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1382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徽州文化专题课后习题答案文档格式.docx

①徽州文化与徽州学产生的时间不同,徽州文化源远流长,徽州学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逐步产生;

②徽州文化与徽州学的概念内涵不同,徽州文化是徽州学的研究对象,而徽州学则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③徽州文化与徽州学历史长短不同,前者年代久远,后者只有几十年的历史。

联系:

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学形成的基石;

②徽州学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发现与发扬了徽州文化的价值。

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

(5)论述题:

在你看来,该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价值与地位?

①徽州文化的价值:

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

②徽州文化的地位:

可以作为安徽文化的代表;

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与文化发展的标本和典型代表;

徽州文化已引起国际史学界的高度关注;

国际交流日益频繁;

已进入比较文化的研究领域。

③个人观点表达(略,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条理)

考查题:

论徽州文化的生成与价值

提示:

主要论述徽州文化的生成原因与价值定位问题,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和论述,不必拘泥于视频教材内容,但要求观点表达合理,论述过程有理有据。

【第二讲】 

徽州教育与陶行知

(1)简述徽州教育发达的原因。

(一)特殊的地理自然环境

其一,古徽州山高路险,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门望族躲避战乱的理想之地,这为徽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其二,优美的自然环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二)崇儒尚教的文化环境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这一文化渊源进一步加强了徽州的重教传统。

(三)徽商经商环境和支持

(2)徽州商业的发展为徽州教育提供了哪些条件?

其又为徽州商业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徽州商业的发展为徽州教育提供的条件:

(一)延师课子弟。

徽州为“程朱桑梓之邦”,乡风的熏染,使徽州人“贾而如俗”,在以官为本位的封建社会,读书有显而易见的功利性。

发达的商人把读书看作一种政治投资,不惜千金一掷,延名师,买典籍,教育子弟。

(二)捐资修建学校。

明清时徽州除了少数几个官办府学、县学,先后建有60多所书院,400多所社学以及无数的塾学。

这些学校的建置和运行经费大多来自商人和官徐。

(三)修建宗祠和“忠孝节烈,牌坊。

宗祠、牌坊在封建社会不仅具有建筑学上的意义,还具有伦理学和教育学的意义。

作为一种棍家伦理的物化象征,它们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了范本的作用。

徽州商业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一大批受过儒学教育的徽州学子,因种种原因未能中举入仕而投入商界,成为有文化的商人。

他们熟悉儒家的待人接物之道,了解历史上商人的兴衰成败之理,故能精于筹算,审时度势,把生意越做越活。

有文化的商人是徽商的中坚力量,也是徽州商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二)徽州教育培养出来的一大批仕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徽商在朝廷中的代言人和政治保护伞。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现代价值。

“生活教育”论主要内容: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

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

认为,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了,“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个社会作为教育的范围。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论的教学方法论。

涵义是: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现代价值(参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生活教育”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由于生活对人的发展和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必须从人为设计的,拆除在学校教育与生活之间用书本知识累造起来的隔离墙,使受教育者同自然、社会、他人之间保持全面互动和不断进步,以培养未来生活的创造者和开拓者。

(二)由于生活是复杂的、变动不居的,为生活作准备所需的东西越来越多,因此,教育不仅要注重为人的遥远的未来生活做设计和准备,且还要着眼于人的活生生的现实,这决定了素质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学习者学习书本中有关生活世界的既成知识,更要以培育人的主体性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为旨归。

5、考查题

(1)明清徽州宗族与徽州教育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价值

【第三讲】 

朱熹与新安理学

1、简述朱熹的理学思想。

(1)关于理气、太极。

朱熹理气、太极思想基本上是承袭二程,特别是程颐的理气说,同时又充分吸收了周敦颐的太极说、张载的太虚之气说、邵雍的先天说等。

理气、太极等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其思想体系的核心便是天理论,而天理论的核心又是理气说。

(2)修养论。

朱熹的修养论大体上是继承二程尤其是程颐的思想而又有所发展。

其要点大约包括持敬、格物致知及知先行后这样几个方面。

(3)天理与人欲之辨。

理与欲是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

朱熹的心性情学说,不仅与理与欲相结合,而且为伦理道德提供了理论依据。

朱熹总结诸家理欲论争之得失,融合贯通儒家的理欲观,阐发了明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什么是天理呢?

朱熹认为天理是三纲五常,是善,是心之本然。

天理未纯,为善不能扩充其量;

人欲未尽,恶根不能去。

人们要做到“天理纯”,“人欲尽”,就必须扩充天理,而除尽人欲。

所谓人欲在朱熹看来就是恶底心(即天理、恻隐、羞恶之心的反面),是心的疾疢(音chen,即心有毛病),是嗜欲所迷(即物欲)。

人欲是要克去或灭去的方面。

但朱熹认为欲有正当与不正当之分。

(4)教育论。

在教育目的上,朱熹的思想与儒学传统并无二致。

他说:

“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在教学内容上,他主张根据学生年龄分设小学`与大学两类学校。

小学重践行,传授礼仪规矩、知识技能,即“小学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处友等事,只教他依此规矩做去。

”(《朱子语类》卷七)大学则重究理,传授修身、治国之道。

上述内容均可在儒家经典中得到解答,因此,朱熹十分重视“四书”。

经其多年努力,特撰成《四书集注》。

一方面宣扬了儒家思想,另一方面通过注释儒家经典阐发了自己的理学思想。

元末明初以后,科举考试均以此为蓝本,对中国学人影响极其深远。

综上所述,朱熹确乎建立了一个庞大而又精深的新理学思想体系。

其价值在于总结先前儒家学者的思想贡献,回答了当时所能回答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儒学真正摆脱几百年来佛教与道教的冲击,重新恢复了权威和信心,故而能成为此后几百年的官方学说。

2、有人说:

“徽州文化对朱熹的思想和精神的认同影响到了文化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了徽州文化的灵魂和最根本的学术文化理念。

”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略)

3、何谓“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具有代表性的理学家有哪些?

新安理学是朱子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一个地域性学派,在其600多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如下特点:

(1)以朱子之学为学术宗旨。

(2)立足于“三教合流”、“儒道互补”。

(3)积极入世的人生要旨。

代表理学家有朱熹、程颐、程颢。

从鄙野之州到“文献之邦”

【第四讲】 

戴震与徽派朴学

1、 

什么是朴学?

答:

朴学,又称考据学或考证学。

“朴”是“质朴”的意思,“朴学”是指清代儒学经典研究中,采用补证、考据的方法,崇尚朴实、鄙弃虚浮、反对空疏,具有求真务实学风特点的一门学问,一种学术流派。

可见“朴学”的得名,起自于该门学问的治学风格与治学特征。

2、 

简述“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在治学方法上的区别。

汉代治经,关乎地位、利禄与权力,从西汉到东汉,两派纷争,各言其是,绵延近二百年。

两派治学方法及观点各有不同:

今文经学采用“六经注我”,多发主观独断,甚而迷信怪异之说;

古文经学则追求古籍经书章句的考据、训诂,音义有据,即重在从文字训诂入手考证“六经”的真意。

直至东汉郑玄,融合两家,各取其长,方才结束两派的纷争。

3、 

简述“乾嘉学派”。

朴学到了乾隆嘉庆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朴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的典籍大规模地进行训诂、注疏、校勘、辑佚、辨伪、考证,以补证考据的方法,系统地整理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古代典籍,形成了以考证为特长的考据学派,世称“乾嘉学派”。

乾嘉学派著述如林,人才济济,涌现出大批著名学者,从研究方法、学术思想上划分,又可分作吴派与皖派:

吴派以惠栋、江声等人为代表,学术特色上以详博见长,在学术思想上尊古信古,认为“凡古必真,凡汉皆好”,恪守了汉人的所谓的通经家法,少有自己的创见;

皖派则以皖人戴震和戴震的学生江苏人段玉裁、王念孙为代表,学术特色上以精密取胜,学术思想上则主张反复考证,不主一家,因而多有创见。

惠栋逝世后,吴皖两派学者几乎一致推崇一代考据大师戴震,戴震也由此而成为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

4、 

简述戴震在朴学上的成就。

作为一代朴学大师,戴震创立了中国考据学的理论体系。

有着十分明确的研究目的,有着十分严谨的学术态度,有着独到的途径、原则与方法:

从考据目的上看,就是“故训明道”,求通圣人之志。

“道”是什么?

他提出“古圣贤往矣,其心志与天地之心协而为斯民道义之心,是之谓道”,所以他要从经书中寻求义理,寻求古圣早已为我们提出并至今适用的治国安邦之道。

因此考据在戴震心中只是一个手段与方法,考据绝不能“为考据而考据”,而是要达到“学成而民赖以生”的经世目的。

这正是戴震能够直面人生,锋芒直指程朱理学而不同于一般流俗之处,也正是其最杰出的成就。

从学术态度上看,他的治学始终坚持“分析条理,严密精确”的原则,有一字不准《六书》,一解不贯群经,则不定论。

“无稽者不信”务求精审,力求“十分之见”。

从考据的途径、原则、方法上看,戴震为考据构建了由字通词,由词通道的考据途径,或者说是治学的伦理。

他曾有力地批判宋儒不识“字”,不精通文字、训诂、音声,因而治经时,妄发虚言,而不得古圣之心志,因而提出治经应首先必须精通文字、训诂、音声方面的知识和运用,字、词的本义弄懂了,清楚了才能通达古圣贤之道即古圣的思想,才能获得经典中言语的真旨。

在这一考据途径中“通道”是其纲领,也是原则。

它继承了古代语言学重在应用的实学传统。

为了精准地求取字义、词义,戴震在实践中运用了因声求义、音义互求,以及利用古训求义、语法求义,归纳求义、演绎求义等多种方法,这一系列考据方法,都是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提炼、总结出来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戴震朴学方面另一个巨大的成就就是使传统的语言学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促成它们各自走向独立的学科。

几千年来,传统的语言学始终是依附经学的研究而生存的,释字、解词、分析章句都是为经学服务的,没有独立的学科门类,没有学科理论系统,自始至终只是个配角。

这种情况延续到清代朴学兴起之后,大不一样了。

特别是戴震为求“至道”,而开始精深系统地研究语言手段,如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规律,从而为它们独立成各门类学科,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戴震以治史的方法研究“六书”,胪列而缕析历史上出现过的“六书”论说,并深入研究、首创六书“四体二用之说”,提出“转注”一书,是词语辗转互训的方式,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的法则,使文字理论研究中常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从理论上得到厘清。

在训诂方面,他创造性地提出“训诂声音相为表里”的训诂原则,认为“俾疑于义者,以声求之;

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从理论上概括了汉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使清代的训诂之学登上古代语言学的又一个新的高峰。

在音韵方面,戴震从分析《广韵》入手,创造性地分古音为九类二十五部,首次揭示了上古汉语语音的韵类系统的结构特点。

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对转论”,以双声之理说明语音的自然流转规律,为破解古文献中大量的文字假借现象提供了理论支撑。

戴震的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国传统的“小学”即语言文字之学一分为文字、训诂、音韵诸学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当代著名的语言大师黄侃曾评价说“清代小学即戴学”,足见戴学在中国古代语言学中的地位之尊、之高。

5、 

论述徽州朴学的学术特点。

徽派朴学作为乾嘉皖派的源头,其学术具有两个基本特征:

一是精深广博;

二是质朴、创新。

论其精深、广博,徽派朴学研究的对象广泛涉及到天文、地理、算数、制度、名物、故训、音声等众多的学科门类,而从研究的成果来看,有着诸多学术领域的巅峰之作;

论其质朴、创新,不但开创了有清一代朴质的学风,而且创发了清代考据学的系统理论。

从徽派朴学的总体学术特点看,可概括为三点:

其一,有着鲜明的经世治用的治学目的。

“经世致用”就是要将自己所学、所研究的知识能够裨益于社会,致用于世。

徽州的朴学家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考证群籍,研究天文、历算、训诂、古音,其终极目标,还是在于要能够真正地读懂古圣贤之书,了解古圣之心志,立言之真意,要在经书中寻求真理,寻求圣人早就已经为我们指出来的至今适用的治国安邦之道。

明道而成理,这是一种经世的自觉。

这一点表现在戴震身上特别明显,大多数人都会认为戴震是一位博学严谨的朴学大师,他的使命应该是多为学术界整理一些经典著作,岂不知戴震其实是一位终生抱着经世之志的大丈夫,他有着与屈原“哀民生之多艰”一样的热心肠,从来就没有满足做一个“襞积补苴”的考据学者!

戴震研究六经,虽然和宋儒一样重义理,但他走的是一条与宋儒完全不同的路子,即由训诂通义理,他认为宋人不通训诂所以不能得到圣人立言之真意。

在《与某书》中他说:

“宋以来儒者,以己之见,硬坐为古圣贤立言之意,而语言文字实未之知”,戴震通过几十年辛勤而严谨的经学训诂研究,很自信地说自己“为之三十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乱之源在是”。

正是在了解了古今治乱的社会根源的基础上,所以他能够冲破当时深入人心的程朱理学的重重藩蓠,建立了一系列惊世骇俗又洞彻时弊的具有启蒙意义的哲学范畴。

其二,有着求真求是的治学原则

徽州朴学家治学,从考据入手,笃求深究,耻于轻信,从不株守前说,具有鲜明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戴震在《答郑丈用书》中提出:

“去蔽”的治学理念,即治学应当“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

”所言“不以人蔽己”是指治学时不能被别人的看法、观点束缚,而看不见真理;

所谓“不以己自蔽”则是指不能用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产生片面的观点和看法。

只有去“人蔽”,除“己蔽”,才能在认识事物时获得“十分之见”,即真知灼见。

朴学家程瑶田在考释《诗经》时有一个“求真”的例子很能说明这一点。

《诗经·

小雅》中有句诗说“螟蛉之子,蜾蠃负之”,汉代注家毛亨、郑玄皆注释为“蜾蠃养螟蛉之子”(蜾蠃,一种细腰土蜂),意思是蜾蠃背负螟蛉的幼虫,去作为自己的孩子养育它。

后人信以为真,遂将“螟蛉之子”一词作为养子的代称。

对此种解释,程瑶田并没有轻信古人,而是采用目验求证的方法,对蜾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观察三年后,发现蜾蠃负螟蛉之子并非去喂养它,而是将其作为美食喂养自己的幼虫,从而纠正了前人的误释。

其三,有着严谨、创新的治学精神

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在谈到皖派朴学的治学时,称其治学方法是“综形名,任裁断。

”“综形名”指的是从小学,语言文字、音韵入手研究经学;

“任裁断”指的是经过严谨、缜密的比较、综合,凭借自己的广博见识,作出正确的判断,不墨守前说,有创新的精神。

戴震曾指出,治学有三难:

“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相较而言,识断、精审尤难,没有严谨的治学精神,是难以做到这两点的。

为此戴震提出了治学应追求“十分之见”的标准,他说:

寻求古圣遗经“有十分之见,有未至十分之见”,所谓“十分之见”是指“必征之古而靡不条贯,合诸道而不留余议,巨细毕究,本末兼察”就是说一个正确结论的获得,应该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经过严谨的科学分析,去伪存真,所得的结论,还应征实于原文原著,不留有争议,细节之处,本末之处都应仔细推敲,这才是“十分之见”。

从研究过程看,初得一义,未敢信其为真,其“真”的程度,或许只是一二分而已,几经考求,逐渐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再推而广之,反复验证,最终才能达到“十分之见”的目标,这种做学问的方式,已经深合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精神。

说起徽派朴学的创新,除却考证方法、技术上的创新之外,最能体现创新特点的,莫过于戴震提出的“以词通道”的学术路径的创新。

戴震毕生致力于考据,孜孜以求“道”,如从所追求的“道”的内容上来看,戴震是有着重大的创新的。

和一般的朴学家的追求一样,戴震早期追求的“道”,指的是经义中的道义,圣哲的思想,而后期则有着很大的区别,后期追求的“道”,是指人性人情之理,是人类的心志,是要在通达古代贤圣的本意、本旨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道德哲学思想,并以此来否定程朱理学,建立新的义理(思想)这一点也正是戴震对后世的影响远远高于一般朴学家的重要原因。

戴震著《原善》一书论述了哲学、伦理学问题,而杰出的著作《孟子字义疏证》,则以考据的方式,即以考释字义,训诂词语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哲学观点,以打着阐发孔孟之道的旗号,尖锐地批判了理学性理的观念,这正是戴震创新,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通过戴震哲学思想与程朱理学的比较,谈谈戴震哲学思想的社会现实意义。

答题要点:

1、在自然观(即世界观)方面,戴震继承了历史上朴素的唯物主义传统,阐发了气一元论哲学思想,他认为:

天、地、人是一个统一体,而人是认识的主体,人类的道德观点、如仁义礼智,人的欲望、思想都是从天地本体的自然元气及阴阳五行变化而来,即“气化”而来,所谓“气”指的是物质,气化,指的是物质的运动,“气化流行、生生不息”,阴阳五行的变化,即是物质的发展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这是唯物主义认识世界本体最根本的出发点。

传统古代哲学还有一个“理”的概念。

在“理”与“气”的关系上,程朱理学把“理”从“气”中分化出来,看作先于万事万物的本原,高于万事万物的主宰。

认为“理在人心”,理在事物之外。

宣扬的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欲二元论,而戴震反驳说,这不是理,以个人之心当作理,不过是个人的主观,从主观上别求一个先天的理是不存在的,他肯定了“气”在“理”先,坚持了“理”生于“气”的理欲一元论哲学观,否定了程朱理学“理”在“气”先的观点。

今天看来,戴震认为“理”其实就是事物的法则,是科学的规律,而“气”是物质的本原,正是“气”的阴阳变化产生万事万物,而事物之法则,即是“理”。

他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观点,并据此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理欲说)的见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戴震的“气的一元理论”有着早期启蒙思潮的作用,值得十分珍视。

2、在伦理观方面,戴震肯定“理存乎欲”,明确否认了程朱理学主张的理在人心、“理欲对立”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批判了程朱理学将此观点推之于社会,而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观点。

戴震认为“理在事情”,理来源于“情”和“欲”,因为凡作事必须有“欲”,“无欲则无为,有欲而后有为”,“无欲无为”,哪里来的“理”。

他解释说,所谓理,“情之不爽失也”“以我之情挈人之情”“情得其分”,也就是说“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衡轻重”,而“分厘不爽”就是理。

显然,戴氏所阐述的“理”,就是“在事物中求理,在情欲中求理”。

反之,就不是古圣先贤所主张的“理”了。

3、从社会现实看,戴震的这一伦理观,意义极大,程朱理学把主观的意见当作理,无疑害人至大,祸民益烈,自宋以来,历代特权者利用程朱的“天理”说,成为压迫卑者、幼者、贱者的“以理杀人”的工具。

“以理杀人”即以非道德的所谓“道德法庭”杀人,是比专制国家的法律杀人更残酷百倍。

戴震曾耳闻目睹封建统治者以理学言论代替律法,随意罗织罪名致人杀身之祸的残酷现实。

尖锐地指出程朱理学的“理欲之辨,适成忍而残杀之具”,坚决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理论、沉痛指斥理学倡导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极端主张,明确指出统治者应当“体民之情,遂民之欲”的社会理想。

这些道德哲学观点,在当时封建统治者文字狱盛行的朝代,可谓是石破天惊。

没有一种大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是不可能发出这一当时世代的最强音的。

【第五讲】胡适与徽州文学

(1)在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作过哪些重大的贡献?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这是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的首要功绩。

2、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二个贡献,就是整理传统文化遗产,拓展现代学术领域。

3、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第三项贡献,就是输入西方现代思想,推动中国文化转型。

(2)胡适在文学上的贡献有哪些?

1、文学革命充当时代先锋2、文学创作开创历史先河3、文学研究拓展崭新天地 

首先是文学史研究。

其次是古代小说考证。

(3)徽州文学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

1、徽州文学不限于徽州本土2、徽州文学不限于徽州时代3、徽州文学不限于徽州作者4、徽州文学不限于专业作家

谈谈徽州文学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小论文) 

【第六讲】徽州文书

(1)什么是徽州文书?

徽州文书是徽州及徽州以外的各级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以徽州籍各个平民家庭为表现主体的,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历史实态的各种原始材料。

我们现在所说的徽州文书,既包括了古徽州官府的各类公文,也包括了民间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各类记载徽州人社会活动实态的原始资料,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2)徽州文书留存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1.古徽州自古以来崇文重教。

2.商业发达,契约观念在徽州民间成为共识。

3.契约文书本身就是财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凭证。

4.徽州宗族在乡村宗族社会的运行中,也都有大量的徽州契约文书产生。

5.“世外桃源”式的地理自然环境,也有利于徽州文书的保存。

(3)徽州文书的内容包括哪些?

徽州文书内容广泛,涉及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其它史料难以企及,重点涉及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商业经营、文化教育、宗教、风俗、人口、社会关系等方面。

以徽州为主体,向外辐射全国。

具体来说徽州文书应包括反映土地财产关系的各类契约、合同;

反映赋役情况的鱼鳞册,土地归户清册,收租簿及各种赋税凭证;

反映商业经济活动的信件、账簿、税照、会书、合同等;

反映社会活动的各类官府公文、诉讼、教育等文书;

反映宗族社会实态的家乘、族规、祭祀活动等宗族文书,以及反映民间生活、民俗风情的文字记录。

(4)徽州文书有哪些特点?

  在全国各地都保存有不少的文书档案,为什么徽州文书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呢?

它有以下的特点:

 

1.启发性――其实物性资料启发我们对某个事物的认识。

2.民间性――是从民间发现,这是与其他文书之区别。

3.连续性和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