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8767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3精读与略读类文Word下载.docx

首先从读书中来,书读多了才有问题。

当然更重要的是从实践中、从社会调查研究中提出问题;

(4)创新。

有了问题,进一步读书和调查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做出理论创新。

读书提出了问题,而且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研究就有自己的创新成果。

  法略读就是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它不要求对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

  略读与一般速度的阅读是不同的。

在以一般速度进行阅读时,读者是将文章的每一部分,比如每一句子或段落都过目。

而略读则要求有选择地省略文章的一些部分,如某些段落、句子,而只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理解方面。

在一般阅读时,读者是以获得尽可能好的理解水平(通常为70%或80%)为目的。

而理解程度愈高,则阅读速度愈慢。

所以,略读只要求理解水平达到50%或60%就行了。

  速度方面。

一般说来,略读速度可以是一般阅读的2倍。

快速的略读速度达800字/分钟,至少也应达到400字/分钟。

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略读速度应根据所读的材料以及所要求达到的理解程度而定。

  怎样略读。

比如读一篇几千字的文章,阅读时首先应该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将文章的前二段完整地读完,以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文章的安排,了解一点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语调和语气等等。

因为通常作者在文章的前几段中对文章作了一个介绍,描绘出文章的总的轮廓。

  怎样省略,一旦对文章有一大概的了解后,在阅读第三或第四段时,只要阅读句子的关键词,略过段落的其他部分,便可掌握段落的主要意思。

或者只读段落中的关键句子,挑出一两个重要的词、短语或数字等。

  找出中心。

略读中,应抓住段落的主要意思和少数几个细节。

有时,关键的句子不一定就是段落的第一句,它可能在段中或末尾。

所以,也得花时间去找出关键句。

有时,段落的主要意思并不是用一个关键名字表达的,这就需要找出几个句子或短语来表示主要意思。

这样,就得将整个段落读完。

但不要忘记,在读完后进入下一段落时,仍要以略读速度进行。

保持速度。

尽自己最快速度进行略读,只求掌握文章的主要意思而不阅读细节。

  精读书籍、加强学习,正是强化知识和技能储备的重要渠道之一。

精读,即掌握书中的精华,并把其作为行动指南。

古往今来,多少大学问家都倡导精读。

荀子曾以“鼯鼠五技而穷”的比喻,规劝人们学习要博中求精。

梁启超曰: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散文家秦牧把精读说成是牛吃东西似的,吃了以后再吐出来,慢慢反刍、消化。

陈毅元帅则说,读书“要少、要精、要约,不要样样都来,结果什么都不好”。

毛泽东则更深刻阐述了精读的道理。

他认为,取精用宏,根茂实盛。

这就是说,只有精读书,知识的根才能繁茂。

毛泽东是精读书的典范。

从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到新中国建设的岁月,他一直把《容斋随笔》带在身边,潜心研读40余年,直到他临终的13天前,仍索要此书。

许多著名作家在精读书方面也身体力行。

臧克家几十年如一日,攻读《古文观止》,以求吃尽书中味,后终得其要领。

孙犁,一部《聊斋志异》,也反复阅读了15年。

他写小说的语言,也像《聊斋志异》那样精练。

总而言之,精读书,方能强化知识和技能储备。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亦有人不这样做。

他们读书求数量,不求质量。

常听见有人说读了什么什么书,但仔细一问书中道理,竟然答不上来。

可见,他读书不精,没有得书中之真谛。

据悉,世界上每天都有新书问世。

如果一个人每天不吃饭、不睡觉,也阅不尽世间新书。

因此,书要精读。

切莫在书籍海洋中盲目游泳。

书如何精读呢?

联系实际,精选书籍,苦读硬啃。

“彻底消化几本书,强如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

”比如,你是干铁路的,就要精选几本和当今铁路发展联系紧密的书来读。

提要钩玄,抓住重点,掌握精华。

韩愈强调,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爱因斯坦指出,抓住书的骨肉,抛掉书的皮毛。

即使是读一本书,也要抓住书中的重点章节。

郑板桥曾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

故读《史记》,应抓住此重点。

读其他书,亦是如此。

重复阅读,反复思考,悟出新意。

曾有人讲,重复是学习的母亲。

三国时董遇说,每本书读上百遍,就能懂得意思了。

所以,对于一些经典著作,要反复阅读,不放过任何一处不明白之处,要记住书中基本观点,甚至熟背重要章节和重要段落,以获精华,进而形成自己之观点,正所谓“好学深思,必知其意”。

边读边记,摘抄整理,付诸实践。

凡读书,应像列宁那样,写详细的读书笔记;

应像毛泽东那样,作细致的批注。

还有,书是否读懂了、读精了,拿什么来检验呢?

那就是看你会不会把学到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精读是学习,运用也是学习。

鲁迅先生说得好,读书要心到、口到、眼到、耳到、手到。

历史学家吴晗也说,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朱海燕善于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实际工作中去,不然,他怎会写出近1000万字的新闻作品?

又怎能成为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呢?

常有人把读书比喻成“补钙”“健脑”或“充电”。

无论是哪种比喻,都强调了读书之重要。

“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

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更丰满。

”在新的形势下,让精读书、勤学习在7万多公里铁路线上蔚然成风,以进一步提高铁路职工素质,加快铁路改革和发展。

  这里提倡高效读书,须走好五个步骤。

想要把一本书读得透彻,不能简简单单、随随便便地读,而应有步骤、有层次地读,因为任何一本有价值的、值得精读的书,内容都是非常丰富的,不下一番苦功,细致地解剖,深入地研究,是无法读懂的。

有步骤、有层次地读书既符合书本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又符合人们认识发展的规律。

下面,我们介绍一种精读活动中最常用、最有代表性的方法——“五步读书法”。

  所谓“五步读书法”,顾名思义,就是把读书的过程分成五个步骤:

浏览、提问、细读、复述、总结。

下面,依次介绍这五个步骤。

  一、浏览

  浏览全书是精读的前奏,其目的在于大致了解阅读物的主要内容。

浏览范围包括封面信息、内容提要、目录、序言和后记。

每本书都有其主题和重点,浏览就是要抓住重点,弄清结构,以形成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进一步的精读奠定基础。

  

(一)查看封面信息

  拿到一本书,首先看的就是它的封面,封面上一般有三个方面的信息十分重要,分别是书名、作者、出版单位。

  ·

书名

  书籍的名称,往往可以较为具体地讲到这本书的内容。

一般地说,书名有虚实两种。

虚的,往往采用比喻或象征的手法,暗示全书的主题或主要内容,如《红与黑》等;

实的,常直接运用与书中内容有必然联系的事件、人物、地点等,如《包法利夫人》、《水浒传》等。

不管是哪一种,作者在决定书名时,都是经过一番精心推敲、反复考虑的。

所以,阅读者可以通过书籍的名称,了解作者的寓意,从而把握住书名所蕴含的意义。

作者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

”在对书的名称进行一番思索后,接下来应该了解作者的情况。

如果阅读时所遇到的是熟悉的作者,从前读过他的作品,那么对其作品的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就比较熟悉,现在又读他的作品犹如与老友相逢晤谈。

如果是首次阅读他的作品,就像结识一位新朋友一样,应抱着认识的态度去了解。

出版单位

  读书首先应看出版单位。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一部书的内容与出版单位有什么必然联系吗?

回答是肯定的。

好的阅读者应该能够根据出版单位来判定书籍内容所属的学科领域。

一般来说,我们国内的出版单位都有出版的侧重点。

如文学出版社、文艺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所出版的书籍侧重于文学和艺术;

教育出版社侧重于大、中、小学教育书籍的出版;

古籍出版社则侧重于古代各种史科的出版;

科学技术出版社则侧重于科技各领域书籍的出版等。

所以,阅读者可以根据出版社初步判断书籍的内容。

  

(二)查阅内容提要和目录

  内容提要,即指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提炼全书的主旨,指明全书的主要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简洁文字。

内容提要虽然从篇幅上说,往往只有三言两语,但可以帮助阅读者判断该书内容上的取舍。

如果从提要上发现该书与自己关系不大或者自己已经很熟悉的内容,就可以不必阅读;

如果认为只需要泛泛地了解,那就可以粗略浏览;

如果认为其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是自己目前需要了解的,就要有针对性地重点阅读这一部分内容。

假如读完内容提要还不能判断该书的阅读价值,就需要阅读目录。

  目录是全书内容的纲目,比起内容提要来,更具体、更详尽,包含着更大的信息量。

在很大程度上,与其说学问是知识的储蓄,倒不如说是在书海中找到所需知识的本领,而目录正是寻求学问的“入门”之径。

  阅读目录有三种好处。

第一,目录是书中知识的高度提炼和浓缩,具有极强的概括性,通过阅读目录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全书的主旨和各部分内容。

第二,阅读目录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全书的结构布局,清楚地了解全书与各章节以及章节与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而能体察作者写作该书的思想和行文脉络。

第三,根据目录,可以从客观表达和主观需要两方面来判断该书的价值。

从客观表达方面来说,书中介绍的知识,哪些是主要和重点部分,哪些是次要和粗略部分,都会在目录中得以体现;

从主观需要来说,阅读者可以从目录中寻求自己需要的内容。

这样,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就可以更好地进行选择,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内容和自己急需了解的章节上。

  (三)查阅序言和后记

  具体说来,阅读序言有这样几点作用:

其一,了解该书的读者对象,判断是否适合自己阅读;

其二,了解作者写作的缘由、背景和目的,以理解全书的主旨;

其三,了解该书的主要内容,以抓住重点和难点;

其四,部分序言(主要是指非该书作者所写的序言,如出版说明、译者的话等)往往包含着对全书内容的概括性评价,便于阅读者了解该书的优缺点。

  后记具有与序言相类似的功能,同样不可忽视。

  (四)浏览一章

  扫读一章是真正介入一本书的实质内容的开始。

扫读全章时,重点要抓住关键词、摘要、标题、讨论、图表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

一章的起首段和结尾段也是扫读的重点,因为这两端文字一般均是概括性的信息,而扫读的价值就在于: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比如,主题、重点、逻辑结构等。

  二、提问

  把握住全章的概括性内容之后,就要将全章分成若干节,对各节逐一阅读。

  对一节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导进一步的细读。

试着将标题转换成问题。

如,标题是“学习的时间分配”,可转换成问题“怎样分配学习时间?

”提出一个个问题可以促使自己寻找答案。

  细读前的提问有两个重要性。

第一,由标题转化来的问题给了阅读者一个阅读的目的,可帮助阅读者了解作者的思路。

第二,提问帮助阅读者在细读中筛选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

重要信息即资料中能回答问题的信息,次要信息即资料中不能回答问题的信息。

  对于如何提问,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论述。

  三、细读

  细读是精读的关键阶段,精读的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这一阶段的收获。

细读一定不要贪多求快,须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读,一个字、一句话、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要轻易放过,一定要把其中的准确含义琢磨清楚,然后通过思索把作者的观点和文中的实质内容“抓”出来。

细读时,要注意两个工作:

圈点画线,边注眉批。

  

(一)圈点画线

  画线既可以对提出的问题边读边想以加强阅读效果,也能为日后温习提供记忆线索,因为温习时,未必有时间再读全文,但只须瞥一个画线部分就可记起内容的概略。

很多人读书时圈点画线,却不知道为什么画线,在什么情形下画线。

画线必须配合前文,联系自己提出的问题,从文句中找答案。

跟随着作者在行文中对事理的陈述,随时留意与答案有关的字句,并在出现的地方作一点记号(但不要画线),等一段文字看完了,确定哪一句话最能代表答案时,再画线将它标记清楚。

画线使你重新阅读一遍文字,从而加强记忆。

  画线在精不在多。

很多阅读者读第一句话就开始画线,结果满页全是各色线。

这样做只是自我安慰,表示自己已经读过了。

这种画线非但没有效果,反而遮盖了要点。

  谈到画线技巧,还需注意两点。

第一,重要而必须精读的书,尽量自己购买,属于自己的书才可圈点画线。

借来的书不能随便画线,最好用笔记本来代替。

如果读的是期刊上的论文,最好复印下来,然后在影印本上圈点画线。

第二,画线用笔要选择。

一般画线多用红笔,旨在与印刷的黑字相区别以引起注意。

笔样不宜太粗以免浸盖文字。

很多学生喜欢用彩色粗笔在文字上涂抹,以代替画线,此法损及文字的清晰度,甚至再读时有伤视力,不宜采用。

  

(二)边注眉批

  细读的一种常用技巧是在书页边缘写边注、作眉批。

边注眉批切忌抄书,文字也不宜多。

边注眉批为的是引起思考,可把原来标题的叙述句改成简略的问句。

比如,某节的标题是“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当看到这个标题时,先不要立即读下去,因为一读下去就容易被作者所牵引,使自己变得被动。

这时候最好在标题旁边空白处,把原标题转化为数个问题,如:

何谓社会变迁?

为何变迁?

何谓婚姻问题?

社会变迁与婚姻问题有何关系?

写这些问题的时候,你会自觉地提出个人的看法,同时也期待此书作者的答案。

这样做等于是阅读者跟作者对话,对作者而言是一种考验,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

  有了问题和个人的看法,即开始以寻找答案的心态阅读。

阅读之后可能有几种情况发生:

一是作者的见解与你的看法相似,这时你会有“英雄所见略同”的得意感觉,并提高阅读的兴趣与信心;

二是作者的见解远远超越你的见解,欣赏赞佩之余,你的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启发;

三是作者的见解平淡无奇,或内容陈述有错误,这时你就可给他一定的批评。

  (三)解答疑难

  阅读时,对阅读内容难免有怀疑的地方。

对这些疑点加以标示与处理,也是精读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阅读时遇到疑点,首先应该把问题标记出来,此后,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解决。

查阅书末索引

  看看在同书的其他章节内是否有详细解释。

书末的索引有名词与人名索引等多种。

上述两种索引分别将同一名词或同一人名在本书内出现的地方(页码)都列在一起。

假如索引中只列出你发现问题处的一个页码,那就确定本书内找不到另外的解释。

与他人一起探讨

  譬如,阅读的时候是在老师讲解之前,则须对怀疑的地方特别注意,也许经讲授之后,疑问自然消失,如果不能消除怀疑,就需要与他人一同探讨。

利用参考资料寻找答案

  比如到图书馆,查阅同类性质或性质相近的其他专著。

此外,还可以借助词典、百科全书之类的资料,去寻找答案。

  除借助外部资料进行思考外,阅读者还可以联系自己头脑中的资料进行联想思考。

  一些阅读者在读书时,总是一口气读下去,从不停歇。

但当他们合上书时,书里的一切,无论是事物、形象,还是思路、脉络,似乎一下子全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但好的阅读者则不然,他们在阅读时能充分地展开联想,将阅读内容与已有的知识、生活实践联系起来;

将抽象的概念、原理与感性的形象的事物联啄起来。

所以他们在读书时经常会停顿,一会儿把目光从书上挪开,一会儿又把目光重新挪回到书上。

看似他们经常“走神”,其实他们正在展开“心骛八极,神游万仞”的联想。

由于丰富的联想,对阅读材料的思维加工自然也要深刻得多。

这同时也促使他们进一步乃至大大地提高阅读效果。

所以,阅读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只是读纸面上的内容,更要充分启动思维,展开多方位的联想,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四、复述

  复述是对阅读物的进一步理解、消化。

在基本读懂的基础上,阅读者须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读过的内容准确叙述出来。

复述具有调节的作用,它可以帮助阅读者将分散零碎的资料整理成系统的知识。

  在一节读完之后,必须合上书本,自问自答,进行一个完整的复述。

可以借助本节中的关键词、重要的图表及公式等列出一个简单的复述提纲。

一般来说,一个成功的复述应该达到如下标准。

  1.能清楚地了解本节的主题是什么。

  2.能看出作者是从哪几个层面来分析讨论这个主题的。

  3.能认识到每个层面中有哪些重要观念(要点所在)。

  4.能对本节的讨论作出概要的结论。

  五、总结  

  

(一)小结一章

  一章通常就是一个大主题,阅读的单元是节,但各节读完之后,印象仍是分散的。

所以阅读一章完毕,必须小结。

小结时,可以采用摘录笔记,摘录一章中重要的概括性的原始材料。

比如,可摘录问题的论证和结论,也可摘录主要问题、中心思想、重要公式图表、实验程序和方法等。

  小结一章有两个价值。

第一,小结是对一章的主体脉络的再次温习,可以帮助阅读者记忆这一章的内容。

第二,再次回忆这一章的内容时,小结是一个相当有效的线索。

  

(二)总结全书

  阅读一本书就是循环执行第二步到第四步的过程,但一本书阅读完毕,还需再做一个工作:

总结全书。

惟有此,才能实现书本的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的螺旋上升。

  所谓由薄到厚,就是要求阅读者在读书时多思考、多发问。

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注解和补充参考材料、笔记等放在一起,就会明显感到书更厚了。

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既是不断发问的过程,也是对材料不断进行理解加工的过程。

华罗庚曾说过:

“无论是读一本书,还是一本书的某一章节,首先应该不只看到书面上,而且还应该看到书背后的东西。

这就是说,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隘,才得出这个结论的。

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论?

  所谓由厚到薄的过程,就是把握书的要点,掌握精神实质的过程。

厚厚的一本书,读懂了,理解了,抓住了重点和中心内容,精神实质和重点仅用不多的语言就能表达出来,你就会感到书变薄了。

华罗庚说:

“如果说前一步的工作可以叫‘肢解’的工作,那么,第二步我们就需要做‘综合’的工作。

”这就是说,在对书中每一个问题都经过细嚼慢咽,真正懂得之后,就需要进一步把全书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加以融会贯通,从而弄清楚什么是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能抓住统帅全书的基本线索,贯穿全书的精神实质……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

这并不是学的知识少了,而是把知识消化了。

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

  可以借助各种笔记,如提要笔记、心得笔记,总结全书,以实现由厚到薄的转化。

  总之,精读与略读是相辅相成的,精读是举一,略读则是反三;

精读是得法,略读则是活用;

精读是品味,略读则是浏览。

只有将精读与略读有机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率,真正把书读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