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67473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91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9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史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马关条约》

解读 史料客观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不仅进行商品输出,而且开始资本输出,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侵略发展到新阶段。

史料三 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

“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

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

”——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解读 史料从中国军队腐败、装备落后角度分析了中国的劣势,也从侧面反映了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必然性。

史料四 下图中那个人物得意地说:

“嘿嘿,你们的地盘,我做主。

”这幅漫画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

提线木偶

解读 “提线木偶”“中国清政府已变成外国侵略者任意摆布的工具”,都表明《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史论1 运用多元史观解读鸦片战争

史学范式

理解与认识

革命史观

它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现代化史观

它客观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程

整体史观

它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打破了中国“闭关”的局面

社会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式服饰、生活方式等传入中国,冲击了中国传统的社会习俗

文明史观

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文明传入中国

史论2 近代前期列强侵华的阶段特征及影响

侵华战争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侵略方式及其手段

以炮舰为后盾,攫取侵华特权为其商品输出服务

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军事侵略和商品输出的同时,瓜分中国

影响

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冲击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史料一 《听听我的心里话》:

解读 中国清政府统治阶层争权夺利、拥兵自重、忽视国防、重视享乐,对战争重视和准备不充分等因素导致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

史料二 漫画《中国原来是纸狮子》

解读 中国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及无底线的妥协,暴露了中国的软弱及清政府的卖国本质,助长了列强侵华的野心,从而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史论 运用通史观念识记列强侵华的影响

时期

侵华特征

19世纪40~60年代

以武力为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侵略方式;

英法为首,其次是俄美;

侵略范围局限于东南沿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

①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③思想上,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外交上,清王朝被迫打开国门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由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

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侵略势力逐步占据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中心

①政治上,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②经济上,摧残中国的民族经济,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

③思想上,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

④外交上,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1.(2013·

北京高考)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结合四个选项内容分析,A项不符合史实;

B、C、D三项分别是《辛丑条约》《马关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符合题干要求的只有D项。

2.(2013·

新课标全国卷Ⅱ)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 C

解析 材料表明,清政府从1877年在新加坡设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日本等多地设领事馆,这一变化体现出清政府在形式上已经向近代外交转变,但不足以说明出现制度性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3.(2013·

上海高考)①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②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③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④(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①②③④B.②④③①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

解析 ①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

②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

③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

④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择C项。

4.1894年11月《纽约世界报》谴责日本时说:

“日本是披着文明的皮而带有野蛮筋骨的怪兽。

”作者列举佐证其观念的有力史实是(  )

A.日本两次挑起世界大战,野蛮侵略亚洲邻国

B.日本发动甲午战争,野蛮侵略中国

C.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强占中国东北大片国土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制造南京大屠杀等惨案

答案 B

解析 解答时注意题干的关键信息“1894年”和“日本”。

联系所学知识,采用排除法解答。

两次世界大战时间分别是1914~1918年和1939~1945年,排除A项;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排除C项;

南京大屠杀是1937年,排除D项。

故答案选B项。

5.某年,清政府明令各省督抚放宽民间设置工厂的限制。

促成这一政策出台的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解析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巨额赔款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性质的变化。

正确。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发生变化,社会性质由一个

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逐渐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依据社会性

质的变化而变化。

2.《马关条约》的签订是列强侵略中国新阶段的起点。

《马关条约》签订前,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

签订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3.“门户开放”是指中国开放门户。

错误。

“门户开放”是指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既得利益的同时,要求列强在华的势力

范围相互开放。

美国通过这一政策,逐步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反映了美国形成

了其独立的对华政策,标志着美国侵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由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推动的,

根本目的在于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和导火线,如果没有林则徐领导的禁烟

运动,英国资产阶级必然会寻找其他借口挑起战争。

3.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两对矛盾: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

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者是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4.鸦片战争的发生,是英国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封建落后,

导致了自卫战争的失败,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签不平等条约造成的破坏性影响远远超过了《南京条约》等条

约,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由东南沿海扩展到整个沿海并深入内地,领土主权进一步遭到

破坏;

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

6.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

——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7.八国联军侵华的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主题二 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一、人民自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三元里抗英

2.反割台斗争

3.义和团反帝运动

思维发散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提不出正确的指导思想,缺乏统一的领导,没有科学的革命纲领,斗争方式落后。

(2)对义和团运动既不能一味地肯定,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要辩证地看待。

义和团运动一方面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另一方面,也带有盲目的排外性质。

二、中国官兵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左宗棠

收复新

2.黄海海战

史料一 三元里人民发布《申谕英夷告示》:

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解读 史料体现了人民自发反侵略的抗争特点,体现了人民不畏强暴的爱国主义精神。

史料二 中国所制子弹,有大小不合炮膛者;

有铁质不佳,弹面皆孔,难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

即引信拉火,亦多有不过引者。

——《甲午战争》

李鸿章认为,北洋舰队“只八船可用,北洋千里,全资屏蔽,实未敢轻于一掷”。

“无论如何,北洋舰队勿得再行出行于山东高角(成山角)与鸭绿江口划线以外。

解读 史料反映出弹药质量不合格、领导决策人惧战妥协、军队丧失灵活机动作战能力是中国在海战中失利的原因,究其根源,腐朽的封建统治仍是关键。

史料三 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

《义和团》(三)

解读 史料形象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伟大意义;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史论1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活动的意义及特点

(1)活动意义

(2)特点

①由人民群众的自发斗争逐步向有组织、有准备的自觉斗争转变。

②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规模不断扩大,水平不断提高,由附属于政府逐步走向独立。

史论2 近代中国在被侵略与反侵略过程中引发的巨变

(1)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社会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其中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革命从旧式的农民革命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的阶级结构从地主与农民的单一阶级结构变成多个阶级并存的复合结构。

(4)由“天朝上国”的自大观念转变为向西方学习,出现了“西学东渐”的局面,期间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演变过程。

(5)对外由原来的闭关自守到被迫开放。

1.(2010·

新课标全国卷)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

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 A

解析 中方强调日军首先轰击我军,日方则强调中国首先进攻,可见C、D两项都不对。

题干中中日双方的相关记述都很清晰,与B项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相矛盾。

2.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

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

它反映了(  )

A.三元里抗英斗争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D.南京保卫战

解析 “倭”是对日本的称呼,再由“近代前期”,可知题中的国土指的是台湾,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给日本。

此后台湾人民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割台斗争,因此C项正确。

3.蔡元培在1916年说:

“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解析 “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说明义和团盲目排外,故A项正确。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是民族危机加深,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帝,没有反封建,与维新变法没有继承关系,故B、C、D三项说法不正确。

4.著名维新人士容闳与友人论时局时说:

“汝以为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

民无气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中国下层愚氓,民气已动,将及于士大夫。

”容闳在这里(  )

A.肯定义和团民众蕴藏的力量

B.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

C.强调义和团民众的愚昧无知

D.指明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的根源

解析 材料中容闳认为义和团运动是“中国之民气”,它使“中国可免瓜分之局”,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的伟大力量,选择A项。

5.当代著名历史学家雷姬在谈及民族主义时说:

“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

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B.维新变法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 仔细分析题干材料的内涵,抓住关键信息“民族主义”“没有理性的指导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迁移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是从反洋教开始的,后被清政府所利用,最后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义和团运动符合题意。

训练19 1840年到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有学者认为:

“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

A.英国的船坚炮利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解析 鸦片战争爆发时期,正处于西方经过工业革命,实力增强的时期,战争体现了工业文明对外扩张的本质。

2.清朝官员曾与外国使者拟定一条约草案:

该草案达成于(  )

A.鸦片战争期间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可判断此为《南京条约》的内容,故A项正确。

3.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近代上海外滩:

“几年之间,外国洋行成排的楼群就勾勒出了黄浦江的曲线。

”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源头是(  )

A.《南京条约》附件使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B.《天津条约》使列强获得外国人可以在内地游历、通商、传教的特权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得在华设厂的特权

D.《辛丑条约》使列强获得在使馆界驻军的特权

解析 材料体现了列强取得了在通商口岸租地和居住的特权。

4.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在此以后”的“此”是指(  )

A.《南京条约》丧失关税主权

B.《天津条约》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C.《马关条约》允许外国设厂

D.《辛丑条约》严禁中国人民反帝

解析 从材料“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可知为资本输出,选择C项。

5.下图是清末上海《神州画报》上的漫画《此之谓中国之独立》,其中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南京条约》之后B.《北京条约》之后

C.《马关条约》之后D.《辛丑条约》之后

解析 《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随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与图片的寓意相吻合,故选C项。

6.下表是一场学术研讨会的活动安排。

据此推测,此次研讨会的主题应该是(  )

9∶00~10∶00

朝鲜与东学党起义

10∶10~11∶00

北洋海军的悲歌

11∶10~12∶00

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A.基督教与太平天国运动

B.甲午中日战争及其影响

C.西化思想与洋务运动

D.近代中国经济的工业化

解析 观察表格,据所学知识可知,朝鲜东学党起义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导火线,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清政府曾鼓励实业,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故B项正确。

7.“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

”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  )

A.“灭洋”与“扶清”B.反帝与反封建

C.爱国与保守D.正义与非正义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题干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题干材料中的“义和团运动无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精神;

题干材料中的“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说明义和团运动具有保守的阶级局限性。

故正确答案是C。

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转折点”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转折点”发生在西太后时期,“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说明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人丧失了民族抵抗意识,与之直接有关的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沦为列强的代理人。

《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并没有消磨中国人以及清政府的抵抗意识。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2013·

浙江高考)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

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 本题以关于列强侵华特权认识的材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的理解能力。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本题引言是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薛福成对“最惠国待遇”的抨击,B项符合题意;

领事裁判权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A项排除;

C项不符合引言材料所述;

“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排除D。

10.(2013·

上海高考)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

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观判断的表述是(  )

A.中英战争B.鸦片战争

C.通商战争D.夷匪犯境

解析 从不同的立场看待历史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鸦片战争是英国为蓄意打开中国大门,以走私鸦片被禁止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当时清政府认为是“夷匪犯境”,英国人则认为是“通商战争”,故只有A项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标准。

11.日俄战争后,日本商人占据我东沙岛开发矿产,我地方发现报告中央政府,后经交涉力争,1909年11月,根据中日双方签订《东沙问题条约》,日本将东沙岛归还中国,将岛上日本人撤出,在交接仪式上降下日本旗,升起黄龙旗。

这一事件(  )

A.是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

B.表明晚清对外交往日趋强硬

C.捍卫了领土领海主权,并威慑他国对南海诸岛的企图

D.为解决钓鱼岛问题打下基础

解析 中国岛礁斗争史上第一次胜利是郑成功收复台湾;

晚清对外交往并未强硬;

东沙岛事件与钓鱼岛无关,选择C项。

12.“西方用船坚炮利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和近代化史观 ③是为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故①中的“夸大”说法错误,由此也可排除A、B、C三项,故D项正确。

13.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偶然与必然

工业革命 英国 明清时期的中国 禁烟运动

材料二 商务与碰撞

有的历史学家认为“(鸦片战争)不过是一个持续了二十年,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

今天有的历史学者又提出了“鸦片战争——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的新认识。

材料三 破坏与建设

有人说,如果没有鸦片战争砸开我们这个封闭的铁罐头,中国不知道还要经历几百年、几千年才能进化到现代文明社会。

也有人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偶然与必然”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

要求:

①紧扣主题,观点合理;

②史料准确,史论结合;

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④字数在150字左右。

(2)材料二中“决定东西方商务关系”的观点是站在什么立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