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790113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84.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节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

③种类:

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

感觉神经末稍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

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的调节人体某些

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

K+外流)→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

Na+内流)→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膜内: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

双向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传递结构:

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突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传递过程:

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神经递质被酶分解)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产生动作电位或不产生动作电位)。

(3)信号变化: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4)传递方向:

单向。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

(即:

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轴突→细胞体或树突,不能反向)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大脑: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小脑:

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

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

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

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7、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运动中枢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学习:

神经系统不断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记忆:

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短期记忆:

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长期记忆:

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2、激素:

由内分泌腺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称

化学性质

作用部位

主要作用

下丘脑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

调节水平衡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垂体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生长激素

蛋白质

全身

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和骨生长

幼年缺乏,患侏儒症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症

促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

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

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促进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

(含I)

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加速物质氧化分解;

促进幼小动物的生长发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过多:

患甲亢。

(婴儿时缺乏会患呆小症)

缺碘:

患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胸腺

胸腺激素

免疫器官

肾上腺

肾上腺素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糖、促进代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兴奋剂

胰岛

B细胞

胰岛素

降低血糖浓度(促进去路,抑制来源)

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肝脏

升高血糖浓度(促进来源,抑制去路)

卵巢

雌激素

固醇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等

睾丸

雄激素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第二性征

激素调节实例1:

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含义:

指血浆中的葡萄糖

2、平衡的原因: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4、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分泌部位:

胰岛B细胞。

作用:

降低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

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

(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升高血糖浓度。

主要是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5、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

6、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7、调节机制:

负反馈调节。

8、糖尿病

血糖不平衡:

过高—糖尿病。

(过低—低血糖病)

(1)病因:

胰岛B细胞受损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2)症状:

多尿、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①多尿:

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带走大量的水,因而尿量增加,形成多尿。

②多饮:

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

③多食:

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总感觉到饥饿而导致多食。

④体重减少:

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3)治疗:

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

多吃含纤维素较多的食物。

②轻型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治疗;

重症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

③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

(4)检测:

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实例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1调节过程(如右图)

2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3调节机制:

4、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状腺。

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特别提示】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仅仅起着“信使”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对生理生化反应起着调节作用。

5、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激素)

第三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中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

实例1、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

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来源:

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3、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4、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产热器官:

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

散热器官:

皮肤(与皮肤中血管、汗腺的活动有关)

5、体温调节过程:

寒冷环境下:

神经—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炎热环境下:

神经调节。

7、体温恒定的意义:

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需条件,主要通过对酶的活性的调节体现

实例2、水盐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的调节过程:

2、调节方式:

神经—体液调节

①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到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

激素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范

比较长

(2)联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

第四节、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的概念:

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性,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注:

概念中“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异常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器官:

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

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线:

吞噬作用、杀菌物质和炎症反应。

第三道防线:

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特异性免疫

(2)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是指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先天性的)

特异性免疫:

指人体针对某种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防御作用。

(后天性的)

1

(3)特异性免疫

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

是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

2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为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为T淋巴细胞。

②类型:

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

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淋巴因子

(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①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

如细菌、病毒、花粉等异物以及自身衰老的细胞等。

抗原的特性:

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举例:

疫苗、凝集原、外毒素等

②抗体是指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蛋白质。

●细胞免疫:

通过T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③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区别

作用对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增强有关免疫细胞的效应。

联系

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4)再次免疫的特点

①记忆细胞的特点:

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②再次免疫反应过程:

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③再次免疫反应特点:

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衰老的、破坏的、或癌变的细胞并及时清除。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

①原因:

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②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

如:

先天性缺乏B细胞或T细胞。

后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

③举例:

艾滋病:

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艾滋病毒:

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遗传物质:

单链的RNA。

攻击对象:

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发病机理:

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导致其他疾病的产生,导致生命死亡。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预防:

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2)自身免疫病

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自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②举例:

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抗原表面的蛋白质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3)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外来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②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有人接触花粉引起寻麻疹,吃海鲜呕吐等。

(1)过敏原属于抗原,但它有个体差异性。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但它产生的抗体分布部位不同于体液免疫,它只是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3)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

6、免疫学的应用

(1)研制疫苗:

把减毒或灭活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叫做预防接种。

如:

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根除了这种传染病的发生。

(2)检测抗原:

根据抗体能和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

异体器官移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原因:

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移植的器官。

措施:

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原理:

使免疫系统反应变得“迟钝”。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