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8442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推荐白马杜甫赏析精选word文档 17页文档格式.docx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目前。

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

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

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

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

此二句一纵一收,正是大家手笔。

别绪随船而去,道出绵绵情意;

突然收回,景象更觉怅然。

此情此景,催人泪下。

尾联更是余音袅袅,耐人咀嚼。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此别”,总括前面离别的情景;

“各”字,又双绾行者、留者,也起到收束全诗的作用。

对句意为,虽说如此,只怕不能实现同返故乡的愿望。

韩十四与杜甫可能是同乡,诗人盼望有一天能和他在故乡重逢。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也说不准。

诗就在这样欲尽不尽的诚挚情意中结束。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俗套。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是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篇二:

诗歌鉴赏

11.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完成1-3题。

(11分)(东城)

秦州杂诗①·

其五

西使宜天马,由来万匹强。

浮云②连阵没,秋草遍山长。

闻说真龙种,仍残③老驌驦。

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

白马④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

近时主将戮,中夜商於战。

丧乱死多门⑤,呜呼泪如霰。

注释:

①此诗作于诗人弃官西行,驻留于秦州期间。

秦州:

今甘肃天水②浮云:

指良马。

诗句中的“龙种”“驌驦”也是指良马。

③残:

剩余。

④此诗作于潭州发生军事叛乱期间。

此时,杜甫漂泊于鄂、湘一带。

⑤死多门:

死于多种灾难。

①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______。

千古绝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其诗作______。

(2分)

②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是诗人表情达意的主要意象,两首诗都借助咏马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秦州杂诗》的首联,写出了马的出产地,为后文描写马及抒发情感做铺垫。

C.《白马》诗的首联,写了一匹从东北方向奔来的白马,鞍上无人,身受箭伤。

D.“秋草遍山长”侧面描写战马战死;

“意气今谁见”用反问句写出骑者战亡。

③清代著名学者仇兆鳖在《杜诗祥注》中说《秦州杂诗·

其五》是“借天马以喻意”,认为《白马》诗“‘丧乱死多门’一语,极惨!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

(6分)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其后问题。

(共10分)(西城)

幽居

韦应物

贵贱虽异等,出门皆有营。

独无外物牵,遂此幽居情。

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

青山忽已曙,鸟雀绕舍鸣。

时与道人偶,或随樵者行。

自当安蹇劣②,谁谓薄世荣。

【注】①韦应物:

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②蹇劣:

笨拙。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开头两句以人们为生活奔走营谋的世间常态来反衬作者的幽居生活。

B.“独无”二句细致描绘出诗人幽居的情态,透露出无外物牵绊的喜悦。

C.诗中借用“道人”和“樵者”这样的形象,表达作者自然脱俗的追求。

D.最后两句意在突出作者淳朴守拙的性格特点和看破红尘后的思乡情怀。

E.全诗感触自然,语气平和,格调清新,表现出诗人闲居时的惬意自在。

②韦应物的很多五言古诗受东晋诗人陶渊明的影响较大,一位文学理论家对二人作如下评论:

韦苏州诗,胸中腕中,先有一段真趣,落笔方妙,足见非专以浅淡拟陶者。

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

亦不知韦诗也。

请结合上面这首《幽居》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或其他陶诗,说说这段诗论....

认为陶、韦二人诗并不浅显平淡的理由。

(6分)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海淀)

古风(四十六)李白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

①当涂:

当权。

②扬执戟:

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①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起笔不凡,开篇即从唐王朝一百多年的历史入手,以“何赫然”三个字来感叹大唐帝国的繁盛辉煌。

B.“隐隐”写长安城宫阙层层叠叠、连绵不绝,与“横三川”相呼应;

“峨峨”则突出这些建筑雄峻壮丽的

气势。

C.五、六两句运用比喻手法,描绘众多宾客簇拥着权势显赫的王侯的场景,意在表现他们之间的地位悬殊。

D.这首诗气势宏大,笔力纵横,全诗融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笔墨酣畅,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②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4分)

③“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

台湾诗人洛夫也说:

有些诗

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

如本诗中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

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无理而妙”的理解。

(200字左右,12分)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①—③题。

(20分)(朝阳)

泾溪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险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溪兴①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②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①此诗系诗人晚年归隐家乡时所作。

②瓦瓯:

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运用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思考。

B.后诗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达诗人的人生志向。

C.两诗内容不同,前诗旨在说理,后诗意在抒怀。

D.两诗风格不同,前诗平实警策,后诗自然清新。

②从《溪兴》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③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泾溪》一诗后两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一哲理的认识。

不少于150字。

(12分)

15.阅读下面诗歌,回答

(1)—(3)题。

(19分)(丰台)

咏竹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

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

②上宫琴:

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A.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

(晋·

谢朓《咏竹》)

B.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唐·

刘禹锡《潇湘神》)C.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宋·

陆游《东湖新竹》)D.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

(明·

朱元璋《雪竹》)E.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清·

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

《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

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14.阅读下面的宋词与诗评,完成①、②题。

(7分)(石景山)【宋词】踏莎行宋?

秦观晓树啼莺,晴洲落雁。

酒旗风飐注

村烟淡。

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

风流旧事嗟云散。

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

飐(zhǎn),风吹使颤动。

【诗评】

周汝昌说:

“秦郎这词,通篇精彩全在结尾一句,真好一个‘夕阳回首青无限’!

”认为它足可媲美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一诗结尾“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二句,堪称千古名句。

①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三句,以晓莺、晴雁、酒旗、

村烟描绘出一派田园春景,令人迷醉。

B.“山田”二句写雨后土润、泉流活活,“漫”字更令春之气息溶漾而出。

C.词人踏青拾翠之际忆及旧事,见美景依旧,而自身孑然,不由感伤嗟叹。

D.全诗写景平实,用语自然,氛围恬淡,表现了词人闲适悠然的避世情怀。

②对“夕阳回首青无限”一句,你如何评价?

请与钱起诗句对比赏析,说明理由。

篇三:

杜甫诗歌鉴赏专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其时杜甫在成都。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郁抑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

在动乱中,诗人与弟妹长期离散,生死未卜,岂非有家等于“无家”!

这也正是“万事非”中的一例。

可是韩十四与父母分手年久,现在江东一带又不太平,“访庭闱”恐怕也还有一番周折。

同时透露出际此乱世,韩十四的前途也不免有渺茫之感。

这一联是前后相生的流水对,从自己的“无家寻弟妹”,引出对方的“何处访庭闱”,宾主分明,寄慨遥深,有一气流贯之妙。

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

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目前。

所谓以静衬动,写得实在传神。

等到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自己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

此二句一纵一收,堪称大家手笔。

此情此景,简直催人泪下。

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

但是,世事茫茫难卜,这年头谁能说得准呢?

“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耽忧,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倍觉意味深长。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不落专写凄凄戚戚之情的窠臼。

诗人笔力苍劲,伸缩自如,包容国难民忧,个人遭际,离情别绪深沉委婉,可谓送别诗中的上乘之作。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

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

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现在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

此为第一首,写出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

轩,长廊;

楹,柱子。

赊,远。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

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而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

“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

这是写远景;

“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

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

“诗语忌过巧。

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

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

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

轻燕受风斜?

之句。

”唯其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

如果雨猛浪翻,鱼儿就潜入水底了。

唯其风微,燕子才轻捷地掠过天空;

如果风大雨急,燕子就会禁受不住了。

诗人遣词用意精微至此,为人叹服。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

“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

从这二句诗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到诗人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吗?

这就是所谓“缘情体物”之工。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显得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

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

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琴台》诗歌鉴赏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此诗是杜甫晚年在成都凭吊司马相如遗迹琴台时所作。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起首凌空而下,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

司马相如晚年退居茂陵,这里以地名指代相如。

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

短短二句,如仇兆鳌说:

“病后犹爱,言钟情之至。

”(《杜诗详注》)还有人评论说:

“言茂陵多病后,尚爱文君,其文采风流,固足以传闻后世矣。

”(《杜诗直解》)诗的起笔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

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

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

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

“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即围裙,形如犊鼻),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

司马相如列传》)。

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

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

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

“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

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

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来自:

WWw.:

白马杜甫赏析)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

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

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

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

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

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句“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

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

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

《琴歌》中唱道: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颉颉颃颃兮共翱翔。

”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

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

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江亭》诗歌鉴赏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有时也到郊外走走。

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和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很大的不同;

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区别却是明显的。

从表面看,“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好象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

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移动,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仇兆鳌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杜诗详注》)是从这方面理解的,可惜只是一种表面的看法。

不妨拿王维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归嵩山作》)来对比一下。

王维是自己本来心中宁静,从静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自己表示欢迎、依恋之意;

而杜甫这一联则从静中得出相反的感想。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

“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和自己为难。

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王诗“流水如有意”,“有意”显出诗人的“无意”;

杜诗“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作者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出诗人杜甫的本色。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

“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

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并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

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所以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

当然,这当中也不尽是个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

读到这里,回顾上联的“水流”“云在”,写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岂不是更加明白了吗!

杜甫写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

李光弼于是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

作者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到底还是忘不了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

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春夜喜雨》诗歌鉴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

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