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756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docx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

混合运算

一、教学内容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混合运算》的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基础上学习的,但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为了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所以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理解混合运算顺序,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小数、分数混合运算打下的基础。

  三、说教学法、学法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这节课要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算式,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2)让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让学生在学生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结合教材的编写和本节课的特点我认为

  教学重点:

用递等式显示计算过程的格式。

  教学难点:

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地脱式计算。

  四、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P30主题图,和习题图。

  五、教学法、学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本节课我利用情境、生活经验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

  学生是学习是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总结等多种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习为立足点。

将设计以下的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购物情境,自主解决问题

  情境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首先用课件出示P30主题图)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来到商店,想买一些学习用品。

让学生仔细观察,商店里都有哪些学习用品?

它们的单价各是多少?

  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结合自己的购物经验,让学生提出一步计算的问题。

一个

  学生提出问题,全班同学口答。

  【设计意图:

数学源于生活。

首先呈现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探讨含有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这段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

  为了掌握运算顺序,把混合运算的学习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让学生动发现方法、总结规律。

分为五个步骤:

  1.课件出示:

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你们能帮我计算出一共用去多少钱吗?

”绝大部分学生可能会进行分步列式,也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列出综合算式的情况。

此时先让分步列式的同学汇报,我及时板书:

先算3本笔记本多少钱?

出示算式

  5×3=15(元)再算一共多少钱?

15+20=35(元)

  2、看图解决问题

  提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先要算出什么?

你们能不能把刚才这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给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的时间和空间,允许讨论和交流,然后板书:

5×3+20

  3、列综合算式:

我手指5×3+20像这样的算式,它是由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的一道两步算式,我们叫它综合算式。

这个综合算式里,在计算时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这个得数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明白综合算式的意义。

我再次总结指出:

在计算综合算式时,为了看清楚运算的过程,一般都要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用递等式表示。

向学生介绍递等式表示方式。

接着让学生用递等式巩固联系。

  4、方法多样:

如果我们把综合算式列成这样:

20+5×3,可以吗?

  让学生明确:

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就是把一个书包和3本笔记本的总价合起来,所以符合题意,是可以的。

  在这个综合算式里,要先算哪一步?

得数是多少?

为什么也要先算5×3?

  让学生自己仿照上面的书写格式进行脱式计算,教师巡视,帮助困难生,捉错误资源。

  5、展评作业:

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这道综合算式的计算,让学生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

在一道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算式里,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像这样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通常叫混合运算。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进行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

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

数学课是抽象的,有时甚至是乏味的,尤其是计算课。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本环节设计中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和时间,这样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学生发表的观点就多,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

认识角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的第一课时。

它是在学生过去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学生熟练地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进一步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2、学生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

在生活中,对于学生来说,在认识角之前,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

但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角,形成角的表象。

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及年龄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使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4、教学重点:

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比较角的大小。

  5、教学难点: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二.说教法

  “教必有法而教无定法”,只有方法得当,才会有效。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演示操作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操作法

  在动手实践中,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为看得着、摸得到的东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学会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观察思考法

  学生在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训练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留意身边的事物,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体贴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上课时,我出示一个“圆”和一个“正六边形”,让两名学生上台做滚动实验,看哪一个图形滚得远。

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其中的奥秘,发现到正六边行有角,阻碍了滚动的力量,所以滚的慢,从而引入课题“认识角”。

  

(二)动手做角,加深对角的认识。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尽量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循序渐进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1、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观察角,感知角,出示主题图,指名学生到台前来指一指,说一说图中的物体哪些地方有角。

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有角,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并让学生感知了生活中的角。

  2、让生用纸条动手折出一个角,学生可能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这样通过直观的具体实物,使学生在操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对角的认识由实物到半抽象,再让学生触摸角的各部分,学生可以感觉到尖尖的顶点和直直的边,然后让生观察结果和屏幕显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让生概括出角组成是由1个顶点和两条直边所组成的。

并教予学生作角的标记方法。

  3、通过以上教学,学生对角的组成这个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进而给学生出示“判断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这个练习,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加以巩固。

  4、在比较角的这个环节中,我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亲自去实践体验,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成一个活动角,再随意扯动角的两条边,观察角的变化,并在小组讨论,得出角的两边张口越大角就越大的结论。

  (三)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

  利用课件出示两个能明显区分大小的角,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就能辨别出角的大小,但对于两个边长短不一的角,这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说法不一,这时我采用课件演示比较的过程,用重叠的方法把两个顶点重合,一条边也重合,再比一比哪个角大。

通过操作和展示,引导生归纳出: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张口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四)、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1、找一找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并把它们标出来。

  2、课本第68页上的“比一比”的第

(1)题。

  3、找一找下图中有几个角?

  (五)、总结延伸,布置作业。

  本环节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整理,知道自己一节课来有什么收获,同时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进一步巩固熟练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①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②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家里面的东西哪些有角。

  五、说板书设计(略)

整堂课设计,我始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观察、操比、演示、比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

统计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我的说课分为5步

  一、说教材

  本课时内容主要是数据的分段整理,不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分段。

分段整理数据是基本的统计活动,教材通过购买校服,引出按身高数据分段整理,感受分段整理的必要性。

教学中,要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分段方法,并经历整理、分析的过程,感受画正字法整理数据的优越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学会简单的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2)能力目标:

经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统计过程。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教学重点:

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教学难点是:

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段整理;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能够按统计对象的某些属性,如品种、形状、颜色、用途……进行分类统计已有所体验,并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再次经历统计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必要性,感受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求知欲强等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法

  1、探究尝试、自主学习法:

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反思互补法:

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

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全班同学的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