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解读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每班平均人数是80人左右;
三年级五个班:
四年级五个班:
每班平均人数是84人左右;
五年级五个班:
每班平均人数是88人左右;
六年级六个班:
每班平均人数是85人左右。
根据以上数据,我校各年级均属于“特大班额”,这种“特大班额”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课题的大班额其实都是超大班和特大班,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大班额”存在的现状、困难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现状
1、教学管理设计、实施仍以原“小班”方式。
(我校各年级各班人数均在80人以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上只重视班上中、优学生,而对其它的待进生都是力不从心,鞭长莫及。
)
2、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启发法在“特大班额”中无法全面实施。
3、教师负担加重。
学生情况难以全面掌握,作业批改量大,个别教育相对减弱(例如:
我校的特大班语、数学生课代表每班都得安排两名,因为学生人数多,作业数量多,相对的重量就大,一个课代表无法把全班的作业送到教师的办公室)。
4、通过对本校的师生问卷调查,发现影响目前教学质量的原因是:
①“班额大”学生差异大,教学定位难以把握。
②教育教学信息难以全面反馈。
③学生不适应“大班额”的学习方法,从而产生了学习效率低的现象。
④教师批改作业负担过重,无时间和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更无时间进行业务学习。
(二)困难
“大班额”教学老师都感到:
课前准备有信心,上课实施力不从心,课后回想不安心,其主要困难有如下几点:
1、学生人数多,个体差异大,教学定位难以把握。
2、组织实施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复杂,如参差不齐,增加了完成教学目标的困难。
3、全体与个体的关系难以定位,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学难以实现。
4、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大班额”的组织教学相当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浪费相当数量的时间进行组织教学,从而影响了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率。
5、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负担加重。
(三)研究的必要性
我校是一所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教学质量在全县都是一直保持前茅,教学设备先进,师资一流,原来城区是分片入学,就近入学,由于学校的发展,难以跟上当今改革的步伐,农村租房陪读的学生日益增多,一年级由原来的五个班扩到现在的七个班,还是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这种情况,老师们就只能在“大班额”环境下如何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
因为大班额条件下的教学出现种种问题与困难,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探索“大班额”条件下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实施问题,充分挖掘每节课各个环节的教育价值很有必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每堂探究活动切实有效地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生活化、真实化的情境中交流,通过主动式教学让学生在“大班额”的环境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习生存,学会做人,作为现实中的教师,是应该尽职尽责地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做新时代的“新园丁”,新型“大班额”研究成果向兄弟学校进行推广。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这些都是以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的,没有学生的参与与合作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1、互动式理论
互动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在教学中实现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达到不同的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与学双方的主动性,创造性,构建发展学生才能的平台”的教学方式,已经普遍被我校教师采用,实践证明: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
2、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理论起源于20世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之后,被欧美等发达国家于70年代将该理论用于课堂,发现了合作学习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在全球进行推广,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为2—6人组成的异质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3、构建主义理论
现实的构建主义认为:
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活动,以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实际的教学,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与学生原有经验紧密结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目标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探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新知识的意义,构建主义还强调教学目标的多维度,多层次性,重视学生的能力构建和情感体验,班额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学生的差异性更大,在此同时,教师就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均衡搭配,让每一个学生都应能获益于旨在满足其基本学习需要和受教育机会。
4、质的研究理论
质的研究理论,重视口头描述,强调在自然情境中作自然式的探究,相对于量的研究,质的研究比较关注过程,其研究过程本身就决定了研究结果,因此需要对过程进行细致的反思,从研究思路来看,质的研究可以采用许多种方法,例如:
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也就是自下而上收集资料,从收集资料中提出理论假设,在通过相关的检验和不断的比较中逐步得到充实和系统化。
质的研究还有案例法、调查法、观察法等,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认同的方式加以推广,教师在大班额的环境下进行教学,亲身体验,通过信息反馈,从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获取较为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并以书面的形式真实有效地反映出来,让所有教师一起讨论探究。
五、研究的主要目标
建构一套适合大班额课堂的新型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题研究内容
我校共有38个教学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均在80人以上,属于“特大班额”,如果想在有限的时间提高教学质量,纪律是上好课的基本保证,没有好的课堂纪律,别说教学质量,就是最基本的教学任务也难完成。
乱哄哄的课堂上,就是想学习的学生也无法学好,何况每班都有部分不守纪律的学生,八九十人的“特大班额”,一人小声说一句,也就是哄声一片,教师怎能上好课?
通过实践,参加实验研究的教师首先探索建立一个“特大班额”的好班纪,建立好的班纪,教师更有魄力、感召力和亲和力,这三方面是相关联的。
概括地说,就是老师能让学生敬畏,这种“敬、畏”要学生从心底感悟,不是靠“打”、“骂”、“罚”而产生的后果,参加实验的教师,经常一起商讨,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做好以下几个安排,同时关注每一位学生。
1、巧安座位:
“特大班额”的座位安排是一件难事,讲台周围都摆满了座位,编排时遵循高后矮前的原则。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自制力差,把守纪与不守纪的学生要有机的搭配,同桌学生学习基础不同的进行搭配,这样以便让学生开展合作探讨与互助学习活动。
2、统一指挥:
小学生表现欲望强,在回答问题时能够回答或者不会回答的问题都会争先恐后的举手,八九十人的“特大班额”,如果教师平时训练没有章法,人多势众容易生乱,参加实验的教师,相互交流经验,在平时训练时,训练有素,做到“特大班额”的课堂教学,活而不乱。
分组合作讨论时,选定一个有能力的学生做组长,组织该组的学生有序讨论,教师或言或语或手势总控全局,参加实验的教师,都改掉以往拍桌喊话的习惯。
3、把握兴趣的度:
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老师授的课不感兴趣,学生就太厌烦,不做小动作也会打瞌睡,这样的教学,归纳起来就是一个字“累”,教师上课累,学生听课累。
通过研究实施,再一次验证,只要教师课上得有趣,课堂纪律就好管理,以往,教师却怨“特大班额”课堂纪律差、乱。
通过实践,只要教师备课备了学生,课堂上吸引了学生,课堂纪律的难题就容易化解,因为老师课堂上得有趣,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学生把精力放到学习上,就不会乱讲话,开小差或者做小动作,我们课题实验老师多花精力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精心备课,并巧妙设计好每堂课的每个环节,让本来对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来说很枯燥的教学也变得有趣味了。
这样,课堂纪律就得到了保证。
4、关注每一位学生:
“特大班额”的学生差异尤其明显,这是不变的现实。
我们实验的教师经过研究实践认为:
要遵循教育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突破以往按统一模式教育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个或每一类学生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分层教学,分类辅导,设计层次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①关注差异体现在教学设计上。
《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都受益。
实验的教师在备课中不仅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充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同时,寻找相对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余地,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能平等地享受参与的乐趣及成功后的喜悦。
②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差异的客观现实进行教学。
教师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据,同时还要拓展延伸,跳出教的范围,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开发性,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大班额的全体学生都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
③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练习设计上。
“特大班额”作业练习设计时,实验的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设计有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这样,也让学生得到差异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④考虑学生差异体现在教学评价上。
“特大班额”的授课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不能单纯地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多方面的考查学生,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参加实验的教师都采取分层多维的评价方式,这样,有效促进学生差异的发展。
七、创新之处
本课题突出大班额课堂教学的探究性、发展性、创新性,紧密联系课堂教学实际,从实践中发现问题,从实践中解决问题,本课题期望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本课题创新之处有:
1、本课题研究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大班额教学策略研究;
2、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本课题拟建构新课程大班额教学的策略框架;
3、本课题研究人员为一线教师,研究重心放在教学实验,在教学实验和实践中总结教学策略,完善和发展大班额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的理论成果构筑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能更多地关注大班额教学的实际以及可行性和操作性,因而既能构建一定的理论框架,又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丰富案例,使理论更具有实践性。
八、课题研究法的运用
1、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以具体的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为个案,在实施的方案中,分析每个个案中的环节设计、时间分配、组织实施、关键点、拓展点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逻辑关系。
通过筛选活动项目,从资料和经验中提取较为准确的信息,撰写活动设计方案,在实际教学、实施和调整课堂活动方案,根据教学情况,不断修改活动方案,并在试点的班级使用活动方案,通过参与探究的教师集体讨论,进一步提出修改意见,不断完善活动方案,这样层层推进,把研究活动案例的过程和解决教学问题结合起来,强调实践与反思,强调合作与分享,强调归纳与提升,最后形成课堂探究活动的系列案例集和相关问题的研讨论文,让参与的教师人人都成为教改真正的能手。
2、观察法的运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了解班上的各种情况,观察就是取得第一手资料的保证,而课堂教学的观察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活动设计方案经过教师个人实践检验和修改后,所有成员之间相互进行了课堂观察,对课题研究目标、研究重点和案例的文本表述、审视实践的过程的吻合程度,通过讨论,针对性提出修改意见。
②“结对子”活动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结对子”活动。
在该课题的探究活动中,让每位课题成员和一位或几位非课题组老师结成对子,让其它老师对课题中的案例文本进行实际考证,从而,使该课题更真实、有价值,课题成员进课堂观察,并对其实施过程和原设计思想的吻合程度进行比较,探讨偏差的原因和修改的建议。
③试点班级观察活动实施过程和效果。
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不同,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如何探讨适应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设计思路及在文本中表达,也是本课题探究的关键。
一个学校,一个地区,大额班级不可能是同一个模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细致观察,从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班级,得出相对准确的数据资料,通过讨论总结,推动我们全面的思考,故而,每一个案例都要不断证实,几易其稿。
3、调查法的运用
在课题的探究过程中,为了吸取更多教师好的创意和做法,在案例文本准备过程中,分两批交到学校教研活动办公室,组织教师审读、讨论、交流,并以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对案例的科学性、操作性、表达、创意、借鉴的价值以及本课题的目标吻合程度等方面的看法,对每个案例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4、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运用
在研究过程中,除了对以上方法获得资料外,还收集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日志、教学反思、研讨纪要、活动视频、学生学习成果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立体、更全面地反映活动案例的设计效果,在探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的资料,并及时反思、总结、提炼和修正,在探究例会纪要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及时”激发了课题成员研究的激情和主动性,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
5、认同推广法的运用
在课题探究的同时,注重质的研究,因为质与量有着本质的不同,如果不采用一定概率的抽样方法,往往具有个案的特殊性,故而其成果不能由样本向总体推广,只能采用认同推广、积累推广和理论推广的方式加以推论,在实际探究过程中,注重结合相关的理论,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的资料,从筛选活动、收集整合已有的经验,在实践中体验预设的方案,同伴之间“结对子”研究,试点班级试验,学校教研等环节,都是遵循认同推广,积累推广的原理。
九、课题探究所遵循的原则
整体性原则:
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效途径。
民主性原则:
承认创造力是每个个体身上都存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少数天才拥有的能力。
在教学活动中,要针对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在发展创造力的目标下,人人处于民主而平等的地位。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班额教学中的趣味性教学是教师调控纪律的最有效的办法。
教师备课时要多动脑筋,把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设计成符合儿童特点,结合儿童实际生活的趣味材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馈性原则:
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过程,存在着反馈机制。
对学生来说,反馈能使他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对学习行为进行调控、修正。
对教师来说,反馈要以了解教与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中不断作出调整,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探究效能。
十、实施步骤
本实验周期为二年(2008年6月—2010年6月)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08年6月—2008年12月,主要任务是成立课题实验工作小组,完善修改实验方案,加强课题组成员教育理论的学习,吃透本课题实验设计。
第二阶段:
2009年1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建立规模课题研究的运行机制,围绕课题开展教研活动,将实验内容切分若干个小块,分别研究,每期召开专题汇报会。
第三阶段:
2010年1月—2010年6月,主要任务是完成课题研究目标,收集整理前段课题研究材料全面总结三年研究成果,请课题管理机构和专家验收鉴定,完成结题报告。
参考文献:
1、程方平,《中国教育问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2、马永霞,《教育评价》,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5月。
3、黄超文、杨昌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研工作的创新》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十一、实验机构设置
1、领导小组:
罗源、向洁
2、实验小组成员:
张清华、韩昌成、汪全心、肖玉蓉、罗文成、张华菊、
印璇、姚丽、王金平、高剑平
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第一完全小学
2009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