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790218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8.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重庆一中合肥八中石家庄一中高三联考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格式.docx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汉武帝设立刺史主要是针对“强宗豪右”、郡守及其子弟,是针对地方采取的措施,因此材料信息表明汉武帝时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

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刺史只是监察官,不是封疆大吏,排除B项;

材料没有反映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且富商大贾不等同于“强宗豪右”,排除D项。

3.理学家朱熹说:

“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据此可知,朱熹

A.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

B.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

C.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

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

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

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

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雍正时山西巡抚上奏:

“子孙之俊秀者,多入贸易一途;

其次者犹肯力农;

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以故士风卑靡”。

这反映了

A.君主专制加强弱化做官愿望

B.市民阶层壮大瓦解传统伦理

C.商帮规模扩大忽视道德教育

D.经济发展冲击传统思想观念

【答案】D

5.1903年,清政府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法颁布《公司律>

,《公司律》明确以商人权力为中心,给予商办公司与官办、官商合办公司同等的法律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

清政府旨在

A.实施“新政”重塑形象

B.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C.通过立法规范商业活动

D.促进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材料所述属于清末新政的内容,清政府开展新政的目的是强化封建国家机器,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故答案为B项。

实施“新政”的目的是维护统治,排除A项;

《公司律》不仅规范商业活动,主要是规范公司的经营行为,排除C项;

清末新政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是清政府的目的,排除D项。

6.陈独秀明确表示,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并完全承认孔子的历史地位,只是反对以“孔子之道”统一当代中国人。

胡适晚年一再指出,他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

这反映新文化运动

A.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

B.观点对立导致思想混乱

C.批判传统但不否定传统

D.继承传统并且发扬儒学

【解析】陈独秀“不主张完全否定孔子”,胡适“从不贬低孔子和儒学的正当地位”,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并非是完全否定文化传统。

联系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确实批判传统,故答案为C项。

打着孔子旗号托古改制是康有为,排除A项;

这是辩证、全面地看待文化传统,不是观点对立,排除B项;

对传统文化是批判地继承,并非只是继承和发扬,排除D项。

7.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和驻印军会师芒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开展滇西战役,战役历时一年半,毙伤日军25000余人,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

这一战役

A.促进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B.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C.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D.振奋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

【解析】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军队与美、英军协同作战,取得重大胜利成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在1942年成立,排除A项;

中国远征军是国民政府的军队,不能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排除C项;

D项夸大了这一战役的影响,排除。

8.1998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住房改革的目标是,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

与这一目标相关的是

A.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B.住房商品化的完全实现

C.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矛盾的尖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解析】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确立之后,国家逐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住房问题,材料中的“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确定的目标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有关。

故答案为D项。

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

B项说法绝对,住房商品化的过程刚刚开始,排除;

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9.马克斯·

韦伯说,罗马法“对于我们本民族的法律系统是一种强力剂,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我们整个独立的法律系统,象罗马法本身一样,就这样被逐步建立起来”。

罗马法

A.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B.深刻影响欧洲近代社会行为规范

C.所维护的民主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D.不断地适应着欧洲历史发展要求

【解析】材料中的“在它的帮助下,旧的和新生规则的发展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文明状况的需要”中的“它”是指罗马法,因此材料信息表明罗马法对欧洲各国的法律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近代欧洲大陆国家法律的基础。

故答案为A项。

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对近代欧洲法律的影响,不是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排除B项;

罗马法与民主制度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不是罗马法自身的发展,而是对后世的影响,排除D项。

10.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内阁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

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

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

这一变化表明

A.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B.英国国王临朝而不执政

C.议会掌握国家行政权

D.《权利法案》遭到破坏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说明国王的权力受到内阁的制约,国王权力得到进一步限制,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完善。

国王仍然拥有一定权力,还没有真正处于“临朝而不执政”的地位,排除B项;

议会掌握国家立法权,排除C项;

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就是限制国王权力,D项说法错误,排除。

11.有学者认为:

“每当苏共面临危机的时候,其领导层就会有头脑清醒者出来力挽危局,……使苏共平安度过“崛起——危机——拯救”。

与之相关的是

A.和平方式实现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B.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家经济

C.大力垦荒实现农业迅速发展

D.强化国防工业展开军备竞赛

【解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的背景下,列宁提出的解决危机的办法。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国家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稳定了政治形势。

A项不是拯救危机的办法,且未能实现,排除;

C项是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D项是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措施,尽管均是为消除斯大林模式采取的,但未能做到消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均排除。

十月革命后,在内忧外患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苏俄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为代表的广大老百姓极其不满。

后列宁经过充分考虑,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并且允许外资企业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

12.下表为2015年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状况比较表(金额单位:

十亿美元),据此可知

A.美国贸易顺差加速资本扩张

B.中国贸易逆差阻碍经济发展

C.日本经济发展增速明显放缓

D.全球服务市场机遇挑战并存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全球化背景下美、中、日三国的服务贸易状况,说明国与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往来更加紧密。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服务贸易的发展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于各国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服务贸易只是一国对外贸易的组成部分,因此美国服务贸易存在顺差并不必然导致资本扩张加速,中国存在服务贸易逆差也不能得出阻碍经济发展的结论,排除A、B项;

一国服务贸易发展状况与经济发展增速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C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而同期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因此,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

虽然贫富差距可能在拉大,但史家形成了一个共识,18世纪上半期下层社会的收入比此前和此后都高。

随着17世纪末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和形成,。

中等阶层的炫耀性消费已经超越了生存需要。

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社会现象,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

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

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引发了一场关于奢侈消费的大讨论。

随着当时世界市场的形成,这场讨论已不仅仅局限于英国。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明中期以后,各地消费行为都有所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不再以俭朴、淳厚为尚,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

天启《赣州府志》记载赣州的情况:

“乃今凿朴为碉,易俭为侈,服饰器用燕饮之浮淫,转相幕效。

而又不分贵贱,不论贤愚,戴方巾,披花绣,蹑朱履,盖装银顶,乐用铜鼓,犯上亡等,法制谓何7”所谓“凿朴为蜩,易俭为侈”,已不仅仅是大户富贵之家之所为,而是“不分贵贱,不论贤愚”的社会共同的行为。

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

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

——摘编自张立新《明清商业、消费观念与商人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并评述英国的奢侈消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

(1)原因:

资本主义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

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逐步完善,社会稳定;

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扩大;

人文主义发展,消费观念的变化,追求享乐。

评述:

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丰富了经济理论;

解放思想,改变消费观念;

导致奢靡成风,贫富差距拉大。

(2)变化:

奢侈消费、消闲消费、超前消费。

时代特征:

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阶层的扩大;

封建制度的衰落。

影响:

英国:

推动了工业化,加速了社会转型;

明清:

没有促成社会转型,仍滞留传统社会。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和影响、中国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及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英国奢侈消费出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英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英国总财富和人均财富增长很快”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确立并逐步完善、世界市场的扩大和人文主义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对英国奢侈消费的评述,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很多人认为,奢侈消费‘无尽地丰富了社会的活力,给乡村和城市生活带来数不清的改善和变化,他们大胆地重新规划下层社会的教育、管理和福利来适应这一社会’”等信息,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促进了英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丰富了经济理论、改变消费观念以及导致奢靡成风、贫富差距拉大等方面来回答。

(2)明清时期消费观念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转而追求生活的富足华奢”“人们的消费也不仅仅是为了仅供衣食之用,也带有更多的消闲色彩”“嘉靖时期的姑苏、云间诸地甚至出现了‘产相十而用相百’的超前消费现象”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折射出的时代特征应当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封建制度的衰落等方面来回答。

中英奢侈消费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应当联系材料一总结出的内容,从英国方面推动了工业化加速了社会转型,而明清方面没有促成社会转型、仍滞留传统社会等等来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到目前为止,有关近代中国摆脱条约束缚历程的诠释典范,是强调“废除不平等条约”的革命外交史观。

“革命史”将是否主张无条件“废除不平等条约”作为爱国主义和反革命、好和坏的分水岭;

着重于是谁最早提出并坚持“废约”,歌颂不与列强妥协的革命精神,批评主张“修约”者为卖国。

因而,迄今中国外交史偏重于依赖民意的对外抗争历程,贬抑依循国际惯例的正常交涉。

然而,在致力于融入国际主流秩序的今日,实应重新检视的一面。

——摘编自唐启华《论“情势变迁原则"

在中国外交史的运用》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史,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中国依据国际惯例的外交原则,维护国家利益。

抗战之初,中国政府即通过各种途径,包括国联会议和九国公约会议,把中日冲突诉诸国际社会,争取各国的同情及有利害关系各国的支持;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鉴于中国是抗击日本的主要力量,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1942年10月9日美、英两国政府声明愿即时放弃在华治外法权及其他有关权益。

根据中美、中英条约,取消了美、英两国在中国的关税主权、司法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等治外法权。

1946年,法国也宣布放弃在华特权,治外法权在中国终于寿终正寝。

1955年,在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首脑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形成“万隆精神”。

2001年,中、俄、哈、吉、塔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

它进一步加强了我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运用有关国际法原理、国家主权观念和均势理论,通过谈判等和平手段,维护国家主权,实现国家的独立自主。

其他论题如:

坚决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独立自主(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对于近代中国摆脱不平等条约束缚的历程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偏重于依赖民意的对外抗争历程,即坚持“废约”,歌颂不与列强妥协的革命精神,批评主张“修约”者为卖国,这是革命外交史观肯定的做法。

但从材料中的“然而,在致力于融入国际主流秩序的今日,实应重新检视的一面”来看,说明“依循国际惯例的正常交涉”的做法也有可取之处。

因此对于本题的解答,既可以确定“坚决废除不平等条约实现独立自主”,也可以确定“中国依据国际惯例的外交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的论题,然后联系史实,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来回答。

如确定“中国依据国际惯例的外交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的论题,可以列举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修改条约运动、新中国成立后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史实来说明论证。

解答本题首先必须明确写出论题,阐述过程须史论结合。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这类试题往往根据材料信息可以总结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

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应遵循以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这样论证起来可以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可以看一下哪一种观点可以从材料中获得更多的资料支持。

15.【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杨炎任职宰相后便向德宗倡议推行税制改革,于公元780年征税推行两税法,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也因此得名。

具体内容如下:

“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

不居出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分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纯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

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步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摘选自《旧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两税法进行评价。

(1)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的总税额,各地依照中央分配的数目向当地人户征收;

将租庸调及当时各色名目的苛捐杂税归并统一简化为地税和户税两个税种;

地税按纳税人拥有的田亩数征收,户税按资产多少划分户等征收;

两税分别于夏秋两季缴纳。

(2)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它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

增加了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首创“量入为出”预算制度;

是中国赋税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

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

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

人为丁中,以贫富为差”“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2)对两税法的评价,应当联系所学从我国税制的变化、对唐朝财政收入和民众税收负担的影响、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影响,肯定其进步作用。

也应当看到两税法的负面影响,如两税制下土地合法买卖、土地兼并更加盛行,以及两税法的部分内容超越了客观现实等方面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马尔维纳斯群岛扼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的航道要冲,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利用这里天然海港作为海军基地成功地袭击过德国舰艇。

战后马岛还是进行南极探险和科学考察的前哨战和物资中转站。

70年代在马岛大陆架和海底探测到蕴藏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锰矿资源后,其重要性尤为引人注目。

关于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是英阿之间一直存在争论,并时常发生冲突。

1982年3月,双方关系再度紧张,4月2日阿根廷军队突袭马岛,俘虏了马岛上的英国驻军,3天内,英国发动了自二战以来的最大军事行动。

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

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在战场上取得惊人的效果,因此全世界军界人士称此战为“导弹时代的首次战斗”。

由于制导武器从发现目标到完成攻击的整个过程,都由精确的制导系统控制,使攻击距离、命中精度和破坏威力远远超过传统火炮,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大增加。

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用于控制战区、对海对陆攻击、侦察、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等,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经过40多天激烈的海陆空战斗,阿根廷军队投降,英国恢复了对马岛的统治。

——摘编自保罗·

布鲁尔《聚焦战争》

(1)根据材料分析指出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岛之战的特点,谈谈你的启示

(1)特殊的战略地理位置;

丰富的自然资源;

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问题

(2)特点:

高科技战争;

导弹广泛应用;

空中力量发挥关键作用;

战争破坏性增加。

启示:

国家主权必须维护;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重视海洋资源;

重视高科技的发展。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英阿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

............

(2)马岛之战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马岛战争是以海军为主、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现代化战争”“战争期间双方在战斗中大量使用各类战术导弹、制导鱼雷和激光制导炸弹”“战争中双方积极运用空中力量”“战争的破坏性和残酷性大大增加”等信息概括归纳得出。

对我们的启示应当联系所学,从国家主权必须维护、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重视海洋资源和高科技的发展等方面来回答。

本大题的两小题基本上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

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

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17.【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郭守敬

字若思,河北邢台人,元代杰出的科学家。

元中统三年(1262)起在元朝朝廷任职的半个多世纪里,郭守敬在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中都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从1274年起,郭守敬参与制订授时历。

治历工作一开始。

郭守敬就指出:

“历之本在测验,而测验之器莫先仪表。

”郭守敬根据自己的实际观测经验,针对浑仪的不足之处,做了大胆的革新创造,除了简仪以外,郭守敬为修历还设计和监制了其它许多新的天文仪器,包括候极仪、浑天象等9种。

1279年,郭守敬向元世祖忽必烈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天文测量。

这次四海测量,其地域之广,规模之大,测得数据之精,不但在我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史上也是无可比拟的。

郭守敬在青年时代就曾主持过家乡邢台的水利工程。

在山东一带设计并主持贯通运河的工程,使南方的粮食直接运到通州(今北京通县)。

后来他又主持修复了宁夏黄河灌溉网,他甚至探求过黄河之源。

郭守敬在水利建设上具有多方面的重大的贡献,其中通惠河的整治,是最为后人称道的。

——摘编自樊善国《科学巨人郭守敬》

(1)根据材料指出郭守敬的主要贡献以及其所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对郭守敬的科学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