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Word下载.docx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题全套及答案Word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1题图)
10.如图为“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中停表的示意图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木块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B.以地面为参照物,小车是静止的
C.小车AB段运动所用时间与BC段运动所用时间相等
D.小车A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11.如图所示,是一个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里运动情景的物理模型图,对这个小球的运动情景描述正确的是( )
A.小球从高处自由落下B.小球沿斜面上下运动
C.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D.小球从碗边释放滚下
12.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了120km的路程,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60km/h,后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40km/h。
则汽车行驶这120km( )
A.所用时间为2.4h B.所用时间为2.6h
C.平均速度为48km/h D.平均速度为50km/h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13.如图所示,木块的测量值是________cm,分度值是________mm。
(第13题图)
(第14题图)
14.如图所示的是两种比较自行车和摩托车运动快慢的方法:
甲图中让两者运动相同的________,图中________运动的路程长,所以摩托车运动________(填“快”或“慢”)。
乙图中让两者运动相同的________,图中__________完成运动所需的时间长,所以自行车运动________(填“快”或“慢”)。
15.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红旗HQ3在某次测试中,该车的平均车速约90km/h,合________m/s;
自动行驶过程中,路边树木相对该车是________的。
16.同学们用图甲所示的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__;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6题图)
(第17题图)
17.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s。
从频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_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__________cm。
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__________m/s。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8分,共24分)
18.情景:
放学后,小明骑自行车回家。
小明发现,在下坡时,不踩脚踏板,自行车似乎也越来越快?
问题:
从斜面上自由滑下时,物体的速度怎样变化?
猜想:
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的物体速度越来越快。
器材:
小车、长木板、木块、卷尺、停表。
实验:
①用木块和长木板组成斜面,如图所示,用卷尺量出斜面的长s1。
②将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底端,记下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1。
③把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中点处,记下小车从斜面的顶端自由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2。
实验数据:
路程/m
运动时间/s
运动速度/(m·
s-1)
全程s1=0.6
t1=0.5
v1=
上半程s2=0.3
t2=0.3
v2=
下半程s3=s1-s2=0.3
t3=t1-t2=0.2
v3=
(第18题图)
(1)将表中空格填写完整。
(2)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小明看到医生在给病人输液时,手指轻弹输液管,有气泡向上运动,但他发现气泡在不同位置上升的快慢是不同的,气泡上升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为了探究气泡运动速度与倾斜角的关系,小明使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测出玻璃管在不同倾斜角下气泡运动的速度,情况如下表:
液体:
自来水 液柱长度:
30cm 气泡长度:
4.1mm
与竖直方向的夹角θ/度
85
75
65
55
45
35
25
15
5
运动时间t/s
32.3
20.0
15.3
12.5
11.6
11.8
14.5
19.5
平均速度v/(cm·
0.93
1.50
1.96
2.40
2.59
2.54
2.07
1.54
(第19题图)
根据上述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θ角为0度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cm/s;
(2)请根据记录的数据在图乙中先描点,再用平滑的曲线画出速度随倾斜角θ变化的图像;
(3)随θ角的减小气泡运动速度是先变______后变________(填“大”或“小”);
在θ角为________度时气泡运动的平均速度最大。
20.下表是卡车沿直线平稳行驶和电车、机车启动过程中各个不同时刻的速度(从启动一段时间后开始计时),请你比较和分析表中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t/s
v/(m·
s-1)
对象
10
20
卡车
电车
7.5
机车
12
17
22
(1)卡车做________________运动。
(2)电车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定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车的速度v与时间t的定量关系是v=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分析电车和机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发现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相同的。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12分,共36分)
21.一列200m长的轻轨列车,以15m/s的速度通过2.8km的立交桥,则列车从上桥至完全通过大桥所用的时间为多少?
(第21题图)
22.汽车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反应时间。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过程中,若驾驶员发现前方70m处有障碍物,采取制动后,汽车行驶60m刚好停在障碍物前,已知该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为0.5s,则:
(1)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多少米/秒?
(2)请你对安全驾车提一条合理建议。
23.轨道交通具有便捷、运量大、污染低、安全性高等优点,有利于减缓城市交通拥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等。
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1号线已开始建设,其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1号线
起讫点
车站
(座)
线路长度(km)
投资
(亿元)
速度
(km/h)
建设期(年)
总长
地下
地上
一期
高桥西——东外环
19
21.3
14.4
6.9
99.8
33
2009~2014
二期
东外环——北仑
23.3
45.0
42
2012~2015
(1)建造单位长度的1号线地铁,地下比地上的成本要________(填“高”或“低”)。
(2)目前宁波市城区公交车的平均行驶速度约25km/h,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这一数值可能将更低。
1号线一期(线路接近直线)建成前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从高桥西到东外环至少可节省多少小时?
(3)若1号线全线建成,预计全程的平均速度可达多少千米/时?
一、1.C 点拨:
普通教室的高度约为4m,物理课本宽度约为1.69dm,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m。
2.A
3.A 点拨:
以小明同学的自行车为参照物,高楼和自行车有相对位置的变化而向西运动。
4.B 点拨:
飞行员和飞机同速同向飞行,相对静止。
5.A
6.C 点拨:
运动员的速度v1=s1/t1=50m/5s=10m/s,汽车的速度v2=54km/h=
m/s=15m/s。
7.C 点拨:
车的速度约45km/h=12.5m/s,则路程s=vt=12.5m/s×
3×
60s=2250m。
8.B 点拨:
50km/h=
m/s≈13.89m/s,汽车前进距离s=vt=13.89m/s×
0.5s≈7m。
9.C 点拨:
0.3s内水滴下落的距离是45cm,则水滴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s/t=0.45m/0.3s=1.5m/s。
10.D 点拨:
小车从A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11.B
12.C 点拨:
汽车行驶120km所用的时间是t=
+
=
=2.5h。
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
=48km/h。
二、13.1.75;
1 点拨:
木块的长度为1.7cm+0.5mm(估计值)=1.75cm。
14.时间;
摩托车;
快;
路程;
自行车;
慢
15.25;
运动
16.刻度尺;
钟表;
气泡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或气泡的速度为2.5cm/s)
17.匀速;
1.80;
0.9 点拨:
由于木块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故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图示可知,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3.80cm-2.00cm=1.80cm;
木块从位置1运动到位置4时,频闪3次,故所用的时间t=0.02s×
3=0.06s;
由图可知,木块运动的距离s=7.40cm-2.00cm=5.40cm=0.054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v=s/t=0.054m/0.06s=0.9m/s。
三、18.
(1)1.2;
1;
1.5
(2)物体从斜面上自由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19.解:
(1)1.2
(2)如图所示。
(3)大;
小;
点拨:
(1)v=s/t=
=1.2cm/s。
(3)根据图像解答。
20.
(1)匀速直线
(2)速度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3)(5+0.5t)(m/s) (4)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
(1)由表格可知,卡车的速度在几个时刻是不变的,卡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电车速度依次为5m/s、7.5m/s、10m/s、12.5m/s、15m/s,即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3)由表格可知,电车每隔5s速度增加2.5m/s,即每秒增加0.5m/s,故从0时刻开始每过时间t速度增加0.5t(m/s),则有v=(5+0.5t)(m/s);
(4)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电车和机车每隔5s速度都增加了2.5m/s,即它们在相等时间内速度的增加量是相同的。
四、21.解:
时间t=
=200s。
22.解:
(1)从发现障碍物到开始制动的过程中,汽车行驶的路程s=70m-60m=10m,故制动前汽车行驶速度为v=s/t=10m/0.5s=20m/s。
(2)请勿超速行驶。
23.解:
(1)高
(2)公交车从高桥西到东外环的时间t1=s1/v1=
=0.852h,
地铁从高桥西到东外环的时间t2=s1/v2=
≈0.645h,
可节省的时间t=t1-t2=0.852h-0.645h=0.207h。
(3)地铁由东外环到北仑所用的时间t3=s2/v3=
≈0.555h,全程的平均速度v=s总/t总=(21.3km+23.3km)/(0.645h+0.555h)≈37.2km/h。
第三章达标检测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B.声音传播的速度与温度无关
C.声音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D.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2.据说,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失聪后,为了“聆听”谱写的乐曲,将硬棒的一端抵住琴板,另一端咬在嘴中。
这说明( )
A.只有固体才能传声B.固体能将声音放大
C.固体传声效果好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3.“教室外狂风暴雨,雷声大作”,这里的“雷声大作”指的是声音特征中的( )
A.响度B.音调C.音色D.反射
4.如图所示,小丽唱不上去的原因是“高原”的( )
A.响度大B.音调高C.音色好D.声速快
5.经超声波探伤仪检测,已建成的三峡大坝坝体无一结构性裂缝,创造了人类水利建筑史上的奇迹。
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无法为人耳所察觉,原因是超声波的( )
A.速度太快B.响度太小C.频率太高D.频率太低
6.关于下列四个情景的说法错误的是( )
(第6题图)
A.甲:
发声扬声器旁的烛焰晃动,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B.乙:
不能听到真空罩中闹钟的闹铃声,说明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
C.丙:
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D.丁:
8个相同玻璃瓶装不同高度的水,敲击它们时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具有能量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C.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最快D.声音是一种波
(第8题图)
8.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和科学研究部门附近,有禁止鸣喇叭的标志,如图所示。
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是( )
A.防止噪声产生B.阻断噪声的传播
C.防止噪声进入人耳D.采用了上述三种方法
9.下列对声现象的描述,应用物理知识解释正确的是( )
A.“悦耳动听”说明声音的响度较大
B.“隔墙有耳”说明墙体可以传播声音
C.“闻其声而知其人”说明根据音调可以辨别来人是谁
D.“大雪过后,万籁俱寂”说明大雪会使声音完全消失
10.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回声来测距离。
一座高山,看上去很近,走了好久还走不到,“望山走死马”,距离有多远呢?
不妨请“回声阿哥”来帮个忙:
对着高山大喊一声,听一下回声,记下两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就可以估算出距离了。
如果一人对着高山呼喊,若经过10s后听到回声(声速为340m/s),那么我们可以断定( )
A.高山距离我们1700mB.高山距离我们3400m
C.高山距离我们170mD.高山距离我们340m
11.星光中学有一个150m×
70m大小的操场,广播室在操场两端架起两个音箱S1和S2(如图),吴老师绕操场一周试听了一下,在甲、乙、丙、丁四处(它们分别是各边的中点),觉得有两处声音含混不清,则这两处是( )
A.乙和丁B.甲和乙C.丙和丁D.甲和丙
(第12题图)
12.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
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
在海洋中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B.音调较高的C.能量较小的D.响度较小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3.把一根长管的一头插入水中,另一头放入耳中,就能听到远处船只航行的声音,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够传声,声能够传递______________。
14.如图所示,接通电源,此时能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
现用抽气设备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会逐渐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甚至最后听不到声音。
这个实验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这种研究方法叫实验推理法,又叫理想实验法。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第16题图)
15.如图所示,蒙住双眼的小王能辨别周围同学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人声音的________不同,同时还可以根据声音的________来大致判断周围同学离他的远近。
(均填“响度”“音调”或“音色”)
16.小丽用两把伞做“聚音伞”的实验,如图所示,地面上有两把伞,在右边伞柄的A点挂一块机械手表,当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到了手表的嘀嗒声,当把左边伞拿走后,她的耳朵位于B点时听不到表声,这个实验表明声音也可以发生反射现象,“聚音伞”增大了人听到声音的________,生活中的________应用与这一原理相同;
手表声在两伞之间传播依靠的介质是________。
17.雅西高速公路在靠近村庄的公路两旁安装有高大的隔音板,这是在___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在城市某些街道旁安装有如图所示的标志,这是在____________减弱噪声。
三、实验与探究题(每题10分,共30分)
18.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水(5℃)
1450
冰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中的信息,推断:
①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
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声速大小可能跟__________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公式s=____________,计算出海水深度为________m。
19.在学习二胡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弦发声音调高低受各种因素影响,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
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
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
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
弦发声的音调高低可能与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出的不同规格的弦,还借来一个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
(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弦进行实验。
(3)表中有的材料规格没有填全,为了验证猜想三,必须知道该项内容。
请在表中填上所缺数据。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1
铜
60
0.5
2
1.0
3
4
80
6
100
7
钢
8
尼龙
9
20.小华学了有关声音的知识后,对材料的隔音性能很感兴趣,于是他设计了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如下:
①先搜集各种材料,如衣服、报纸、平装书、塑料袋、袜子;
②把闹钟放到一个盒子里,将衣服盖在闹钟上方,然后逐渐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嘀嗒声,记下此时人离盒子的距离;
③依次将各种材料盖在闹钟上方重复以上实验,得到如下表的数据。
衣服
报纸
平装书
塑料袋
袜子
听不见钟声的距离/m
2.1
2.8
3.7
5.2
1.2
请你回答问题:
(1)小华设计的实验利用了离声源越远,听到的声音响度越________(填“大”或“小”)的原理。
(2)根据实验数据,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小华的实验结果,请你提出一个猜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应用题(21题10分,22题12分,共22分)
21.汽车驶出高速公路后,进入某国道,如图为此国道某直线路段的一处测速仪,测速仪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