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7381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5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 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解析版Word文件下载.docx

A.75℃B.83℃C.92℃D.100℃

表1:

海拔与大气压的关系

海拔/km

大气压/(×

105Pa)

1.01

2

0.80

4

0.62

6

0.47

表2:

大气压与水的沸点的关系

水的沸点/℃

100

0.71

90

0.44

80

0.36

75

(2)如图1所示,瓶口扎上橡皮膜,把一定质量的气体密封在玻璃瓶内,小明把此瓶从甲地带到海更高的乙地,发现橡皮膜向上凸出(如图2),瓶内气体在甲地的密度为ρ甲,在乙地的密度为ρ乙.根据公式ρ=  ,得ρ甲  ρ乙(选填“>”、“=”、“<“)。

15.夏天,从冰箱里取出冰块,在冰块四周出现的“白气”是由  (填“冰”或“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  (填“液态”或“气态”)水。

16.云是由浮在空气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等组成,其中小水滴是空气中的水蒸气上升到高空遇冷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此过程中水蒸气要  热。

17.煮牛奶时,能闻到奶香味,这是  现象。

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为此,人们制造了一种  锅(选填“高压”或“低压”),用这种锅煮牛奶,可以使牛奶里的水不到100℃就沸腾。

18.如图所示,制作冰糖葫芦时将洗净的山楂穿在竹签上,将一定量的白糖放入锅中加热,待白糖熔化为糖浆后,将山楂放入锅中蘸上糖浆,等待山楂上的糖浆  (“吸收”或“放出”)热量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固态,酸甜可口的冰糖葫芦就做好了。

19.观条水沸腾的实验,当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为101℃,说明液面上的气压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发现烧杯口冒出的“白气”迅速消失,该过程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需要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20.学习了物态变化后小叶同学按照课本做了下面的实验,并思考形成霜的条件。

如图甲,将冰块放于易拉罐中并加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约半分钟,惊奇发现部分冰熔化成水,这个物态变化过程  (选填“吸”或“放”)热,再用温度计测量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示数如图乙,则该混合物温度是  ℃,小叶同学经过思考明白实验中加盐的目的是降低冰的  。

同时观察易拉罐的下部和底部,发现形成了大量的白霜,经过思考和分析,小叶同学知道了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

21.进入冬季,天气变冷,有时树枝上会出现雾凇,如图,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此过程是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2.寒冷的冬天,大部分地区都下雪了。

雪是由于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  形成,受低温天气的影响,高速公路交警采取撒盐除冰的方式,其原理是为了降低水的  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眼镜上会起“雾”,这其实是由于水蒸气遇冷  形成的  。

23.某市出现了首例“H7N9”病例之后,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各地学校每天对学生进行晨检、晚检,并报告检查情况,其中就用到了体温计。

如图所示是人们常用的体温计,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  规律制成的,它的量程是  ℃,它的最小刻度为  ℃.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

24.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甲、乙、丙三个实验小组的同学用相同规格的实验器材如图1装置进行实验。

三组同学都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描绘了图象(如图2),不计能量损耗,则三烧杯中的水的质量ma、mb、mc的大小关系是  。

由图象还可以判断水面上方的气压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一个标准大气压。

沸腾前通过  方式使内能增加。

25.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日常生活中用保鲜袋包水果放入冰箱中,这样做是通过减慢  、降低  的方式来减慢水分的蒸发,可以让果蔬保存较长时间。

26.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

“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的形成是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需要  热量。

27.如图是一支水银体温计,它是利用水银的  性质制成的,该体温计此时的读数是  ℃.小明感觉自己发烧了,可以不甩,直接用这个体温计测量体温吗?

  。

28.“赏中华诗词、寻文华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华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其中“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霜的形成要  (选填“吸收”、“放出”)热量。

29.黄山景色闻名天下,严冬经常会出现“雨凇”现象,如图所示。

这种现象一般是由在朔风(即寒风)里飘扬的雨滴附于树枝、草等物体上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冰晶。

30.如图所示是自然界的一个奇观﹣﹣穿洞云,这些穿洞云上的圆洞是飞机穿过高空云层时形成的。

科学家经研究发现,某些特定高度的高空云层中包含了冰晶体和低于摄氏0度却仍处于液态的过冷水滴,飞机穿过这样的云层时会使过冷水滴迅速  冷却成雪花,在此过程中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1.早春时气温骤降,细心地小东发现下雨时夹杂着“冰粒”,这种“冰粒”称为“霰”,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形成的  (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这些“冰粒”下落后在熔化时要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32.0℃的冰与0℃的水相比较哪个比较冷。

  (选填“水”、“冰”和“相同”)

33.人工降雨的方式之一是将干冰投撒到云层中,干冰  (填“升华”、“熔化“或“凝华”)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形成雨。

我国大型客机C919,飞机上装有3D打印的钛合金零件,3D打印技术就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粉末会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液态,然后成型。

34.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

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所示。

发现烧瓶内的水中出现了大量的  ,迅速上升变大,由此可知水重新沸腾起来。

这是因为烧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  (选填“增大”或“减小”)的缘故。

35.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  。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36.民谚俗语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请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霜前冷,雪后寒”现象产生的原因:

37.把洗完的衣服展开晾在阳光下,并且挂在  处,这是为了加快水份的  。

38.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是通过水的物态变化实现的。

地面上江、河、海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  成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后  成小水滴或直接  成小冰晶,就形成了云。

在一定的条件下,小冰晶将熔化成水与原来的小水滴一同下落,形成雨水,汇集到江、河、湖、海中。

39.夏日炎炎,小东从开着空调的屋内刚走到室外时,眼镜的镜片变模糊是由于空气中的水蒸气  形成;

他在游泳池游泳后走上岸感觉到有点冷是由于身上的水  吸热所致;

他买了冰棒含嘴里过了一会感觉到凉快是由于冰棒  吸热所致。

(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40.如图。

是加热固体碘的实验。

在加热过程中,我们会看见杯内产生紫色的气体,这是因为固体碘吸热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

停止加热待冷却后,在干净的玻璃片上出现了黑色颗粒,这是因为气态碘又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的原因,生活中  (露、冰、霜)的形成与这一物态变化相同。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物态及其变化》填空题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放出热量。

【解答】解:

“雾凇”是固态的小冰晶,它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的,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故答案为:

凝华;

放热。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

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2.【分析】

(1)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2)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变化幅度很小,所以体温计的测量范围不需要太大;

(3)体温计在下端有一个极细的缩口,便于离开人体读数。

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体温计是用来测量体温的,正常人体的温度在35℃﹣42℃之间,所以乙是体温计。

体温计在下端有一个极细的缩口,离开人体后,遇冷收缩,使上方的液体不能够回到玻璃泡内,因此它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

热胀冷缩;

乙;

可以。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原理、体温计的使用方法,都是基础知识或基本技能,难度不大。

3.【分析】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区别: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晶体熔化时的温度为熔点。

由图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80℃不变,所以该物质为晶体。

并且熔点为80℃。

晶体;

有熔点。

【点评】根据图象是否有不变的温度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晶体有关的信息,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图象中每一阶段表示的含义及物质的状态。

4.【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华,过程中放热;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过程中放热。

自然界的雪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变为固态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

造雪机喷射出水雾,微小的水滴与“冷空气”凝固形成小冰晶,是凝固形成的。

凝固。

【点评】本题考查物态变化,记住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是解题的关键。

5.【分析】读取温度计或体温计的示数时,首先要明确它们的分度值,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

由图知,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

此时的温度为36.9℃。

36.9。

【点评】体温计是物理学和生活中常用的也是最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时一定要认清它们的量程、分度值,并了解体温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这样才能进行正确测量读数。

6.【分析】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熔化,在熔化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0℃的冰变成0℃的水,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熔化现象,物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从而会降低周围的温度,所以0℃的冰效果会更好。

熔化;

保持不变。

【点评】此题结合冰、水实例考查学生对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理解与应用,要会结合物态变化特点分析解答,体现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7.【分析】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小明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每隔30s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并据此作成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水不会沸腾,但蒸发不会停止,蒸发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进行,故水还会汽化。

不变;

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沸腾时的温度特点及汽化的条件。

8.【分析】

(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

(1)体温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由图知:

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

液柱最高处在0℃以下,所以显示的温度低于0℃,为﹣4℃。

﹣4。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及读数,但难度不大,容易解答。

9.【分析】

(1)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体现在熔化图象中就是有段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吸热同时温度不断升高;

(2)非晶体熔化的特点:

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内能增加。

由图知,该物质在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所以该物质为非晶体,它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非晶体;

增大。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非晶体的熔化图象。

要学会从图象中找出与非晶体有关的信息。

10.【分析】

(1)当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时,处于固液共存的状态;

(2)晶在同样吸热的情况下,物质温度上升越快,说明比热容越小;

(3)择温度计的原则是:

温度计内的测温物质的凝固点应该比被测温度低,沸点应该比被测温度高。

(1)读图甲可知,第6min时,该物质处于熔化过程中,故此时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2)读图甲可知,0~4min与8~12min的时间相等,两段时间内温度升高不同,前者升高了8℃,后者升高了4℃,说明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小于液态时的比热容;

(3)由图乙知酒精的沸点位78℃,沸水的沸点为100℃,酒精的沸点小于水的沸点,所以酒精温度计不能用来测水沸腾时的温度。

固液共存;

大;

不能。

【点评】本题最大的特点就是所需要解答的问题基本上都需要读图来获得答案,因此,能正确读图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

11.【分析】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干冰在常温下会迅速变成二氧化碳气体,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属于升华,升华吸热,使周围的气温急剧下降,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升华;

吸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人工降雨过程物态变化的分析,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抓住物质的状态变化是解此类题目的关键。

12.【分析】

(1)根据液体沸腾的特点找到沸点:

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2)知道水的质量、水的比热容、水的初温和末温,利用吸热公式Q吸=cm△t求水吸收的热量;

(3)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由图可知,水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保持98℃不变,所以98℃是水的沸点。

水吸收的热量:

Q吸=cm△t=4.2×

103J/(kg•℃)×

1kg×

(90℃﹣70℃)=8.4×

104J;

1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沸点跟气压有关,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实验中水的沸点是98℃,所以实验时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98;

8.4×

104;

小于。

【点评】水的沸腾实验是初中热学部分最重要的实验,本题考查的比较全面,水沸腾图象、沸腾的特点、气压和沸点的关系等。

13.【分析】

(1)“固体熔化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规律”的实验都要用到温度计;

(2)液体沸腾和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1)“固体熔化的规律”和“液体沸腾的规律”的实验都要用到温度计和停表;

(2)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过程中的共同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温度计;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熔化和凝固的实验,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知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4.【分析】

(1)气压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液体沸点随着气压的降低而降低;

(2)根据密度公式推导即可;

(1)海拔五千多米处,根据表1可知大气压在0.47×

105Pa~0.62×

105Pa之间,由表2可知在此大气压时,水的沸点在80℃~90℃,故选B;

(2)如图1所示,瓶口扎上橡皮膜,把一定质量的气体密封在玻璃瓶内,小明把此瓶从甲地带到海更高的乙地,发现橡皮膜向上凸出(如图2),所以气体的体积变大了,但是物质的多少没有变化,即质量不变,根据公式ρ=

,则ρ甲>ρ乙;

(1)B;

(2)

>。

【点评】本题考查多方面知识,关键是将课本知识内容记忆清楚,仔细分析即可。

15.【分析】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滴。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冰块温度非常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冰块液化而成的小水滴,就是我们看到的“白气”,属于液化现象。

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态。

【点评】此题考查了生活中的液化现象,我们平时看到的露、雾、“白气”都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

16.【分析】

(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3)六种物态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其中放出热量的物态变化有:

凝固、液化、凝华;

吸热的有:

熔化、汽化、升华。

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升高,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高空时,遇冷液化成大量的小水珠或凝华成大量的小冰晶,这就是云。

液化和凝华都是放热过程。

液化;

放。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态变化的判断,云、雨、雪、霜、雾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一章中典型的题目,要牢固掌握。

17.【分析】扩散现象是常见的分子运动形式,主要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香味分子在空气中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属于扩散现象。

为了保持牛奶的营养成分,不能用高温煮沸,用“低压锅”煮牛奶就是利用了降低液体表面的气体压强降低沸点的。

扩散;

低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扩散现象的理解能力,以及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的应用题,用“低压锅”煮牛奶就是利用了降低液体表面的气体压强从而降低牛奶沸点。

18.【分析】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做凝固,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白糖放入锅中加热,由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

山楂上的糖浆由液态变成固态,发生凝固现象,凝固放热。

放出;

【点评】本题考查了冰糖葫芦制作过程中的物态变化以及物体的颜色,注重了物理和生活的联系,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19.【分析】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

生活中的“白气”、“白雾”都是液化的小水滴,小水滴消失是汽化现象;

汽化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1个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大气压强越大,沸点越高,所以当温度计显示101℃时,说明液面上的气压大于1个标准大气压。

生活中的“白气”、“白雾”都是液化的小水滴,而“白气”的迅速消失,说明水“不见”了,也就是变成水蒸气了,所以是汽化现象,而汽化过程是需要吸收热量的。

大于;

汽化;

吸收。

【点评】这道题综合考察了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和物态变化辨析,题目不错。

20.【分析】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熔化吸热;

(2)在进行温度计的读数时,注意其分度值,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3)晶体的熔点跟晶体的种类、是否有杂质、压强等有关;

晶体中有杂质可以降低晶体的熔点;

(4)物质由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1)冰熔化成水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

(2)由图乙可以看出,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3℃;

(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即低于0℃,所以实验中加盐的目的是降低冰的凝固点;

(4)易拉罐中液体温度很低,所以易拉罐本身温度也很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很低的易拉罐,由气态直接凝华成为固态的白霜,同时会放出热量。

放;

﹣3;

凝固点;

凝华。

【点评】本题考查了温度计的使用和物态变化,分析物态变化现象时,主要看物体由什么状态变为了什么状态,从而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来判断。

21.【分析】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放热。

北方冬季早晨树枝上出现“雾凇”,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冰晶,属于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物态变化以及吸放热情况,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比较简单。

22.【分析】

(1)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

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2)晶体的熔点由于杂质的存在或外界压强的变化而变化,含有杂质、外加压强变大,都会使晶体的熔点降低。

(1)雪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2)除去道路上的冰雪,因不便于加热,但可以在道路上撤盐,让冰在更低的温度下熔化,利用“冰上撒盐后使冰的熔点降低”来除冰;

(3)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后,眼镜的温度很低,而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使镜片模糊。

小水珠。

【点评】判断物态变化,关键是分清物质变化前后的状态,是中考热学知识考查的热点内容。

23.【分析】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