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783150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5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Word文件下载.docx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时间都有错误

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

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

9.“极端的自由导致极端的奴役”,这是柏拉图批判雅典民主制的核心理念。

此语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观点是

A.民主城邦里应一切自由B.人人享有直接参政权利

C.直接民主存在体制危机D.人人有拒绝参政的自由

10.中国隋唐科举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

C.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D.实现了选贤任能

11.《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私犯中规定:

“在夜间窃取耕地的庄稼或放牧的,如为适婚人,则处死以祭谷神”“夜间行窃,如当场被杀,应视将其杀死为合法”。

该条款体现的目的是

A.维护罗马贵族的利益B.保障下层平民的权益

C.严厉惩处夜间行窃者D.保护罗马公民财产权

12.“仍然留在贵族手中并且被贵族用来抵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野心的政治权力,已经同新的经济利益不能相容了。

”为改变这一状况,英国出现了

A.君主立宪制B.第二次工业革命

C.1832年议会改革D.责任内阁制

13.在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过程中,1701年颁布的嗣位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法规定,国王所作的任何决定必须由同意该决定的大臣签署方能生效。

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

A.防止国王独断专行B.扩大议会的权力

C.加强国王对内阁的控制D.扩大国王的行政权

14.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是(1763一1790)》中写道:

“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

1787年联邦派所要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

”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15.有学者指出,“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自由与平等),已在新英格兰(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的法律上得到了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17世纪的新英格兰已是一个法制国家

B.17世纪的英国还处于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C.美国的民主政治早在17世纪就开始孕育

D.欧洲在17世纪时并未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

16.1880年7月法国政府规定:

“凡1880年7月6日以前,因政治犯罪和因违反新闻法行为而被判刑者,一律赦免。

”被赦免者既有巴黎公社的战士,也有君主派人士。

这表明:

在当时的法国

A.政府力图借助工人阶级确立共和制

B.君主派重新获得对共和派的政治优势

C.政府欲通过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共和制

D.左右两股政治力量严重危及共和制

17.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

“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

A.揭示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B.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1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到: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

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生而平等思想B.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C.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D.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

19.20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当时公开号召同盟会员、革命志士宣传太平天国,宣传洪秀全,他首先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又褒称太平天国诸领袖为“民族英雄”、“老革命党”,这是因为

A.二者革命对象上的一致性B.二者革命前途上的共同性

C.二者革命纲领上的共同性D.二者革命主体上的一致性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A.总统制B.联邦制C.君主立宪制D.责任内阁制

21.胡绳认为:

“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方面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另一方面是清政府具有镇压人们的力量,以建立有利于侵略者的安定的秩序。

”表现这一政策最为明显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22.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

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3.列宁在分析巴黎公社失败原因时指出:

“胜利的革命至少要有两个条件:

生产力高度发展和无产阶级准备成熟。

但是在1871年这两个条件都不具备。

”主要是说巴黎公社起义时

A.不具备革命成功的主观和客观条件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充分

C.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D.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24.《全球通史》写道:

“没有人料到会发生这第一次俄国革命……腐朽的沙皇专制政权因战争的压力和灾难而逐渐遭到削弱,直到最后整个摇摇欲坠的机构倒塌下来。

为了避免街上的激进分子取而代之,必须立刻建立一种新的机构。

”后来建立的“新机构”是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B.沙皇政府

C.工农苏维埃政府D.人民委员会

25.最近,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增补共产国际代表尼科尔斯基的照片费尽周折。

假设寻找时发现了下列原始材料,能佐证他出席中共一大的是

A.1921年l0月开往上海的船票

B.1919年签发的苏联护照

C.1921年7月初和马林在上海的合影

D.1925年向共产国际汇报五卅运动情况的俄文原稿

26.“万里长征,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九州遍洒黎元血……待驱除仇寇,复神京,还燕碣。

”这首大学校歌出现的时期应是

A.1912—1919年B.1920一1926年

C.1927一1936年D.1937一1945年

27.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

“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

”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B.平型关战役C.百团大战D.武汉战役

28.1945年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29.科学家竺可祯写了60年日记,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30.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

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①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③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

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

3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32.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

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3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些民主党派及非党派民主人士担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

其中,中央人民政府6名副主席中有3人,政务院4名副总理中有2人,34个部级正职中有15个由党外民主人士担任。

A.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

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

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4.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

“现有的军事集团正在发展成为越来越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集团,根据逻辑和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看来,必然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

”这句话中“它们的相互关系的性质”是

A.互相妥协B.互相竞争C.互相合作D.互相对峙

3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占领日本,采取削弱日本的政策。

1948年,美国改行扶植日本的政策,力图将日本建成冷战的前哨阵地。

这一政策转变

A.成为日本长期推行仇视中国政策的开端

B.促使美国承认美日平等伙伴关系

C.提高了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

D.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全面展开

36.周恩来总理曾说:

“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0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

37.元朝人曾作《木棉歌》:

“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

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

”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38.右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39.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

“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己富贵矣;

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下列对这则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有

①西汉政府并未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政府鼓励商业是造成商人富贵的原因

③西汉初期存在官商勾结的情况④商业资本回流于土地造成了农民流亡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40.有学者指出:

“划分官方指定市场区域的边界并将其与居住区分离开来的管理瓦解了。

有形的分区壁垒己彻底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更为自由的街道模式。

”与这一现象说法相一致的是

A.日中为市,交易而退B.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C.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D.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41.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42,宋史专家邓广铭说:

“宋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下列史实能佐证上述观点的有

①设置中书省加强君主专制

②商品经济繁荣,“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在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④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有划时代的发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8分)

43.(23分)法治社会逐步取代人治社会,是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唐律疏议》卷一“十恶”条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穰);

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

二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诸谋反及大逆者皆斩”。

——张晋藩《中国法律的传统与近代转型》

材料二“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

”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1)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法”的职能有什么区别?

(4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罗马法”在近代世界“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的原因有哪些?

(4分)

材料三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的法文化传入中国,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法治成为启蒙者共同选择的走出历史困境的出路。

梁启超提出“法治主义,为今日救时唯一之主义。

”……1906年,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制宪原则,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据《中国近代法制史》等

(2)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法治建设进程的特点。

(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没有建成法治国家的原因。

(6分)

材料四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

……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

(3)材料四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观点?

(1分)概述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表现。

(2分)

(4)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分)

44.(22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进步前赴后继。

材料一太平天国与近代化

正方:

中国的近代化不同于欧美国家,要在取得政治上的独立后,才能进行。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其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因此,它的出现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反方: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资本主义已成为时代潮流,而太平天国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天国,对中国的近代化没有积极作用。

(1)你同意哪个观点?

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材料二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

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

(2)第一种说法主要是从哪一方面审视辛亥革命?

(2分)列举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3分))运用同样的视角说说五四运动的影响。

材料三1911年、1919年与1949年

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9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

这种主张不仅模糊了社会性质的不同,也掩盖了1949年这个时间的极端重要性。

还有人主张,中国现代史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

这种主张貌似重视辛亥革命,却忽视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较之辛亥革命具有更为重大的历史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2009年11月20日)

(3)为什么说将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定为以1949年为界比另外两个时间更准确?

(9分)

45.(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冷战为什么会发生?

上世纪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在冷战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正统派”。

进入60年代以后,美国卷入越战并触发对外政策危机和国内政治与社会动荡,西方学术界发生内在分化,‘‘修正派’’挑战“正统派”,将冷战发生的责任归之于美国方面。

进入70年代以后,冷战初期的有关档案资料在美国等国开始解密,“后修正派”开始崛起,“后修正派”学者指出美苏两大国都对冷战的发生负有责任。

——摘编自陈兼.余伟民《“冷战史研究”的源起,学术特征及其批判》等

(1)学术界对冷战责任问题的观点不断变化,指出哪些因素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3分)

(2)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责任的观点。

(10分)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展开评论;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