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
《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重要储粮害虫41种一教学内容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
分布:
内蒙古、四川、福建、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广东、广西。
2.玉米象SitophiluszeamaisMotschulsky(图2)
maizeweevil
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
成虫体长3~5mm,圆筒形,全体锈褐色至暗褐色,甚至黑色,背面稍有光泽。
头部向前延伸呈象鼻状,称此为“喙”。
雄虫的喙短粗,表面粗糙;
雌虫的喙比较细长,表面光滑。
触角膝状,无刻点,柄节长大,第3节与第4节长度之比约为5:
3;
端节呈长椭圆形,实际由第8、9两节好似愈合而成,故看起来象由8节组成似的。
前胸背板端缘较后缘狭,与头部相连接的部分呈一窄领状,中央稍向后方凹入。
在领状的后缘生有刻点,呈一横列,并生有,淡黄色叶状毛。
整个前胸背板布着圆形刻点,中央仿沸有一隆起线似的,但有的个体不明显。
鞘翅长形,后缘细而尖圆。
两鞘翅刻点和隆起线不明显,约有13条纵刻点行。
每鞘翅基部和端部各有一个橙黄色黄色的椭圆形斑纹。
后翅发达,膜质透明。
足三对,前足最粗大,次之为后、中足。
各节以腿节最粗,特别是前足腿节。
跗节5节,第1、2等长,第3节二裂,第4节微小隐于第3节背面的凹陷内,第5节细长,具2爪。
雄虫外生殖器阳茎表面几乎扁平,但中间有一条纵隆脊,脊两测各有一条明显的纵沟。
因此,阳茎横切面呈“山”字形。
阳茎基片呈长三角形。
雌虫外生殖器的“Y”形骨片两臂较狭长,略向内弯。
臂的顶端略尖。
在我国北方地区一年发生l~2代,在中原地区3~4代,亚热带地区可达6~7代。
主要以成虫越冬。
当气温下降到15℃以下时成虫不再活动。
成虫用喙在粮粒表面做卵窝,每个卵窝内产l粒卵,然后用粘液封口。
卵期一般为3~16d,幼虫期13~28d,前蛹期l~2d,蛹期4~12d。
幼虫有4龄。
在27℃及66~72%RH下,l~4龄幼虫的历期分别为3.6d、4.7d、4.8d、5d。
玉米象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7~34℃,最适温为27~31℃;
发育的相对湿度范围为45~100%,最适相对湿度为70%。
图2玉米象
玉米象为储粮的头号大害虫,对多种谷物及加工品、豆类、油料、干果、药材均造成严重危害。
在适宜的条件下,粮食储藏期所造成的重量损失在3个月内可达11.25%,6个月内可达35.12%。
国内各省区。
3.谷蠹Rhyzoperthadominica(Fbricius)(图3)
lessergrainborer
鞘翅目(Coleoptera)长蠹科(Bostrichidae)
成虫体长2~3mm。
长圆筒形,赤褐至暗褐色,略有光泽。
触角叶片状,10节,第l、第2节几等长,末端3节扁平膨大呈三角形。
前胸背板遮盖头部,前半部有成排的鱼鳞状短齿作同心圆排列,后半部具扁平小颗瘤。
小盾片方形。
鞘翅颇长,两侧平行且包围腹侧;
刻点成行,着生半直立的黄色弯曲的短毛。
在华中地区一年发生2代。
在广东可发生4代。
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常在发热的粮堆中,或当粮温降低时向粮堆下层转移,蛀入仓底与四周木扳内,以仓扳和储粮接触处为最多。
也有的潜伏在粮粒内或飞至野外树皮裂缝中越冬。
越冬成虫于翌年四月开始活动,交尾产卵,至7月间变为第一代成虫,八、九月间变为第二成虫,此时为害最严重,尤以九月份为甚。
据广西省试验结果:
谷蠹的卵期11~13d;
幼虫期28~71d(一般4龄,偶尔也有5~6龄);
前蛹期1~4d,蛹期3~7d,完成一代需43~93d,成虫寿命可长达一年。
每头雌虫一生平均可产卵200~500粒,每天产卵数一般不超过10粒。
卵单产或集产于谷颖或粮粒裂缝中,产在粉屑中或粮粒外面的较少,有时也产在包装物或墙壁缝隙中。
卵的孵化率高,一般能达100%。
孵出的幼虫一般钻人粮粒内为害,直至羽化成为成虫始钻出,未注入粮拉内幼虫则在粮粒间或粉屑中生活,侵入粮粒表面,尤喜食害胚部。
谷蠹耐干耐热性均很强,即使粮食含水量在8~10%或温度在38~40℃时,也能发育繁殖。
但对低温的抵抗能力较差。
谷蠹是一种好温性害虫,常活动于粮堆中、下层,具趋温群聚性,往往由此而引起粮堆局部发热,致使粮温升达37~38℃时,成虫也不离开发热层,并以每世代约一个月时间,连续不断地繁殖。
即使是在低温季节,整仓粮温低于发育始点温度,谷蠹仍可在群集部位继续繁殖为害。
谷蠹幼虫在蛀食为害的过程中,可在粮粒间产生大量白色粉末。
这些粉末可减少粮堆的孔隙度,影响熏蒸剂的扩散,导致杀虫效果下降。
成虫飞翔力强。
该虫发育的温度范围为18~39℃,最适发育温度为32~34℃;
发育的相对湿度范围为25~70%,最适的相对湿度为50~60%。
在最适条件下发育l代需要25d。
成虫寿命120~240d。
在最适条件下每4周的虫口增长率可达20倍。
此虫有较强的耐热、耐干能力,能在小麦中发育的最低含水量为9%。
该虫抗寒力差,在0.6℃以下存活7d,在0.6~2.2℃下存活不多于11d。
此虫是蛀食性重要储粮害虫之一,主要在我国南方诸省发生为害,尤以华南地区更为突出。
它对储粮所造成的损失,不亚于玉米象。
在大洋洲它的重要性大于王米象和谷象,因为它所咬下的谷物重号大大超过它所吃的重量;
所以它对粮食为害后所损失重量为其体重的5~6倍,而玉米象的损失重量约等于其体重。
谷蠹食性很复杂,不仅能为害禾谷类、粉类、豆类、淀粉、干果、豆饼、药材、各种植物种子,而且能为害竹广木材及其制品、皮革、图书等,其中以稻谷、小麦被害最烈,受害粮粒常被蛀成空壳,大量繁殖时往往引起储粮发热,使粮温高达38℃以上。
谷蠹蛀食木材,并喜在木质内潜伏、化蛹及越冬,严重破坏仓房木质结构。
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台湾、江西等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生。
图3谷蠹
1.成虫背面2.成虫侧面
4.大谷盗Tenebroidesmauritanicus(Linnaeus)(图4)
cadelle;
blackgrainbeetle
鞘翅目(Coleoptera)谷盗科(Ostomatidae)。
成虫体长6.5~11mm,长椭圆形,略扁平,黑色,有光泽。
前口式,头呈近三角形,触角棍棒状,11节,末3节向一侧扩展呈锯齿状。
前胸背板宽略大于长,前缘明显凹入,两前角明显呈尖状突出。
前胸背板后缘与鞘翅间形成颈状。
鞘翅的长度为宽度的2倍,末端圆,表面具纵刻点行7条,行间宽阔。
前足基节窝后方封闭,跗节5-5-5式,第一节很小,隐于胫节的端部凹陷内。
在温带地区,一年发生1~2代;
在热带地区,每年可发生3代。
幼虫和成虫均可越冬。
越冬时常潜伏于木板等各种缝隙或包装内。
成虫寿命和羽化的时间关系较大,若在春季羽化,寿命只有6~7个月;
若在秋末羽化,寿命可达1年以上。
在15℃下成虫可耐饥饿114d,幼虫可耐饥饿33d。
雌虫将卵产在碎屑或附近的缝隙内,每次可产卵20~30粒,可持续产卵2~14个月,每雌产卵量为430~1319粒。
幼虫有3~7龄,完成一个世代需65~400d。
不同食物对幼虫的发育影响较大,如用玉米粉或小麦饲喂的幼虫期为69d,用大麦粉饲喂的幼虫期为83d,而用上白粉、糙米或精米饲喂时幼虫期可长达180d。
其最适发育和繁殖的温度和湿度为28~30℃和70~80%RH,在此条件下,卵期为7d,幼虫期为48d,蛹期10d,完成1个世代约需65d。
在21℃下,卵期为15~17d,幼虫期为250~300d,蛹期22~25d,完成1个世代约需285~352d。
在温湿度和食物不适宜时,完成1个世代可长达3年。
在15℃时停止繁殖,12℃时停止活动。
大谷盗也可以生活在室外的树皮下和蛀木性昆虫的隧道内,营捕食生活。
主要危害小麦、大麦、稻谷、玉米、面粉、薯干,也危害油料、豆类、药材、干果等。
危害小麦、大麦等原粮时常咬食粮粒的胚部,1头幼虫可破坏小麦、大麦等种子1万多粒,使种子不能发芽。
幼虫喜好在木板内化蛹、潜伏和咬啮筛绢、麻袋及木板的习性,因此不但破坏粮粒的完整,也可严重破坏仓内的木板或木制品以及筛绢和麻袋等物品。
世界性分布。
国内除西藏和宁夏外,各地均有分布。
图4大谷盗
1.成虫(仿JoanMartin)
5.麦蛾SitotrogacerealellaOliver(图5)
Angoumoisgrainmoth
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
成虫体长4.0~6.0mm,翅展8~16mm。
虫体淡黄色或黄褐色,即似麦粒色或稻粒色,且有光泽。
头顶无丛毛。
复眼圆形,黑色,触角细长多节呈丝状,较前翅为短。
有喙,下唇须三节,向上弯曲,超过头顶,第2节披有粗圆鳞片,腹而粗糙;
末节长于第2节,细长而尖且弯曲。
前翅竹叶状,翅端较尖,翅面灰黄色,通常在翅端部及翅中横线处各有一若干黑色鳞片形成的小黑点。
后翅菜刀形,翅端较突出,前翘在近翅中室中部的位置向内凹人,翅面银灰色,缘毛均较长,尤以后缘毛更长,其长度约为后翅宽度的2倍。
前翅Sc脉伸达前缘的终点仅达翅中室一半,R脉五根,M脉三根,R4+5与M共柄,Cu脉二根,Cu2出自翅中室端部1/5处,A脉基部成叉状。
后翅Sc+R1脉较长,且自前缘凹入部始,渐渐极为接近前脉,终于M1与Rs共栖交点上方的前缘处,Rs在翅中室中段起向外延仲形成一个弯曲弧终于顶角。
M脉三根,M1与Rs共柄,共柄的交点位于全翅长的端部2/7处,A脉一根。
外生殖器的抱握器似桃形,顶端有一向外侧延伸较长而尖的弯钩突;
爪形突呈二裂状;
囊形突较抱握器为短。
阳茎棒状,基部收缩较细。
雌虫产卵器的交配节呈矩形;
后棒较前棒长一倍,交配囊为细长颈瓶形,骨化的交配孔呈椭圆的菱形囊内底部有二个分离的长椭圆形交配刺。
生活习性:
一年发生的代数随温度、湿度、食料等坏境条件不同而异。
一般在温暖地区一年发生4~6代,寒冷地区一年发生2~3代。
在江西,此虫从越冬幼虫到次年6月出现第一代成虫,大部分在田间产卵繁殖,7月上旬出现第2代成虫,7月底出现第3代成虫8月底出现第4代成虫,9月下旬或10月上句出现第5代成虫,11月上旬或中旬出现第6代成虫。
麦蛾大部分以老熟幼虫在粮粒内越冬,到次年春暖化蛹。
在距粮面30cm以内羽化的成虫,则爬出粮而进行交尾,交尾后24小时开始产卵;
在粮面深度一市尺以下羽化的成虫因不能钻出粮面而死亡。
在仓内产卵多产于粮堆表层,并多数产在稻谷的内外颖(稃)的间隙,护颖与外颖的间隙;
小麦的胚部、腹沟、顶部;
玉米的胚部。
在田间产卵时多数产在灌浆后近黄熟的稻、麦或玉米粒上。
卵少数散产,多数集产,每块数粒至数十粒,每粮粒上能产卵一、二十粒。
每雌虫产卵平均为86~94粒,多达389粒。
孵化的幼虫一般从粮粒的胚部或损伤处侵人粮粒内蛀食,在粮面孵化的幼虫钻人粮堆侵人粮粒的深度,一般为18mm~21mm,95%在18mm以内。
初孵化的幼虫耐饥能力为3d~4d,若找不到食物则死亡。
幼虫侵入粮粒后边食边生长,至老熟化蛹前在蛀食成空洞的顶端与粮粒的皮层下咬成一个直径1mm~2mm的羽化孔。
这个孔仅留着一层薄薄的膜和外面隔开,孔的周围有的被咬穿,有的未咬穿,彼此交错着,以备羽化后成虫顶破此薄膜从粮粒钻出。
老熟幼虫将羽化孔凿好后,则结一白色薄茧,在其中化蛹至羽化脱出。
麦蛾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1~35℃,发育最低温度为10~12℃。
在温度30~33℃,相对湿度75%,稻谷水分14.5~15%情况下,卵期为5~7d,平均为5.7d;
幼虫期15~21d,平均16.2d蛹期5d,完成一代发育的日数为25~33d。
粮食含水量在9%以下则不能生长。
温度44℃经6小时,各虫期均死亡。
幼虫在低温—17℃中经25小时死亡。
卵在10℃以下即不能孵化。
麦蛾是我国储粮的重要害虫,在我国长江以南为害严重。
它以幼虫蛀人粮粒,主要为害禾谷类籽粒,其中以小麦、稻谷、玉米受害最烈。
被害粒的重量损失,小麦平均43.8%,玉米因籽粒大小不同,平均损失为13.1~24%。
且一般被害后的小麦、稻谷籽粒几乎都丧失了发芽力。
成虫善飞、对温度适应性较强,能在仓内和田间产卵繁殖,如小麦在收获前被害率达0.26~2.06%。
国内除新疆、西藏外,其余各省均有发现。
图.5麦蛾
1.成虫(仿JoanMartin);
6.绿豆象CallosobruchuschinensisLinnaeus(图6)
azukibeanweevil
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
体长2.0~3.5mm。
体形粗短,近卵形。
表皮红褐色或暗褐色至黑色,足大部分红褐色。
雄虫触角栉齿状,雌虫锯齿状。
前胸背板后缘中央有2个明显的瘤突,每个瘤突上有l个椭圆形白毛斑,两个白毛斑多数情况下不融合。
鞘翅表皮颜色及毛色在“明色型”和“暗色型”个体中有很大区别:
在“明色型"
个体,鞘翅的基部及中部近外缘各有l个黑斑,其余皆为褐色;
在“暗色型”个体,鞘翅基部和端半部暗褐色至黑色,二者之间为褐色,常着生黄色毛,端半部暗色区中间和其前端各有l条灰白色横毛带。
臀板上主要着生灰白色毛。
腹部第3~5腹板两侧有浓密的白毛斑。
后足腿节腹面内缘脊近端部的齿略呈棒状,两侧缘略平行,末端钝圆。
雄性外生殖器的阳茎细长;
外阳茎瓣枪头状,基部缢缩;
内阳茎的囊区有l对肾形骨化板。
在我国中部地区一年发生5~7代,在广东发生10~11代。
以幼虫或成虫越冬,幼虫于次年春化蛹和羽化。
成虫寿命短,在最适条件下一般不多于12d。
雌虫喜欢将卵产在光滑的种子表面,平均产卵约70粒。
产出的卵带有大量的粘性物质,可牢固地粘附在种皮上。
幼虫孵化后直接穿透卵壳和种皮,垂直蛀入种子内,然后改成与种皮平行的方向蛀食前进。
幼虫共经历4龄。
最适于幼虫发育的温度为32℃、相对湿度为90%。
在不同条件下,每完成一代一般需要20~67d,其中卵期4~15d,幼虫期13~34d,蛹期3~18d。
最初几代一般都在仓内繁殖,当田间绿豆快要成熟时,成虫可从仓内飞往田间,将卵产于豆荚缝隙内。
在田间繁殖数代后,又随收获的豆子入仓继续繁殖。
当温度在10℃以下或高于37℃时,发育不能进行。
经济意义:
严重为害绿豆、赤豆、豇豆、鹰嘴豆、兵豆等多种豆类,田间被害率有时高达43~69%。
在中东,扁豆被害率高达70%。
图6绿豆象
l.雄成虫(暗色型);
2.雄性外生殖器;
3.后足腿节内侧,示内缘齿
国内绝大多数省区。
7.豌豆象Bruchuspisorum(Linnaeus)(图7)
peaweevil
成虫体长4.0mm一5.5mm。
表皮黑色,仅触角基部4一5节及前足与中足胫节红褐色。
前胸背板宽约为长的1.5倍;
侧齿着生于侧缘中央稍前处,齿尖指向后方;
侧缘在齿后凹入且外斜。
鞘翅两侧缘近平行,长约为肩宽的1.25倍,肩胛突出;
每鞘翅基半部有2一3个小白毛斑,端半部常有l条白色斜毛带,两翅端半部的斜毛带构成“八”字形。
臀板有明显的一对黑色斑。
后足腿节腹面的端前齿大而尖。
来自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豌豆象标本的触角、足和毛被的颜色变异较大。
例如,来自中亚的标本,臀板上的黑色斑不明显,雄虫触角全部黄色,雌虫触角基部5节和末节、前足和中足胫节黄色;
来自东亚和南亚的标本,有的个体身体背面全部着生淡灰色毛,无明显的暗色毛斑和横带(可作为一个亚种B.pisorumsbF.)。
一年发生l代,以成虫在仓房缝隙、包装物内、豆粒内、树皮下和杂物内越冬。
次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当豌豆开花结荚时,成虫飞往田间取食花粉花蜜,交尾产卵。
产卵盛期约在5月中旬。
卵散产于豆荚表面,每雌虫平均产卵150粒。
卵期5~18d,平均8~9d。
幼虫孵化后直接穿透荚壁蛀入豆粒。
幼虫4龄,幼虫期35~40d,蛹期14~21d,到7月份成虫羽化后由籽粒钻出,但仍有部分成虫留在豆粒内越冬。
严重为害豌豆属的作物,对豌豆种子的侵染率可达40%以上,为我国豌豆种植业的一大害虫。
此外,还为害以下各属的某些植物:
决明属(Cassi)、金雀儿属(Cytisus)、山黧豆属(Lathyrus)、菜豆属(Phaseolus)、野豌豆属(Vicia)。
图7豌豆象
1.成虫(仿Bousquet);
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湖北、四川、江苏、浙江、安徽、广东、江西、湖南、福建、广西、云南。
8.蚕豆象BruchusrufimanusBoheman(图8)
broad-beanweevil
成虫体长4.0~4.5mm。
表皮黑色,仅触角基部4一5节及前足淡黄褐色。
触角向后伸达前胸背板后缘,第l节长为第2节的2倍以上,第3、第4节几乎等长,短于第l节,第4节稍宽于第3节,第5节长大于宽,其余节稍横宽。
前胸背板显著横宽,侧齿位于侧缘中央,短而钝,水干外指向;
侧缘在齿后的部分稍凹。
鞘翅两侧缘近于行,长约为肩宽的1.5倍,淡色毛形成明显的小毛斑,在近小盾片处形成l个大斑,在翅的端半部形成不明显的弧形横带。
臀板不横宽,上面的暗色斑不明显。
后足腿节腹面的端前齿钝,近直角;
雄虫中足腿节远比前足腿节粗,中足胫节明显弯曲,具3条纵脊。
一年发生l代,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内角落、包装物缝隙以及在田间、晒场、作物遗株内及杂草或砖石下越冬,春季大量飞往豆田活动,交尾产卵。
成虫需要补充营养,取食蚕豆的花瓣和花粉。
卵产于蚕豆嫩荚上,散产,每头雌虫产卵35~40粒,最多可产96粒。
幼虫孵化后直接穿透荚壁蛀入豆粒内食害。
当蚕豆收获时,豆粒内的幼虫随豆入仓继续为害。
幼虫共4龄,蚕豆收获时幼虫多发育至2龄。
豆粒被蛀后,表面留有一个小黑点,即l龄幼虫的蛀入点。
幼虫在豆粒内蛀成弧形虫道,接近老熟时又移动到种皮下,做一圆形蛹室,并在豆粒上咬出l个圆形的羽化孔盖,然后开始化蛹。
成虫羽化后经过l~2d的静止期,然后冲开羽化孔盖离开豆粒。
卵期7~12d,平均9d;
幼虫期70~100d;
蛹期6~20d,平均14d。
为蚕豆种植业的大害虫。
该虫主要为害蚕豆,在许多国家对蚕豆造成的损失达20~30%。
解放前华东地区蚕豆种子最高被害率达96%,一般为45%。
除为害蚕豆外,蚕豆象还为害野豌豆属的多种栽培豆类以及以下属的个别种:
山黧豆属(Lathyrus)、兵豆属(Lens)、鹰嘴豆属(Cicer)、羽扇豆属(Lupinus)、豌豆属(Pisum)等。
图8蚕豆象
分布:
河北、内蒙古、河南、陕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四川。
9.咖啡豆象Araecerusfasciculatus(DeGeer)(图9)
coffeebeanweevil
分类地位:
鞘翅目(Coleoptera)长角象虫科(Anthribidae)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2.5~4.5mm。
卵圆形,背方隆起,暗褐色或灰黑色。
触角11节,红褐色,向后伸越前胸基部;
第3~8节细长,末3节膨大呈片状,黑色,松散排列。
鞘翅行间交替嵌着特征性的褐色及黄色方形毛斑;
不完全遮盖腹末,腹末外露部分呈三角形。
成虫活泼善飞。
雄虫羽化后3天达性成熟,雌虫羽化后6天性成熟,成虫羽化6天后开始交尾。
产卵时,雌虫以产卵器在粮粒的胚乳部凿l个孔,然后产l粒卵于其中。
每头雌虫产卵多至130~140粒。
在27℃及相对湿度50~100%下卵期5~8d。
在27℃及相对湿度60%的条件下完成l个生活周期需57d;
若相对湿度提高到100%则生活周期缩短为29d。
幼虫脱皮3次。
该虫发育的最低温度为22℃,最适发育温度为28~32℃;
最适相对湿度为80%,在相对湿度50~100%的范围内咖啡豆象皆可发育。
在仓内外皆可为害。
在田间可为害可可、咖啡、肉豆蔻等,其中以可可受害最重,咖啡次之。
在仓内为害咖啡豆、玉米、薯干、干果及中药材等,以上物品常受害严重。
世内蒙古、辽宁、河北、陕西、甘肃、河南、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青海。
图9咖啡豆象
10.印度谷螟(印度谷蛾)Plodiainterpunctella(Hubner)(图10)
Indianmealmoth
鳞翅目(Lepidoptera)斑螟科(Phycitidae)
成虫体长6~7mm,静止时连翅长9~10mm。
赤褐色。
有喙,额前有一锥状鳞片脊,下唇须向前平伸。
前翅长三角形,亚基线与中横线之间为灰黄色,其余为赤褐色并散生有紫黑色斑点。
后翅灰白色。
前、后翅缘毛均短。
前翅Sc端部伸达前缘不明显,R脉3根,R3与R4愈合,缺R5脉。
M脉2根,Cu脉2根,A脉1根。
后翅Rs与Sc+R1脉自基部即愈合至翅端,有的在端部分离并伸达前缘。
M脉2根,M3与Cu1共柄的交点位于中横线外方,A脉3根。
雄虫的抱握器长椭圆形,内侧近端部有一尖齿突。
囊形突为抱握器长度的1/2。
爪形突不分裂。
阳茎粗壮长炮弹形。
雌虫交配节近似矩形,前、后棒几等长,交配囊为不规则的袋形,交配囊中有4个排列在一起的个骨化交配刺。
每年发生4~6代。
以幼虫在包装物及梁柱、天花板、缝隙或仓内隐蔽的角落越冬,翌年春化蛹。
成虫羽化后即行交尾和产卵,卵产于粮粒表面或包装物的缝隙中,单产或集产,每头雌虫可产40~400粒卵,平均170粒,卵通常在交尾后4天之内产完。
成虫寿命5~13d。
卵期2~17d。
幼虫有5龄,幼虫期13~28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