鄙视地)“你当真认识字么?
别吹牛!
(一脸不屑置辩的神气)“我还不认识字么!
超鄙视你们!
(坏坏地)“你认识字,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孔乙己】“我、我、我……”
【画外音】这“半个秀才”是何等歹毒!
何其残忍!
像匕首一样直接刺进孔乙己心窝,一招毙命!
此时,孔乙己像被扎的皮球顿时瘪了下来,精神立刻颓唐不安,脸笼灰色,无力争辩!
这又何其令人可怜!
酒客用的什么方法?
两头堵的方法。
我们从逻辑方面一起来分析一下,从因果关系入手。
结合科举有关知识及历史背景,在短衣帮心里会得出这样的推论:
“识字读书,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就能中秀才。
”反过来呢?
“中秀才,你得参加科举,你参加科举,你就得识字读书。
但“不是识字读书的参加科举的都能中秀才”。
孔乙己就认识字,也多次参加科举,但就是没中啊。
是的。
我们看看,酒客用的是哪个推论?
思维过程是什么?
识字读书,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就能中秀才。
孔乙己识字读书,孔乙己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了,孔乙己就能中秀才。
酒客们明明知道孔乙己没有考中秀才,也明明知道孔乙己认识字,但为了挖苦、愚弄孔乙己,就给孔乙己挖坑。
通过挖坑(“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
”),让孔乙己说出自己认字,然后用“识字读书,就能参加科举,参加科举就能中秀才”这个推论来推出孔乙己能中秀才;
但事实上孔乙己多次参加科举却没有中秀才。
用这样对比,迫使孔乙己现出一副狼狈相,借此“哄笑”,获得某种龌龊的满足。
我们都知道,深受“学而优则仕”思想毒害的孔乙己,学而不优,屡试不第便成了其这一生的奇耻大辱,是其最大的心病。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
酒客们用“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来戳孔乙己心窝子,真是太狠毒了!
文中,穿长衫的,代表着当官的,代表着贵族、乡绅。
是读书人的标志,是文化人的标志。
那么短衣帮呢?
这些短衣帮,是做工的人,是经济不阔绰的人,是贫困的人,是处在社会底层的人,和孔乙己社会地位一样低。
在咸亨酒店里,穿“长”衫的,并不“长”在厚德上,而是“长”在刻薄上,冷酷上。
毫无恻隐之心,却有无聊之嘴脸。
短衣帮呢?
短衣帮虽是底层人,但嘲弄、糟蹋他人的能力是很强的。
短衣帮,仅仅是“短”在穿着上吗?
“短”在物质贫穷上吗?
不是,更“短”在人性上。
物质贫穷,精神更贫穷。
与穿长衫的一样刻薄、冷酷,同样也是有麻木之嘴脸,无恻隐之心。
我们这样分析,酒客之丑恶嘴脸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在眼前!
我们一面对酒客人性之恶憎恶,一面又对孔乙己受如此嘲笑而痛心可怜。
酒客、孔乙己鲜明的形象及作者对人性深沉的批判,通过文字背后的逻辑之光给照亮的分外鲜明。
6.小说,往“小”里去说
肖培东
《孔乙己》这篇经典的小说,匠心独具,又有着丰富的主题意蕴。
一代又一代人在读它,读小说中的“笑”,读小说中的“我”,读“看”与“被看”,读“的确”和“大约”,读“排”和“摸”,读那个呈现世态的酒店和那滋味无穷的酒,还有孔乙己的长衫、脸和手……当我们以为我们都读懂了的时候,其实,读经典的旅程可能才刚刚开始,因为“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卡尔维诺)。
经典常教常新,潜入文本深处去探寻,我们会惊喜于我们的新的发现,那些曾经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的“小”却是这般的精彩。
小说,真的需要往“小”里去说!
比如,我们会从众人的“笑”中读出社会的冷漠,我们还会从众人讽刺挖苦孔乙己的语言中,感受到世态炎凉和孔乙己处境的艰难,但我们很难想到“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这个句子中还有一个小小的“决”字,也能读出这些意蕴,实在是奥妙无穷。
“句子中的‘决’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陈占云老师以这样一个主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一个“决”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结合小说语境,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
众人的笑,众人对孔乙己冷嘲热讽的话语,都在“决”字之下鲜活起来。
一个“决”字,就是一张冷酷无情的丑陋嘴脸,就是一把闪着寒光利刃,“决不手软,决不心慈,决不放过”,陈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孔乙己如此艰难的生存境遇,真是“一字里面孕乾坤,决字妙笔写悲情”。
其实,每一个经典文本都是一个独特的、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话语系统,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都是这个话语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一个不经意的词,就可能是撬起整个文本阅读的密码。
这个密码,在陈老师是“决”,在牛玉峰老师那里,则是“穷”。
对于孔乙己说的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之类的话,我们曾经读出的是孔乙己的迂腐,极少有人会去想“穷”字里还会有什么文章可作,但牛老师却用这个密码开启了解读人物的大门。
“人穷志短”“穷酸”“穷途末路”“穷士”……一个“穷”字说尽了孔乙己的形象和命运。
学生沿着“穷”字指引的路径,走进了孔乙己的内心世界,也领悟的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可谓“穷”尽一生,“穷”至文本深处。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课,要从学生一望而知的文本里面探索出一无所知的奥秘来。
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耐心,更要有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品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董金刚老师在细读中找到了《孔乙己》“最微妙的地方”,这就是小说中对“钱”的描写。
鲁迅先生对“钱”的多次描写不是随意之笔,而是匠心所在,董老师深得其“妙意”。
董老师先下发相关资料,要求学生细读理解“排”与“摸”这两个动词的妙用,又以“为什么后面两处用‘大钱’而不用‘铜钱’”激疑引发学生思考。
学生从“大钱”里读出了孔乙己在短衣帮面前的摆阔与自傲,读出了孔乙己最后的穷困潦倒,读出了孔乙己可悲可叹的一生,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正如董老师所说,这是“一处很容易被忽略的细节”,但却是切入这篇小说的入口,虽“微”却“妙”。
小说,要往“小”里去说,自然离不开说细节。
“有时一篇短篇小说就是一个细节,或者说有时一个细节救活了一个短篇小说。
”(刘恪)小说的细节就有这样的魔力,我们有时可能忘记了一篇小说的情节,但我们却无法忘记那些“救活了一个短篇小说”的细节。
王欣老师让学生找出《孔乙己》中最温情和最冷酷的细节,细细品读,可谓找准了作者文笔的着力点。
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的温情,因为一个“罩”字而被学生铭记;
孔乙己最值得同情、最不幸的境遇,因为一个“走”字而令学生难忘。
场景的具体化会落实到场面的细节里,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在文本中每一个词又都是一个细节。
值得一说的是,这是两个有着鲜明对比感的场景描写,因为这温情和冷酷,学生才读懂了鲁迅先生的呐喊:
“一个对不幸者不心生同情的社会是要被埋葬的社会!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小说教学,既要有宏观的整体的思考,又需要立足在言语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