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4282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战高考化学一轮复习第29讲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基本营养物质讲义Word文档格式.docx

CH3COOH+C2H5OH(可逆),

CH3COOC2H5+NaOH―→CH3COONa+C2H5OH(完全)。

微助学

1.乙酸乙酯制备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试剂的加入顺序:

乙醇、浓硫酸和冰醋酸,不能先加浓硫酸。

(2)浓硫酸在此实验中起到催化剂和吸水剂的作用。

(3)要用酒精灯小心加热,以防止乙酸和乙醇大量挥发,液体剧烈沸腾。

(4)防暴沸的方法:

盛反应液的试管要与桌面倾斜约45°

,试管内加入少量碎瓷片。

(5)长导管的作用:

导气兼起冷凝作用。

(6)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

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和乙酸,同时减少乙酸乙酯的溶解,便于分层析出与观察产物的生成。

(7)防倒吸的方法

导管末端在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上或用球形干燥管代替导管。

(8)不能用NaOH溶液而用Na2CO3溶液,因为NaOH溶液碱性很强,会使乙酸乙酯水解。

(9)提高产率采取的措施

①用浓H2SO4吸水,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②加热将酯蒸出。

③可适当增加乙醇的量,并有冷凝回流装置。

2.有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加热方面

①用酒精灯加热:

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教材中的实验需要用酒精灯加热的有乙烯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蒸馏石油的实验、石蜡的催化裂化实验。

②水浴加热:

银镜反应(温水浴)、乙酸乙酯的水解(70~80℃水浴)、蔗糖的水解(热水浴)。

(2)蒸馏操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温度计的水银球位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烧瓶中加碎瓷片防暴沸;

冷凝管一般选用直形冷凝管,冷凝剂的流动方向与被冷凝的液体的流动方向应相反。

(3)萃取、分液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

萃取剂与原溶剂应互不相溶;

若是分离,萃取剂不能与溶质发生反应;

分液时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放出,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4)冷凝回流问题

当需要使被汽化的物质重新流回到反应容器中时,可通过在反应容器的上方添加一个长导管达到此目的(此时空气是冷凝剂);

若需要冷凝的试剂沸点较低,则需要在容器的上方安装冷凝管,常选用球形冷凝管,此时冷凝剂的方向是下进上出。

(5)在有机制备实验中利用平衡移动原理,提高产品的产率

常用的方法有:

①及时蒸出或分离出产品;

②用吸收剂吸收其他产物如水;

③利用回流装置,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微诊断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

1.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因此可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

提示 乙醇与水互溶,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2.1molC2H5OH和1molCH3COOH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可以完全反应生成1molCH3COOC2H5。

提示 酯化反应是可逆反应,不可能完全反应生成1mol乙酸乙酯。

3.乙醇结构中有—OH,溶于水可以电离出OH-而显碱性。

提示 乙醇为非电解质,不能电离出OH-。

4.钠与水反应比钠与乙醇反应剧烈,故可以用钠检验乙醇中是否含水。

提示 由于Na与水、乙醇同时反应,检验乙醇中的水一般用无水硫酸铜。

下列关于酯化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

A.用CH3CH218OH与CH3COOH发生酯化反应,生成H218O

B.反应液混合时,顺序为先倒乙醇再倒浓硫酸最后倒乙酸

C.乙酸乙酯不会和水生成乙酸和乙醇

D.用蒸馏的方法从饱和Na2CO3溶液中分离出乙酸乙酯

 

【读题干】 关于酯化反应说法是否正确。

【调储备】 酯化反应的原理,装置及分离方法。

【获答案】 酯化反应的特点是酸脱羟基醇脱氢,所以产物为CH3CO18OCH2CH3和H2O,A项错误;

为防止酸液飞溅,加入药品时应先在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乙醇,然后将浓硫酸慢慢加入试管,最后再加入乙酸,B项正确;

乙酸乙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可生成乙酸和乙醇,C项错误;

乙酸乙酯与饱和碳酸钠溶液分层,可以采取分液操作实现二者的分离,D项错误。

【思收获】 乙酸和乙醇酯化反应的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

可推测其他的酯化反应为RCOOH+R′OHRCOOR′+H2O;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实验中,浓硫酸有催化剂和吸水的作用;

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加入过量乙醇可以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乙酸转化率和乙酸乙酯产率;

加入沸石可以防止爆沸;

饱和碳酸钠可以除去酯中混入的乙酸和乙醇,并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通过乙酸乙酯的反应特点,可迁移其他的酯化反应。

微练一 乙醇、乙酸性质及应用

1.下列物质,都能与Na反应放出H2,其产生H2的速率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①C2H5OH ②CH3COOH(aq) ③NaOH(aq)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③>①>②D.②>③>①

解析 ③与Na反应实际是Na与NaOH溶液中的水反应,羟基的活动性顺序为—COOH>H—OH>—OH,故乙酸最活泼。

答案 D

2.近几年流行喝苹果醋,苹果醋是一种由苹果发酵而成的具有解毒、降脂、减肥和止泻等明显药效的健康食品。

苹果酸(α羟基丁二酸)是这种饮料的主要酸性物质,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酯化反应

B.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催化氧化反应

C.苹果酸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消去反应

D.1mol苹果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最多消耗3molNa2CO3

解析 苹果酸分子中有羧基和羟基,所以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A项正确;

苹果酸中含有的α羟基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氧化反应,B项正确;

与α羟基相连的碳原子,其相邻的碳原子上有H,所以能发生消去反应,C项正确;

苹果酸中的α羟基不和Na2CO3溶液反应,所以1mol苹果酸与Na2CO3溶液反应最多消耗1molNa2CO3,D项错误。

1.乙酸、水、乙醇、碳酸分子中羟基氢的活动性比较

2.乙醇的化学性质与羟基的关系

(1)与钠反应时,只断裂a处键。

(2)乙醇催化氧化时,断裂a和

c两处键,形成碳氧双键。

(3)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时只断裂a处键。

微练二 酯的制取和性质

3.某课外兴趣小组欲在实验室里制备少量乙酸乙酯,该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个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解析 B项和D项中的导管插到试管b内液面以下,会引起倒吸,B、D两项错误;

C项试管b中的试剂NaOH溶液会与生成的乙酸乙酯反应,C项错误。

答案 A

4.可用图示装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灯等在图中均已略去),请填空:

(1)试管a中需要加入浓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L,正确的加入顺序及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防止a中的液体在实验时发生暴沸,在加热前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中加热试管a的目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试管b中加有饱和Na2CO3溶液,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反应结束后,振荡试管b,静置。

观察到的现象是

解析 

(1)浓H2SO4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因此应先加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H2SO4,最后加入冰醋酸。

(2)加入碎瓷片(或沸石)可防暴沸。

(3)加热可加快反应速率,同时使酯蒸出,促进酯化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

(4)Na2CO3溶液能吸收蒸出的乙酸,溶解蒸出的乙醇,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易于分层。

(5)试管内液体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的油状液体是酯(酯的密度比水小)。

答案 

(1)先加入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浓硫酸,再加入冰醋酸

(2)在试管a中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

(3)①加快反应速率

②及时将产物乙酸乙酯蒸出,以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的方向移动

(4)吸收随乙酸乙酯蒸出的少量乙酸和乙醇,降低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使其易于分层

(5)b中的液体分层,上层是透明的油状液体

微考点2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

1.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1)葡萄糖的特征反应:

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与银氨溶液反应析出银;

在加热条件下,也可与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2)淀粉的特征反应:

在常温下,淀粉遇碘变蓝。

(3)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浓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蛋白质的颜色反应;

蛋白质在灼烧时有烧焦羽毛气味。

2.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水解反应

(1)糖类水解

(2)油脂水解

油脂+水

高级脂肪酸+甘油,

高级脂肪酸钠+甘油(皂化反应)。

(3)蛋白质水解

蛋白质+水

氨基酸。

三、糖类、油脂、蛋白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糖类物质的主要应用

2.油脂的主要应用

油脂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的种子、动物的组织和器官中。

人体中的脂肪约占体重的10%~20%,主要应用如下:

(1)提供人体所需的热量。

(2)保持体温和保护内脏器官。

(3)增加食物的滋味,增进食欲,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3.蛋白质的主要应用

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

组成人体蛋白质的氨基酸有必需和非必需之分。

必需氨基酸有8种,人体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补给;

非必需氨基酸有12种,可以在人体中利用氮元素合成。

其主要应用如下:

(1)人类必需的营养物质:

蛋白质

氨基酸

蛋白质。

(2)工业上制作服装、药材、食品、塑料等。

(3)酶是一类特殊的蛋白质,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催化剂。

三种关系

 有机反应中的三大定量关系

1.1mol有机物耗氧量。

1mol烃CxHy完全燃烧消耗

molO2;

1mol烃的含氧衍生物CxHyOz完全燃烧消耗

molO2。

2.H2在有机反应中总是“扮演”加成试剂的角色。

每摩尔碳碳双键或醛基、羰基消耗1molH2;

每摩尔碳碳三键消耗2molH2;

每摩尔苯环消耗3molH2。

与1molH2加成则有机物的不饱和度减小1。

3.Br2在有机反应中“扮演”取代试剂、加成试剂等角色。

(1)发生取代反应时,1molBr2取代1mol氢原子,同时生成1molHBr,酚羟基有几个邻、对位上有氢原子,就消耗几摩尔Br2。

(2)发生加成反应时,与H2一样,每1mol双键或三键分别消耗1mol或2molBr2。

我的总结

 在这段有机化学的学习中,用到硫酸的反应很多,作用也各不相同,现总结如下:

1.作催化剂和吸水剂:

酯化反应、硝化反应中,所用硫酸为浓硫酸。

2.脱水剂:

乙醇消去制乙烯反应中,所用硫酸为浓硫酸。

3.催化剂:

酯、双糖、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中,所用硫酸为稀硫酸。

1.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

提示 乙酸乙酯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反应,故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应用饱和Na2CO3溶液不能使用NaOH溶液。

2.矿物油和植物油主要成分不同。

(√)

提示 矿物油和植物油不同,矿物油属于烃类,动、植物油脂属于酯类。

3.“酯”和“脂”意义不同,不能混用。

提示 酯是烃的一类含氧衍生物。

脂是脂肪,是饱和高级脂肪酸与甘油生成的酯。

脂是酯中的一部分。

下列关于蛋白质的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溶液加食盐,可以析出沉淀

B.蛋白质煮熟发生变性,冷却后可以恢复蛋白质活性

C.蚕丝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D.区分真皮和人造革,可以用灼烧的方法

【读题干】 蛋白质的性质的说法是否正确。

【调储备】 蛋白质的盐析与变性;

蛋白质的鉴别方法。

【获答案】 轻金属盐溶液能使蛋白质盐析,盐析是可逆的,再加水,则又溶解,A项正确;

加热能使蛋白质变性,变性是不可逆的,故蛋白质受热凝固后再冷却不能恢复活性,B项错误;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具有蛋白质的各种性质,C项正确;

真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点燃后有烧焦羽毛的气味,而人造革没有,D项正确。

【思收获】 注意区分蛋白质的变性和盐析以及鉴别方法。

微练三 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

5.(2019·

荆门模拟)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淀粉、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

B.糖类、油脂、蛋白质都是高分子化合物,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C.葡萄糖既可以与银氨溶液反应,又可以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

D.天然油脂没有固定的熔点和沸点,所以天然油脂是混合物

解析 淀粉、纤维素属于多糖,在稀硫酸作用下水解成葡萄糖,A项正确;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而单糖、二糖、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二糖、多糖、油脂、蛋白质可以发生水解,而单糖不能水解,B项错误;

葡萄糖含有醛基,能与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产生银镜和砖红色沉淀,C项正确;

纯净物有固定熔、沸点,而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D项正确。

答案 B

6.下列有关物质水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多种氨基酸

B.淀粉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C.纤维素不能水解成葡萄糖

D.油脂水解产物之一是甘油

解析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A项正确;

淀粉水解最终产物是葡萄糖,B项正确;

纤维素水解的最终产物也是葡萄糖,C项错误;

油脂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和甘油,在碱性条件下,完全水解生成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D项正确。

答案 C

微练四 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

7.某同学设计了三个实验方案,用以检验淀粉的水解情况。

方案甲:

淀粉液

水解液

溶液变蓝。

结论:

淀粉尚未水解。

方案乙:

无红色沉淀。

淀粉完全没有水解。

方案丙:

中和液

有红色沉淀。

淀粉已水解。

分别讨论以上三种方案的设计及结论是否正确,如不正确,简述理由。

解析 方案甲只检验了淀粉,只能证明水解液中含有淀粉,但不能证明淀粉没有水解。

方案乙没有检验出葡萄糖是因为没有中和作催化剂的H2SO4,葡萄糖和Cu(OH)2悬浊液只有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才能反应。

因此不能证明淀粉是否水解。

答案 

(1)甲方案操作正确,但结论错误。

这是因为淀粉也可能部分水解,而未水解的残留淀粉也会使碘水变蓝,故不能得出淀粉尚未水解的结论。

(2)乙方案操作错误,结论也错误。

淀粉完全水解后用稀碱中和水解液中的H2SO4,然后再与Cu(OH)2悬浊液反应。

本方案中无红色沉淀出现,是因为未加碱中和H2SO4,淀粉可能尚未水解,也可能完全或部分水解。

(3)丙方案操作正确,结论正确。

按设计方案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有葡萄糖,即淀粉已水解。

淀粉水解程度的判断方法

1.实验流程

2.实验现象及结论

情况

现象A

现象B

结论

溶液呈蓝色

未产生银镜

淀粉未水解

出现银镜

淀粉部分水解

溶液不呈蓝色

淀粉完全水解

3.注意问题

(1)检验淀粉时,必须直接取水解液加入碘水,不能取中和液,因为碘能与NaOH溶液反应。

(2)淀粉、蔗糖的水解实验是用稀硫酸作催化剂,而与银镜反应或新制Cu(OH)2反应的实验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所以检验淀粉或蔗糖的水解产物前应先加入NaOH溶液至溶液呈碱性。

微考点3 官能团与有机物的性质

1.典型有机物的官能团和化学性质

2.有机物反应类型与结构、性质的关系

微练五 官能团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8.下表为某有机物与各种试剂的反应现象,则这种有机物可能是(  )

试剂

溴水

NaHCO3溶液

现象

放出气体

褪色

A.CH2===CH—CH2—OH B.

C.CH2===CH—COOH  D.CH3COOH

解析 C项中的“

”能使溴水褪色,“—COOH”能与Na、NaHCO3反应产生气体。

9.某有机物的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各项性质中,它不可能具有的是(  )

①可以燃烧 ②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③能跟NaOH溶液反应 ④能发生酯化反应 ⑤能发生聚合反应 ⑥能发生水解反应 ⑦能发生取代反应

A.①④  B.⑥   C.⑤   D.④⑥

解析 大多数有机物都能燃烧;

含有

,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能发生加聚反应;

含有—COOH,能与NaOH反应,能发生酯化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含有—CH2OH,能发生酯化反应。

微练六 常见有机物的鉴别

10.下列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A.鉴定蔗糖水解产物中有葡萄糖:

直接在水解液中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

B.鉴别织物成分是真丝还是人造丝:

用灼烧的方法

C.鉴定苯中无碳碳双键:

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D.鉴别苯乙烯(

)和苯:

将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分别滴加到少量苯乙烯和苯中

解析 蔗糖水解实验的催化剂是稀硫酸,葡萄糖与新制Cu(OH)2悬浊液的反应需在碱性条件下进行,因而必须先中和酸。

高考命题中有机化学选择题的情境创设

综合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高考命题对有机化学必考内容界定为“重要的有机化合物”,侧重考查典型有机物的结构、性质与用途、同分异构体;

几种重要官能团及其对有机物性质的影响,常结合新物质进行考查,且形式灵活、角度新颖。

命题点1 利用古文化创设崭新情境,考查考生的多方面能力

【命题分析】 2017年全国卷Ⅰ中第8题,利用文言文记载的“精制砒霜过程”;

2017年北京卷中第6题“古丝绸之路贸易中的商品”创设试题崭新情境,在考查考生迁移化学基础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引导考生关注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一大亮点。

【典例1】 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的名字出自《诗经·

小雅》: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屠呦呦因发现新型抗疟药——青蒿素(结构如图所示)和双氢青蒿素,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下列有关青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分子式为C15H20O5

B.易溶于C2H5OC2H5

C.不能发生酯化反应

D.能与NaOH溶液反应

【解析】 解法一:

排除法。

屠呦呦的一个重要贡献是用乙醚萃取提炼青蒿素,故青蒿素易溶于乙醚,B项不符合题意。

青蒿素分子中不含羟基和羧基,不能发生酯化反应,C项不符合题意。

酯基在碱性溶液中可以发生水解反应,D项不符合题意,用排除法可以确定A项符合题意。

解法二:

归类法。

青蒿素分子中的碳原子分为4种,3个伯碳原子(连有3个H原子)、4个仲碳原子(连有2个H原子)、5个叔碳原子(连有1个H原子)、3个季碳原子(不连H原子),H原子总数为3×

3+4×

2+5×

1=22(个),分子式为C15H22O5,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知识积累】 青蒿素是一个具有“过氧”基团的新型倍半萜“内酯”,因此还可以从氧元素的化合价角度设问。

青蒿素分子中有5个氧原子,过氧键中的2个氧原子是-1价的,醚键和酯基中的3个氧原子都是-2价的。

命题点2 利用键线式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命题分析】 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

表示结构的常用方式有键线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等,这些结构表征中隐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解题信息。

利用各种结构创设试题新情境,有助于考查考生的微观想象能力。

【典例2】 (2015·

全国卷Ⅰ)乌洛托品在合成、医药、染料等工业中有广泛用途,其结构式如图所示。

将甲醛水溶液与氨水混合蒸发可制得乌洛托品。

若原料完全反应生成乌洛托品,则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应为(  )

A.1∶1B.2∶3

C.3∶2D.2∶1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思维的敏捷性。

乌洛托品的键线式结构中,拐点表示“CH2”,“CH2”来自“甲醛(

)”,N原子则来自“NH3”。

由乌洛托品的结构中亚甲基与N原子的个数之比为6∶4,可以快速推出甲醛与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

【答案】 C

【知识积累】 ①将碳、氢元素符号省略,只表示分子中键的连接情况,每个拐点或终点均表示有一个碳原子,这种以线示键的连接方式称为键线式结构。

由于碳原子有四个键,所以键线式中:

一线终点表示“CH3”、双线拐点表示“CH2”、三线交叉点表示“CH”、四线交叉点表示“C”(不连接H原子的季碳原子)。

乌洛托品的标准命名是六亚甲基四胺,“六亚甲基”就是指有6个双线拐点。

如降冰片烷(

)分子中含5个亚甲基和2个次甲基,分子式为C7H12。

②与乌洛托品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还有金刚烷(

)、六氧化四磷(

)等。

六氧化四磷分子中的4个磷原子来自白磷(P4)分子,因此这4个磷原子在空间内构成正四面体结构,据此类推乌洛托品分子中的4个N原子、金刚烷分子中的4个次甲基上的碳原子在空间内均构成正四面体结构。

1.(2018·

全国卷Ⅰ)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

     A        B

       C       D

解析 制备乙酸乙酯时,反应物均是液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试管口要高于试管底,A项正确;

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以防止倒吸,B项正确;

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液即可实现分离,C项正确;

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不能通过蒸发实现分离,D项错误。

2.(2017·

全国卷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