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7414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7.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导学案文档格式.docx

(3)元朝

2、影响:

四、社会的变化

1、门第观念的淡化:

2、人身依附关系的减弱:

3、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放松:

【深化拓展】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发展潜力巨大;

(3)政府政策鼓励,重视水利兴修;

(4)南方自然条件好,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5)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等朝代)。

2、重心南移的明显特征

(1)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最突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的南移有一定影响。

(4)由北向南、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预习检测】

1.两宋时期,江南出现大量种植粟、麦、豆,江北广种水稻的现象,棉花的种植也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这种现象说明(  )

A.南稻北粟格局开始打破B.经济重心出现北移趋势C.南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D.南北农业经济交流加强

2.下面是南宋时期南海“华光礁1号”沉船中排列密集的部分外销瓷器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宋代航海技术落后B.南海是中国固有领土C.宋代制瓷技术高超D.瓷器贸易有利可图

3.小明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主题进行探究。

下列内容不符合史实的是(  )

A.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B.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C.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明朝最后完成

D.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4.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5.唐代上流社会家庭喜欢从世家旧族中选择儿媳。

在宋代,富家之女是人们选择儿媳的首选,“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蔡襄语)。

这反映出宋代(  )

A.四民平等关系的确立B.门阀贵族势力的没落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D.理学的社会影响减弱

【课中探究案】

主题一两宋的农业与商业的发展

材料一两宋时期,水稻的种植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这里的人们也比较多地吃上了稻米。

宋高宗时,北方人大量南迁,他们爱吃面食,麦价上涨,酿酒和马料也需要麦子,这些因素刺激了人们对麦子的种植,于是南方多在水稻收割后种上麦子。

此外,丘陵、山地还种上了北方传入的粟、豆等。

北宋从印度洋半岛引进称作“西天绿豆”的优良绿豆品种,原产西域的西瓜在北方较多栽种,并传入南方。

两宋时期,还培育出豆芽和韭黄。

——摘编自常建华《社会生活的历史学》

材料二: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

……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宋时期物种交流的特点。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的“市”与唐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主题二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影响

史料一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史料二:

识读下列图片

(1)根据史料一、二,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史料三: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

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2)史料三认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史料四:

入宋以后,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

“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

皆为一时名臣”。

…在王安石变法中,参与变法的也大都是江南士人,其核心人物则均为赣、闽士人…

------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经济研究》

(3)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概括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当堂训练】

1.北宋末年的《鸡肋编》记载,“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城东北门内多蔬圃,俗呼香菜门”。

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

“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居民,弥望皆菜园”。

这反映宋代(  )

A.跨区域贸易得到长足发展B.农业生产区域化日益突出

C.全国经济重心发生了改变D.农产品的商品化特征加强

2.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最终完成于(  )

A.唐朝B.两宋C.元朝D.明朝

3.现在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纸币仍然必不可少。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在(  )

A.隋唐B.北宋C.南宋D.元

4.宋代的农业亩产量比唐代提高了1.5倍,租佃关系盛行。

宋代佃户拥有人身自由,与地主地位平等。

地租形式分为成租和定额租。

成租随产量而波动,定额租则佃农在交够地租的前提下可以完全自主经营。

这反映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是(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B.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C.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D.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

5.下表是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开展某主题研究性学习而搜集材料整理制作的图表。

  地区

时间  

宋初

人口100多万户

人口230多万户

贡献财政收入20%

贡献财政收入80%

南宋

谚曰:

“天上天堂,地下苏杭。

”又曰:

“苏湖熟,天下足。

读表后,你认为该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A.人口大量南迁B.宋朝社会生活C.经济重心南移D.苏杭生活富足

6.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缤纷多彩的文化符号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符号一:

青铜器

鼎最初作为食物器皿,逐渐演化为重要的祭祀礼器,直到成为家国宝器。

西周时期的用鼎制度规定: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士三。

春秋战国

时期,风气大开,思想活跃,鼎的纹饰更加简练舒朗,神兽形象纷纷登场,

宴饮、征战等纹饰明显增多。

——据CCTV-10《百家讲坛》

材料二 文化符号二:

瓷器

到了宋代,瓷器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

“舶船深阔

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

”特别是广州、

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

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

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文化符号三:

丝绸

海上丝绸之路把丝绸远销海外,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人民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成的筒裙,在中国文献中,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的记载比比皆是。

日本出现了仿制“唐绫”(中国丝绸)而发展起来的“博多织”纺织法。

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只是向外传布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活字印刷术、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到世界各地。

——据陈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重大史实?

试举一例。

鼎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象征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易繁荣的原因。

(3)据材料三,中国丝绸外传产生了什么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海上丝绸之路。

【课后巩固案】

1.“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宋代“商业革命”的突出表现是指(  )

A.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B.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

C.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D.长安成为当时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

2.学会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是(  )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B.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材料 

民族融合的表现

先秦时期

远古时代,黄河中游的炎、黄两大部落,结成联盟,击败江汉流域的苗蛮集团。

春秋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统一,到战国时期只剩下齐、燕、韩、赵、魏等大国,原来被称为“蛮夷”的秦、楚已同被称为“诸夏”或“中国”。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在黄河流域建立了政权,中原地区形成了胡汉杂居的局面。

北魏后期,柔然、吐谷浑、敕勒等也与汉族逐渐融合。

在南方,自秦汉以来,就有不少华夏或汉族大批进入蛮族区、西南夷及岭南地区,与传统的蛮、俚、僚等族聚居。

辽宋夏金元时期

建立辽的契丹,东灭渤海,频繁征伐。

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民族逐渐发展起来。

建立西夏的党项族,吸收了氐、羌、吐蕃以及西北地区其他民族成分。

东北女真,灭辽亡宋,承继了辽汉文化。

元代将女真人、汉人、契丹人列为第三等级。

迨至元末,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已完全融入汉族。

——摘编自管彦波《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融合问题》

结合表格材料与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学后反思与体会】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导学案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DDCBB

主题一:

见优化设计41页

(1)南北物种交融(2分);

南方逐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2分);

外来物种的引进(2分);

新物种的培育(2分)。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政府对商业的控制有所放松;

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主题二:

见世纪金榜49页

(1)人口南移,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大运河的贯通;

生产工具的创新。

(2)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

(3)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集中地区。

【当堂训练】1-5DBBBC

6.

(1)史实:

实行分封制、百家争鸣、诸侯纷争。

意义:

国家和权力的象征。

(2)地位:

成为重要外贸商品。

原因:

制瓷等手工业发达,造船技术高超,航海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达。

(3)影响:

丰富了丝路沿途人们的服饰,促进了海外丝织技术的发展。

评价:

是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贡献。

1-2BB

3.(示例)论题:

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

(2分)

阐述:

炎黄时代,通过部落战争,炎黄在黄河流域建立大联盟,使黄河流域成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先秦时期,经过激烈的兼并、分化、吸收,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为秦汉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游牧经济和农耕经济不断交往,各民族杂居,北魏孝文帝的封建化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辽宋夏金元时期,各政权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加强了遣使、朝贡、互市和联姻等交往,进一步促进民族大融合,推动元代多民族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综上所述,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10分)

解析 围绕材料主旨“民族交融”拟定具体论题,可从民族交融的原因或发展过程着眼,也可从民族交融的作用或影响入手,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述恰当。

二、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论述题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文明史中,有多次思想解放运动,思想解放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一种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

反之,如果一个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体系不能随着已经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状况而变动,那就不仅有观念滞后于社会之嫌,而且价值观体系的反作用必将阻碍社会的发展。

——摘自《现代化的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观点。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展开评析;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观点:

思想解放是一种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论证:

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化,从各自立场出发发表不同的政治主张和见解,各家之间互相辩驳,又互相影响,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并使儒学思想道德成为中华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

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通过对人文主义的宣扬,人文主义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启蒙运动把文艺复兴以来萌芽的自由平等意识推向成熟且日益深入人心.构成了西方自由平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

结论:

思想解放运动中的重要主张及做法构成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由此重塑社会的价值体系。

示例二观点:

符合社会趋势的价值观体系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启蒙运动,崇尚理性主义,反对封建教权、王权、特权,将斗争矛头直指封建专制制度,要求建立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理性王国,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推动了政治民主化,为工业文明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号,反对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动摇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政治的民主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符合当时社会发展与趋势的价值观体系,为壮大了社会新生力量创造了条件,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三观点:

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洋务运动,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将腐朽的封建思想嫁接在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上,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不仅不会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而且阻碍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步伐。

近代德国的统一,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尽管经济迅速崛起,跃居世界第二,但由于德国的专制主义残余和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思想的影响,使其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落后于社会发展潮流发展的价值观体系,残存了落后的思想,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示例四观点:

价值观体系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双重作用。

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均可,且同等给分。

【解析】

【详解】

首先根据材料,提取其中的基本观点,即“思想解放是价值观体系的重塑”;

“新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价值观体系能推动社会深入持续地发展进步”;

“价值观体系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动而变动”;

“滞后的价值观体系将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等;

然后按照要求选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观点,最好是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用中外历史中2到3个史实,对所选择的观点进行评析。

注意开始时首先明确观点,评析中史论结合。

3.下面四幅漫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支付手段也从传统的现金到现代的刷卡、移动支付、刷脸支付等多种方式。

朱慧卿漫画

请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两张或两张以如图片,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进行阐释。

论题明确,史实正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论题:

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变化。

(选择图一,图二)

论述: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逐步确立。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质供应的紧张局面,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的发展,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百货商场逐渐取代供销社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们的购物方式也了巨大变化,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示例二:

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

(选择图一、二,四)

上世纪70年代,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可以去商场自由购物。

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商务快速崛起,网络购物拓宽了人们的购物渠道,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综上,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着人们的购物方式。

若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从图一购物到供销社到图二购物到商场,可得出论题:

可从“一五”计划后确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物质匮乏,说明图一城乡居民只有持票证到供销社才能买到日用生活品。

可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力解放、物资供应逐步丰富、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说明百货商场成为人们新的购物场所。

最后,进行总结:

人们购物方式的变化,反映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勇敢挑战和它自身的蓬勃发展,引发了一场关于中西文化问题的争论。

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连续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

他说:

“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

”他指责新文化的传入,破坏了以儒家思想为举国上下衡量是非的统一标准,造成“人心迷乱”“精神破产”,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

陈独秀对杜亚泉的观点进行了批驳,他指出:

文艺复兴以后的欧洲文明,显然已经胜过中国文明,不输入欧洲文化,固有的文明能保民族竞存于20世纪吗?

他还主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的鬼话来捣乱。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

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并加以评论。

(任选一种观点即可,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答案】观点一:

杜亚泉主张将西洋文化融人中国文化之中。

评论:

杜亚泉对中西文化的主张是保守的,实质上是“中体西用”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再现;

杜亚泉看到了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但忽视甚至否认了文化的时代性和不同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性,这是缺乏科学分析态度的表现。

总之,他竭力维护儒家的文化传统,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是逆潮流而动的。

观点二:

陈独秀竭力主张全面引进西方文化。

评论,:

陈独秀的观点体现了反对封建文化的革命精神,给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利于破除封建教条对人们思想的约束,促使人们更加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但陈独秀对中西文化的看法存在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偏颇,开“全盘西化论”之端,产生了不良影响。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

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中选择一种观点,该观点必须明确;

其次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论,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持之有据。

“观点”,由材料信息“主张以儒家思想来加以‘统整’,使西洋学说‘融合于吾固有文明之中’”可以提炼出:

杜亚泉主张将西洋文化融人中国文化之中;

由材料信息“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的鬼话来捣乱”可以提炼出:

“评论”,依据所学知识从杜亚泉或陈独秀的政治立场、思想主张等正反两个方面思考即可。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年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1935年12月9日

一二·

九学生运动

1937年8月13日

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开始

1937年9月22日

国民党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40年8月

百团大战

1944年春

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年8月6日

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2)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近代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对你的启示?

【答案】

(1)原因:

全民族抗战;

两个战场的配合;

中国共产党的努力;

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帮助;

(2)现实意义:

落后就要挨打;

民族奋进与团结;

捍卫和平与正义;

铭记历史;

复兴中国等。

(1)依据表格中“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一二·

九学生运动”、“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淞沪会战开始”、“百团大战”、“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等信息从全民族抗战、两个战场的配合、中国共产党的努力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帮助等方面分析中国人民最终能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重要原因。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从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的主观因素、中国人民抗争胜利的原因等方面说明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根据全国政协决定,把阅兵列为国家庆典的一项重要内容。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的知识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角度自拟题目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论据充分、表述清楚)

【答案】评分标准:

一等:

观点表述明确,史实运用合理充分,逻辑严密,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二等:

观点表述比较明确,史实运用比较合理充分,逻辑比较严密,论证比较充分,表述比较清楚。

三等:

观点表述基本明确,史实运用基本合理充分,逻辑基本严密,论证基本充分,表述基本清楚。

四等:

能够写出某一观点或未能表明观点也能运用史实来加以论证,或论证存在史实错误,逻辑混乱,表述不清。

根据材料,可提出论题:

阅兵作为国家庆典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展示。

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述,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代化建设成为核心内容,阅兵不仅仅是军事成就的展现,也体现了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众多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等方面分析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