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键知识点.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963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键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化学键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化学键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化学键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化学键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键知识点.doc

《化学键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键知识点.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化学键知识点.doc

离子键

一离子键与离子化合物

1.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2.离子键

(1)概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

(2)实质:

(3)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4)离子键的形成条件: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的相互作用,如果是原子成离子键时,一方要容易失去电子,另一方要容易得到电子。

①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如第IA、ⅡA族的金属元素(如Li、Na、K、Mg、Ca等)与第ⅥA、ⅦA族的非金属元素(如O、S、F、Cl、Br、I等)化合时,一般都能形成离子键。

②金属阳离子与某些带负电荷的原子团之间(如Na与OH、SO4等)形成离子键。

③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或酸式根离子)之间形成离子键,如NH4NO3、NH4HSO4。

【注意】①形成离子键的主要原因是原子间发生了电子的得失。

②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间吸引力和排斥力达到平衡的结果,所以阴、阳离子不会无限的靠近,也不会间距很远。

3.离子化合物

(1)概念:

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离子化合物。

(2)离子化合物主要包括强碱[NaOH、KOH、Ba(OH)2等]、金属氧化物(K2O、Na2O、

MgO等)和绝大数盐。

【注意】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二电子式

1.电子式的概念

在元素符号周围,用“·”或“×”来表示原子的最外层电子的式子叫电子式。

(1)原子的电子式:

元素周围标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

当最外层电子数小于或等于4时以单电子分步,多于4时多出部分以电子对分布。

例如:

(2)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

简单阳离子是由金属原子失电子形成的,原子的最外层已无电子,故用阳离子的符号表示,如:

Na、Li、Mg、Al等。

F

(3)简单阴离子的电子式:

不但要画出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括号“[]”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电荷字样。

例如:

氧离子、氟离子。

(4)多原子离子的电子式:

不仅要画出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而且还应用括号“[]”括起来,并在右上角标出“”或“电荷字样。

例如:

铵根离子氢氧根离子

(5)离子化合物的电子式:

每个离子都要单独写,而且要符合阴阳离子相邻关系,如MgCl2要写成,不能写成,也不能写成。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例如:

NaCl的形成过程:

Na2O的形成过程:

CaBr2的形成过程:

【注意】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是要注意:

①连接符号必须用“→”而不用“=”。

②左边相同的原子的电子式可以合并,但右边构成离子化合物的每个离子都要单独写,不能合并。

第二课时共价键

一共价键

1.HCl分子的形成过程

在Cl与H形成HCl的过程中,H原子唯一的一个电子与Cl原子最外层7个电子中的未成对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从而使各原子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

比较HCl、NaCl的形成过程有什么不同?

由图示可知两种物质的形成过程不一样。

因为形成HCl的过程是双方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为两原子所共有,从而使双方均达到稳定结构。

而NaCl的形成过程为Na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Cl得一个电子形成Cl,这样形成稳定的结构。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H、Cl都是得到一个电子就可以达到稳定结构,所以而这形成共用电子对,而Na、Cl分别为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的原子易失去电子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易达到电子,所以有电子的得失。

2.共价键

(1)概念: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

(2)实质:

共用电子对对两原子的电性作用。

(3)成键微粒:

原子。

(4)形成条件: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的原子相遇时,若原子的最外层排布未达稳定状态,则原子易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

【注意】①共价键的成键元素一般为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但某些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共价键,如AlCl3中含有共价键。

②共价键可以存在于非金属单质中,又可以存在于化合物中,如N2、NH4Cl、NaOH等。

二共价化合物

1.概念: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共价单质及其形成过程的表示方法

(1)分子结构(即共价键)的表示方法:

①用电子式表示:

例如:

②用结构式表示:

在化学上,我们常用一根短线来表示一对共用电子,未成键的电子不写出,这样的式子叫结构式。

例如:

H2:

H-H,N2:

NN,CO2:

O=C=O,CH4:

(2)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

在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时:

首先需要分析所涉及的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若要形成稳定结构,需要几个共用电子对;然后再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书写。

例如:

【注意】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时:

不用弯箭头表示电子转移情况,所得物质的电子式不标所带电荷情况。

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1.概念:

(1)非极性共价键:

在H2、N2、Cl2这样的单质分子中,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这样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

(2)极性共价键:

在化合物分子中,由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一方,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2.比较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成键原子

同种元素的原子

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原子吸引电子能力

相同

不相同

共用电子对

不偏向任何一方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成键原子的电性

电中性

显电性

判断依据

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实例

H-H

H-ClH-O-H

存在

①单质中,如H2、N2

②共价化合物中,如H2O2

③离子化合物中,如Na2O2

①共价化合物中,如H2O、H2O2

②离子化合物中,NH4Cl

四化学键

1.化学键概念:

使离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也就是说,相邻的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成为化学键。

化学键的形成与原子结构有关,它主要通过原子的价电子间的转移或共用来实现。

那么如何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呢?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过程。

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原子要重新组合,就要破坏原来的相互作用,重新成为自由原子,即破坏原有化学键的过程,我们称为“旧键的断裂”;在重新组合后又要形成新的相互作用,即“新键的形成“,形成了新物质。

所以,化学反应的过程既是旧键断裂又是新键形成的过程。

值的注意的是:

有化学键被破坏的变化不一是化学变化,如HCl溶于水,NaCl熔化等都有化学键被破坏,但都属于物理变化。

通过化学键的学习,我们知道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根据化学键类型的不同,又可将化合物分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那么离子键与共价键、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方式

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表示方法

①电子式,如

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①电子式,如

②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存在

离子化合物

绝大多数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某些离子化合物

物质的类别与化学键之间的关系:

①当化合物中只存在离子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②当化合物中同时存在离子键和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③只有当化合物中只存在共价键时,该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④在离子化合物中一般既含金属元素又含有非金属元素(铵盐除外);共价化合物一般只含有非金属元素,但个别含有金属元素,如AlCl3也是共价化合物;只含有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铵盐。

⑤非金属单质只有共价键,稀有气体分子中无化学键。

(2)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的比较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概念

由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

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

粒子间的作用

阴离子与阳离子键存在离子键

原子间存在共价键

熔沸点

较高

一般较低,个别很高(如SiO2)

导电性

熔融态或水溶液导电

熔融态不导电,溶于水有的导电(如硫酸),有的不导电(酒精)

熔化时破坏

的作用力

一定破坏离子键,可能破坏共价键(如NaHCO3)

一般不破坏共价键

实例

强碱、大多数盐、活泼金属的氧化物中

酸、非金属的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中

【注意】熔融态是否导电是判断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最可靠的依据,因为所有共价化合物在熔融态时都不导电,所有离子化合物在熔融态时都导电。

五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1)概念:

分子间存在一种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2)主要特征:

①广泛存在于分子之间;②只有分子充分接近时才有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固体和液体物质中;③分子间作用力远远比化学键弱;④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其熔点、沸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主要有分子间作用力大小决定。

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

例如:

I2>Br2>Cl2>F2;HI>HBr>HCl;Ar>Ne>He等。

2.氢键

(1)氢键不是化学键,通常把氢键看做是一种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比化学键弱,比分子间作用力强。

(2)分子间形成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

如水的沸点较高,这是由于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

(3)分子间形成的氢键对物质的水溶性有影响,如NH3极易溶于水,主要是氨分子与水分子之间易形成氢键。

(4)通常N、O、F这三种元素的氢化物易形成氢键。

常见易形成氢键得化合物有H2O、HF、NH3、CH3OH等。

(5)氢键用“X…H”表示。

如水分子间的氢键:

由于氢键的存在,液态水或固态水常用(H2O)表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