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0254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6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阶值管理视角下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模型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因此银行不担心资金来源问题,同时,银行存款的种类、利率以及绝大多数其他负债的利率都是受到严格管制的,银行主动负债管理的意愿不强。

银行家们关心的焦点是如何使资金获得最大收益,因此,资产组合管理便成为当时银行界普遍重视的管理问题。

该理论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是资产业务,能够主动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至于负债状况则取决于政策和客户意愿,银行是被动的;

商业银行应着重通过资产业务的经营管理来实现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平衡统一。

在这个时期,主要的资产管理理论包括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移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

60年代以后,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于贷款的需求超过存款的自然增长,商业银行普遍缺乏可贷资金,于是纷纷把寻找资金的新来源作为业务重点,努力扩大资金的来源,满足贷款的需求。

随着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关注负债方,希望通过扩大资金来源和控制资金成本来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负债管理理论随之发展起来。

该理论认为银行应该把经营重心放在负债业务上,应该根据其经营目标,开发新的资金来源,对其存款、非存款和资本金等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进行适当组合,努力以适度的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

主要的负债管理理论包括存款理论、购买理论和销售理论。

7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市场利率大幅上升,负债管理在负债成本及经营风险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商业银行意识到单靠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均难以形成安全性、流动性和赢利性的均衡。

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更为有效的经营管理指导理论,以资产和负债协调平衡为主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理论应运而生。

该理论在80年代得到了全面发展,90年代,由于银行业的并购、金融产品的扩张、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全球一体化、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监管方式的变化及国际监管统一规则的出现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进一步走向深入。

  2009年,普华永道咨询公司对全球43家领先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践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覆盖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所涉及的主要领域。

调查显示,目前绝大多数银行实行集中式的资产负债管理,在集团层面设立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LCO)和具体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的相关部门,同时设置区域性的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和相关条线部门,集团资产负债管理团队通常直接向首席财务官或司库主管报告。

  资产负债管理关注的领域从最初的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逐步扩展到整体资产负债结构、资本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

此次调查表明,自金融危机以来,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团队更加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许多银行开展了改善其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的工作。

调查发现,以最短生存期为判断依据,计算在日常和压力情景下的动态现金流净头寸,是目前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使用的最主要的流动性风险计量工具;

而传统的指标法和静态现金流缺口分析则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辅助工具。

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对重定价缺口和净利息收入的分析仍然在业内被广泛使用,但发展趋势是更关注经济价值和与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相对应的资本金计算。

在资本管理方面,银行内部开始建立独立的资本管理委员会,或由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来关注资本的管理。

资本管理的职责主要包括资本预算、风险加权资产计算、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报告、压力测试、资本分配以及经济资本计算等。

总体来看,现代主流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全面管理,既管资金来源,又管资金运用。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同时对资产和负债的数量、结构、收益、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使得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上相互匹配。

  其次,注重短期利益和长期目标的协调。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既要确保银行短期利益——净利息收入的不断增加,更要促使银行在长期内实现市值最大化,不断在银行的短期盈利目标和长期价值目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再次,是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管理方法。

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要基于对市场走势预测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存量和增量的规模、结构进行合理规划,同时考虑资产负债间的相互影响,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二)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演进

  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

一般认为,中国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源于20世纪80年代,央行实施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改革,使得中央银行和专业银行在信贷资金管理上的职能分离,这就促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真正关注资金来源和运用。

80年代后期,中国的商业银行开始全面学习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的管理经验,在资产负债管理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1994年,中国人民银行明确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主要内容,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限额控制下的比例管理制度。

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限额控制,开始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内部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尽管比例管理主要体现了监管部门的监管意志,同时是一种功能相对单一的静态分析方法,与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有较大差距,但仍然起到了引导商业银行转换经营机制和理念以及重视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银行业的对外开放以及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加速推进,中国银行业对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断从治理架构到技术方法上完善资产负债管理。

在组织架构上,目前大多数商业银行均设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委员会对高管层负责,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相关事务的最高决策机构;

同时,还设有专门团队来履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职能;

在资产负债管理内容上,已经由最初的资金计划管理扩展到资本管理、定价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及组合管理等;

在管理方法上,除了传统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外,部分银行开始推行经济资本管理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技术。

同时,少数银行也尝试建立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模型,以确保在战略层面统筹协调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职能;

在管理流程上,中国的银行已逐步形成一套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监测和动态调整、事后有分析报告的资产负债管理决策流程;

在信息系统上,国内一些大型银行正逐步通过外购或者自行开发等方式构建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应该看到,中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已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然而,由于资产负债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相对滞后,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还相对落后,迫切需要对西方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模型进行研究。

  二、以价值管理为基石的资产负债模型

  以价值管理为基石的资产负债模型是以微观经济学和现代财务理论为基础对银行资产负债行为进行系统分析的一套理论方法,其核心观点是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其目标是实现既定风险限额内的经济价值最大化。

目前,在这一领域较为成熟的模型主要是新古典模型和市值模型。

  

(一)新古典模型和分离理论

  Klein(1971)和Monti(1972)建立了最基础的新古典模型,并引入“分离理论”来研究银行存贷款定价问题。

该模型假设在单期静态环境中,一家典型银行的资产包括缴存央行准备金(R)、贷款(L)和债券投资(B),负债和权益分别为存款(D)和权益(E);

存款准备金缴存比例为r,存款准备金利率为零;

银行的债券资产均为政府债,收益率为b,且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政府债的供给是完全弹性的;

贷款的需求函数是其利率p的减函数,存款的供给函数是其利率d的增函数,存贷款期限结构完全匹配;

该银行与存贷款相关的操作成本为零。

  假定权益的机会成本用政府债收益率(b)来替代,那么银行经济利润(EP)为:

  MaxEP=[(p-b)×

L]+[(b×

(1-r)-d)×

D]

  从而使得银行经济利润最大化时的存贷款利率分别为:

d=b×

(1-r)×

(1+ηD-1)-1,p=b×

(1+ηL-1)-1,其中ηD和ηL分别代表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弹性。

  上述模型也被称为“分离理论”,该理论认为:

首先,银行的经济利润分别来自于贷款部门和存款部门,银行内部应该有一个合适的转移价格来衡量两个部门的效益贡献,这个转移价格应该是和银行存贷款期限相匹配的资金边际收益率(MMMVF)。

其次,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定价是相互分离的,如果不考虑准备金因素,当银行存款的边际成本等于市场投资的机会成本,银行贷款的边际收益等于市场投资的边际回报时,银行的经济利润达到最大,此时的存贷款规模也达到最优。

  当然,“分离理论”的不足之处也显而易见:

银行的存贷款活动不能完全割裂,存贷款之间往往存在着“联合收益”或者“联合成本”,例如,贷款派生存款就是典型的“联合收益”,而“联合成本”则表现为银行的经营成本往往是由存贷款活动共同引发的。

如果银行发生流动性危机,则为应对危机支付的成本就不能仅由存款部门承担,一些中长期贷款的发放部门也应该分摊相应的损失。

  Dermine(1984)、Hannan和Berger(1991)在单期新古典模型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期的新古典模型,该模型的主要贡献在于优化了存款的定价思路。

他们认为,在单期环境下可以用简单的期限匹配原则来给存款定价。

而在多期环境下,给存款定价至少还要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存款的供给相对于存款利率的调整存在时滞,由于存在转换成本,存款人并不会因为存款利率的改变而立即增加或者减少存款数量;

二是存款价格具有一定的“粘性”,频繁调整存款利率的成本较大。

在考虑上述因素后,该模型认为使得存款边际贡献最大的存款利率并不是一个单期的利率水平,而是即期和远期利率的加权平均值。

  

(二)市值模型

  新古典模型的贡献在于给出了存贷款定价的基本思路,而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新古典模型并没有直接给出评价银行市值的方法。

针对新古典模型的缺陷,Dermine(1987),Dermine和Hillion(1992)建立了银行市值模型的分析框架。

假设银行的经营期限为两年,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均用历史成本计量,且在经营期内规模不发生变化;

银行资产方由贷款和债券投资组成,贷款和债券投资的剩余期限均为两年,利率分别为p和b,且在剩余期限内利率固定;

银行的负债由存款D构成,期限为两年,利率为d(固定利率);

银行的权益为E;

当前市场上可比资产和负债的一年期收益率分别为p*、b*、d*,该收益率在银行经营期内保持不变;

资本市场无摩擦,银行权益的机会成本为当前的政府债券收益率b*;

银行的会计利润被用于支付股利,同时不考虑税收和风险因素。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可以得到银行市值的表达式如下:

 

  其中,Li*、Bi*、Di*为银行贷款、债券投资及存款在第i期的价值。

如果考虑多期因素,则银行市值的表达式变为:

  上述等式就是最基本的银行市值模型,该理论模型的贡献在于给出了银行市值的驱动因素:

银行的市值由资产和负债的净现值以及银行特许权价值组成。

特许权价值是指银行以低于市场平均成本的利率融资或者高于市场平均价格的利率发放贷款的能力。

当基于“清算假设”来评价银行价值时,银行市值就是净资产的现值;

而当基于“持续经营假设”来评估银行价值时,银行市值还应该包含特许权价值。

因此,银行的价值不仅与资产和负债净现值变动相关,而且与影响特许权价值的银行的定价能力关系密切。

  后续的研究主要是在基础模型的基础上逐步放松假设条件,首先是税收因素,一般认为税收对于银行市值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一是银行权益成本不能抵税,该现象被称为“税收罚单”(ModiglianiandMiller,1958);

二是银行资产未实现的资本利得(损失)具有节税效应。

在引入税收因素后,基本市值模型中的银行市值变成4个部分:

资产和负债税后现金流现值之差、税后的特许权价值、权益的“税收罚单”以及未实现资本利得(损失)的节税现值。

其中,权益的“税收罚单”主要是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内在价值发生变动导致权益价值变动引起的。

对于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而言,该模型认为在组合管理时应该考虑不同资产的“税盾”特性,一些固定收益类的资产(如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产生的利息收入需要纳税,而另外一些资产(如资本市场的投资)在持有期内将享有未实现的资本利得的免税效应,从而增加银行股东的价值。

  其次,风险因素也就是贴现率的选择问题,标准的公司财务理论一般使用权益的机会成本作为贴现率来对公司未来的现金流进行折现。

然而,对于银行而言这种方法并不能普遍适用。

原因在于银行的资产尤其是信贷资产的风险差异化程度非常大,尤其是一些专业领域的贷款的风险很难评估。

目前,替代的方法就是用上市银行的平均权益回报率来对不同的银行资产进行估值。

针对这个问题,市值模型给出了新的思路,即用与该笔贷款信用评级类似的公司债的期望回报率作为贴现率对银行贷款进行估值。

因此,问题的焦点就转移到了债券市场,尽管目前债券市场提供的数据远不如股市,但随着公司债规模的增长以及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这些收益率数据会更容易取得。

  最后,市值模型对于银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也进行了讨论。

该理论认为,仅从银行经济利润来看,贷款的内部转移价格可以用期限匹配原则制定。

而从市值模型角度来看,贷款的内部转移价格不仅和期限相关,还和信用风险相关。

因为给贷款估值时,高信用风险的贷款适用的贴现率也会非常高,自然要求有更高的回报水平。

  三、模型的现实应用

  上述模型从理论层面探讨了银行的资产负债配置对银行经济利润或整体价值的影响,而模型在转移定价、贷款定价以及利率风险计量等领域的应用更具现实意义。

 

(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

  新古典模型和分离理论认为,银行实质上是由一系列利润中心或者价值单元组成,每笔存款或者贷款都为银行创造价值,而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能够科学评价不同业务单元的价值贡献,同时也为存贷款定价提供基准。

事实上,中国的银行业对于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的理论和方法做了大量探索,部分银行已经开始在实践中运用这一技术来引导分支机构的经营行为。

实践中,一些银行构建了一条或多条内部收益率曲线作为转移价格的基准。

然而,由于中国的银行存贷款利率仍处于管制状态,中国的金融市场尚缺乏统一的公允基准收益率曲线,各家银行在模拟构建内部收益率曲线时往往缺乏参照系。

总体来看,现阶段中国的银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仍主要是平均成本的概念,难以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机会成本。

而新古典模型和市值模型对转移价格的研究将帮助我们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

新古典模型给出了最基本的定价原则即期限匹配法,认为在单期条件下给存贷款确定基准转移价格时可以选取市场中与存贷款期限相同的资金边际收益率。

但是,如果考虑到跨期的问题,尤其是对存款而言,由于存在定价时滞和价格粘性,简单的期限匹配法将失效,合理的转移价格应该是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的加权平均值。

市值模型则提出了内部转移价格在不同的应用中应该适用不同的定价原理,如果内部转移价格是用于给存贷款确定基准价格,那么可以用合同期限来匹配转移价格,对于贷款而言,还应该考虑信用风险溢价的问题;

如果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用于分离利率风险从而实现对冲的话,那么就必须运用存贷款的久期来匹配转移价格;

如果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用于评价各业务单元的价值时,则考虑的因素更为复杂。

例如,在市场利率下行的环境下,如果简单运用期限匹配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来评价存款部门的业绩,那么存款部门的贡献将会非常低。

但如果将银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利率下行期银行拉长资产久期所带来的错配收益也应该考虑存款部门的贡献。

因此只有适当调整存款部门的内部转移价格来还原错配收益,才能使价值评价更加公允。

  

(二)贷款定价

  贷款定价不仅是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职能,更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尤其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在整个资产中的占比依然较高,贷款利息收入仍然是中国的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研究贷款定价问题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极具现实意义。

由于中国的贷款基准利率仍然受到管制,商业银行现行的贷款定价基本方法是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确定浮动幅度从而得到贷款的利率水平。

尽管一些银行也尝试开发贷款风险定价模型来确定定价“底限”,但受制于管理数据的缺乏以及计量模型的科学性,导致定价结果往往不能客观反映贷款的风险补偿和内在价值,定价的随意性较大。

而资产负债模型告诉我们,合理的贷款利率应该是使得该笔贷款的价值大于或等于银行股东权益。

例如,假设A银行发放一笔两年期的固定利率(R)贷款,金额为100(利息按年计提,本金在贷款到期后一次性收回),该笔贷款的资金构成中权益为6,负债为94。

其他相关条件如下:

银行的综合税率为40%;

贷款的机会成本为与该笔贷款风险类似的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分别为10.1%(1年期)和10.2%(2年期);

银行负债的成本率为10%(固定利率);

该笔贷款第1年不发生违约,第2年的违约概率为3%,违约损失率为40%。

  运用市值模型,我们得到下面的等式:

  由此计算得到银行的贷款利率R=11.45%,该利率就是使得贷款价值与股东权益相等的利率水平,因此也被称为“盈亏平衡利率”,即以该利率发放贷款对银行股东而言可以“保本”。

  从方法论角度看,与贷款定价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贷款的信用风险准备计提。

信用风险准备实质是对贷款潜在损失的一种抵补,而信用风险准备的计提需要通过贷款定价加以弥补。

我们仍然使用上面的例子,假设1年后银行相关的经营参数没有变化,贷款的“盈亏平衡利率”为11.45%,那么银行贷款的风险准备金就应该等于贷款净现值的变动。

  第1年末该银行贷款的净值计算如下:

  因此,该笔贷款的信用风险准备金=6-5.556=0.444。

  接下来我们可以计算该笔贷款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以及贷款的经济利润,贷款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二贷款的税后净息差-贷款风险准备金=(1-0.4)×

(11.45-10%×

94)-0.444=0.78;

贷款的经济利润=贷款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权益的机会成本=0.78-(6×

13.2%)=0。

  结论证明贷款的“盈亏平衡利率”实质上已经涵盖了贷款的信用风险准备因素。

因此,用市值模型来解决贷款定价问题符合风险补偿和价值创造的要求。

  (三)利率风险的计量

  利率风险一直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关注的焦点,可以说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利率风险的关注。

实践中对于利率风险的计量主要包括两类模型,第一类是计量利率波动对银行损益的影响,也称为损益缺口模型;

第二类是衡量利率波动对银行权益价值的影响,也称为价值缺口模型。

首先我们介绍第一类模型,也就是目前实践中广泛运用的再定价缺口分析法,该方法的理论公式非常简单,即△净息差(NII)=资产负债累积重定价缺口(Gap)×

利率变动(△R)。

为了更好反映利率波动对损益的影响,再定价缺口模型引入了在险收益(Earnings-at-Risk)的概念。

  上述模型简单直观,但缺陷也是十分明显:

首先,再定价缺口分析是一种静态分析法,它忽略了一定期限内由于利率变化所引起的银行资产和负债规模、结构的变动问题。

其次,该方法实质上是假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所面临的利率变动是同向和同幅度的,而实际上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定价基准不一定相同,这就是利率的“基差风险”问题。

  接下来,我们介绍第二类模型。

首先,我们来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权益的经济价值(EV)的影响,有关等式如下:

  上式被称为修正久期缺口模型,该模型给出了利率变动对银行经济价值的影响因素:

一是银行的杠杆水平,即资产(A)价值与权益价值之比;

二是资产和负债的修正久期缺口;

三是利率变动的幅度。

在这些因素中,尤其要注意久期的运用,久期是衡量金融资产利率敏感性的有效工具,其分析对象大多是未来现金流分布较为固定的金融工具。

而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有一些特殊产品,如活期存款、信用卡透支等,这类产品没有明确的到期期限,其现金流特征也比较特殊,使得这些产品的久期很难准确计量。

而运用市值模型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简化分析,我们不考虑税收因素和贷款的特许权价值,假设存款在经营期内具有固定的特许权价值,则银行市值模型变为:

  在上述模型中,我们重点考察存款的特许权价值与市场利率变动的关系,假定存款的供给(D)是市场利率(b)和存款利率(d)的函数(D(d,b)),而市场利率(b)的变动也会引起存款利率(d)相应变化。

那么,市场利率变动导致的银行市值变化的表达式为:

  如果用xy来表示变量x相对于变量y的弹性,上式变为:

  上述表达式揭示了利率变动对银行市值的影响,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银行权益价值相对于市场利率的弹性实际上是一组弹性值的加权,权重分别为资产价值、存款价值及特许权价值占整个银行市值的比重。

  2.相关的弹性分别指资产价值相对于市场利率的弹性,存款价值相对于存款利率的弹性与存款利率相对于市场利率的弹性之积,银行特许权价值相对于市场利率的弹性。

  3.银行特许权价值对市场利率越不敏感,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就越小。

换句话说,如果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银行定价的垄断权越大,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就越小。

  四、政策建议

  纵观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发展历程,商业银行经营的内外部环境对于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仍起关键性作用。

目前,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卸下历史包袱、迎来改革发展机遇的大好时期,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必将使中国的商业银行获益。

结合模型的启迪,我们对改善中国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实践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金融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基础设施

  中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上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理念、技术和管理系统上,这种差距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不同所决定的。

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金融产品相对单一,导致中国的商业银行可以管理和运用的资产负债品种及工具都比较简单,客观上不具备实施先进资产负债管理的技术条件。

同时,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高度同质化,使得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很难在市场中找到合适的交易对手来对冲相关风险,这也使得中国的银行资产负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