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54484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7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BC基本原理文档格式.docx

所有执行的作业(活动)总有一个原因或理由。

在最有效率的公司里,作业主要致力于外部对象——客户,产品或分销渠道。

然而,一些作业常有一个内部原因,例如,内部支持作业,如执行人力资源或IT业务,一般是由公司内部其它部门的需要所引起的。

原理3:

客户,产品,或分销渠道引发不同级别的作业

传统的成本核算,如标准成本法或完全成本法,将成本直接分配到产品、客户或分销渠道。

这些方法实际上忽略了这样一个原则——资源实际上常常是由作业所消耗的,而不是由产品、客户和分销渠道直接消耗。

作业成本核算根据产品、客户和分销渠道实际消耗作业的比例分配成本。

这篇文章使用ABC中常用的一些术语,请注意表1对这些术语的解释。

表1:

ABC术语定义

术语

定义

例子

资源(Resource)

在执行业务工作中所作用的资源

人工成本,房屋不动产成本,资金,运营成本

资源动因(ResourceDriver)

把资源分配到作业上的可计量(数量)特征

人数,花费的时间,建筑面积,机时

流程(Process)

一系列的相联系作业(活动)以获取一定的成果(产出)

处理客户定单

作业(Activity)

一系列可重复执行的任务

递送货物到客户

任务(Task)

工作的基本要素,一系列任务组成一项作业(活动)

在数据库中记录客户定单

作业动因(ActivityDriver)

引发作业执行的事件或因素

发送给客户的发票数

成本对象(CostObject)

需要计算成本的实体

客户,产品或服务

 

图1:

作业分配模型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些资源成本被分配至作业(图中灰色部分),与每个作业相关的成本被分配至产品和客户是基于他们所使用的作业动因数量。

一些作业,将可感觉的原因与产品和客户相联系是不明显的,甚至根本就没有什么可感觉的东西。

例如,大多由组织最高主管执行的作业可能不能归属于特定的产品或客户上。

上图的右支表示不能归属于作业及与产品和客户无关的非特定成本。

例如,公司形象费用支出,则归属于这一类。

有时,一些资源直接归属于产品、客户或分销渠道,但几乎没有任何理由归属于任何作业。

例如,为特定产品的广告费则明显直接归属于那个产品,而与任何特定作业无关。

上图左边的分支说明,不能归属于作业但直接归属于产品及客户相关的成本。

实际例子

这节包含着非常简化的ABC模型练习的阶梯式的例子,它说明ABC方法论的许多方面。

我们使用产品销售中的信用控制业务作为我们的例子,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大多数组织都有此业务,我们对此比较熟悉。

∙信用控制是会计的主要职责。

∙大多数经理都知道这项业务是由销售作业引起的。

尽管在成本的发生和特定客户之间并不总是存在特定关系。

我们作如下假设:

首先,房屋折旧成本总是基于使用面积将成本分配给信用控制的。

第二,电话次数和成本由电话系统确定。

第三,本业务有6名员工,都是全职工作。

下列表格包含我们要计算的基本数据。

表2a:

资源

费用(元) 

人工

100,000

1个经理×

25,000

5个员工×

15,000

75,000

房屋折旧(面积50平方米)

电话(7,500分钟)

总计

140,000

表2b:

作业和时间(分配)

作业

时间(%)

打印及邮寄发票

30

电话联系客户

100

发行信用单据

400

分配收据

50

计划、组织及管理员工

20

人工合计(百分比)

600

从表2b可以看出,我们已确认5个作业。

首先,我们需要计算每个作业的成本。

假定资源成本140,000元被分配到所有作业。

依据上述假定,打印及邮寄发票的成本应是7,000元(140,000×

30%÷

600%)。

显然,这个假定并不一定是个好例子。

对于人工成本,按时间分配是很合理的,但对于房屋折旧却有争议,这里我们认为员工使用办公房屋面积与时间成正比例。

然而,这种方法将电话成本分配到5个作业中的每个作业,而实际上仅2个作业——电话联系客户和发行信用单据,消耗电话成本。

一个更实际的解决办法是将电话成本仅分配到这2个作业上去。

对这2个作业的成本动因量的划分可能需要员工估计与这2个作业相关的电话使用比例。

因为这个比例与历史记录比例不可能完全一样(尽管组织可能从现在起开始收集数据)。

假定这种划分估计为75%∶25%,因为花在执行作业电话联系客户上的电话时间为5,625分钟,花在作业发行信用单据的时间为1,875分钟。

现在,我们将人工成本和房屋折旧成本(总共125,000元)按时间花费分配到所有5个作业,电话成本(15,000)按比例75∶25被分配到2个作业上。

基于上述,作业成本如下:

表3:

信用控制业务——作业成本 

资源动因:

时间%

电话数

计算

成本

125,000×

30÷

6,250

5,625

100÷

600=20,833

15,000×

5,625÷

7,500=11,250

合计

32,083

1,875

400÷

600=83,333

1,875÷

7,500=3,750

87,083

50÷

10,417

20÷

4,167

7,500

下一步是分配作业成本到客户和产品上去。

我们以电话联系客户作业为例。

我们需要决定使用这个作业的作业动因是什么。

换言之,驱动作业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

一个可能的候选者是应收款过期发票数,或过期帐户数。

后者假定每个过期的帐户电话联系时间相同,而前者假定过期发票数的电话联系时间相同。

然而,实际上最适合的动因可能是最不易取得的,如平均过期帐户价值,可能需要使用最近发票数。

表5:

作业动因“最近付款发票数”

成本对象

数量

客户A

200

客户B

500

客户C

上表显示出,客户A,B,C的作业动因数量。

因为最近已付发票数与已开票产品之间不存在关系,所以不存在产品的分解。

使用最近已付款发票数作为电话联系客户作业的作业动因,我们计算下列客户成本:

表6:

客户成本

客户

32,083×

200÷

700

9,167

500÷

22,916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可能分配成本10,694元到每个客户(32,083÷

3)。

然而ABC法给出了公正地结果。

作业成本发生的最大数额是客户B,他是最慢的付款者。

客户C,及时地付款,没有这项作业,因而也就没有成本分配。

ABC突出了客户B是组织中成本消耗最高的一位客户。

这使管理者采取适当的行动,要么改进客户B的付款进度,要么以另一种方式予以处罚。

现在,我们检查一下作业发行信用单据。

我们假定每个信用单据作为客户返回的结果。

所以,合适的作业动因是“返回的单据数”(另一个可的动因是信用单据数,但我们要把成本分配到产品,而由返回的产品数据比较容易取得。

这种考虑,在实际的ABC实施中大多这么做)。

“返回的单据数”动因的数量如下表7。

表7:

作业动因“返回的单据数”

—产品Ⅰ

—产品Ⅱ

1,600

注:

“返回单据数”是作为多维成本动因看待的。

因为在动因和成本对象的一个以上维数(客户和产品)之间存在关系。

多维成本动因的成本分配如下图8。

图8:

客户成本——多维成本动因

从这个作业,你可以明白,成本被分配至成本对象维数的不同组合。

一些作业只被分配到产品,而没有到客户或分销渠道;

另外一些则被分配到客户或渠道;

一些可能被分配到产品,客户与渠道;

一些被分配到产品与客户,但不被分配至渠道,如此等等。

基本地,重要的是确定每个作业的可能成本动因,然后选取一个合适的成本动因。

记住,最根本的考虑是数据应该能从组织内某些来源渠道可以获取利用!

很明显,整个ABC方法集中关注资源的耗费方式——作业,而不象传统财务所表现的资源花费的形式。

这使ABC方法能管理成本。

ABC的重要性

自上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ABC方法已遍及世界各地。

但相对地说,近些年来才被普遍接受和应用。

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一些行业,如制造业、铁路等就有了一些应用。

如近年来,对ABC方法的热情十分高涨,因为在最近30年左右,成本构成基础已发生明显改变。

在最近30年里,直接成本已明显下降,而附加费用(或间接制造费用,间接成本)则明显上升(表现在技术,销售,市场营销与其它支持成本等)。

同时,产品生产——无论传统的制造产品或无形服务,已变得越来越复杂,面向客户服务职能的重要性也明显上升,随之在这些领域的成本也相应地上升了许多,以使维护公司处于竞争前沿地位。

图9:

附加费用(间接制造费用)持续不变的增长

作为这种变化的结果,间接费用形成组织的费用支出的主要部分,ABC方法也已被用来作为成本分配的最稳健方式。

我国经济正在日益与国际化接轨,目前,企业对传统成本核算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也不是很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可以更加发挥直接应用先进技术的优势,全面开展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节约宝贵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和决策水平。

作业成本要素与核算模型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实施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Costing)的基础,是对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的描述,因此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作业成本要素是构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元素,他们按照一定规则组合在一起形成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要素和核算模型的分析,来探讨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这种核算模型不仅是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基础,对开发作业成本管理系统也具有借鉴意义。

作业成本要素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包括五大要素:

资源、作业、成本对象、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以及会计期间和组织结构两个辅助要素。

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是成本的承担者,是可分配对象。

在企业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比较复杂的关系,因此,增加资源账户、作业账户和成本对象账户来分别管理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

下面分别对各要素进行分析:

  资源

  从广义讲,资源(Resource)作为一个概念外延非常广泛,涵盖了企业所有价值载体,但是,在作业成本法下,资源实质上是指为了产出作业或产品而进行的费用支出,实际上,资源就是指各项费用总体。

  资源:

作为分配对象的资源就是消耗的费用,可以理解为每一笔费用。

资源可以直接面向作业和成本对象分配,就是传统成本法的直接材料。

  资源账户对象资源账户是从资源类别的角度描述资源。

账户在传统成本中已经存在,制造费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就是账户。

  在作业成本法中,资源账户不仅是一个分类的概念,而且还作为分配的主体,是一个分配对象。

在传统成本中,制造费用汇总后按工时分配,实际制造费用账户作为一个主体在参与分配。

资源账户参与分配,会造成成本信息扭曲,账户包含的资源内容越多,成本扭曲越大。

作业成本法中,可以建立具有层次结构的多个资源账户,通过细分账户实现采用多次分配增加资源成本分配的准确性。

  一个资源账户可以看成是一系列资源的集合,资源账户的分配需要先对资源账户进行汇总后再进行分配。

既可以对资源账户下的资源进行单独分配,也可以通过资源账户对资源分配。

一般先进行资源分配,再进行资源账户分配。

  作业

  作业概念也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首先,作业具有明确的“边界”,以明确作业消耗的资源与作业产出,能够明确成本责任;

其次作业必须是可量化的基准,对于一般的生产作业,作业比较容易量化,对于知识性的作业,如研究工作,则难以量化,如果要把作业纳入作业成本核算体系,则必须对作业进行计量,为作业制订量化的标准。

第三,作业具有单一的分配动因,作业的分配目标对于作业的消耗只能按照单一的成本动因线性分配,而作业中的某些成本项目可能与该成本动因并不线性相关;

第四,作业必须与一定的组织机构对应,必须具有唯一对作业整体负责的一个组织单位。

  作业层次分类法把作业分为以下四类:

单位作业、批别作业、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其中:

  

(1).单位作业:

使单位产品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数量成正比,常见的作业如加工零件、每件产品进行的检验等;

  

(2).批别作业:

使一批产品受益的作业。

作业的成本与产品的批次数量成正比。

常见的如设备调试、生产准备等;

  (3).产品作业:

使某种产品的每个单位都受益的作业。

例如零件数控代码编制、产品工艺设计作业等;

  (4).支持作业:

为维持企业正常生产,而使所有产品都受益的作业,作业的成本与产品数量无相关关系,例如厂房维修、管理作业等。

通常认为前三个类别以外的所有作业均是支持作业。

  还有一种根据作业增值属性分类方法,把作业分为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

增值作业(Value-addedActivity):

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

非增值作业(NonValue-addedActivity)不能增加顾客价值的作业。

企业的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同时获得利润。

非增值作业不能创造顾客价值,是无效的作业,必须消除以降低成本,增值作业创造顾客价值,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

通过对作业增值属性的分析,可以发现降低成本机会。

增值作业与非增值的判断标准如下:

(1)该作业将带来状态的改变;

(2)状态的变化不能由先前的作业来完成;

(3)该作业使得其他作业得以执行。

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作业都是增值作业,违背其中一条或者多条标准的作业都是非增值作业。

  多种作业分类方法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也会带来处理的困难,为了便于分析,需要选择一个首要的分类方法,而其他的分类法作为辅助。

一般选择作业层次分类法为主,而以增值属性分类法为辅助。

  一个作业的定义包括以下内容:

  作业的层次属性:

作业属于哪一个层次;

  作业的输出:

计量作业产出数量的标准;

  成本动因:

分配作业成本的成本动因;

  作业的增值属性:

表明作业是增值作业还是非增值作业;

  组织:

对作业负有直接责任的组织机构;

通常对作业的成本和作业执行的效率负责;

  作业的标准单位成本:

企业确定的作业的标准成本,用以考核分析作业执行的效率;

  计量单位:

标示作业产出的单位;

如次,小时,个等等;

  作业能力:

通常指在基础会计期间内所能完成作业的最大数量;

  作业成本:

基础会计期间内作业的总的成本;

  可控成本:

作业的直接组织机构对作业成本负责的部分;

  作业账户作业也需要管理,作业账户就是用来对作业进行管理的。

但是作业账户不能参加分配,这与资源账户不一样。

以作业层次分类法为基础,相应产生了四个作业账户:

单元作业账户,批别作业账户、产品作业账户、支持作业账户;

根据管理的需要;

各作业账户可以继续细分。

  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是企业需要计量成本的对象。

这根据企业的需要而定。

如可以把每一个生产批作为成本对象,也可以把一个品种作为成本对象。

在顾客组合管理等新的管理工具中,需要计算出每个顾客的利润,以此确定目标顾客群体,这里的每个顾客就是成本对象。

  成本对象可以分为市场类成本对象和生产类成本对象。

市场类成本对象的确定主要是按照不同的市场渠道不同的顾客确定的成本对象,他主要衡量不同渠道和顾客带来的实际收益,核算结果主要用于市场决策,并支持企业的产品决策。

生产类成本对象是在企业内部的成本对象,包括各种产品和半成品,用于计量企业内部的生产成果。

  根据成本对象持续时间可以把生产类成本对象分为以下三类:

长期成本对象,流水式的生产和连续生产模式下的内部成本对象都是此类,化工行业是典型的长期成本对象。

为了进行成本核算,需要把成本对象按期间分割。

订单式的成本对象,成本对象以订单或者项目的形式存在,其持续时间从订单(或者项目)投入生产到订单完成为止,这个持续时间可能跨越成本核算期间,在核算时分别不同期间核算期间内累计的成本,最后计算出总的成本对象的成本。

第三种情形就是即时的成本对象,这种成本对象主要出现在服务行业,服务结束成本对象立即结束,如医疗服务、餐饮服务等等,服务类成本对象往往与作业容易混淆。

  成本对象也需要建立账户进行管理。

如建立按批和按产品的成本对象,可以建立批别成本对象账户和产品成本对象账户。

成本对象账户不参与分配,也不接受分配。

  成本动因和分配路径:

  成本动因就是分配的原因,最新的作业成本核算/作业管理标准规定了三种成本动因:

  资源动因:

表示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对于资源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资源的成本分配到作业成本对象或者其他资源。

  作业动因:

表示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对于作业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作业成本分配到成本对象或者其他作业。

  成本对象动因:

表示其他成本对象对于成本对象需求的强度和频率的最恰当的单一数量标准,它用来把成本对象成本分配到其他成本对象。

根据成本动因确定的可能的分配关系如图1所示。

  有关成本动因可以参考相关的文章《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分析》。

  分配路径:

作业成本法中定义了很多的资源作业成本对象等可以参与成本归集与分配的对象,也定义了很多成本动因。

分配路径就是把这些独立的分配对象和成本动因关联起来:

例如:

人工工资按照各个作业的人数分配到加工作业、检验作业,装配作业。

加工作业根据各个生产批的加工共时分配到各个生产批号。

成本从人工工资流到生产批号就是分配路径。

分配路径把分散的作业成本要素组成完整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辅助要素

  会计期间:

作业成本法按会计期间核算,因此需要确定会计期间。

会计期间包含基础会计期间和复合会计期间,在传统成本法下,“月”是一个基础会计期间,是最短的会计期间,其他的会计期间包括季度和年。

会计期间形成了层次结构。

作业成本法下,会计期间通常也采用月、季度、年的自然会计期间,也可以自由定义:

如可以按照旬或者周核算。

  组织层次:

实施作业成本法需要确定实施对象的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图对于实现作业成本法并不是必需的,但是通过把作业成本法的各种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等分配对象与具体的组织结构对应,可以明确各个组织层次的成本责任和目标,以及根据成本信息对组织进行成本绩效考核,从而有利于促成成本的降低。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图3是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核算体系图,早期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传统成本法的成本信息扭曲,关注的重点是传统成本法的制造费用,应用作业成本的基本原理分配制造费用以减少成本扭曲。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是二阶段的分配过程,分别是资源向作业分配,作业向产品分配。

利用成本库合并作业,以减少核算工作量。

  图4是作业成本法概念模型,也是一种作业成本核算模型。

在模型中,作业成本法已经完全脱离了传统成本法的约束,完全按照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独立构成一个成本核算体系,但是模型所包含的分配关系有限。

图5是扩展的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图。

在这个模型中,资源、作业和成本对象都具有内部结构,增加了账户来对他们的内部结构进行管理,还增加了专门的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

这个核算模型在图3所示模型的基础上,对分配关系进行了扩展,使得作业成本法描述企业成本流动过程的能力大大提高。

图6是图5核算模型分配维度的展开图,通过作业成本法的可分配对象之间的实际分配网络,专注于刻画企业的成本流动过程,省略了动因管理和分配路径管理部分。

图6包括所有参与分配的对象:

资源、资源组合、资源账户、作业和成本对象,对作业按着层次分类进行分析,可以直观表示同类型分配对象之间的分配,尤其是作业之间的分配。

从作业成本核算模型的发展过程来看,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对于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描述能力逐渐增强。

传统成本法陷入困境正是在于它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并不相关。

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力图更好地反映生产过程,按照生产的过程来核算成本,这就增加了作业成本核算信息的有效性。

作业是描述生产过程成本流动的关键因素,并且通过作业的组织属性可以刻画各个生产过程的活动的成本责任,间接地描绘出一副成本责任图,这是作业成本法有利于成本控制的主要原因。

随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作业成本核算模型也越来越复杂。

在现代信息技术很发达的条件下,没有必要用人工来管理作业成本核算模型,功能强大的作业成本计算/管理系统工具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所有这些工作,通过图形方式直观地把成本流动的过程展示出来,并能在模型基础上实现作业成本核算,完成相关的各种决策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