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786045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案《鸟》Word下载.docx

程:

1、激趣导入:

二月天,清风送冷,枯枝新芽嫩;

侧耳听,啁啾细语,暖人心。

那是谁在报告春的消息?

出示影片《杜鹃》。

是鸟!

今天我们怀着欣喜走进这美妙的鸟世界。

2、预习定标:

1. 

学习咏鸟诗三首,帮助学生理解并建构文学作品中鸟这个形象

中蕴涵的文化信息。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兴趣。

1.鸟是如此的美丽,诗人也特别喜欢鸟,尽情地歌颂赞美鸟。

请把你们小组收集的咏鸟诗句默写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一组默得多而准确。

2.阅读这些诗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同桌可以商量。

学生发现:

诗人特别喜欢歌唱的好听的鸟:

莺、黄鹂、子规等,也喜欢飞翔姿态美的鸟:

大雁、白鹭、燕子等,往往用它们来表达喜悦的心情。

但是乌鸦因为外形丑陋,叫声难听,所以不大喜欢,而且用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表达悲哀的心情。

3、探究合作:

三.赏读三首诗

课文也为我们准备了三首咏鸟诗,来验证一下同学们的发现。

首先请同学们背诵你喜欢的那首诗,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一)《闻雁》

介绍文学作品中鸟的形象:

大雁,作为鸟的专题,我们的重点是来品味诗文中出现的各种鸟分别蕴涵了怎样的文化信息。

这里出现了大雁的形象,我想讲两个关于大雁的词:

“闻雁思乡”和“鸿雁传书”。

“闻雁思乡”:

1.提问:

人在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2.为什么作者听到大雁飞来,就想家了呢?

此时的作者处境如何?

(二)《池鹤》

这是一只被囚的鹤,它的品格和仪表与众不同(鹤立鸡群),不会像鸬鹚那样侍奉权贵,也不会像鹦鹉那样讨好别人。

鹤的鸣声美。

汉以后,诗文中常以“鸣鹤”或“鹤鸣”喻君子。

本诗借物抒怀,以囚鹤自喻,一个“怅”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1.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看出这只鹤的品格个性?

是什么品格个性呢?

※如果说大雁是一只思乡鸟,那么池鹤就是一只自由鸟。

本诗通过对比,充分展示了丹顶鹤的高标个性:

身居高竹笼中,却始终对可望不可即的青田云水一往情深、苦苦追求,群鸡、鱼鹰、鹦鹉所无法相比的正是鹤对自由蓝天的向往。

鹤是有理想追求的,虽然在凡夫俗子的眼中,鹤的自由天地只是乌托邦,只是空想,但它仍对自己的理想痴情一片。

这或许并不一定是一种悲哀,因为在一个现实世界中总有人会去追求理想,每个人也应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生活。

2.为什么怅望云水田?

(三)《迎燕》

1.在学习诗歌之前,我想先请同学来谈谈你对燕子有哪些印象,在它身上到底蕴涵着怎样的文化意义。

2.诗中哪一句可见百姓对燕子的喜爱?

3.你们知道百姓为何喜欢燕子吗?

诗人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答的呢?

请看颈联和尾联: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

”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了吧,因为没有谁会拒绝幸福的生活的。

燕子实在就是一只勤劳的鸟,一只幸福鸟。

四、互动展示:

明确:

晚上,特别是月圆之夜,夜深人静,常使游子望月思乡;

节日,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常回家看看;

秋天,“秋”字底下加一“心”字便“愁”字,游子在外漂泊大半年了,到了秋季也是该考虑回家看看的时候了。

此时看到大雁已经列队向南归去,怎么不叫人产生强烈的乡愁呢?

(鸿雁为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自然成为秋的标志,成为典型的归家信号,顺理成章的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

2.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雁南飞,鸿雁传书,而作者此时远在他乡无法回家,所以,作者用以表达无尽的乡愁。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这两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成语,是“鹤立鸡群”,鹤的品格与仪表在一群鸡里面是显得很突出的。

鹤是不会甘于永远生活在竹笼子里面的。

结合作者写作背景,他厌烦仕宦生活,希望能自由翱翔于蓝天。

燕子是历代咏物诗词中常见的题材,秋去春来,燕子巢于檐下,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被老百姓视为吉祥的象征。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

“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时帘”,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

“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

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

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

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

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不下旧帘遮”。

“旧”字点明主人寻常百姓的身份。

在百姓眼中,燕子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中的一员,决非可有可无,帘子会妨碍燕子的出入,当然是不能放下了。

燕子在百姓屋檐下做窝当然会给生活增添自然之趣,与此同时,燕子的生活也给人带来不少启示,而文学作品中燕子的形象多少也反映了百姓对生活的态度。

颈联二句是对燕子在雨中飞梭来去忙碌做窝的描写,尾联写新巢筑就,雏燕成长,燕子一家快乐幸福的过着日子,这是老百姓最理想的生活图景。

对百姓来说,他们希望的生活便是:

为幸福的生活而艰苦的付出,同时他们希求他们的付出不会落空,勤勉的劳作最终能换来整个家庭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幸福是源于勤勉的劳作的,那么忙碌本身便是充实而美丽的,劳动本身便是一首幸福的歌谣。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不是很美的劳动赞歌吗?

5、拓展延伸:

【诗歌中鸟的意象诠释】

乌鸦:

伤感、悲愁

燕子:

美好、惜春、时事变迁

喜鹊:

喜庆、愉悦孤雁:

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鸳鸯:

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

鹤:

情义、清高、隐逸、神仙、长寿

杜鹃(子规):

悲惨、凄恻、哀怨【同一种物象(鸟)会被诗人赋予相同或相近的感情基调或风格。

鸿鹄:

理想 

追求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司马迁《陈涉世家》)

鹰:

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永恒的爱情、白头偕老、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青鸟:

信使

凤凰:

象征着神圣、高洁、美善、君子、祥瑞

生小结笔记:

1.课堂小结:

诗歌因有鸟的丰姿,画面变的多姿多彩;

诗歌因有了鸟的歌声,旋律变得优美动听,诗人的心也由此可观可听。

鸟功不可没。

6、反馈训练:

(一).填空

1、《闻雁》中直抒胸臆,抒发了深浓的思乡之情的句子: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2、《池鹤》中写出鹤的生活环境与众不同,从而突出鹤的品格风度不是“群鸡”能比的句子: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群鸡里有风标。

3、《池鹤》中可以用成语“鹤立鸡群”来概括的两句诗是:

4、《池鹤》中写出了鹤的外形特征的句子:

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

5、《池鹤》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鹤的风姿和不事权贵的品格的句子:

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

6、《池鹤》中写出诗人向往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但是又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的诗句:

临风一唳思何事?

怅望青田云水遥。

7、《池鹤》中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无奈的诗句:

8、《迎燕》中表明了主人身份的句子是: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9、《迎燕》中写出燕子为追求幸福生活而忙碌的诗句:

翅湿沾微雨,泥香带落花。

10、《迎燕》中写出了燕子与百姓情谊深厚的诗句:

11、《迎燕》中突出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乐趣的诗句:

12、如果我们不采取护鸟措施,可能会导致“千山鸟飞绝”,如果我们都做好护鸟卫士,祖国大地便“处处闻啼鸟”。

(用一句唐诗填空)

(二).比较下面几首古诗词,都写到什么鸟?

诗人选择这个意象所表达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1.乌鸦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乌鸦——愁

2.莺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莺——喜

纪念白求恩

议论文的知识

一.议论文定义:

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直接表达作者见解和主张的一种常用文体。

二.议论文的特点:

1.严密的逻辑性。

2.语言的准确鲜明性。

3.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三.议论文三要素:

(一)论点:

1.定义:

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或表示的态度。

2.位置:

题目、篇首、篇中、篇尾。

3.特点:

简洁、准确、鲜明。

(二)论据: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种类:

(1)事实论据:

现实生活的事实、史实、统计数据、神话、传说、寓言等。

(2)道理论据:

名言警句、谚语、科学定律、定理、公式等。

(三)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道理论证:

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也叫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做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比喻来证明论点。

四、介绍白求恩

诺尔曼·

白求恩——(1888-1939),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受到加拿大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4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浓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于1939年11月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

“努力吧!

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白求恩逝世一个月后,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五、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派遣()狭隘()满腔热忱()

拈轻怕重()以身殉职()鄙视()

晋察冀()

六、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⒈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

⒉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⒊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

⒋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

⒌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一、激趣导入:

抗战时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自筹经费辗转数国,以唤起国际的支持,有一个加拿大医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自己的生命也留在了中国的土地上,请问他是谁?

白求恩

二、预习定标: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找出各段中心句。

2、找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3、学习白求恩先生的共产主义精神。

1、教师讲解学习目标,生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课时主要任务。

2、同桌互换,红笔纠错,检查课前预习的五、六题。

五:

qian3ai4chen2nian1xun4bi3ji4

六:

满腔热忱、漠不关心、见异思迁、拈轻怕重、麻木不仁。

三、探究合作:

1、读课文,小组合作,请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再参照重点句的意思归纳各段要点(即段意)。

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4、互动展示:

(学生可以笔记在书上)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

”(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中心论点:

赞扬并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

分论点:

国际主义精神,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

1、各段内容要点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

生小结笔记:

文章前三段都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在第四段号召全党向他学习这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7、反馈训练

1.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

运用准确严密的语言分析事理,阐明(作者观点)的文体。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3.论据的类型有: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常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5、《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C)

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D.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6、《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A)

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

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

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

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

提问导入:

本文是为纪念国际主义战士而写的,号召全党学习他的精神。

毛泽东

共产主义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生齐读,师讲解。

1.本文是议论文,运用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

叙的部分属于()论证方法,议的部分属于()论证方法?

2、说说课文哪些地方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论证?

(即对比论证)

3、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作用?

4、文中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

哪些话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

这些句子属于()论证方法?

第一段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不幸以身殉职”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后议。

先概括简叙白求恩事迹,后赞扬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段可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

第一层正面介绍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两点表现。

第二层拿“不少的人”跟白求恩作对比,从反面论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必要性。

第三层侧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的感人之深,进一步支持了论点,发出号召,重申论点。

第三段“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简叙白求恩对技术的钻研和医术高明,由此及彼联系两种“一班人”给以批评教育。

第四段“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我是很悲痛的”是记叙,其余是议论。

先叙述自己与白求恩的交往,然后论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叙的部分属于(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议的部分属于(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喜欢自吹对比;

白求恩对人民极端的热忱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人民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对比;

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与不少人和一些人对技术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见异思迁对比。

对比论证的好处是,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强调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明确了应该克服的缺点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力的证明和阐述了论点。

“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极端的热忱”是正面介绍;

“从前线回来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是侧面介绍。

侧面介绍是为了补充正面介绍的不足,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写,增强了事实的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举例论证

小组讨论:

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师提示:

从句式上考虑,如:

设问句、双重否定句、排比句。

⑴设问句,如:

“这是什么精神?

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⑵双重否定句,如: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加强肯定的语气。

⑶排比句,如: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

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六、反馈训练:

十几年前,在一篇谈环保的文章里,有人把杜诗“国破山河在”改成“国在山河破”,我沉痛极了。

所谓“国破”,无非皇帝、军阀来了又去了,而山河犹在,人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犹在,只要社会秩序稳定下来,还是可以提供衣食之资;

草木深深,也许因无人而一时显得荒凉,但毕竟没有变成不毛之地,生态并没有严重破坏。

而我们的“国在山河破”就不同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着,无产阶级专政或称人民民主专政“在”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体制和共产党的领导“在”着,全都没有“破”,只是放眼山河,就不那么乐观了。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土地沙化、石漠化仍在加大,草原也大面积退化。

长江不但上游山体滑坡时有所闻,下游挖沙却没有制止。

新疆的塔里木河已近消失,洞庭湖面积日渐缩小。

神农架1957年时因有三千伐木工无处安置,就只得继续砍伐,直到2000年据说停止砍伐了,这时另行安置的伐木工已六千人;

十几年间,不知有多少树木从那里“成材”了。

这是地上的,还有地下的,从京()附近到“老少边穷”地区,滥开小矿山,破坏资源,污染水源….就这样无视环境保护,无视生态保护,这样糟蹋,祸害,以至疯狂掠夺。

我们的大好河山,真是已经满目疮痍,伤病奄奄!

我永远记得周恩来总理在1961年视察西双版纳时说的一席话:

印度的恒河和埃及的尼罗河,是古代人类文化的发源地。

当初土地肥沃,农业昌盛。

但是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森林,后来都成了沙漠。

我们敦煌一带,恐怕也是这样的一种结果。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正是处在回归沙漠带上……这里是富饶美丽之乡。

如果破坏了森林,将来也会变成沙漠。

我们共产党人也就成了历史的罪人,后代就会责骂我们。

整整四十年过去了,言犹在。

西双版纳的原始森林还在,甚堪告慰。

不过周恩来的话,也不要理解为只是针对西双版纳的吧。

1.对这篇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A.这是一篇以环保问题为议论中心的文章,其中心论点是:

“国在山河破”。

这个论点是由杜甫“国破山河在”引出来的。

B.“国破山河在”的含义是:

皇帝被赶走了,而山河犹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犹在。

C.“国在山河破”的含义是:

国家政权巩固,山河却满目疮痍。

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D.作者最后引用周恩来总理的话作结的目的是表达对总理深切的怀念。

2.第三段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用触目惊心的证明了“山河破”的严重程度;

第五、六段运用了的论证方法,引用有力地证明我们共产党人如果不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答案:

1.D2.举例论证事实(数据)道理论证周恩来总理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